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新闻报刊思想中的人民性

2015-03-19 15:02英璐薇
关键词:莱茵人民性报刊

英璐薇

(清华大学,北京100084)

试论《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新闻报刊思想中的人民性

英璐薇

(清华大学,北京100084)

试图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一些著名章节的回顾来讨论人民性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新闻报刊思想中的体现。论述分为三部分:首先回顾马克思对于人民报刊在当时受到的指责做出的一些辩护,并由此出发解读报刊的人民性;接下来借用西方哲学中“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标准分析马克思对于新闻政策——尤其是书报检查政策——的主要见解;最后是对于不断壮大的人民队伍中存在的内部矛盾在新闻报刊事业中的体现的几点思考。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人民性;程序正义;实质正义;人民内部矛盾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看来,报刊的社会性质要求它必须与“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1],这种联系不只简单地体现为互相依存的“战友”关系,还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和实践要求。

一、马克思为人民报刊的辩护

1842年12月28日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下令在普鲁士邦境内查禁《莱比锡总汇报》,作为对反对派报刊采取全面制裁措施的第一步。马克思随即于1843年1月1日在《莱茵报》第一号发表文章《<莱比锡总汇报>在普鲁士邦境内的查禁》,明确表明了对于查禁行为的谴责。他写道:“试问这些指控是用来反对《莱比锡总汇报》任意行事的特征呢,还是用来反对刚刚崛起的、年轻的人民报刊必然具有的特性呢?”[2]报刊不应因为它的人民性而被查禁。实际上,人民性是报刊生存的基本要求。

自约翰·密尔“观点的自由市场”理论以来,新闻传播领域就一直存在比较成熟的让不同的声音自由传播的观点,而马克思从阶级属性的层面强化了人民发声的必要性。无论在任何一个时代,言论自由都应该被当作人的基本权利之一而被尊重,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发声就等于不存在。一方面,人民报刊作为人民表达诉求的载体能够成为统治阶级了解民意的渠道,进而促成必要的改革;另一方面,当改革迟迟无法促成时,人民报刊能够成为无产阶级相互联络的阵地,协助组织革命。人民报刊正是因为有着强大的力量,才一度让当权者感到恐惧,所以两种力量的斗争始终不曾间断。

人民报刊反映人民的声音,但这并不是说它就是完美的、不犯错误的,尤其是在刚刚形成和发展的阶段。信息的不实、报道的片面都是有可能存在的,但只要不是对黑白是非恶意的曲解,这些纰漏都应该被包容。在《莱茵报》时期,新闻专业主义还没有出现,报刊是“内容重于形式”的很好的体现。

在《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马克思回应省总督冯·沙培尔指责摩泽尔记者报道不真实时写道:“一个报纸记者在极其忠实地报道他所听到的人民的呼声时,根本就不必准备详尽无遗地叙述和论证有关这种呼声的一切细节、原因和根源。”在这里,马克思并没有否认新闻本质所要求的准确性,而是提出了“有机的报纸运动”(lebending Pressbewegung),强调每一个记者都只是从事新闻工作的队伍中的一个个体,当不同的个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时,人们就可以从整体上了解事情的全貌。这里的“不准确”应该被理解为“片面”而不是“虚假”,因为片面的新闻是可以通过其他角度的报道来弥补的,而虚假的新闻则应该被反对。

在《莱茵报》时期,统治阶层常常把报道的片面性解释成虚假性,并以此为借口打压反对派的声音,这样的做法表面上去除了对立的观点,稳固了统治,实则无异于饮鸩止渴。因为新闻报刊中展现的人民

的不满情绪往往是社会运动的先导,如果只是一味地忽略人民的苦难而不从根本上解决,一个政权就把自己置于了人民的对立面,被推翻只是时间上早晚的问题。以《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中描述的情况为例,大量的葡萄种植者严重亏损、食不果腹,连基本的生存需求都不能被满足,最终只能选择推翻现有的政权。

马克思强调新闻的时效性,也承认时效性的要求会在一定程度上与真实性的要求相抵触,但为了赶时间而在细节上的遗漏不应是记者有意为之的。以现代新闻传播的主流观点来看,时间性的要求不能作为牺牲真实性的理由,这是在新闻发展的一个更高的阶段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其实,从马克思的文本中可以看出,这一对矛盾并不是实质性的,前一篇报道只说在当时知道的事实,不去臆测不了解的情况,后一篇报道再在这个基础上跟进报道,是对前者的补充而非纠正。至于因为事实陡然发生变化导致新闻立场报道上的转变,也并没有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都不应该受到指责。

