关于科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的几点思考——以《普通生物学》教学为例

2014-08-15 00:49李秀明李晓劲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素养课堂教学教育

李秀明,郑 华,李晓劲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重庆 400700)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受到了普遍的关注,进而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求教师是一名合格的知识“传授者”,更赋予了教师“研究者”的角色。一名教师的成长,从最初的新手逐渐向教学能手,再向专家型、反思型和研究型转变,这是现代信息社会和学习型社会对教育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在外部条件变化的刺激下,完善自身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作为未来教师培养摇篮的高等师范院校如何培养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必将引起广大研究者的重视[1]。

一、高校大学生科研素质现状分析

科研素质的培养是衡量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它对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有丰富宽厚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更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科研综合素质现状存在四大突出问题:一是有不少的学生认为科研是研究人员关注的事情,和自己本身的生活差距太大,没什么关系。二是文科高师院校普遍存在重知识和技能培养,轻科研思维和科研素质培养的传统普遍存在。学生过分依赖课本知识,教师过度依赖教材知识,课堂教学死板,缺乏活力,且教师的科研成果对课堂教学渗透不够,缺乏对学生基本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是部分用人单位诟病中小学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教学科研后劲不足,缺乏教学反思意识,容易照本宣科,尤其是对新课改的认识思想准备不够,课堂教学和学生的互动不够,欠缺活力。因此,出现了毕业生新的就业岗位适应性差,实际工作能力差。四是对中小学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存有疑问,认为中学老师,特别是小学老师只要能教书即可,不需要做什么科研。这四种观念和认识长期左右着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成为诱发轻视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的主要障碍,显然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研究型、实践型,专家型教师相去甚远。那么,要改变现状,就需要高校重新评估人才培养质量规格,从思想观念、制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方面入手,重视学生的科研素质培养,营造科研学术氛围,打造学生科研创新平台,形成以教促学和以学促教的和谐师生关系。

二、已有研究成果的综述

科研素养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在大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科研素养一般包括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和科研精神三个方面。科研意识是积极从事科研活动的意识,包括从事科研的兴趣和主动性,发现问题的自觉性和敏锐性,它是科研素养的基础。科研方法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包括科研课题的提出,科研方案的制定,科研资料和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科研论文的撰写等具体方法,它是科研素养的核心。科研精神则是科学研究活动所应具备的精神品质[2],它是科研素养的内涵。迄今为止,已有大量研究探讨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科研素养[3,4],而很少有研究关注高师学生自然科学研究素养的培养问题。

科学教育专业是高师院校为适应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及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而新设置的专业。科学教育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科技创新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论、以技术设计为核心的技术教育等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专业化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能力,能够担当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中的科技教师;高中技术课程师资;从事科协、科技教育场、馆、所、科技教育基地、社区科普站、新闻媒体等的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的专业化人才,以及能继续攻读该领域硕士研究生学历的高级专门人才。由于科学教育专业在未来就业中会大量接触自然科学知识和研究,因此,科学教育专业不仅要培养学生基本的教育科研素养,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研究能力。

有研究者认为活化日常课堂教学能够提高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实效性[5]。《普通生物学》(第三版)具有基础性、通论性和入门性等特点,能够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生命科学的全貌,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全书共分7篇36章,涉及细胞、动物的形态和功能,遗传与变异,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的进化,生态学与动物行为等内容。其具有较好的广度和深度,深入浅出,可读性强,是我院科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在此,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普通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培养科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素养。

三、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四个策略

(一)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可采用多种方法。首先应该发挥教师的示范效应,激发大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兴趣。高师院校教师要做科研的模范,发挥其示范效应。比如在介绍“动物是如何运动”这一部分内容,结合本人以往研究向学生展示了鱼类红肌和白肌的相关科研成果,同时将目前最新的肌肉纤维科研动态以及自己的科研心得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在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中开发其科研的潜质。其次,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结合一些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和前沿知识以增加学生的新鲜感和学习兴趣。比如可在讲解相关内容时介绍每年的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获奖成果。再比如在绪论中讲到“生物学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关系”时,介绍克隆技术和克隆人的争论,也可介绍目前社会上关于转基因的争论等,从而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二)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科研方法的培养

科研方法是科研素养的核心,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科研方法常识当然也是师范生必须学习的内容,如科研过程步骤、研究方法与技术、研究成果撰写等。在《普通生物学》绪论中有专门关于生物学科研方法的介绍,教师应当以此为契机,结合历史的或自身的科研实例给学生讲解科研的方法步骤:观察、提问、假说、预测和检验。本人在课堂上列举了以往的一个研究实例:“鱼类运动和摄食代谢竞争”。首先在观察到两种鱼类在摄食后有不同的运动频率,于是提出“在摄食后不同鱼类的运动能力是否和摄食前一致?”的问题,进而提出假设:摄食后运动能力与鱼类的生活习性相关。进行预测:摄食后运动频率高的鱼类运动能力不会受到摄食的显著影响,但摄食后运动频率低的鱼类运动能力会受到摄食的影响而下降。最后设计实验检验预测是否正确。通过实例的介绍使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科研实践能力

科学研究不能只停留在语言上,而应该在实践中去体会和学习。一些合适的课后思考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训练其科研实践能力,比如在讲解“植物的调控系统”这部分内容时,课后思考题3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检验植物学家的推测:叶片受虫咬伤后,会给附近的叶片发出一种信号。随后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实验设计,评选出最佳实验方案。不过,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因此可以将课堂上的相关内容设计成科研小课题,让学生课后完成。比如在讲解“感觉器官和感觉”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测量并统计男女同学之间手臂两点阈的差异。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公布他们的研究结构。这些在《普通生物学》课堂上下的科研实践训练,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兴趣,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四)以课堂教学带动学生科研课题研究

科研课题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高形式,一般是在学生基于一定研究基础上,根据研究需要自发创建课题的过程。教师可以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吸纳学生积极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形成科研兴趣小组,设立学生科研课题,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在课题真实环境中的学术规范意识和研究意识,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科研经验,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还可以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继续开展科学研究和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生物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加强生物教学对学生研究兴趣、科研综合能力和科研精神的培养,对于培养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效果,但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仍需要从事生物教学的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不断进行总结、探索和改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才能培养出具有高科研素质的人才。我们要把生物课程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主要阵地,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鼓励学生的科研行为,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1]王怡.论高师生的教育科研素养[J].教育探索,2008,(3).

[2]李颖新.论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科研素养培养中的作用[J].党史博采(理论版),2009,(3).

[3]李文亮,阿丽娅,秦伟.关于地方高师院校培养学生科研素养的思考[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4]梁钊华,陈桂基.培养高师院校学生教育科研素养的对策[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6).

[5]谭颖辉.试论高师学生科研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

猜你喜欢
素养课堂教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