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编辑约稿的几重思考

2015-05-25 02:26成,
关键词:约稿稿件学术

刘 成, 刘 娟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期刊编辑约稿的几重思考

刘 成, 刘 娟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编辑约稿是一门艺术,既无定式,也无定法。但是编辑约稿是有技巧的,通过技巧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期刊的影响力。约稿不仅仅是一个动词,更是一个严谨的程序。在这个严谨的程序中,作为编辑要展示自身的真诚、智慧、才情、实力。约稿时或者以情动人,或者以理服人,或者以才摄人。这样才能约到名家、大家、学术新锐的稿件。

期刊约稿;约稿对象;约稿方式

期刊的生命在于优秀作品的支撑,期刊的活力在于编辑的勤学好动。高质量的稿件如何获得是摆在期刊编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约稿是打造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塑造学术期刊品牌的关键步骤,是学术期刊“内容为王”议程设置的生动体现。

纵观学术界约稿的经验介绍,更多的介绍约稿的技术层面,但是似乎忽略了情感约稿的功能,人是社会人,人是感性动物,因此如果仅从技术角度去考量约稿,这失掉了约稿的“魂”。作为一名期刊的编辑,不仅仅是日常的打打电话,发发邮件,这些看似维系感情的纽带在当今社会已经显得苍白无力。电话中是声音的交流,但是不是情感的共鸣。邮件中传递的是文字的冷暖,但不是真心的流露。因此在编辑约稿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一次电话可能获得了对方专家的赞许,但是仅通过冰冷的文字,专家似乎不太记得上次的承诺,还需要花费一番口舌重新把约稿的事情重述一边,这不仅仅浪费了时间,同时也浪费了效率。也许这是目前学术期刊编辑约稿的通病,如何破解编辑约稿的弊端,实现既能约得到稿件,又能交得到朋友,这是作为编辑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文章尝试从几个维度探究编辑约稿的策略,以飨读者。

结合编辑约稿流程特点,编辑如何约稿,具体程序图(见图1)。

1 约稿对象是编辑约稿的“源”

编辑没有约稿对象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约稿的周期不会长久。约稿过程中“约稿对象的确定”是最首要的因素,因为只有确定好了约稿对象,才能展开有针对性的约稿,也就是说,只有确定好了约稿对象,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约稿方式,按流程进行约稿,而约稿对象往往同时也是作者资源,所以,“约稿对象的确定”是编辑们确定好选题后、进行约稿前首先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选取约稿的对象有许多原则,但是约稿可谓既不定式,也无定法。如何有效快速的选取约稿对象是摆在编辑面前的首要工作。通过编辑的实践检验,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

1.1 学术成果分析法

学术成果分析法主要是以学术成果来确定约稿的对象。学术成果的获得的途径有很多,既可以通过普通搜索引擎进行研究成果关键词的搜索,也可以通过专业性的数据库进行搜索。通过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可以清晰地筛选作者学术成果,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

图1 编辑约稿程序图

1.2 期刊影响因子分析法

发表不同影响因子的刊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者的学识度,不同级别的刊物筛选的稿件质量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通过分析作者发表刊物的影响因子,能够快速锁定这种作者,也许不是学术名家、大家,但是一定具有学术功底,这也是期刊未来培养的对象。办好一本期刊稿源的连续性是期刊得以存活的生命线,培养学术新锐也是期刊的一种责任。

1.3 报刊、媒体分析法

报刊媒体作为传播媒介的速度和效率都是惊人的。许多报刊和媒体发表的文章质量是一流之作。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报纸刊发的一些文章极具时代性和前瞻性。报刊、媒体的的文章可以为我们的学术期刊提供充足的信息,从而有针对性的选择具有学术前沿思想的名家、大家。

1.4 学术专家举荐法

一般而言,学术研究领域的专家、名家都有一个研究圈,研究圈里的专家学者也是编辑需要深入挖掘的约稿对象。这是借助专家的力量来扩大期刊的约稿队伍。这就需要首先编辑要能够与所属学科一部分专家要建立联系,这样才能借力发力,扩充约稿的范围面。

1.5 转摘率及转摘数据分析法

转摘率分析法需要借助于一些数据源网站,获取某些文章作者的转摘率和下载次数。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一个学者的学术研究功底的肯定和认可。因此通过转摘率可以搜寻作者群。来新夏曾指出“编辑约稿要用两只眼,一只看名家名作,一只看普通作者。编辑高手往往从普通作者中发现佳作,甚至帮助某些作者从稚嫩走向成熟。”[1]因此通过这个途径,可以发现大量的作者,也许中间除了名家、大家外,还包含了一些学术新锐。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了解研究作者群的有效途径。