二、新闻政策中的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普鲁士专制的书报检查制度一直持有批判的态度,反对一个政权对于新闻出版自由的禁锢。笔者认为借用西方哲学“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两个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马克思坚持认为书报检查政策与人民的利益相对立、应该被废除:这种检查政策从一开始就不符合程序正义,因为在这种制度下,不同言论之间没有相互争辩的机制,也无法做到实质正义。

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来看,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或曲折式前进的过程,报刊的发展也是一样,尽管自身会出现谬误、会有暂时的低谷,但其自身的规律能够推动这项事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如前所述,在《莱比锡总汇报》被查禁之后,马克思立即发文为其做出辩护。三天之后《莱茵报》再次刊登了马克思为此事所写的《<莱比锡总汇报>的查禁和<科隆日报>》,这里明确说道:“要使报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必须不从外部为它规定任何使命,必须承认它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那种通常为人们所承认的东西,即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这些规律是它所不应该而且也不可能任意摆脱的。”报刊应该按照自身的规律办事,而不能被统治者所控制,应该替人民说话,而不是替官僚说话。

对此,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在中国,大部分的主流媒体——尤其是像《人民日报》这样的党报——不都肩负着共产党的使命吗?这与马克思所说的“必须不从外部为它规定任何使命”是不是矛盾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回答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问题,简而言之,党的使命是人民内部使命,而非来自外部。

在中国,党性与人民性是统一的。第一,党的发展一直立足于人民之中,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党始终坚持着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原则,尤其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再看党内主要的领导人,无一没有强烈的平民意识,在他们的思想中,情怀重于富贵。第二,人民选择了党。中国的近代史在众多的可能当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即使在抗日战争这样最艰难的阶段,每天都有大量的战士阵亡,但共产党的人数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因为人民自愿、总动地投身到了党的事业当中。直到今天,党组织一直保持着自愿加入的传统。第三,党与人民一直是不可分割的。中国一直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精英大多加入到党内,所以党内民主与全民的直接民主相比只有范围上的差别,没有结构上的区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具有“党员”和“人民”的双重身份,党性与人民性更是最大限度地融合在一起了。

中国的体制是马克思能够认同的一种现状,这种体制能够首先做到“实质正义”,并在不断的自我完善过程中试图达到更高程度的“程序正义”。但在《莱茵报》时期,统治阶级与人民是对立的,所谓“书报检查政策”不仅仅是事后的检查,还有事先的限制。它的逻辑是“你应该想我之所想,否则便是有罪”,结果,人民的想法不能被知道,但一个理性的人又无法从根本上接受书报检察官和他的上司的想法,最终造成了整个社会的虚伪,所谓的安定只是一种幻觉。

之前引述的《摩泽尔记者的辩护》就遭受了被查封的命运,这篇文章被马克思拟分为A、B、C、D、E五个部分。但结果是只有A和B两个部分完整地于1843年1月15—20日分五次在《莱茵报》头版头条连载。在1843年1月27日以前或这一天马克思不得不把C这一部分送交书报检查机关审查,但被1月26日刚到任的新书报检查官批予了否定意见。随后,沙培尔的代表决定禁止继续发表这篇文章,沙培尔对决定表示同意。可以相信,摩泽尔地区的贫困困境被解决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大批的葡萄只能和他们种植者的泪水一起干涸。这篇传世佳作成为了断臂之作,不只如此,这篇文章还引来了对整个《莱茵报》

的查封,当时新闻制度的黑暗可见一斑。

所以说,新闻自由,或者说程序正义,是对自由和平等的可能性的一种呼唤。敞开言论的确可能导致泥沙俱下,但这些负面影响都是在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的。没有程序正义的书报检查政策是不可能有结果正义的。

三、现代语境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马克思所定义的人民并没有特别的含义,就是一般非特权阶层的大众;人民报刊即面向社会的民办报刊[3]。在此基础上,接下来这一部分主要回应一个问题,即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人民中间有着不同的诉求,新闻工作者应该如何权衡人民内部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要在莱茵报时期得以体现,而将近二百年前的欧洲和今天的中国在许多现实条件上都相差甚远,马克思思想只有在不断的发展中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同样是专注于报刊人民性的问题,人民大众的构成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邓小平时代之后的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边界甚至已经不再明显了,日益突出的人民内部矛盾使得报刊保持人民性成了一件越来越复杂而且艰巨的任务。

