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筋痹痛*

2015-04-11 03:15苏鑫童马晓晶薛立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4期
关键词:灵枢经筋经脉

苏鑫童,马晓晶,薛立功,刘 琪△

(1.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北京 100035;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论经筋痹痛*

苏鑫童1,2,马晓晶2,薛立功2,刘 琪2△

(1.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北京 100035;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经筋痹痛是临床中的常见疾病,十二经筋体系则是传统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长期以来中医学术界重视“经脉”而忽略“经筋”,故对经筋痹痛缺乏细致的认识,甚至常常以治疗经脉疾病的方法来治疗经筋痹痛。故通过经筋理论探讨经筋痹痛,以期为治疗此类疾病提供参考方向。

经筋;经筋理论;经筋痹痛

疼痛是极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属于浅感觉的一种,系由于机体伤害性感受器受到各种物理或化学性刺激,并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1]。中医学常认为产生疼痛的原因不外乎“不通则通”和“不荣则通”两方面,而此两种病机认识则是基于经脉运行气血的理论基础上而提出的。[2-3]44十二经筋体系是传统中医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长期以来中医学者重视“经脉”而忽略“经筋”[4-5],甚至将“经筋”作为“经脉”的附属结构[6],对经筋理论的研究和应用相对缺乏,故对经筋痹痛产生的病理机制也缺乏足够细致的认识。本文通过经筋理论探讨经筋痹痛,以期为治疗此类疾病提供参考方向。

1 中医关于经筋痹痛的古代文献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即有大量关于疼痛的论述。《素问·举痛论》云:“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说明寒气直入于经脉,可阻碍经脉中经气的运行而导致“卒然而痛”,亦即急性疼痛。而临床上更为常见的慢性疼痛如“顽痹”、“深邪远痹”又是如何产生的?是否有其他病因可导致经脉中气血运行不畅而后复感于外邪,而外邪仅为导致疼痛出现或加重的诱因呢?《素问·痹论》认为,痹症的病因是“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且云“荣卫之气……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提示疼痛的出现需具备两个条件,一为营卫运行失常,二为复感风寒湿邪,缺一不可[7]。

隋·巢元芳所著《诸病源候论》载有“伤绝经筋,荣卫不循行”,说明损伤十二经筋可导致营卫循行失常,从而具备出现痹病的前提条件,此时若复感于“风寒湿”等外来邪气,则可导致疼痛的出现或原有疼痛的加剧。因此,在经筋痹痛中,疼痛的出现不能仅简单地认为是“经脉”中气血运行的不畅,而不深究导致“不通”的根本原因,亦即经筋损伤可对经脉产生影响进而造成其运行气血的功能失常。

2 经筋与经脉的关系

经筋与经脉同属经络学说的组成部分,二者虽紧密联系但却是两类不同的系统。《灵枢·经筋》对“十二经筋”曾有专章论述,但在后世的中医学术发展中却逐渐被边缘化,与经脉研究相比形成明显反差。因此,我们需明确经筋与经脉的生理关系,才能理解经筋痹痛的产生过程。

就分布而言,正如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所述:“十二经脉……行于手足……主与血气,内营五脏六腑,外营头身四肢。十二经筋内行胸腹廓中,不入五脏六腑”,经筋皆起于四末,终于头身,不入于脏腑;而经脉却是手三阴从胸至手、手三阳从手至头、足三阳从头至足、足三阴从足至腹(胸),皆与相应脏腑属络且以次相传。就功能而言,经筋“主束骨而利机关”(《素问·痿证》),即骨关节运动功能;而经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灵枢·海论》),“行血气而营阴阳”(《灵枢·本藏》),即通行气血发挥营养和联络功能,其中就包括濡养经筋的作用。经脉穿行于经筋之间并濡养经筋,而十二经筋连缀四肢百骸,具有保护内行经脉及脏腑的作用,[8]1824二者生理上密不可分,病机上相互影响。