2 约稿方式是编辑约稿的“魂”

很多编辑反映约稿难,想要约到一些满意的稿件更是难上加难。的确这是编辑队伍的共性,因为很多编辑还是倾向于约名家、大家的稿件,一方面学术造诣足够深厚;另一方面学术界对文章关注度高,这无疑将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因此编辑界也难免会呈现“僧多粥少”的局面。在约稿对象确定的前提下,把约稿进行细化,发现这其中包含了许多环节:怎样与选取的名家、大家、学术新锐建立联系;一旦建立联系后如何展开对话;怎样能够与作者交上朋友;怎样以最快的速度拿上稿件等,这些都是约稿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2.1 如何与约稿对象建立联系

与约稿对象建立联系的方式目前有很多种,结合一些案例来具体阐释如何建立联系。比如在CNKI上发现某位作者很有学术潜力,可以先下载他发表文章,一般都会有作者简介。[2]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一般作者简介都不会给出联系方式,比如邮箱、电话号码等。这就可以按以下步骤来处理:

2.1.1 借助网络媒介

首先借助搜索工具,对作者进行简单的定位,了解其一些简介。一些名家、大家在百度、谷歌上都会有专门的名片夹,既介绍了学者的单位,也会介绍学者研究方向,研究成果,这对于后面与专家学者开展对话也提供了一些资料,在约稿时也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与作者研究方向相契合,从而提升约稿成功的几率。

2.1.2 与作者单位联系

一般情况下,公开发表的文章一般会注上作者的联系单位。联系单位的锁定也就大大缩小的寻求的范围。试图与作者所在单位进行沟通,可以通过与单位的联系,进而寻求到作者的自身联系方式。

2.1.3 写信件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的时代,也许写信更能显示出编辑的诚意。如果作者看到一封专门约稿的信函,内心对编辑部也会产生好感,自身感觉编辑部工作是如此的细心,人都是有情感的,这样约到稿件的几率更大一些。[3]

2.1.4 发邮件

在作者选取的过程中,也可能会遇到对方只能查到一个邮箱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需要编辑进行电子信件的公关工作。写电子邮件要和写纸质信件一样要真诚,要能够打动对方,以情约稿是约稿的最高境界。因此写的邮件要仔细斟酌。

2.1.5 与曾发文单位联系

这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发文单位会掌握作者的详细联系方式,但是在与发文单位的联系上是需要技巧的。下面以本人真实的经历为例:

“我问:请问贵单位是…单位吗?

对方回答:是的,请问您有什么事吗?

我问:请问贵单位在某一期发了……文章,我感觉对方编辑部真的是功底,选取的文章观点很有见地。作者的学术功底很深,我在读……的文章时有几个问题解不开,想向作者请教,不知你们那有他的联系方式吗?

对方回答:对不起,为了保护个人隐私我们不能透露对方联系地址。

我问:真是不好意思,给您找麻烦了,你看这样行吗,可以告诉我对方的邮箱吗,我可以通过邮件与作者进行交流,这样就不算泄露作者信息了。

对方回答:那好吧,他的邮箱是:……”

这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与发文单位联系还有很多种类型,需要在编辑的实践中慢慢摸索和总结,再次不一一赘述。

2.1.6 向编辑部本身所建立的作者群求助

学术研究都有一定的学术圈,一般学术圈内部的专家与学者会经常交流,通过自身已经熟悉的专家去寻求新作者的联系方式可能会更便捷。因此编辑应该多点开花,统筹兼顾,调动一切的资源去寻求有实力的作者,从而提高期刊的稿件质量,进而提升期刊的影响力。

2.2 开展与作者群的学术对话

学者之所以愿意给你稿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你能够与学者有共同的语言,有共同的学术话语。[4]因此学术话语是与学者展开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如何建构学术话语是编辑能否成功约稿的一个重要考量指标。如果要具备与学者沟通交流的话语,需要编辑具备以下条件:

2.2.1 广泛涉猎作者研究方向相契合的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编辑要主动学习,善于思考,共同进步,在学习和实践中破解学术前沿,洞察学术趋势,把握学术规律,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编辑。需要广泛涉猎多学科知识,一本期刊就是一所大学,它的功能甚至超过大学本身。因此要努力成为专家型的编辑,这样在知识建构上才能与作者进行平行交流,才能约到稿件。

