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从杭州专项培训谈起

2015-04-18 04:19福建省厦门市禾山中学林文权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内驱力学校课堂教学

◎福建省厦门市禾山中学 林文权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从杭州专项培训谈起

◎福建省厦门市禾山中学 林文权

校长要做办学兴校育人的思考者和开拓者,课堂主渠道、教师内驱力、学校精致化、评价多样性等方面都值得认真探究。教育是慢活、细活、巧活,教育重在育“人”,使之成为“人”,而不可重在育“分”。学校工作需多元审视,倡导关注个性、特色办学。

主渠道;内驱力;精致化;多样性

校长如何引领学校发展,关键在于面向全体孩子,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健康成长的需求;关键在于立足本校教师团队,竭诚尽力地追寻教师自主发展的愿景;关键在于根据学校现状,着眼长远地走好多样化有特色的路径。校长要做办学兴校育人的思考者和开拓者。近期,笔者赴杭州师大培训,并深入春晖中学、朝辉中学和金都天长小学、翠苑第一小学、东园小学交流互动,收获甚多,浅谈如下。

一、学校管理应重视课堂主渠道

笔者感受最深的是浙江许多学校重视课堂主渠道。学校教育活动中,教书、育人、备考等等,课堂就是主渠道,必须盯得紧。课堂教学不落实,再好的设计都是镜中花、水中月。抓落实,抓主渠道,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教无定法,教而有法。春辉中学团队的信念:“学杜朗口生,似杜朗口死。”正如齐白石所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道出了“画龙画虎难画骨”的道理。爱默生所见略同:“羡慕就是无知,模仿就是自杀。”国家、地方和学校层面的课改,都围绕着“课程,课堂,课业”乃至教与学之后的评价来进行,都大有轰轰烈烈一浪高过一浪的趋势,都大有推陈出新甚至要独树一帜的追求,每个学校,每位教师,身临其境,在得与失之间,在喜与忧之间,在教书与育人之间,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艰难而勇敢地前行。

《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已颁布实施,人们深感从课堂教学到评价方式悄然而有益的变化,正如刘希平厅长所说:“好的教育,必然是在学校、学生不断相互选择中实现。”这其中的选择,在于学校可以选学生,也在于学生可以选学校、科目、课堂、教师,这将影响深远。

我以为,不管什么样的课堂,只要能够让孩子真正动起来、潜下去,就是好的课堂教学。正如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序言里说的:“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课堂教学改革,在于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平台,有更强的求知欲望,有更好的活动参与,只有这样,所有的课堂教学意图才能落到实处。

此行聆听章苏静教授的《如何提升微课的价值》和杨欢耸教授的《技术改变课堂教学》两个关于新技术、新课堂的讲座。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必定能够给课堂教学改革带来强大的后台支撑,甚至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出现根本性的、颠覆性地变化,不管是微课、慕课,还是基于游戏的学习和个人学习环境的呈现,都将在不久的几年内普及开来,成为一种新常态。

但是,就如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样,一定要很好地把握“辅助”二字,而非整堂课充斥着多媒体运用,而缺失了教师的人为作用。真正的课堂不是机械化的人机对话,不是知识轰炸式地给予再给予,而是应该有面对面、手把手的教育。叶澜教授提醒:“在一个充斥技术资源和诱惑的时代,我们十分需要在技术工具面前的清醒。”课堂就要有教师去面对鲜活聪慧的学生,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也要请些听众坐在下面就是一样的道理。

二、学校领导要激发教师内驱力

浙江的学校校长重视激发教师内驱力。内驱力是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内部力量。人的内驱力有两类:由饥饿等生理需要而产生的低级内驱力,由责任感等后天形成的社会性需要所产生的高级内驱力。高级内驱力和低级内驱力是相融相通的。人有饥饿感,不仅会想吃东西,在精神层面上还可能表现为如饥似渴地求知、求进,不断地充实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理念引领。校长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发展目标,固化的校训和教风、学风、校风,都将潜移默化地引领着教师的言行。在赴任伊始的开学典礼上,我以《秉持至诚心态,追寻至善愿景》为题作主旨演讲,就是与全体师生秉持“至诚至善”校训。往后的每次讲演,我都看作是奏响引领前行的号角,未雨绸缪,有的放矢。