3 经筋痹痛产生的中医病机

图1显示,十二经筋约束骨骼,主司运动,日常生活中长期的外伤劳累极易导致经筋的损伤,反复的创伤修复加之外邪的作用(包括风寒湿邪),导致津液凝聚而为“沫”(《灵枢·周痹》),并进而产生不可逆的津液“涩渗”(《灵枢·百病始生》)。“聚沫”、“涩渗”积累日久则可形成中医学的“横络”(《灵枢·刺节真邪》)。“横络”卡压穿行于经筋中的经脉,阻碍经脉气血的运行,导致气血津液不行,气血不行则会出现疼痛,经筋失于经脉中气血的濡养则会导致结筋病灶点的产生,以及经筋损伤的进一步加剧;津液不行在造成肿胀的同时亦会加剧“聚沫”、“涩渗”的产生[9-10]。因此,在经筋痹病产生疼痛的原因中,经脉不通仅为“标”,而导致经脉不通的经筋损伤方为“本”。

图1 经筋痹痛产生原理图

4 明确经筋痹痛病机的临床意义

中医强调“治病必求于本”,明确疾病产生的具体病机,能让医者有的放矢。经筋痹病可出现结筋病灶,造成横络卡压,使经脉不能正常运行气血,故治疗时取经筋在关节周围的结筋病灶,针至病所,用解结之法挑拨横络,解除卡压,而后经脉可调,气血得行,疼痛可宁。这与经脉本身有虚实之分,循经脉取穴,以腧穴为治疗点,为求气至病所,补虚泻实,进而调通气血的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在经筋痹痛中,经筋损伤产生的结筋病灶点对经脉造成卡压所致的经脉不通并非经脉本身的虚实变化,松解结筋病灶点,解除横络卡压经脉自通,无需对经脉进行治疗。相反,针对经筋痹痛的治疗,如仍采用治疗经脉疾病的治疗原则,亦即《灵枢·经脉》所言“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不对损伤的经筋以及产生的结筋病灶点进行治疗,则无异于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因此笔者认为,明确经筋痹痛的病机能够让医生对此类疾病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从而解决产生经筋痹痛的根源,以取得满意的近远期疗效。

5 结语

近年来,大量关于应用经筋理论治疗经筋痹病的文献见诸于报道[9,11-13],说明经筋理论越来越得到业内同道的重视,经筋理论作为传统经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整理。

[1]刘晓丽,吕翠,张文生.TRPV1与中药止痛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0):1757-1760.

[2]杨建生,周生花.中医疼痛的病机以及辨证论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4):432.

[3]齐伟静,王亚娜,汪卫东,等.疼痛的中西医理论概述[J].中医杂志,2013,54(19):1698-1701.

[4]王春雷,刘保延,黄福开.经筋疗法相关研究与展望[J].中医杂志,2013,54(5):438-441.

[5]薛立功,张海荣.经筋理论与临床疼痛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10.

[6]沈学勇,等.经络腧穴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3.

[7]刘农虞.析“以痛为输”[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2):55-57.

[8]侯春福,韦嵩.经筋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6):1819-1821.

[9]苏鑫童,刘元石,杨涛,等.长圆针治疗偏瘫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2):153-155.

[10]程永.经筋实质、经筋病病机与治法探讨[J].湖南中医杂志,2011,27(5):97-99.

[11]YS Liu,LG Xue,XJ Ma,et al.Observation on Pain Release by Long-Round Needle Therapy in Knee Osteoarthritis Related with Meridian-Sinews Theory[J].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2013,Article ID 781289,4 pages.

[12]苏鑫童,刘元石,莫倩,等.长圆针对肩手综合征Ⅰ期肩关节活动度及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 (7):657-659.

[13]陈东煜,何俊,王翔,等.针刀经筋层松解术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46(6):52-54.

R441.1

A

1006-3250(2015)04-0381-02

2014-09-11

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Z131107002213039);首都医学科技发展基金(SF-2007-Ⅲ-32)

苏鑫童(1989-),男,福建莆田人,住院医师,医学硕士,从事针灸及神经内科临床与研究。

△通讯作者:刘 琪(1988-),女,Tel:010-88001000。

猜你喜欢
灵枢经筋经脉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足三阳经筋与膝关节痛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
谈“以知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