2.2.2 做好功课

在向学者约稿时要提前做好功课,根据预约作者的研究方向,以及学者的学术成果查阅相关资料,系统梳理学科知识,这样在与作者沟通时才会有的放矢。做好功课是一个十分艰难的工作,因此需要编辑寻求适当的方式,可以阅读相关专业书籍,也可以阅读相关学者文章,或者二者兼顾,在与学者交流时能够懂得对方在讲什么,也能彰显编辑的学术功底。作者也就相对愿意把文章交给懂这篇文章的编辑。

2.3 与作者交朋友

如果说前面的联系是一个铺垫,那么与作者交朋友又提升了一个新的层次。即使你有作者的联系方式,即使能够与读者进行同一平台对话,如果作者对你很陌生,也很难把文章交给你。因此与作者交朋友,有助于拉近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如何与作者交朋友是一门艺术。[5]

2.3.1 要用情感去打动作者

人都是有感情的,彼此付出真心才能换来真心。与作者交朋友要心目中把作者当成自己的好朋友。比如每逢节假日一个温馨的短信,能够使作者感到温暖。年终岁末寄上一张自己亲手写的卡片,也能换来作者的感动。这样以来,作者会慢慢的被你的执着所感动,有了文章可能脑海中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你。因此以情打动人可谓是感动作者的最好方式。

2.3.2 主动出击

与作者建立朋友关系需要主动出击。作为一个合格的编辑嘴勤,要多与作者进行沟通。冰冷的文字可能作者看完没有感觉,但是暖暖的声音是最有感染力的。平时一个电话,可能不是约稿的事情,也许只是问候,这样长期保持联系,作者也会对你有很深印象。如果长期的交流,就能更多的了解作者,这样才能与作者交上朋友。

2.3.3 要有亲和力

编辑的亲和力是作者愿意与你共同交流的动力。试想编辑开口第一句话是“你手上有稿件吗?”,作者还愿意把稿件交给你吗?因此编辑要具备足够的亲和力,亲和力现在待人接物的很多方面,但是在电话中交流更多体现在说话方式上,因此作为编辑要用动人的语言去打动作者的心,这样作者才愿意和你做朋友,才愿意与你探讨学术问题,进而才愿意把自己的作品交给你。

作为编辑在约稿中要展示你的真诚,嘘寒问暖也许只是简单的几句话,但是能够换来作者的支持。真诚还体现在专业素养上,对待作者作品也要真诚,要抱着学习的态度去约稿,去和作者交朋友。

2.4 怎样以最快的速度得到稿件

作为一名编辑,术语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因此得到作者的稿件是工作的重中之重。[6]虽然这个速度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写作进度,但是与一个编辑的主观能动性有很大关联。好的稿件很多期刊都在约,因此谁先一步就能早日得到稿件。具体而言要做到三勤:腿勤、嘴勤、手勤。要多与作者及时沟通,了解稿件写作进度,从而有的放矢的去卡时间,提升约稿的效率。对于本地的作者,作为编辑要学会腿勤,可以多去作者的单位或家里拜访,从而加深与作者的联系,从而得知作者研究的进度。对于非本土的作者,那就更多的要依靠嘴勤、手勤,多写邮件交流,多嘘寒问暖,也许这也从侧面给作者一种暗示,从而尽快提交稿件。

约稿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约无定式,也无定法,需要编辑在工作实践中多揣摩,多总结,多思考,多创新。从而能约到更多名家、大家、学术新锐的稿件,提升期刊的知名度,增强期刊的广识度。

3 后续回复是编辑约稿的“理”

前面是为了拿到稿件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但是约到稿件后是不是就可以不管不问,万事大吉了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能。这就牵涉到约到稿件后的回复工作。这既体现一个编辑的负责任的态度,也体现编辑高深的涵养。作者才愿意给你多写文章,写好文章。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几点:

3.1 首先要及时与作者沟通编校进度

作为一个合格的编辑,及时让作者知道自己的文章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是分内之事。及时与作者沟通有两个好处:首先有利于加强与作者的联系,让作者知道编辑切实做的工作,也能够体现编辑对自身作品的重视和负责。因此能够增进与作者的关系,有利于获得作者更多的作品;其次,及时与作者联系还能够及时与作者就文章编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一方面帮作者完善自身学术知识,同时对于编辑也是一个很好的成长机会。这对于以后与作者的友好相处是一个很强的驱动力[7]。

3.2 编校完成后与作者进行核对

这一环节是编辑作者对作品负责的体现。编校完成后应该与作者进行核对,请求作者对文章中修改不当之处,重新指出,重新完善。这既尊重了作者的原意,也能够提升编辑的编辑水平。因此这一环节必不可少。

