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发展中的十个困惑与思考

2014-09-27 19:06陈小虎
中国大学教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改革发展困惑

陈小虎

摘 要:新建本科院校在改革发展实践中仍然存在一系列观念性困惑和激烈的争议,这些困惑和争论阻碍新建本科院校改革、建设和发展。本文从十个方面阐述了笔者的思考和认识,希望对新建本科院校探索建设新型应用型本科能够有所裨益。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改革发展;困惑;思考

笔者根据自己的经历,总结了创办新型应用型本科所遇到的十个争论困惑、热点和焦点,认为这是目前阻碍这些学校创新发展的内部观念性障碍,是属于思想束缚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当前这类学校真正办出类型特征、深化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就这十个问题,笔者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希望能够对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改革与发展、创建新类型有所裨益。

一、专业与学科建设之争的困惑与思考

1. 争论困惑的焦点

专业与学科是本科院校的基本要素,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是什么关系?到底是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服务,还是专业建设为学科建设服务,谁是龙头,谁更重要,谁是指挥棒?这是新建本科院校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似乎有一个既定的东西,又难以说清,争来争去,耗时耗力,从而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2. 问题分析

要弄清楚学科专业之间的关系,先从词源学出发。“专业”在辞海中的解释为:“在教育上,指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设立的学业类别。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要求”[1]。“学科”在辞海中的解释为:“1、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生物学;社会科学中的史学、教育学等。2、教学科目的简称,亦即‘科目”[2]。高校中所称的“学科”概念往往是既包含学术的分类,也包含教学科目之意。比较两者可见,其一,从教育领域学业的类别(专业)与学术的分类、教育的科目来看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学业类别与学术类别没有本质区别,其内涵也是基本一致的。其二,从广泛的社会功能看,专业与学科都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和服务自身发展创新的业务平台。专业建设需要大量研究,学科建设也必须以满足社会为目的,同一门类专业学科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其社会功能要素是基本一致的。应用型本科更强调加强应用型学科建设,其与专业的社会功能区分性更加模糊。其三,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人们形成了说“学科”就更偏“研究”,说“专业”则重在教学。另外,高校“高”字当头,培养高人一等人的潜意识客观存在,往往更喜欢“学科”这个词。但实际上二者的关系,谁先生,谁后有,谁的社会地位作用更重要,恐是一个类似哲学上“鸡和蛋”的关系,根本没有必要争论这个问题。为了争论一个社会功能作用基本一致,尚未统一严格界定其本质且相互转化的两个概念,导致严重内耗,影响了发展且伤和气,没有意义。

3.对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议

从学校使命而言,育人永远是第一位的,学校的一切功能都要服务于此中心,而学科与专业的目标都是育人第一,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根本没有必要搞独立。把二者都归于此,不用非要对立分开,不仅可以减少内耗,而且可以省去各种重复投入,避免产生高端人才不乐教学、强制教授上课等现象。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时间较短,从快速发展有利的角度,建议按照专业学科一体化的思路去统一合一专业学科建设,这不仅是教学中心地位的需要,也是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与创新快速发展的现实选择,对学校内部一体化建设也是团结一致加快发展的有效策略,人财物布局以此为指导,如专业学科一体化带头人、专业学科一体化、教学研究一体化平台等,对学校外部而言合二为一,采取统合资源,专业学科共用优势争取发展空间。笔者认为,选择不争论,二者一体化建设对新建本科院校加快发展极为有利,况且现在的多样性、多变性、多目标性等争论不休不清,影响发展就是和自己过不去。

二、教学与科研关系之争的困惑与思考

1. 争论困惑的焦点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基本上都是由专科类学校发展而来的。“升本”后,改革发展中关于不重视科研,不搞科研就不会有水平,也就不可能搞好教学,学校也就没有前途之说,非常普遍,形成了到底教学重要,还是科研重要,或者两者一样重要的争论,甚至为了获得一个国家基金项目而倾力以赴,倾其政策优惠,结果精力是否用在服务学生成人成才上,大家可扪心自问。