榜样示范。我们常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学校的教师也是怕比的,班级与班级之间,年段与年段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都是可以比一比的,做得比较好的有成就感,做得比较差的有羞愧感。特别是要把身边好榜样的旗帜高高树起来,让其他教师有危机感,从而迎头赶上。

同伴互助。我校与厦门六中合作办学,与泉州市的晋江英林中学、石狮永宁中学、南安柳城中学建立合作体,在集体备课、同堂异构、校本作业、教学反思、纵横评价等实践活动中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在学校内部乃至校际之间,我们倡导以邻为伴、以邻为善、和而不同、和而不流。

强化责任。我们常讲奉献精神,其实,倘若人人尽责就很好了。尽责就是要有担当精神,要勇挑重担而不拈轻怕重,要多一点迎难而上而少一点畏难情绪。我校“以学定教,分层推进”的课堂教学改革,尽管有先有后,但是,人人有责。我们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特别是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分层教学,高职考试的备考分流,美术班、传媒班的设立,艺体科见长的特色彰显,都是“因材施教”育人的有益尝试。

办好一所学校,短期取决于生源,长期则靠教师团队提升和硬件设施优化。我担任校长十几年来,始终坚持“让每一位教师都感受到尊重和关怀”,和“名师是名校的标志,名校是名师的舞台”的理念。我们要尊重教师的个性发展,教师的个性,是其主动性、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教师个人魅力的重要方面。校长应该信任不同个性和特长的老师,相信每一位教师都富有潜质、富有智慧,能够用自己的个性演绎出独到而特色的教学风格。就如任彦申在《从清华园到未名湖》中指出:“就培养人才而言,应当扬长补短;就使用人才而言,应当扬长避短;就保护人才而言,应当扬长容短,必要时敢于护短。”只有这样,教师潜心工作的内趋力才能激发出来。

三、校长要追求学校精致化

本次到杭州五校参观,总体印象是没有高大上的规模与名气,却给人一种特别精细、精巧的感受,特别是学校真正融入社区,小巷有学堂,校门通幽径,学校周边就是宁静的民居,没有太多的喧嚣,没有太多的奔忙,没有太多的压抑,倒是更多地感受到了宜居、宜学的和谐温馨气息。他们推出一校一品牌,他们倡导学校、社区共建共享,值得借鉴。

联想自己曾到北京景山学校跟岗学习,发现校园本部乃弹丸之地,校门也很狭小,但学校向空中、地下发展,育人设施一应俱全,课程、课堂改革持续开展且硕果累累。相比之下,九秩老校禾山中学徘徊于“省二级达标学校”难以跃进,最重要的原因是尽管有强大的财力储备,征地拆迁和工程立项十几年久悬未决。如今,校舍简陋得比诸多山区学校都显得“老”!尽管学校里里外外不仅不怕“老”,反而是越“老”越显积淀深厚,但是,倘若是“老”得破旧,“老”得通风排气或是基本的设施都满足不了要求就难以支撑学校的发展和师生的成长了。

在我看来,不管是否组建教育集团,就城市的某个街道社区而言,或是农村的某个乡镇村庄而言,微小而精致的学校是应该倡导与鼓励的方向,中国应该像鼓励与扶持微小企业一样,鼓励微小学校的发展。中国的巨型学校太多了,动辄几千、上万学生。我国曾经的学校合并是值得反思的。全社会没有形成对于改革的共同认识,尤其是对“什么是好教育”和“教育究竟应该把孩子引向何方”等问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势必导致走弯路、多折腾,甚至屡屡重蹈覆辙。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水平取决于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程度,更取决于人们对教育的理解程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乃至学校的良性发展,需要胆识与勇气,需要耐心与包容,不可急功近利、忽左忽右。

