旴医谢强“通经接气”理论的经气活动规律研究*

2015-03-08 06:25张波,陈丹,谢强
江西中医药 2015年12期
关键词:旴江经气针灸

旴医谢强“通经接气”理论的经气活动规律研究*

★张波1*第一作者:张波(1978—),男,硕士,副主任中医师。E-mail:364343248@qq.com。陈丹2谢强2*通信作者:谢强(1953—),男,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xieqiang1953@sina.com。(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 330006)

摘要:目的:通过对周围性面瘫等6种疾病的经气活动出现率及类型分布的临床观察,探讨旴江当代名医谢强教授“通经接气”针灸理论的经气活动规律。方法:选取6种疾病共300例患者,按照疾病分组,每组各50例;另设立健康体检对照组50例,采用“谢氏通经接气针灸法”之灸法,以艾条悬灸法探查相关腧穴,结合热敏灸理论中灸感的观察方法,观察经气活动感觉的出现率与出现类型分布。结果:(1)观察组各病种的经气活动表现阳性病例及阳性穴位的出现率均高于相应对照组的出现率(P<0.05);(2)各病种间阳性病例和阳性穴位出现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各病种阳性穴位经气活动表现类型分布各有差异。结论:“谢氏通经接气针灸法”之灸法能够很好的激发经气感传,促进经气活动;经气活动表现的出现率与疾病密切相关,且表现类型呈现多样性,有助于气至病所,从而提高针灸疗效,体现了传统针灸术的精湛。

关键词:旴江医学;谢氏通经接气针灸法;经气活动规律;经气感传;热敏灸;谢强;地方医学

针灸的精髓是“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强调针灸临床必须以激发经气活动为提高疗效的要务。根据“经气所过,主治所及”的针灸原理,笔者认为,认识和掌握经气活动的临床规律,对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代旴江名医谢强教授传承旴江医学[1-4],临床针灸注重“通经接气”,倡导“通经接气针灸法”,其“通经接气”针灸理论揭示了针灸临床务必要激发经气感传并使之气至病所的精义[5-9]。笔者自2012年9月批准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从谢强教授。通过三年跟师针灸临床学习,深感导师“通经接气”针灸理论的深邃。为更好的总结和传承“谢氏通经接气针灸法”理论及临床经验,在谢强教授的指导下,笔者结合热敏灸理论[10],对“谢氏通经接气针灸法”之灸法进行了经气活动规律的初步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来自2012年9月—2015年1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初诊病人,共300例。按照疾病分组,共分6个观察组,分别为周围性面瘫组、颈椎病组、腰椎间盘突出症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组、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组、支气管哮喘组,每组50例。另募集健康人50例作为对照组,具体资料见表1。

组别性别男/例女/例 年龄/岁周围性面瘫组282240.16±9.70颈椎病组212938.74±12.43腰椎间盘突出症组222842.63±11.20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组272342.36±10.06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组252539.51±9.10支气管哮喘组242641.66±12.36对照组2723★41.72±11.62◆

注:各组男女性别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各组年龄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各组病症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健康人标准:健康体检时无明显阳性体征,各项检查指标均正常者,无慢性疾病史。

1.3纳入标准(1)符合各疾病的诊断标准及健康人标准;(2)年龄在30~60岁;(3)言语清晰,能正确表达灸感,行为配合;(4)自愿受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1)除入组要求疾病病种外,合并有其他疾病者;(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艾灸探查部位皮肤有缺损、溃疡、瘢痕等。

1.5设计、实施、评估病例的选择分组、探查方法的实施、指标观察、评估等分别由专人负责,均统一方案培训。

2试验方法

2.1环境检测室保持安静,室内温度保持在20℃~30℃。

2.2患者状态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探查部位,肌肉放松,均匀呼吸,集中注意力于施灸部位,体会在艾灸探查过程中的感觉。

2.3经气活动表现形式及阳性穴位判定

参照陈日新等著的《热敏灸实用读本》中热敏现象判定标准,当艾条悬灸时,腧穴部位产生的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深部热、其他非热感觉等灸感均认为是经气活动的表现,而出现1种或1种以上灸感的穴位则被认为是阳性穴位。

2.3.1探查方法用点燃的纯艾条(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生产),手持调控,在距离选定部位皮肤表面3cm左右高度施行温和灸。

2.3.2探查部位及阳性病例判定各观察组根据《热敏灸实用读本》中相关疾病腧穴热敏的高发部位,均选取3个高发穴区作为探查部位,各穴位按照第七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中的穴位定位标准,具体如下:

周围性面瘫组:翳风、风池、大椎。

颈椎病组:风府、大椎、肺俞。

腰椎间盘突出症组:腰俞、关元俞、委中。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组:膝眼、梁丘、阳陵泉。