2. 问题分析

笔者认为,形成今天教学与科研之争是由于没有深刻体会教学的内涵,而把教学与科研相互对立割裂来理解。第一,教学活动是对人的潜能的开发,是对人的智力、心力、身力、德力等的开发活动。教学工作或教育工作是天然的研教或教研一体化的工作。所有的教育工作同时又是研究工作,要搞好教学就必须要研究学问,研究人,因材、因人施教,教育入心,而无定法,所以,从人是教育的主客体而言,教学工作就是研究工作。第二,为什么会出现教学与科研之争呢?一种观点认为,不做学术研究就不可能教好学。这个观点表面看上有道理,但实际上,教师绝大多数都是博士、硕士毕业,或者拥有高级职称,或者从教多年,如果从为学生利益服务出发,从学生的知、能、素需要,从帮助学生完成中学到大学的成人成才转变和从大学到社会的成人成才转变,把自己的某一方面已有的精深学识、技术、能力,传授给学生,笔者认为每一个教师都有这样的能力。重要的是,服务学生的个人回报率,比教师从自己的业务出发(这不一定都是大量本科生就业进入社会所需要的重点)而进行的研究要小得多。当然,教师的科研工作如果能大量或全面吸收学生参加,先进技术资源大量地引进教学环节,也就是科研真正为学生服务了,这当然是应该大力提倡的。第三,为什么大学会有教学与科研双重心的现实,这实际上是个发展阶段问题。由于一些学校,特别是老高校有专职科研人员、专业化研究所,承担科研任务的工作和人员比重相对较多,自然就有以教学为主和以科研为主的教职工,这是历史形成的。但由于大学的社会评价更加注重满足当前需要的程度,科研能立竿见影,人才质量滞后且宏观,个人利益不好把握,所以往往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学。重视科研或科技更得从教工作者的心!从学校的根本目的——育人出发,可持续的社会影响力当然是毕业生质量,不仅把教学工作当作研究来抓,而且制定科研服务教学的制度是学校整体快速提升的使命和责任。

3. 对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议

新建本科院校一定要树立学生质量为本的理念,面对发展阶段,建议:

第一,视教学为科研。改变对教学的传统理解,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共同组成的活动,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研究活动。教学活动是一项研究教育实践活动,并进而制定相关政策,大力提倡教学工作的研究性、创新性,入学生心性,提升服务学生成才成长的质量,变死教育为活引导、活开发。这需要教师教育观、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评价等都要发生改变。

第二,科研服务教学制度化。鼓励教师从事科研工作,但是要牢固树立学校的根本职责是育人的理念,要对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制定科技工作服务教学和学生的相关制度。笔者认为,教学与科研并不是矛盾的,关键是如何理解教学,如何服务于教学,怎么样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利益关系,科研如何服务于社会同时又不弱化服务于大量的学生。如果不从根本上理解教学的天然研究性,确立其真正的地位,很容易导致教学中心变成假中心,教学质量提高恐难以得到保障。

三、职教与普教关系之争的困惑与思考

1.争论困惑的焦点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前身大多是专科学校、职业大学、教育学院、成人高校等,学校的办学传统就是根据区域经济社会或行业发展对职业性人才的需要,相对比较灵活地设置专业及课程进行教学,比较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特色传统。升格为本科院校之后,在中国现有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教育体系中,仅有普通本科教育之说,而没有职业教育之说。这些新升格本科院校的建设与发展如果坚持比较强的职业教育传统,无法在现有教育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曲高和寡;如果抛开自己的特长而全面学习传统本科,且优势特色尽失,不仅将直接影响学校办学特色和竞争力的打造,而且找不到出路,面临危机。因而到底学走普通本科教育之路,还是创新地办出有较强职业特征的新型应用型本科,真正敢于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这类院校内部广泛争论的又一问题,担心应用型本科成为职业型本科也大有人在。另外,升了本科了,就“登了天”了,变高等的,变尊贵的,级别高了,教授多了,有相当一部分人想忘了自己的过去,尽快成为“非职”之人,这些潜意识是否存在也是心中自清。争论的核心是敢不敢面对新本科的新类型、新使命问题。

