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实效例谈

2015-05-30 23:05张红云
中学理科园地 2015年3期
关键词:例谈实效初中物理

张红云

摘 要: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演示实验既是学习物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等提供重要的教学资源,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培养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演示实验设置悬念,开启学生的探究欲望,将物理实验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演示教材中的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演示实验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冲动;演示实验增强学困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演示实验;实效;例谈

演示实验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的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有重要的意义。演示实验对初中学生既新鲜,又神秘,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 大多数初中学生对演示实验表现出强烈的直接兴趣

学生为客观事物的新奇性所吸引,喜欢观察鲜明、生动、不寻常的现象。特别对课堂教学中成功而有趣味的实验表现出较自觉的注意,能有意识地将注意力聚焦在演示实验上 [1]。

案例1 在《大气压强》这节课中,教师演示一个存在大气压强实验,首先准备好一根长塑料管、硬纸片,往塑料管里装满水,用硬纸片盖上,然后慢慢地将盛满水的塑料管与盖在塑料管上的硬纸片一起倒过来,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学生会发现硬纸片并没有掉下来,塑料管里的水也没有流出来。教师再用针在塑料管上扎个孔,会看到硬纸片脱落,水从管口流出。通过这样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大气压强的存在,为大气压的测量做了铺垫。这样比教师单纯地讲解课本中的理论要有效得多,这样形象生动,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2 演示实验直观具体、形象生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新奇有趣的演示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演示实验要力求现象清楚、直观、可视性强,这不仅有助于消除学生的思想障碍,达到提高感知效果的目的,还能有效地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演示实验的操作过程对学生实验还能起到示范性的作用。

案例2 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课中,教师演示一个真空不能传声实验,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用抽气机抽气,随着空气被逐渐抽出,铃声逐渐减弱。在几乎听不到铃声时,如果把空气逐渐放入玻璃罩内,铃声又逐渐加强,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这个实验直观具体、形象生动、新奇有趣,极大地开启学生的求知欲,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力地增强了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 演示实验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每节课的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学生普遍处于一种精力旺盛、情绪高昂的阶段,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一有利时机,利用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置悬念,让学生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保持良好的状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案例3 在《光的色散》这节课中,教师演示一个人造彩虹实验,在阳光比较充足的时候,用三棱镜对准太阳光,在教室里白色的墙壁上出现了彩色的光带,使学生感到新奇,给学生足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色散现象的兴趣,再引导让学生去讨论解开雨后彩虹形成的这个谜,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有力地增强了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 演示实验将物理实验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

俗话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能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现象或事物来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生成物理问题。从生活中找来的实验教具,经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既感觉新鲜有趣,又感觉亲切,能起到很好的引起兴趣的作用。学生对于与自己的生活联系紧密的事物是最感兴趣的,因此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有力地增强了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案例4 在《眼睛和眼镜》这节课中,教师演示眼睛的成像实验,用洁净的医用采血袋,往洁净的医用采血袋内注入一定量的水,通过拉伸采血袋来改变焦距,可以演示睫状体对晶状体调节的过程。然后用此简易变焦凸透镜进行眼睛的成像实验,从生活中寻找演示实验器材,会使我们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到真实、亲切、可信。同时,这也是“从生活走向物理”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通过演示实验,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4 演示教材中的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日常的玩具或生活用品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很熟悉的,但学生可能并没有从物理的角度进行过思考,其实它们之中很多都蕴含着丰富的物理道理,演示教材中的小实验,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

案例5 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节课中,教师演示一个课本中的小实验喷雾器,把长20cm的饮料吸管A插在盛水的杯子中,另一根吸管B的管口贴靠在A管的上端。往B管中吹气,可以看到A管中的水喷出,这是为什么呢?我让学生利用课后进行制作,并要求以作品的形式加以展示。事实表明,在本节的学习中,绝大多数学生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个知识掌握得较好。

5 演示实验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冲动

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矛盾的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较大的问题冲突,他们会主动提出问题从而进行科学探究。这样更符合问题情境——认知冲突——物理问题的认知活动规律,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冲动。

案例6 在《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这节课中,教师演示一个盐水浮鸡蛋实验:在装有水的烧杯里,放入一个轻的物体,轻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放入一个重物,重物会下沉。放入一个新鲜的鸡蛋,鸡蛋会下沉,往水里加些食盐,用筷子搅拌一下,鸡蛋会上浮,还会悬浮在盐水中。再添加一些食盐,搅拌,会看到鸡蛋浮在水面上。学生看到这些奇怪的物理现象,他们的大脑就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能从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中产生一个个问号,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处于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他们心里会产生这样疑问:为什么在同一种液体里放进不同的物体,轻的物体会漂浮,重的物体会下沉?为什么同一个物体放进不同的液体里,他们的浮沉情况又不一样呢?这些问题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引发学生的探究冲动,他们就会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促使他们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理想解释。

6 演示实验增强学困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大部分的内容是演示实验。教师在做演示实验中可以多给予学困生上讲台协助实验的机会,从而增强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案例7 在《平面镜成像》这节课中,教师演示一个潜望镜实验,教师在讲台下藏好一面镜子,事先不让学生看到。让两个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上讲台,一开始同学对他们不信任,认为他们不可能把实验做好。我鼓励他们:“你们一定行。”让一位学生蹲在讲台后,另一位学生手持一块平面镜站立,镜面与地面成45°角,再让一位学生站在教室后面做手势,前面的两位学生通过两面平面镜的配合,从而看到后面学生的动作,并轻而易举地作出回答。把实验做得非常好,同学们立即改变了对他们的看法,他们也树立了学好物理的信心。

总之,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最好的激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初中生的兴趣特点是对物理现象的直接兴趣,所以学生总是被客观事物的新奇性所吸引,喜欢观察鲜明、生动、不平常的物理现象。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演示更多实验,从而极大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 苏明义.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物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例谈实效初中物理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例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以读促写
论创新教学方法对中学政治课堂教学实效的提升
多角度描述心情例谈
识字教学方法杂谈
从细节处找英语实效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