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素质教育的“三位一体”

2014-09-27 19:18李浩等
中国大学教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素质教育大学

李浩等

摘 要:素质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教育改革与实践。西北大学作为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依托综合性大学的文化积淀与学科优势,将文化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统一起来,实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科研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达致三足立鼎的效果,为塑造知行合一、灵肉统一的高水平高素质大学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大学;素质教育;三位一体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当前社会各界密切关注、国内外大学不断追求和探索的重大课题。西北大学作为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依托综合性大学的文化积淀与学科优势,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探索构建素质教育“三位一体”的模式,即坚持以通识教育课程为主要抓手,以高端前沿的学术讲座和创新实践项目为第二课堂,以广阈的实习实践为第三空间,追求文化育人、科研育人与实践育人的统一,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做了积极探索。

一、文化育人:以通识教育课程为主要抓手

“高等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主要源泉。要积极发扬文化育人的作用。”[1]西北大学的前身——陕西大学堂在成立之初,就提出要培养“博古通今,适于世用”的“庠序通才”,体现了西北大学传承文明,融会贯通,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西北大学现任校长方光华教授认为:“大学最根本的教育理念是文化育人,应该坚持以本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教育学生,使学生对文化的传承创新有深刻的感受,培育学生的文化责任与文化情操。”[2]我校从2003年始设通识教育课程,秉承文化育人理念,经过近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1. 建设具有综合院校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我校在素质教育中始终坚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旋律。侯外庐先生是我校建国后的首任校长,他开创的将思想史和社会史相结合的中国思想史研究模式,对当代中国历史的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还培养了张岂之、李学勤、何兆武等一批当代史学界的领军人物。而由我校名誉校长张岂之先生牵头的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成为了我校开展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以通识教育课程为主要抓手,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包括体育艺术与素质拓展、历史与文化、宗教哲学、社会科学、科学技术与工程、心理学类、语言文字类七个大类。每年开设通识课程达150门左右,课程的更新率达到10%~15%。在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上,我们坚持以本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教育学生,使学生对文化的传承创新有深刻感受,培育学生的文化责任与文化情操。

2. 打造学生终身难忘的学校精品课程

经过数十年的沉淀,我校已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科学史”、“生命科学导论”、“影视作品解读”等一批颇具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在此基础上,学校坚持强调重点建设30门左右由著名教授主持,彰显西大特色,令学生终身难忘的校级品牌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课程1994年即成为我校本科生的选修课,通过一系列专题介绍,力求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貌有整体了解。现已发展成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哲学概论”、“中国思想文化”、“中国宗教文化”、“中国道家文化”、“中国佛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多门课程为其子课程的系统选修课,并成为我校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品牌课程。又如“大学语文”课程一直是我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着眼于帮助学生在新的高度上形成语文意识,增进时代感,把语文的情感性、审美性、思想性与工具性融为一体,目前形成了“诗歌鉴赏”、“宋词鉴赏”、“实用写作”、“唐诗美学精读”等丰富多彩的系列通识课程。另外,我校的“影视作品解读”、“化石趣谈”、“企业管理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珠宝宝石鉴赏”等课程也都不仅具有很强的专业特色,同时具有很强的文化和时代气息,深受学生欢迎。

3. 形成高水平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

“十二五”期间,我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和要求,结合校级通识教育课程实践,经过精心组织和筹备,现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考古重大发现选讲”、“化石趣谈”等3门课程入选2012年度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目前,我校建设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考古重大发现选讲”精品视频公开课已通过教育部有关部门审查,并以“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形式在“爱课程”网及其合作网站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同步上网,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欢迎,反响强烈。为了适应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现阶段我校已试点让学生网上选修“中国传统文化”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选课学生自行登陆到课程网址进行学习。通过网上选课的试行,我校后续建设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也将作为通识课程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广大学生。

二、科研育人:以高端前沿的学术讲座和创新实践项目为第二课堂

“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重要功能,是高等学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核心优势之一。如何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已成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也引起了社会和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关注。”[3]我校十分重视第二课堂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潜在功能,通过开设高端前沿的学术讲座、实施创新实践项目、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将科研育人渗透到文化素质教育中去。

1. 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和专题报告

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著名作家、艺术家、科学家等为我校师生举办有助于提高文化素养和科学研究兴趣的讲座和学术报告活动是我校优秀传统之一。2012年,我校以110周年校庆活动为契机,将此活动提升为面向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侯外庐学术讲座”和面向自然科学领域的“杨钟健学术讲座”。侯外庐先生和杨钟健先生均为西北大学前任校长,侯先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思想史学科的奠基人,杨先生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该系列讲座活动的举办,旨在传承科学精神,传播学术思想,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交流,促进学科间的相互交叉、相互融合,为我校营造开放、民主的学术氛围,从而全面提升我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此外,学校还举办了具有学科特点的系列讲座。经济管理学院设立的“关中大讲堂”和“学问与人生”系列讲座,着眼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分别邀请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和人文、艺术、创业教育等方面的专家给学生做讲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则将涉及人生规划、就业创业、国学素养、身心健康等综合素质讲座纳入教学计划,要求学生4年内至少选听10次,计1个学分。地质学系每年有计划地邀请国内外学术大家为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学科前沿讲座,授课方式为全英文教学,每门课程为32~48学时,在6~12周内完成。专业教育与学科前沿讲座的有机结合,将丰硕的科研成果通过学术讲座带进课堂,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了学生掌握学科前沿动态的能力,推动了创新人才培养。

