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形势下提升大学生“三个自信”

2015-04-11 05:22张海东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三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生

论新形势下提升大学生“三个自信”*

张海东

(吕梁学院 思政部,山西离石033000)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即坚定“三个自信”。“三个自信”对于强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实现中国梦都十分重要。但非社会主义思想的冲击、中国近现代史认知的缺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不理想,给大学生树立“三个自信”带来了障碍。需要通过采用网络技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引领大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等途径来提升大学生“三个自信”。

[关键词]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

[收稿日期]2015-02-20

[作者简介]张海东(1974-),男,山西忻州人,吕梁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5.030

[中图分类号]G6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风景这边独好”的超拔姿态昂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上自信地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即“三个自信”。

一、提升大学生“三个自信”的必要性

1.是强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具有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功能,但由于受到西方思潮的冲击,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声音不但存在且有蔓延的趋势。比如,有人提出在经济改革问题上实行完全私有化,才能解决“改革不到位”的问题;认为中国应实行西方的多党制、议会制等,才能从“党治”“人治”走向“法治”;认为中国道路、制度、理论不具有特色,正在向西方靠拢,应奉行西方的“普世价值”……因此,高校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前沿阵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只有广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才能明辨是非、排除干扰,筑牢思想防线。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和重要抓手,也是抵御各种不良思潮,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主导地位的需要。

2.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中国梦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既是国家、民族的宏伟蓝图,又是每一个普通人的美好愿景。因而,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个中国人的努力奋斗,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他们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是中国梦的最终圆梦人。实现中国梦的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因此,大学生能否坚定“三个自信”直接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反过来说,如果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就不会认同中国梦,也就不会把个人梦同国家梦、民族梦联系在一起。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不与国家民族的利益结合在一起,是不利于个人成长成才的。加强大学生“三个自信”,就是让大学生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把聪明才智汇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大旗下,形成共识,凝聚成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是培养大学生积极思维模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需要。生活中的无数事实和现代心理学证实,树立崇高的信仰能培养起人的积极的思维模式,而积极的思维模式能够带来积极乐观和充满希望的情绪感受,有了乐观与希望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从危机中看到转机,从困难中看到希望,摆脱不良情绪,进而达到对心理的有效调节,促进心理健康。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各种思潮泛滥,多种矛盾凸显,大学生面临着诸多心理压力和困惑,有些学生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而马克思主义信仰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能够培养起人们积极的思维模式,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是实践证明了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康庄大道。坚定“三个自信”能促使大学生积极乐观地看待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唯物辩证地看待自己、看待社会、看待自己和社会的关系,进而对生活充满信心,对不良心理进行积极有效地调节,减少心理困惑、心理问题和避免心理疾病,从而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二、提升大学生“三个自信”面临的障碍

1.各种非社会主义思想的冲击。大学生虽然经过中小学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还处于正在形成尚未最终形成阶段,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 特别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西方国家依靠强势文化传播途径加紧实施对我国青年“西化”与“分化”的图谋,加上我国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被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加以放大,很容易在大学生中引起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还有一部分人用“普世价值观”的幌子兜售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货色,提倡搞西方的多党制、三权分立制度等;有的打着政治体制改革的幌子,宣扬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人权等自由化言论;宣传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资本主义道路等。这些不良思想的冲击对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形成严重障碍。

2.中国近现代史认知的缺失。有些大学生对于我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质疑,认为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或许会发展得更快。这种质疑实质上是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认知缺乏引起的。我国选择何种发展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革命形势、历史文化传统和建国初期社会状况等条件。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各阶级和集团先后提出不同的救国方案,但纷纷失败的教训说明传统的封建模式、小农平均主义、改良主义以及资产阶级共和学说在中国都行不通。中国人民在各种思潮的比较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契合,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无数进步人士经过反复实践,通过流血牺牲最后作出的理性选择。同样在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决定了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又经历了二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和改革开放多年实践,艰辛探索才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且这条道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进一步说明,这是近百年来中华民族选择的不容置疑的唯一正确的康庄大道。可是部分大学生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恶劣影响,产生了三个“否定”的错误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党的历史和新中国的历史,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法性。这些都成为影响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的障碍。

3.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够理想。我国高等学校办学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已经进入大学课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诞生以来就逐步进入课堂、进入教材,但入课堂、入教材不等于入头脑。特别是在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高校教师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习惯于用老思路、老套路来应对教学的现象。有些教师原来拥有的“看家本领”,在新的教学过程中陷于“本领恐慌”的境地,存在着教学与当代中国和世界变化实际相脱节的现象,也存在着和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相分离的现象。尽管高校认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有相应的其他课程也在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们也在竭尽全力,但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仍然不够理想。这也不利于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

三、提升大学生“三个自信”的现实路径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升“三个自信”渗透力。大学生的大部分闲暇时间是在网络上度过的。西方国家正是抓住大学生的特点,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渗透,这些思想冲击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采用高效传播的网络技术,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出击,把“三个自信”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网络空间。第一,充分利用学校主导的、学生点击率高的校园网络,如校园网、校园贴吧、校园论坛、网络课堂等各个板块,以恰当的方式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质的优势,使大学生在不经意间受到教育和启迪。第二,应积极利用大学生点击率较高的社会网络,如微信、QQ等。教育工作者可以用加好友的方式加入这些网络群,让师生关系转化为网友关系,学生不愿意和教师说的话可能发表在网络上,有助于改变课堂上的说教关系,有利于师生进行平等交流,直接对接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心理感受,便于教育者观察学生的动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采用更鲜活、更个性化、更有针对性、更有吸引力的教育方式。第三,将“三个自信”教育内容制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传到网络上,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利用精美的图片、悦耳的音乐、活泼的动画,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吸引教育对象,让大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教育效果。

2.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崇高使命,教师自身能否坚定“三个自信”,直接决定着在课堂上能否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直气壮地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教师坚定“三个自信”,把向学生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与光荣任务,才能在授课时理直气壮、底气十足,才能以自己的坚定自信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信度。而教师的“三个自信”来源于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否则连教师本人都不觉得可信,又怎么可能去引导学生产生自信呢?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努力站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前沿,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并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敏锐的洞察力对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马克思主义解释。另外,教师要采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自觉地愉悦地接受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三个自信”。

3.引领大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提升“三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这些经典著作凝结着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心血和智慧,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我们深刻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大学生通过课堂和教材学习,往往学得不够深刻,难以把握其理论精髓,有时只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做一种知识对待,缺乏应有的洞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容易被错误的思想所左右,难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自信。大学生通过系统地阅读经典著作,才能够树立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深刻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深刻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并且深刻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及社会主义本质,认清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体会和高度认同,从而坚定“三个自信”。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

[2] 周红禄.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1):68-71.

[3] 邱柏生,左超.从社会思潮的影响特征看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思想理论教育,2010(17):53-58.

To Improve University Students′ "Three Confidenc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Zhang Haidong

(DepartmentofResearchandTeaching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LüliangUniversity,Lishi033000,China)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Party at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proposes that the Party must fortify its confidence in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 theory,and in system,namely,"three confidence".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university to strengthen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mental fitness;it is also significant for the achievement of China′ dream.However,some factors like the attack of non-socialist ideas,lack of understanding about China′ modern history and the poor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ll bring about blocks to the firmness of the students′ belief in "three confidence".It is then quite necessary to find some ways including adopting network technologies,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qualities of the teachers,and guiding the students to read classics,so at to promot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ree confidenc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ree confidence"

猜你喜欢
三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对“三个自信”的认识
从“三个自信”看“四个全面”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