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组:膏肓俞、至阳、手三里。

支气管哮喘组:中府、命门、肺俞。

对照组:选取上述各观察组的所有穴位进行对应探查。

各观察组中,当1个或1个以上穴位出现阳性穴位反应时,该病例即被认为是经气活动表现阳性病例,简称阳性病例。对照组则依照各观察组的穴位差别进行分别判定与比较。

2.3.3施灸时间每个探查部位的施灸时间为1~15min不等,以出现经气活动表现为度。

3结果

3.1各观察组与对照组阳性病例和阳性穴位出现率的比较见表2-7。

表2-7显示,各观察组阳性病例及阳性穴位的出现率均高于对照组,表明疾病状态是影响经气活动表现的主要因素之一。

3.2各观察组间阳性病例及阳性穴位出现率的比较见表8。

表8显示,各观察组间,阳性病例出现率在86.00%~74.00%,各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同时,各观察组间,阳性穴位出现率在49.33%~60.00%,各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表明各观察组间经气活动表现阳性病例和阳性穴位的出现率均基本相似。

表2 周围性面瘫组与对照组

注:周围性面瘫组与对照组阳性病例比较,★P<0.05;周围性面瘫组与对照组阳性穴位比较,▲P<0.05。

表3 颈椎病组与对照组

注:颈椎病组与对照组阳性病例比较,★P<0.05;颈椎病组与对照组阳性穴位比较,▲P<0.05。

表4 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与对照组

注: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与对照组阳性病例比较,★P<0.05;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与对照组阳性穴位比较,▲P<0.05。

表5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组与对照组

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组与对照组阳性病例比较,★P<0.05;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组与对照组阳性穴位比较,▲P<0.05。

表6 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组与对照组

注: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组与对照组阳性病例比较,★P<0.05;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组与对照组阳性穴位比较,▲P<0.05。

表7 支气管哮喘组与对照组

注:支气管哮喘组与对照组阳性病例比较,★P<0.05;支气管哮喘组与对照组阳性穴位比较,▲P<0.05。

表8 各观察组阳性病例与阳性穴位出现率比较(n=50)

注:各观察组间阳性病例出现率比较,★P>0.05;各观察组间阳性穴位出现率比较,▲P>0.05。

3.3各观察组阳性穴位经气活动表现的类型分布见表9。

表9显示,周围性面瘫组经气活动表现类型以透热为主,其次为扩热;颈椎病组以透热类型多见,传热、扩热及其他非热感觉出现率为次;腰椎间盘突出症组的分布类型以透热、传热、扩热为主,其次为表面不热深部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组的经气活动表现类型以透热为主,其次为其他非热感觉,扩热、透热及表面不热深部热又次之;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组经气活动表现类型分布以透热和传热为主,其次为扩热和其他非热感觉;支气管哮喘组的经气活动表现类型则以传热为主,其次为透热和扩热,其他类型则少见。

表9 各观察组阳性穴位经气活动表现类型分布表

4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针灸在当代临床受到较大的制约,传统针灸术处于逐渐衰弱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针灸理论没有重大突破,疗效也没有质的提高,这是影响针灸发展的主要因素。谢强教授传承旴江医学针灸经验提出的“通经接气”针灸理论,深刻揭示了经气感传气至病所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关系,突出了经气感传在临床中的重要意义,这对于改善目前针灸临床现状及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谢强[5-9]教授倡导:针灸“通经接气……使经气接通直达病灶。通过改变刺激方法,反复‘接力’,引短为长,用短程接力的方法,以延长感传路线,提高感传的敏感程度”。人体在疾病状态下,由于经气活动受到影响,从而产生了临床症状表现和病理体征;脏腑-体表相关理论表明,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在体表相应部位能产生特殊的临床表现,这种特殊的临床表现通常表现为疾病反应点(部位),这既是疾病的特征反应,也是通经接气针灸法治疗的最佳部位。