2. 问题分析

《辞海》对普通教育的界定是“实施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3],对职业教育的界定则是“给予学生或在职人员从事某种生产、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4]。从广义上讲,教育的目的都是满足社会需要。按照高等教育法,本科教育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是普通教育的高端,具有天然的职业性,不再是以升学为第一目的,而职业教育特别强调某种具体的生产与工作要求。

其一,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现有的职业大学、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和部分高等专科学校要通过改革、改组和改制,逐步调整为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5]。在教育部审批本科院校的过程中,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本科及以上层次教育的迫切需要,一批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通过合并、改制等途径升格成了新的本科院校。因此,时代赋予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使命就不是为了向更高层次的学校输送新生为主,而是为一线和转型发展中的中国培养专门人才。《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也明确指出“地方高等学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为主”[6]。新建本科院校都是地方高校,面向具体服务区域、具体服务功能,培养职业特征明显的应用型、技能型等类人才是这些学校的基本任务和主要使命。

其二,为什么会对姓职姓普争论这么激烈?首先,从本科教育而言,主要原因是人们还不能充分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形势的变化,特别是普及化和现代化的来临,传统意义上劳心劳力之人说,职业人才乃“人之下”、普通高等教育乃“人上之人”之说影响根深蒂固,影响严重,认为姓职就是低人一等意识严重落后现代文明。其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建立,应用型本科也属于新鲜事物,如走应用型为主要特征之路,学校面临的发展机遇和资源、政策不完备,也不公平,或相对处于弱势,这也影响了学校及内部职工由于利益诉求的积极性,反而对学生的培养质量乃至就业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其三,探索新型应用型本科是一项开创性工作,若无政策和社会环境支持,探索者的风险损失较大,所以影响其积极性。

笔者认为,从高等教育的属性上讲,都是职业教育,只是职业的时空性(在服务域、功能域和阶段性上)不同而已。面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形势,从满足多元化、多样性本科人才的需要出发,不去争论本科姓职和姓普问题,不去刻意区分新建本科院校与老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的区别,不再把有什么不可替代性作为当头一问,允许这类学校解放思想,开放自己,办出应用型、复合型、技术型、技能型、服务型、职业型等不同特征,不戴帽子,只要培养出能很好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即可。创建新型应用型本科别争别等,争先创出来、干出来就是成功。

根据笔者对全国31个省市区统计,“十二五”规划纲要对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都在14—16年之间,这说明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经大大提升。另外,从对社会资源的分析看,单一社会(职称)资质的行业天然就是普教和职教的统一,而双资质职称标准行业实际上两者要求上,也是绝大部分知、能、素相一致(如工程师与技能),职业师资格内涵的重叠度很高,不是老死不相往来。从这一点看,高等教育的人才特征从本科这一阶段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是以满足不同时空性职业要求,各尽其能,办出特色。所以,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征是从其时空性上而言,服务域相对具体明确,功能域(岗位职业就业创业)相对针对有效,时间域上相对有长短区分。

3.对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议

第一,建议贯彻实施学历教育与职业(力)教育一体化。在专业学科建设上将学历培养与职业能力养成作为指导原则,构建人、财、物支撑体系和职业资质平台等。

第二,解放思想,不争论自己姓普姓职,目前也没有标准界定,重要的是抢抓机遇,办出特色和水平,快速根据社会需要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资源和社会服务平台的占有量、市场的认可度和层次级。

第三,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或不同层次的应用型教育(广东省的提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属性明显的应用型教育体系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相互沟通……探索同一层次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之间的课程互设、学分互认、学生互转的机制。”[7]这对促进我国更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分类指明了方向。在本科及以上层级上的分类,用什么名称,叫职业型本科或应用型本科,笔者认为暂不争论,也不用担心,关键是以就业和就业质量为导向,服务社会贡献质量大力提升,把这种新型的本科院校办好,办出特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逐步创新形成制度化的体系。