3.3 签署版权协议

这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环,这是对作品进行产权知识保护。对于作者而言能够清楚知道自身能够享有的权利,也能够很清楚编辑部使用文章的权利范围。这是对作者学术成果的一种尊重,同时也明晰了权利划分的界限,也充分体现编辑部对作者作品的重视[8]。

因此约到作者的文章并不意味约稿活动的结束,需要恰当处理后续工作,这样才能加深编辑与作者之间良好的朋友关系,从而为下一次约稿打下良好的基础。

4 下次约稿请求是编辑约稿的“义”

为了期刊能够良性持续的发展,在约稿的最后一个环节也不可忽视[9]。前期之所以下大力气寻求稿源,与作者建立朋友关系,恰当处理后续工作,也都为下一次的约稿做了良好的铺垫。因此在约稿结束前要继续向作者伸出下一次橄榄枝,通过朋友之间的友谊,加深作者对期刊的忠诚度。这项工作不是和第一次约稿相同,而是要在约稿结束后紧接着的一项工作,这样既体现了编辑部对作者作品的仰慕,也能够为以后的期刊稿源做充足的准备。针对下一次约稿请求要坚持一下几个原则:

4.1 不急于求成

作者创作都需要一定的周期,因此这次约稿后,下次作者的文章需要一定时间,因此为了保障稿件的质量,要给作者留够充足的时间。这样作者才能写出更佳的作品。

4.2 增强朋友关系

这次约到了,并不意味一锤子买卖,因此要继续与作者保持良好的友情。即使作者暂时没有作品,我们也要足够的诚意和耐心,报着总有一天作者会有新作品的态度,继续与作者保持良好的关系。

4.3 有针对性的开展下一次约稿

开展约稿要更加具有针对性,针对自身期刊的专题策划着手,从而也给作者提供创作的空间,这样才容易得到编辑部想要的作品,切合策划的作品。[10]

4.4 保持期刊的邮寄

对已经给予文章的作者,在以后的每次邮发中要有意识给原先作者邮寄,这样既能让作者实时了解期刊的学术成果,也体现了对原作者的友好联系,能够让作者关注到学报,这也是对期刊本身的一种宣传。这也是情感传递的纽带,体现编辑部对作者的重视,以情感动作者为期刊再次添砖加瓦。

[1]吴海霞.编辑约稿之“名家”辨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37-140.

[2]杨睿.充分利用CNKI信息检索功能,提升学术期刊的办刊质量[J].中国编辑,2011,(5):46-50.

[3]廖肇银.掌握编辑约稿的主动权[J].编辑学报,2000(3):18.

[4]罗向阳,赵群,李辉,张翔.科技期刊编辑如何开展约稿工作—以《机电工程》杂志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3):449-451.

[5]张凤新.科技期刊编辑在约稿环节的稿件质量控制与沟通技巧[J].科技与出版,2012,(5):47-48.

[6]马兰兰,徐若冰,李雪莲.科技期刊约稿中的问题和应对[J].编辑学报,2011(4):344-345.

[7]刘亚红.学报编辑:约稿有技巧—兼谈年轻作者队伍的培育[J].出版发行研究,2011,(8):39-41.

[8]李建军.学术期刊手机短信约稿的特点与路径选择[J].编辑之友,2011,(4):77-79.

[9]余文兵,张带荣.约稿应成为科技期刊编辑的重要工作[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3):172-173.

[10]刘署光.学术期刊的失范问题[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2-26.

[11]刘娟.论科技期刊编辑力建构[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3):128-131.

Several Thinking of Soliciting Contributions from Periodical Editor

LIU Cheng, LIU Juan
(Editorial Department,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Xinjiang,830054,China)

Soliciting contributions is an art for editors,it has no pattern nor fixed methods.There are some skills that can be used in soliciting contributions,and to some extent increase periodical's impact.In this rigorous procedure,editors must show empressement,intelligence,talent and strength,moving author by emotion,persua⁃ding through reasoning,impressing with capability.Only after these can editors make arrangements in advance with masters and scholars for their contribution.

Periodical Soliciting Contributions;Objects of Soliciting Contributions;Methods of Soliciting Contributions

G232

A

1008⁃9659(2015)01⁃0040⁃06

2014-12-25

新疆师范大学管理服务岗课题(XJNUGF201431)资助

刘 成(1986-),男,河南周口人,编辑,主要从事期刊编辑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约稿稿件学术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约稿启事
约稿启事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约稿启事
《实用临床医学》约稿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