从上述临床研究结果可知:(1)各观察组的经气活动表现阳性病例及阳性穴位出现率分别为周围性面瘫组86.00%和56.00%,颈椎病组80.00%和60.00%,腰椎间盘突出症组76.00%和49.33%,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组84.00%和58.00%,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组86.00%和54.00%,支气管哮喘组74.00%和58.67%,均高于相应对照组的出现率(P<0.05);(2)各观察组间阳性病例和阳性穴位出现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各观察组阳性穴位经气活动表现类型分布各有差异,其中周围性面瘫组经气活动表现类型以透热为主,其次为扩热;颈椎病组以透热类型多见,传热、扩热及其他非热感觉出现率为次;腰椎间盘突出症组的分布类型以透热、传热、扩热为主,其次为表面不热深部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组的经气活动表现类型以透热为主,其次为其他非热感觉,扩热、透热及表面不热深部热又次之;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组的类型分布以透热和传热为主,其次为扩热和其他非热感觉;支气管哮喘组的类型分布则以传热为主,其次为透热和扩热,而其他类型少见。结论:“谢氏通经接气针灸法”之灸法能够很好的激发经气感传,促进经气活动,经气活动表现的出现率与疾病密切相关,且表现类型呈现多样性,可能存在疾病与表现类型的相关性;“谢氏通经接气针灸法”之灸法有助于气至病所从而提高针灸疗效,对于改善目前针灸临床现状及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作用。可见,针灸治病精髓是“气至而有效”,而要达到气至,则必须有效的激发经气活动。经气活动感觉是经气被激活的标志,也是达到“气至”的初始和关键环节,因此,经气活动对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古代针灸文献对于经气活动的描述较多,而且也已经充分认识到经气活动对于提高针灸疗效的关键作用,因此发明了多种针灸方法,其目的就是促进经气活动以激发经气感传。

“谢氏通经接气针灸法”发掘和发展了传统针灸术,体现了传统针灸术的精湛和精髓所在,其理论亦与当前的热敏灸学说相符合。从热敏灸理论来看,经气活动在临床上的表现特征多种多样,有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深部热、其他非热感觉(酸、麻、胀、痛、压迫感、冷感等)等,这些临床表现体现了经气活动表现类型的多样性,但在不同的疾病中,经气活动表现的出现率和反应类型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且与疾病有一定的相关性[10];本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这对进一步挖掘针灸临床疗效以及完善经络腧穴理论的研究具有较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强,周思平,黄冰林.旴江流域及旴江医学地域分布今考[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24(6):11-14.

[2]谢强,周思平.旴江医家医籍及地域分布略考[J].江西中医药,2013,44(3):3-6.

[3]谢强,周思平.旴江医家医籍及地域分布略考(续一)[J].江西中医药,2013,44(4):3-8.

[4]谢强,周思平.旴江医家医籍及地域分布略考(续二)[J].江西中医药,2013,44(5):3-8.

[5]杨淑荣.谢强教授通经接气针法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5,37(8):9-10.

[6]王芳,谢强.谢强耳鼻咽喉科学术思想初探[J].江西中医药,2009,40(12):18-20.

[7]肖永涛,谢强,杨淑荣.谢强教授针灸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6,38(2):9-10.

[8]陶波,谢强.谢强教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撷要[J].江苏中医药,2008,40(7):19-21.

[9]杨淑荣,谢强,陈小瑞,等.谢强教授五官科特色针灸疗法[J].中国针灸,2010,31(1):65-67.

[10]陈日新,康明非.灸之要,气至而有效[J].中国针灸,2008,28(1):44-46.

新专栏征稿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双月刊)已全面改版,以下重点栏目面向全国征稿:

●旴江医学本栏目征集与江西旴江医学相关的临床、药学、养生、文化等各类研究论文。旴江医学地域涉及广昌、南丰、南城、黎川、资溪、金溪、乐安、宜黄、崇仁、临川、东乡、丰城、清江(樟树)、进贤、新建、南昌等县市。旴江医学人物包括祖籍在旴江流域以及在该流域有医事(药事)活动的医家和文化名人。

●理论研究对中医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专题论述。讨论专题有:中医水理论研究、火理论研究、体质学说研究、梦理论研究、病证理论研究。

●百家争鸣旨在打破中医学术界的沉闷局面,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展开讨论争鸣。争鸣要求坚持良好的学术道德,敢说真话,敢亮观点。争鸣的主要内容有:中医教育反思、中医科研走向、中医发展前景、中西医结合前景、新时期中医的生存模式等。

●中医文化研究主要反映中医与古代哲学、古代社会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等文化形态的研究成果以及五运六气研究、生命学说研究的最新动态。

●道教医学研究包括道教医药文献研究、道教医药人物研究、道教医药史研究、道教医学理论研究、道教医学方药研究、道教医学养生研究等,要求观点正确,不违背国家宗教政策。

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

(收稿日期:2015-06-11)编辑:万崇毅

中图分类号:R245.81

文献标识码:B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20150700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1]41号)。

猜你喜欢
旴江经气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人体经脉养生律
旴江医家陈建章治疗脾胃病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人体经脉系脏养生律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旴江医学的区域属性及地域分布研究*
旴江名医喻嘉言对肿瘤相关病的认识贡献分析
旴江名医龚廷贤肿瘤辨证论治学术思想鉴赏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