第四,继承发挥壮大学校原有特色并拓展新的社会需求是这类学校办学成功的实践总结,这也是笔者调研走访过一大批新建本科院校的体会。

四、理论与实践关系之争的困惑与思考

1. 争论困惑的焦点

在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建设中,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培养应用型人才已经形成了共识,但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形成时,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比重如何把握,是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争论和困惑之一。主要是:如果加大实践实训教学比重后,理论教学课时相对减少,广泛的质疑是否会影响学生发展的未来和后劲;另外,是否在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先后安排上可以有更多的方式,也有不同程度的阻力,传统认识上似乎实践教学主要是理论教学的从属功能的格局难以改变,这反过来又严重阻碍了能力本位的实现,也就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主从关系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较为广泛的争论困惑点。

2. 问题分析

《辞海》中界定“理论”为“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具有全面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特征”[8],“实践”则为“人类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活动”[9],同时强调“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由社会实践决定,又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10]。由此可见,实践教学的难度比理论教学更大,教师首先要在理论上吃透其实践意义所在,才能科学有效指导学生领悟直到成为经验性与规律性把握。所以,实践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其产生的价值也要更高于理论教学。笔者认为,从教学目的固化到学生头脑、心智的程度来看,用经历、磨历性学习方式,也就是实践、实做、实训、做中学、学中做、学做结合、学用结合等方式学习效果更好,对人才的自信能力、技术技能、方法能力的养成会更加有效。实践的过程也是理论学习的过程。另外,没有理论证明,靠理论课时多、课堂理论教学多,就能保证学生的未来和后劲足,同样采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耦合,或者按照实际应用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需要,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让理论服务于实践教学体系,也就是服务于实践能力体系,甚至需求导向体系,这更能体现能力本位,而不是学历本位,对人才的“学以致用”效果会更好,至少这是应该鼓励的应用技术型本科教学改革的方向。

3.对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议

第一,应正确看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判断后劲足不足,理论与实践决不可分,理论学深学多学懂有后劲,要靠实践结果证明支撑;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学强学精特别善于实践应用同样有后劲。解放思想,贯彻《纲要》的要求“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不拘一格培养人才”[11]。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2],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分类化的发展趋势不容置疑,面向职业就业创业,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大胆提升实践教学的主体作用和对人才培养的意义,不争论、多改革、敢改革敢创新十分重要。

第二,根据专业特点不同,按照自身培养人才规格定位,灵活把握实践教学比重和形式。首先,社会需要的多元多样化,决定了不同专业、不同行业对实践能力的要求不同,不一定全国都是一个固定比例规范理论与实践教学,当然由于对实践教学的要求有一个最低标准是可以的;其次,应该坚定不移地增加实践教学的分量。《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要求“加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学科专业建设。明确应用型、技能型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和学位授予标准。普通本科学校要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应用性、实践性的课程,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13]大力提倡开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

第三,新建本科院校应大胆地进行培养方案改革,建立以实际能力需要,从而以实践教学体系为核心主导的、理论教学体系以满足实践教学能力本位需要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原则。依据专业能力、职业能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再优化整合理论教学体系支撑,从而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本位模式,不简单用理论与实践比重下结论,只要目标明确,内容相适,方法得当,人才受欢迎,就允许大胆创新。这对新型应用型本科创新发展意义重大,十分必要。

第四,大力倡导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的同时,建议大胆改革用人制度,实现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的一体化,实验室与教室一体化,教学动手融合化等。

五、本科与专科之争的困惑与思考

1. 争论困惑的焦点

新建本科院校由专科类学校升格而来,在创建新型应用型本科过程中,面临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新建本科与专科培养到底有什么不同?与老本科学校又有什么不同,与高职院校的培养又有什么不同?似乎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要完全区别上述学校才行。这个完全对立的命题也严重影响了新建本科学校的创新发展。

2. 问题分析

第一,依据高等教育法,本科与专科最明显的界定为:由于学士学位的要求,本科一般为四年,专科学习年限为二至三年。除此以外,在人才的社会服务上,绝大多数是一致的,并没有鲜明的公认的标准化的定义区分。