2014年5月,国家督学、宁波市政协秘书长黄士力带队到我校进行“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督导检查,他就特别强调:办学是慢活、细活、巧活,要尊重历史、珍惜历史、挖掘历史、用好历史,树人乃需大爱之心、传承之法、百年之功,我们要办新学校,更要把老学校办好,否则,我们愧对前辈,愧对历史。我想,这是一位当过教师、校长、教育局长的行家里手的心声,更是来自江浙一带教育坚守者传递的办学真谛。我倍感责任重大,禾山中学热切期待旧貌换新颜,真正成为鹭岛几何中心的靓丽风景,真正占有特区基础教育“老字号”的一席之地。

四、教育评价应多样性

全球2012年PISA成绩发布,上海继2009年之后再次夺冠,引起各大媒体关注。项目负责人张民选却表示要自信,更要反省。“我们的成绩好,但绝不能以牺牲学生的个性、潜能,甚至以学生厌学为代价。”面对上海在数学领域的高水平学生,比一些欧洲教育家的理想目标还翻了一倍,他说:“我们要思考一下,这么多学生的数学达到高水平,是否以牺牲了其他领域的潜能作为代价。”“不要一味要求孩子在成绩上当第一、考100分,也可以让孩子在田径场、才艺表演、服务他人等其他方面争第一。”这种把成绩讲够、把问题看透的的高站位与大气度,代表的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领航者在追寻教育规律与人的成长规律所做出的有益探索,值得我们深思而不断向善向好。

杭州师大温正胞教授在《创新与竞争力:21世纪美国教育改革的关键词》讲座中,引用了张曼菱回北大的演讲《压抑的胜利》,我听后很有感触,作为校长,是要思考在“压抑”的教育生态下哪怕是“胜利”,值得吗?在“压抑”的环境中,师生的内趋力、能动性如何激发?师生的个性特长、志趣爱好如何显现?

特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是教育以及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发达地区,人们应该对“教育追求什么”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教育工作者乃至社会大众应该更多地着眼于孩子的长远发展而谋划教育。有幸加盟厦门教育团队三年了,我看到同行的奋发努力,领略同伴的风采绽放,然而大家深感:应试教育无可奈何,素质教育任重道远。分数固然重要,但是,千万不要在分数上比高低比到极致,班级与班级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比较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精确到小数点之后的两位数。

体育要重视,但不能说成绩高一点就说明工作做好了。发展体育运动,重在强身健体、磨练意志,而非培养竞技选手,达一定的分数就是合格或优秀。况且,体育满分就比少2分的孩子健康吗?否则,为什么要为之起早摸黑备考几个项目,而放弃自己感兴趣的,甚至可以自得其乐、受用终身的项目?近期举国关注的校园足球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竞技。“中国十三亿人口,找不到11个会踢球的?”这样的“中国足球之问”一直困扰着我们。遗憾的是,青少年的学习负担很重,自由、自发、自主的运动太少。

朱清时院士把中国教育比作一辆高速飞驰的火车,突然发现火车走错方向时,谁也不敢跳车。他决心跳车,退休后受聘担任南方科大校长,在任职期满后发现,步履艰辛,难达预期。或许,他看的更多的是高等教育,或许,他对基础教育也有同样的察觉。钱理群的《做老师真难,真好!》贴近事实,我们期待给学生减负,也给教师和学校减压,让教师多一点自主的时空而少一点跟风的盲从,让教师多一点职业的欣慰而少一点工作的倦怠。

杭州师大教育学院童富勇院长给我们的开班讲座《做个有人格魅力的校长》,我听后深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他在最后的班级总结汇报上点评时特别强调“童性,童心,童趣”三个关键词。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界定18岁以下的儿童正是中小学的教育群体。其实,儿童是人类的创造者,人类个性的巨大发展在出生之日起即已开始,千万不要为了我们的所谓“目标管理”“精细管理”“军事化半军事化管理”把儿童的“需求、思考、乐趣、创造”忽略甚至压抑了。渐渐地,清楚了,我们劳形苦心、苦中作乐的一切与儿童所需和教育真谛是有差距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责任编辑:林文瑞)

猜你喜欢
内驱力学校课堂教学
唤醒内驱力,让孩子拥有“自推”的力量
论新时代创新文化内驱力提升的三个维度
内驱力 决定孩子能走多远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学校推介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