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莎翁作品中的文化缺省翻译策略和方法研究
——以梁实秋译莎作品为例

2015-03-19 02:49蒋朝霞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缺省梁实秋译者

蒋朝霞

(长江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重庆 408100)

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莎翁作品中的文化缺省翻译策略和方法研究
——以梁实秋译莎作品为例

蒋朝霞

(长江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重庆 408100)

语言交际是推理和明示过程的组合。基于语言经济基础原则,文化缺省现象产生,译者应从关联翻译理论出发,最大程度地减少推理努力,利用对原文文化缺省部分的理解,最大程度地增强语境文化关联,在明示过程中实现译文读者和原文作者思想的共鸣。本文以梁实秋译莎作品为例,分析就其文化缺省部分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关联翻译论;文化缺省; 翻译策略;梁实秋

梁实秋,著名的翻译家和散文家。他翻译过众多的外国文学作品,但他最大的翻译成就是独立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历时38年左右。

现代众多学者从各个方面对梁实秋译莎活动进行了研究。如王静从翻译经典的角度,以内外两个因素分析了梁译莎剧活动,从而得出梁译版本是莎剧在中国的经典构建(王静,2010:104-108);刘为洁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揭示梁实秋翻译风格和散文创作文风异同的原因(刘为洁, 2013:36-41);胡翠娥从翻译方法、翻译标准、译文与原文难易关系方面比较鲁迅和梁实秋的翻译思想(胡翠娥,2013:78-83);严晓江从后殖民译论视角讨论梁译莎作品原因(严晓江, 2007:48-51);还有很多学者从白壁徳人文主义思想、以及中国的中庸思想等方面来探讨梁译莎的翻译方法、翻译策略等。本文试以关联翻译理论为依据,探讨对于莎剧作品中文化缺省部分,梁实秋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方法以及原因。

一、关联翻译论

丹斯铂伯(Dan Sperber)与迪尔德丽·威尔逊于(Wilson)1986年在《关联: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提出了关联论。在此基础上,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在《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一书中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关联翻译理论是学者从认知语用学角度,对翻译本质进行全新的诠释,该理论是动态的,辩证的。林克难先生于1994年介绍了关联翻译观,他对翻译的解释为可译性、信度与效度以及翻译的重构。Sperber 和Wilson 指出,语言交际是明示和推理的过程。而赵彦春指出,翻译是以关联为基础,在语内或语际进行明示和推理的一个非静态转换行为。格特认为,非静态转换行为涉及三方即原文作者、译者和目标读者。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扮演着双重的角色。首先,译者要读懂原文,与原文作者进行交际对话,揣摩推理出原文作者表达的意图。其次,译者又以作者的身份,将其原文作者的观点明示给目标读者。而在明示过程中,译者应最大程度地减少推理努力,而是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集,如对原文文本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意义的理解,从而最大程度地增强语境关联,将原文作者表达的信息、交际意图传达给目标读者,并且让目标读者最大限度地与原文作者在意美、形美和音美三方面产生共鸣,实现最佳关联。

二、翻译中的文化缺省

缺省是指在交际过程中,由于人们可能具有共同预设的认知环境,在基于语言经济原则基础上,双方省去共同知道的信息。但缺省不同于缺失,缺省对于交际效果没有影响,他只是过滤掉一些预设都共知的信息;而缺失指的是本应该翻译的东西而译者却没有翻,从而影响了交际效果。缺省分为三种,情景缺省、语境缺省和文化缺省。在交际过程中,因为预设共知信息而被省略的内容为情景缺省,而被省略内容与语内信息有关部分为语境缺省,共有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为文化缺省。

而在翻译过程中,文化缺省翻译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一方面是因为语言文化的特异性。Frawley指出,语言的意义是完全由语言所在文化语境决定,如习语 “a lion in the way”译成“拦路虎”,而不是“拦路狮”。另一方面是因为原文中的互文境。互文语境指的是其他文本的话语、内容和意象与其所构成新文本之间的关系,即不同的内涵外延,不同的价值观等,这也称为翻译语境。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交际双方的预设共知具有不对称性,会出现交流意义真空,译语读者无法激活认知语境中与原文相关的认知图式。因此,译者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担任着双重任务。一方面译者需弄懂原文,熟悉原文中的文化缺省,另一方面,译者应对目标读者的知识结构、共有文化和语用背景做出正确的预测,对于那些造成译文读者意义真空的文化缺省, 在考虑原文文化缺省所蕴含的艺术效果的前提下,译者有责任传达原著所蕴含的语义和文化信息,消除目标读者的意义真空,从而达到最佳关联。

三、关联角度下梁实秋译莎作品中文化缺省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方法和原因

莎剧作品中异域文化特色明显,如占星术、神话、宗教节假日、流行的着装和音乐,且多喜欢使用双关语、典故,而由于原著作者和原著读者享用共同的文化知识背景,故在原著作品中出现了文化缺省现象,那么译者在其翻译过程中,针对这些文化缺省现象将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呢,以梁实秋译莎活动为例对其进行探讨。

1.异化

在译莎活动过程中,梁实秋更倾向于将国外的文化、意识形态引进到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从而为我们中国的文化文学输入新鲜血液。

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为例:

Then how,when Nature calls thee to be gone.