第二,传统认识上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专科是本科的压缩型。如果以此为基础,专科升格本科后,专科专业成为本科专业要求的话,只要按学年比例放大就可以了,从培养方案上是很容易的事;二是认为专科学校在“升本”前,已形成了自己在应用型人才、职业型、岗位群型人才上的独有特色,“升本”以后是继承发扬光大还是照搬老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是绝大多数学校面对的课题。笔者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应在继承创新上下工夫,而不是丢掉自己的优势,同时根据需要开拓创新一些新的使命领域,但自己特色是前提,实际上很多新建本科院校的优势和特色专业学科都是从原来的优势发展而来的。

第三,本科没有标准化的定义和规范,特别是在多元多样化需求的今天更要办出自己的本科是谁。由于传统体制和用人机制,采取把专科与本科对立起来的处理,认为专科的东西都是低等、低能的思维意识是不对的,应在继承特色的基础上,站在新的定位,创新发展成为一类新型本科,一定有大有作为的空间。所以,“升本”后的发展是一个创建新本科的过程。

3. 对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议

第一,首先从观念上不拘泥于高低贵贱的理解,站在新建本科学校的办学使命上下功夫,提升原有,拓展新有新占,做出新贡献,获得新地位,不去为本、专科争论不休。

第二,继承与创新发展。一是继承优势专科传统,发扬光大提升。专科的特色和优势是学校发展的资本、资源,而不是负担,更不能被禁锢,本科要分类发展,本科的“型”应有很多,本科规格就更多,敢于创出自己的特色类型;二是从创建新型应用型本科出发开拓新空间、新模式、新类别。

第三,不要担心有交叉重叠,重要的是真正有了特色和实力,社会认可,这也是“立交桥”建设前提。

六、先进与落后之争的困惑与思考

1. 争论困惑的焦点

当前中国本科院校的教育观、人才观是先进还是落后?比较多的观点认为我国的教育观、人才观比较落后,还需要向国外进一步学习。比如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纲要》序中也说“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也有一些人认为,我国的教育理念人才观是先进的,这可以从我国高校的教学成果上,上网搜索一下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有关文章,可以说集完美教育观、人才观之大成。由于国际交流,我们可以看到一大批包含了各种先进理念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很难说我们落后,到底怎么评价先进和落后,各说各调,似乎都很完美先进。

2. 问题分析

教育观、人才观是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具有内部的纵向阶段性和外部的横向多维比较的特点。《纲要》指出,“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14]。笔者认为,这里讲的“相对落后的教育观念”主要是指在某些维度方面落后,而不是所有的教育观念。有趣的是,我国高校教育观、教育理念由于混杂了各种不同国家、不同院校的理念,大家都说自己是先进的,从而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如果真正实现的话,也肯定是完美领先高水平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对人才目标的要求往往是全能型、完美型的,理念上也是全先进、全领先的,这实际上是论“道”较多,很难实践实现。另一方面,教育观系统化不够,不是从教育的系统化人才观而来,生源特征不同、社会需求不同而因材施教、因需而教不够。所以,我国高校学生质量提升任重道远。只有理论的设想,不大力强化教育的实践观,不真正面对具体人才目标,能够达到的人才目标,去改革去实践,而求全求高,不仅不是先进的理念,一定程度上由于求全责备反而阻碍人才质量的提升。由坐而论“道”为主向真刀真枪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大力改革的迫切要求出发,笔者认为我国的教育实践观比较落后,系统化的人才观也相对比较落后。我们需要勇于面对,先努力做单项冠军,不必要都做全能冠军。所以,先进与落后要有明确的着力点和共同点才行。

3. 对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议

第一,要大力弘扬丰富教育观的内涵,最重要的是教育实践观。实践观就是指行动,根据党和国家社会发展要求,真改、真干,少争论多实践,先进与否关键看实践结果,想干的事情干成了没有,学校的人才目标达到了没有,学校的目标使命被认同了没有,实际上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问题,只要符合社会需要、人的需要,符合学校实际,就是先进的理念,就应该丰富,不要花太多的精力去争论思想的先进完美与否,做了才知道。一所新建本科学校先在一些方面实践成功,成为单项冠军,领先了、率先了、被认同了就是成功的先进的教育观。