2. 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

我校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鼓励本科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提前开展科研训练,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目前,我校697个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有161项在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中立项,项目研究成果显著,项目学生完成专著1部,发表论文280多篇,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20余项,获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0项。100余名同学已考取或免试保送到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北大、清华、南大、复旦、浙大、中科大、人大、北师大及中科院等多所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攻读硕士研究生。从考取和保送研究生的比例来看,近年来已毕业的基地班学生中,有近70%的学生攻读硕士研究生,非基地专业学生的考研率也达到30%以上,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已经脱颖而出。“十二五”期间,我校还将进一步加大大学生实践项目的建设力度,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训练的机会。

3. 积极探索创新研究型培养模式

创新研究型本科生教育注重学生的探索意识、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我校在建立创新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地质学系利用学科与地域优势,将导师制、创新基金研究计划、实验室开放及本科生论文有机地融为一体,使部分高年级本科学生实质性地独立承担小课题或加入到教师的科研群体中,形成了颇具西北大学特色的科研群体模式,实现了将科学研究纳入教学过程,实践教学由综合向研究性的转变[4]。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通过免研加分制度、免研直通车制度、本科生科研奖励制度、本科生毕业论文制度等制度引导,鼓励本科生参与导师课题,参与科学研究,在本科生中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氛围。2006年以来,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本科生以第一作者或参与研究的署名作者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80余篇[5]。又如数学系在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能力强的数论代数等专业中进行本硕贯通培养试点,提前为本科生开设部分研究生基础课程,对数学有浓厚兴趣又立志于考取研究生的学生进行培养,使他们提前进入科研预备队,为学生更好地进行研究生阶段学习打下坚实数学基础。

三、实践育人:以广阔的实习实践作为第三空间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我校充分发挥地域性、基础性、综合性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构建实践育人的第三空间,为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搭建广阔的平台。

1. 建设综合性实习基地,探索实习实践教学新模式

陕西是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之一,历史上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西安也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科技城和航天城。我校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建立了一批校内外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同时,学校依托学科和地域优势,重点加强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和社会实践场所的建设力度,创造性地探索综合性实习基地的建设。我校2010年挂牌成立的“秦岭-宁陕综合实习基地”,可满足地质学系、经济管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艺术学院5个院系1~4年级10个专业近800名学生的专业实习需求,为进一步探索实习共享的实习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证研究平台。同时,该基地已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美国堪萨斯州威奇塔州立大学达成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野外实践教学意向。

2. 搭建广阔的实践舞台,倡导彰显个性的文化氛围

西北大学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仅素有传统、特色鲜明,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品牌影响力;而且还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用学生亲身体验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格调和生活品位,在人性塑造和人格培养过程中产生了积极影响。我校“黑美人艺术节”自1987年创办以来,已连续开展27年,成为陕西乃至全国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由我校“小黑戏剧社”创作的《家里的玩偶》,获国际易卜生大学生戏剧节最佳剧目特等奖和最佳导演奖,并受邀赴挪威交流演出;《上海夫人》入围第三届国际大学生易卜生戏剧节大赛决赛。在教育部主办的历届“五月的鲜花”文艺汇演活动中,西北大学选送的节目精彩纷呈,形成了以综艺情景短剧为形式,以多元艺术元素为点缀,以深厚文化底蕴、深刻社会思考为诉求的“西大特色”。

3. 创办丰富多彩的学生刊物,搭建学生交流平台

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成立初期,由学生自主创办的刊物《木香》,至今已出版28期。该刊物由学生全程参与,真实地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的精神风貌、生活状态和现实诉求。同时还开展了《木香之约》系列访谈活动,为学生创建了实践和锻炼的平台。同时,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创建了各类学术刊物,延伸了专业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我校经济学基地2000年创办了《经济视窗》刊物,并建立了相应的网站和刊物电子版,迄今已发行56期,自创办以来共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地质学系学生自行撰稿、自主编辑的学术刊物《地学新苑》、文化遗产学院学生自编的学术刊物《磨砺集》、《格物》等成为同学们碰撞思想火花、进行学术交流的园地。

素质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在新的时代不断注入新的内容,不断增添新的时代精神。我们在课程教学特别是通识课程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在科研训练中渗透素质教育,在实习实践过程中践行素质教育,将文化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统一起来,实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科研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达到三足立鼎的效果,为塑造知行合一、灵肉统一的高水平高素质大学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大会的讲话.

[2] 方光华.综合性大学与创新人才培养——西北大学的教育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

[3] 钟秉林.推进大学科教融合,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2(5).

[4] 赖绍聪等.研究型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7(8).

[5] 申烨华等.化学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的构筑与成效[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8).

[责任编辑:陈立民]

(上接第96页)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协助教师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2]。同时,教师发展者要牢固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此推动教师发展。正如著名教育家斯贝克(Speck)所指出的,教师发展的终极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3]。如果缺乏学生发展意识,就将直接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四是对教师个体发展的关注不足。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教学发展、专业发展一样,都是教师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环节。高校在为教师发展提供组织保障的时候,应当意识到教师个人发展、个人激励、个人自治、自我实现在组织发展中的价值。教师作为个人,他们希望并且能够掌握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前途,能够满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及其发展等多方面的利益需求。教师个人发展的实现,有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发展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杨移贻. 大学教师学术职业的群体认知[J]. 高等教育研究,2010(5):52-55.

[2] 汪琼. MOOCs 与现行高校教学融合模式举例[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1):14-15.

[3] Speck. M. Best practice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sustained educational change[J]. ERS Spectrum, 1996: 33-41.

[责任编辑:周 杨]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素质教育大学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至善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也谈素质教育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