根据柯林斯词典, Nature is all the animals,plants,and other things in the world that are not made by people,and all the events and processes that are not caused by people;牛津词典定义为“The physical force regarded as causing and regulating the phenomena of the world”。西方圣经记载创造万物的称为“造物主”, 造物主是思想与智慧的源头,他用智慧创造了万有,用思想控制着一切,凡他所造之物都是因思想、智慧而生存。本来他把造好的万物都交给了人类去管理,也就是说,造物主把思想、智慧供应给人类,然后人类再把从造物主得来的思想、智慧供应给万物,让万物都靠着他的思想而更新。 而在中国, 《庄子·大宗师》一文中写道:“今一以天地为大鑪,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 ,晋张协 《七命》:“功与造化争流,德与二仪比大。” 宋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一:“窃谓心居中虚,治五官,心当属土;肺在上为华盖,庇覆五脏,当属火;始应天地造化。”明袁可立《甲子仲夏登署中楼观海市》:“倏显还倏隐,造化有元功。”文中的造化皆指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是指自然。梁实秋在翻译过程中选择了“造物主”词义,通过异化策略让译文读者了解西方文化。

2.加注

为了解决意义真空问题,帮助译文读者更好了解原著的文化背景和知识,从而实现共鸣,译者可使用加注的方法实现最佳关联。加注即可对原著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解释,弥补文化图示空缺,使读者花较小的努力达到对文章最大程度的理解。

梁实秋在所有译本的例言中写道:“原文常有版本困难之处,晦涩难解之处亦所在多有,译者酌采一家之说,必要时加以注释。原文多双关语以及各种典故,无法译时则加注说明。”

以《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二景为例

King: How is it that the clouds still hang on you?

Hamlet:Not so,my lord;I am too much i the sun.

王:怎么,你脸上还是罩着一层愁云?

哈:不是的,陛下;我受的阳光太多了。

梁实秋就“i the sun”标其尾注为:约翰孙引证俗语:“出天堂,晒太阳”(out of heaven’s blessing into the warm sun)云云,谓出良好境遇踏入较劣之环境,哈姆雷特此处所谓“受阳光太多”或即指此。sun 与son 音相似,或亦有双关意,译文但求通顺,其内蕴之意义须于言外求之,因原文即晦涩难解也。

从原文看出,i the sun 是双关语,梁实秋译为“我受的阳光太多了”,译文本身没有明确显示出双关的含义,为了让译文读者更加忠实地了解该作品,梁实秋通过其注释解释sun 与son 音相似,可能有其双关意,而双关之意需读者自行体会。

以《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五景为例

Ghost:that rots itself in ease on Lethe wharf

鬼: 你简直是比迷魂河畔安安稳稳生根的肥草还要迟钝些。

梁就“Lethe”标其尾注为:希腊神话阴府中河流之一,引之则忘生前之事。其河畔之草喻为最浑噩无知之物。此译文亦反映了梁实秋的异化翻译策略倾向。在中国,同指过桥忘记前世之事的为“奈何桥”,梁通过加注的形式向译文读者展示了西方的文化。

3.音译加注

为了保持源语文化的异域风格,减少阅读障碍,译者就其地名和人名可采用音译的翻译方法。但为了减少文本传递的陌生性,使读者透彻了解到源语文化的特殊含义,此时译者可在音译的基础上采取加注的方法。

梁实秋认为译莎活动应以传达莎翁之意为其根本,读者了解异域文化为其目的,提出了“述中之作”的翻译原则。

以《哈姆雷特》第三幕第四景为例

Hamlet:see,what a grace was seated on this brow;

Hyperion’s curls,the front of Jove’s himself,

an eye like Mars,to threaten and command,

哈:你看看这一位眉宇之间是何等的光辉;有海皮里昂的卷发;头额简直是周甫的;眼睛像是马尔士的,露出震慑的威严;

译文中,梁实秋对人名采用音译的方法,将其译为“海皮里昂”、“周甫”和“马尔士”。在音译的基础上,梁实秋在译文后面标其尾注进行解释“海皮里昂(Hyperion)日神,周甫(Jove)大帝,马尔士(Mars)战神,均男性之美代表者。”

四、结论

在交际过程中,由于预设共知相同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文化缺省现象成为一种可能。而在翻译活动中,由于语言文化的特异性和原文的互文境,文化缺省翻译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就需要译者弄懂原文,熟悉原文中的文化缺省,且对译文目标读者的知识结构、共有文化和语用背景做出正确的预测,对于那些造成译文读者意义真空的文化缺省,在考虑原文文化缺省所蕴含的艺术效果的前提下,传达原著所蕴含的语义和文化信息,消除目标读者的意义真空,从而达到最佳关联。

《莎士比亚全集》中异域文化特色浓厚,文化缺省现象较多,而梁实秋的诗学中庸翻译观和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给译文读者呈现出了西方经典文学的艺术形式,为其了解西方文化,最大程度理解译文内容搭建桥梁。

[1]梁实秋.莎士比亚全集·哈姆雷特[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

[2]梁实秋.莎士比亚全集·十四行诗[Z].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

[3]李先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文化缺省及翻译策略[J].外国语文,2013,(6).

[4]刘为洁.从Toury翻译规范视角解析梁实秋的译莎活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8).

[5]林克难.关联翻译理论简介[J].中国翻译,1994,(1).

[6]王静.翻译经典的构建——以梁译《莎士比亚全集》为例[J].外语教学, 2010,(1).

[7]严晓江.理性的选择,人性的阐释——从后殖民译论视角分析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原因[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9).

[8]赵彦春.关联理论与翻译的本质——对翻译缺省问题的关联论解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5).

2095-4654(2015)06-0122-03

2015-03-01

2012长江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传统的复归——文化语境下梁实秋的翻译研究”(2012X7YB049)研究成果

H059

A

猜你喜欢
缺省梁实秋译者
梁实秋谈付出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北平的零食小贩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梁实秋与冰心的友情
基于“缺省模式”设计平台的控制系统研发模式重塑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没留神
基于条件随机场的评价对象缺省项识别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