第二,要确立教育的系统化人才观。系统化人才观,指的是不能把教育体系分隔开。一是高等教育对象是从中等教育或立交桥教育而来的,所以要从因材施教上思考出目标,不能不考虑学生生源情况;二是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实际上人一生有四类教育在起作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个人教育,应把四类教育有机统一,形成共同的和不同的责任和方向;三是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念不要一天三变,要持续才能有作为,这应该成为大学章程的核心要素之一。

七、通才与专才之争的困惑与思考

1. 争论困惑的焦点

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通才(或通识)教育与专才(或专门人才)教育的争论,其根本点是对本科人才的定位上。通才教育比较多地强调理论基础厚重,学术体系完善并强调更多的全人完人型的素质教育。这是一种全能观,认同本科教育也是基础性的人才教育,或者说是精英教育阶段的教育。而专才教育主要是本专业领域的专门教育,以需要选择理论必要,究竟怎么匹配因专业而定,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必然要求。争论的热点是宽窄如何把握,本专业能力、技能与知识如何组合优化等。根本原因是如何理解专才与通才,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绝大多数学生的下一阶段是什么,当然主体是就是就业和就业质量,这才是真正需要,否则会导致好像是通才,但是专业上什么都不通,毕业生没有适应市场的生存能力。

2. 问题分析

通才与专才都是人才的需要,从更高层级人次培养的需要和面向就业人才的需要出发,二者都是正确的,造成当前高校二者难以区分,可以说基本上都是通才培养的现象,笔者认为有三个原因:其一,传统精英教育,学科本位教育的正统性很容易被新建本科学校复制、移植到位(实际上也是如此)。这样做,简单且没有风险,加之这些学校教师也是精英教育环境中出来的,对此既习惯又熟悉。其二,全能型人才、全知型人才观根深蒂固的影响。似乎只有学的多,课程多,各种知、能、素都要知一点、学一点、有一点才算高等人才,这使得通才教育在大学这个阶段很有市场,但大学的主要责任被弱化了,因为绝大多数学生要就业,但我们没有为之服务好。其三,将人才和一个人才的概念混淆了。社会需要某类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是对人才整体要求的,上千上万个人才共同来完成,而不是把对某类人才能力的要求转嫁成每一个个体人才都具备才行,所以每一个个体人才只要成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真正有本事的专才就可以了。其四,高级专业教育不同于培养公民基本科学素质和公民意识精神的基础教育,高校的通才也只能是专业上的通才,不可能是传统理解上的无所不知、无所不会的通才。其五,从现代科学知识的增长速度和以人为本,承认人受生命有限性的约束出发,笔者认为,博学这个概念要正确理解,不然只学不用,起不到作用。别说天文地理,文理工艺等,就是一个专业领域的博学都是不可能做到的。只有学到本事,服务好社会,在贡献社会的同时,个人价值和生活才能提升,况且真知灼见只有在专业实践中才能得到,只读书本也不可能真学好、博学好。就学生个体而言,成为好公民,有专攻、有专长就可以了,况且终身教育体系越来越完备了。近几十年的成功人才,对社会贡献大的人才基本上都是专才,所以,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将临的今天,更加重视真正专门人才的培养十分紧迫。人不需要什么都会,什么都懂,这不可能,要让学生在“经历”和“磨砺”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有其所长就行了,新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专才教育。

3. 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建议与对策

第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真正建立目标明确的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是新建本科学校的根本,不能又通又专,什么都要求,专才上也要有明确的专业能力、技能特色,不花时间去争论通才和专才谁好,关键是自己培养的人才受到劳动力市场欢迎,就业质量高。

第二,大胆改革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和教育教学内容,专才的培养要真正专起来,能力强起来,动手行起来。

八、高级与低级之争的困惑与思考

1. 争论困惑的焦点

本科人才还是不是高级人才,高级人才如过分强调职业和就业需要似乎降低了本科教育的社会价值?这种高低的争论和潜意识培养人上人的意识严重影响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专门人才的培养和这类学校办出特色并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