问题答案植根于马克思的文本,他在《<莱比锡总汇报>的查禁和<科隆日报>》中写道:“《莱比锡总汇报》并不代表德国所有的人民报刊,但它是这种报刊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在人民报刊正常发展的情况下,构成人民报刊实质的各个分子都应当首先各自形成自己的特征。这样,人民报刊的整个机体便分成许多各不相同的报纸,它们具有各种不同而又相互补充的特征。”这也就是说,人民内部还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但这种诉求之间不是尖锐对立的,目的不是要斗个你死我活,而是共同富裕。报刊应该按照社会分工的比例如实地反映不同的诉求,既要照顾新闻性,又要考虑公平性。

在资产阶级压迫严重的时期,阶级矛盾掩盖了人民内部矛盾,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有着相对一致的目标;而在相对稳定的经济建设时期,一个国家人民内部的矛盾会随着财富分化、价值追求不同等问题的加剧而加剧,因而需要更稳妥地处理。

换句话说,现代中国的人民内部矛盾要大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社会环境中的人民内部矛盾,同样是共产党,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却很不相同。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周年的文章《马克思和<新莱茵报>》中,恩格斯写道:“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一个社会运动有着明确的目标,坚持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在建设时期坚持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

这对于当代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最重要的启示依然是坚持之前所论述的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在更加多元的社会里,首先要保证新闻工作者来源的多元,要能够代表不同的民族、地域和公众表达意见。根据芝加哥数据库在美国民意调查的数据显示,新闻工作者在很多政治立场上已形成了独立的一个派别,这对于建设人民报刊是非常不利的。其次,新闻记者要时刻保持田野情怀,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编稿子,而是要时刻把握群众声音的变化,因为在复杂的社会里人民的观点不是单一不变的,把握住变化才能尽可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最后,要坚持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才不至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建设中迷失方向。恩格斯回忆《莱茵报》的运作时说:“编辑部的制度是由马克思一人独裁。一家必须定时出版的大型日报,如果采用别的制度,就不能保持一种贯彻始终的立场。况且在这方面马克思的独裁对我们来说是理所当然和勿容置疑的,我们大家都乐于接受它。首先是马克思的洞察力和坚定立场,才使得这家日报成了革命年代德国最著名的报纸。”正确的领导不简单地指马克思一个人,更主要是指一种正确的信念和立场,因为只有坚持新闻报刊的人民性,才能保持新闻报刊的生命力。

总结来说,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了人民性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新闻报刊思想中的体现:人民性对新闻报刊、新闻政策都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并且在人民内部矛盾相对复杂的现代社会依然需要被坚持。这三个方面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报刊人民性论述的全部内容,只是三个较为典型的切入点,但由此已经可以看出,无论在任何时期新闻事业都不能脱离人民群众,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其他的“自由”、“客观”、“公正”等价值追求。

[1] 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7-38.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52,358,397.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7.An analysis on the humaneness in M arx's articles in the press during the Rhine Newspaper Period

YING Lu-wei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humaneness in Marx's articles in the press during the Rhine Newspaper Period by recapturing some of the famous chapters from the CompleteWorks ofMarx and Engels.The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parts.The first part recaptures some ofMarx's defenses against the accusations of people's press back then and starts from there to interpretand discuss the humaneness in the newspapers;the second partborrows from Western Philosophy the concept of“procedural justice and substantive justice”to use as a standard to analyze Marx's main viewpoints on news policies-especially on censorship policies;the final part reflects on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which existed among the growingmasses of the people and were shown in journalism.

Marxism Journalism;humaneness;procedural justice;substantive justice;people's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G219.29

A

1009-8976(2015)03-0104-003

10.3969/j.issn.1009-8976.2015.03.028

2015-05-19

英璐薇(1994—),女(汉),吉林长春主要研究新闻传播学、伦理学、国际关系学。

猜你喜欢
莱茵人民性报刊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美莱茵金属公司的Lynx步兵战车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理发师的境界
德国莱茵TÜV集团
德国莱茵TÜV集团
百强报刊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