2. 问题分析

由于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对大学的传统理解,大部分人包括高校工作的人员都还停留在本科及以上人才是高级人才,这个“高”更多的还是“人本”上的“高”,是高高在上,劳心之人意义上的“高”,从而产生了所谓“本科高级人才就业低端化怎么能行,还是不是高级人才”的困惑。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已出现博士、硕士在大城市就业城管、环卫的情况,如何把传统的“高”,变成服务社会能力的“高”,从而降低对大学生的就业层级,向真正的基层、一线发展的大有作为的困惑。客观上社会需要驱动变化,这种高级、低级的变迁是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也是高校教育者要面对的,抗拒由高到低的就业需要必然会影响教育质量,影响满足社会的程度,也会对学校、社会、国家和用人单位不利。

3. 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建议与对策

第一,树立人人是才的人才观,人才多样观。我们必须勇于迎接高等教育普及化来临的人才观、公民观的变化,大力倡导人人是才、人才平等、工作无贵贱的意识,大学是培养普通高素质公民、高素质的劳动者的地方,不必高高在上,不必自以为是。

第二,树立能力不分贵贱,社会需要为第一评判的学校发展人才观。满足社会文明发展要求的人才就是好人才,就是高级人才。弱化传统学历高低本位,提倡能力本位。

九、创新与继承之争的困惑与思考

1.争论困惑的焦点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办学,有两种思想之争:一是认为本科院校有特定的规定性的范式,新建本科院校只能照搬照套老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否则就感觉自己的学校不像本科院校,这样可以少被别人说;二是认为既然是新建本科院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使命、新阶段特征就不应该走老本科办学之路,应创新走出一条新路。新建本科院校到底是先学老本科一个阶段之后,再创建自己的特色、新路,直接影响这些学校的发展、办学思路和学校的目标定位,包括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 问题分析

“创新”一词是现代从国外舶来的名词,《辞海》中没有这个词的专门解释,只是解释“创”为“创始、首创”[15]。笔者个人理解,创新的内涵应该是与这一解释基本一致。“学习”的界定有两层意思:(1)学,效;习,要频频起飞,反复学飞。意为反复效学练习。(2)求得知识技能,引伸为效法[16]。认为本科院校有着既有范式的思维是建立在学习的意境之中,是一种低层级的学习,但学习而不拘泥于既有才是高层级学习。因此,这个争论的核心是照搬照抄还是创新走自己的路,学什么,创新什么的把握问题。

由于现有体制和利益政策驱动,对开创新的办学类型、人才类型,尽管有些问题大家都认为应该加大力度改革,但又非常难改,例如:办学的绩效考核、人才的就业质量、教师职称导向、科研对教学的作用等等,但改革的趋势不容置疑,竞争的形势逼迫创新改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吹响了改革的号角

3. 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建议与对策

第一,在借鉴老本科高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创新办出自己的特色,闯出自己的出路,少走弯路。

第二,要将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有机统一,在难以界定何为内涵,何为外延的前提下,加快资源和服务空间建设,行动才能主动。

第三,大力拓展紧密服务社会转型发展的服务域和功能域,率先创新办新的专业学科。错位发展,特色发展,跨越发展的根本意境是率先领先发展,这需要大胆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十、“应用型是什么”之争(应用与非应用之争)的困惑与思考

1. 争论困惑的焦点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基本上都是定位为应用型,笔者认为,占本科招生院校56.64%比重的这679新建本科院校(实际上我国还有其他本科教育形式)都应走所新型应用型本科之路。在实践发展中,这些院校经常会被质问应用型本科是什么?与老本科、高职有什么本质不同?还有人质问:你们是应用,别人不是应用吗?你是职业的,别人就是非职业的?要创建新类型,要求说清不同性、排他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等。

2. 问题分析

第一,宏观上必须承认,我国现有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还存在难以满足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已经是本科生世界第一、毕业研究生世界第一,加之每年回国留学生还有一大批,但是社会、业界,包括我国发达地区、高端地域也还是大呼少有合适人才。这至少说明高等教育的提供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求与供给之间的差距并没有缩小,有些方面还有扩大的趋势,高等教育内部说质量每年都在提升,而社会似乎对质量的呼求也在提升。这不仅是量的问题,实质上是高等教育类、型、格、多样高质供给不能满足的问题。所以,创办新型应用型本科意义重大。

第二,我国经济社会都在转型发展,经济社会的文明整体都在快速提升、提档、提级,而且已经由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甚至村镇快速转移辐射,因而重心、中心在下移、扁平化,劳动力需求的整体素能都大幅度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也大幅度提高。这就使得原有一线工作岗位和非中心大城市岗位人员素质要大力提升,原有高校的人才培养客观上指向重点并不能满足之。

第三,高等教育布局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绝大多数地市级都有本科院校,少数地方县域级也有本科院校,实际上这些院校的原材料——生源还不如过去的中专、高专时录取层级高,因而不能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哪儿、是谁、为了谁,存在生存风险和社会风险。

第四,这一问题实际上使用对立而非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新生事物。新生事物(新型应用型本科就是)必须在实践中产生,而不可能先有一个理想化、标准化、样本化的东西照着去执行,重要的是是否社会需要,满足社会需要的紧密性、适切性、创新性,进而系统化构成。如用对立的观点对待指导其发展会难以创建,会大大阻碍其创建。

3. 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建议与思考

第一,要勇于、敢于创建,先不设框框。目前有一点十分清楚,这种核心以应用服务好社会需求为指向的高校和人才确实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社会的发展变化多元多样要求高校必须多类多型多样多格。社会变化快,高校也必须快速跟进,不然别说是引领社会,甚至生存都有困难。只要能很好地服务好一区、一域、一行、一业,党和国家、学生、家长、社会、市场都认可了,就是新型应用型本科的好典范。

第二,对新型应用型本科的创建内涵上也要勇于探索,对其发展上的定位、使命、目标、方法等,笔者对新型应用型本科创建的十四个主攻性特征作了初步总结,另文对这类院校的创建总结了“六定位、六使命、六路径”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思路。同时,由于对“应用”二字的关切,根据对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系统性思考,笔者初步分析了“应用”内涵的十六个不同侧面和特征,从而对专业类别、人才规格要求不同而可以选择,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是无所不能的大学。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很快,针对一大批新建本科院校,包括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如何探索新型应用型本科之路,创建一类新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本文从教育思想观念上、现实发展的选择上,依据自己的经历经验和见识,给出了十个方面的一些观点,主要包括:专业学科内涵及其社会功能的一致性;教学活动的天然研究性以及科研服务教学的必然性;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本质的职业性、时空性不同;本科专科的非对立性、非排他性;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观点;通才与专才的相对性,专才教育更具人本性;教育实践观和系统观的落后性;创新发展是新建本科学校的第一价值取向性;新型应用型本科发展的客观性,等等。所有这些观点,笔者认为对新建本科学校解放思想,解放自己,发展自己,不自我束缚都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所提观点仅是个人实践体会,主要目的是不去做劳心伤神、无意义、无共识、无实践的比较,严重影响事业发展的争论,总体上讲要学习伟人邓小平,在创建新型应用型本科上,不要先姓什么,应先实践创成了什么,各校都创出了真作为,极大支撑了高等教育强国,新型应用型本科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就水到渠成了。

参考文献:

[1][2][3][4][8][9][10][15][16] 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80,3194,851,5162,3446,2885,3446,516,3193.

[5] 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 http://www. jyb.cn/info/jyzck/200602/t20060219_10716.html,2013-03-12.

[6][7][13] 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EB/OL]. http://www.gov.cn/gzdt/att/att/ site1/20120721/1c6f6506c16a11749cf301.doc,2013-03-12.

[11][14] 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 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3-03-12.

[12] 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http://www.gov.cn/ ldhd/2012-11/17/content_2268826.htm,2013-03-12.

[责任编辑:李文玲]

猜你喜欢
新建本科院校改革发展困惑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新时期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解析与思路
小学国学教育之我见
基于全面收费背景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现状及改革研究
新常态下西部地区高校后勤改革发展探析
达赖的“困惑”与解惑之道
产学研相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途径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