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室内注药联合正压灌洗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25例

2015-07-28 09:35李春丽刘卫红
中国药业 2015年19期
关键词:鼓室鼓膜灌洗

李春丽,刘卫红

(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湖北 武汉 430000)

放射性治疗(简称放疗)为鼻咽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存在无法避免的耳部损伤,易使耳内负压升高,产生积液,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继而出现听力下降甚至耳聋,发生率可达50%[1]。由于分泌性中耳炎往往存在耳室积液,单纯给予抗生素、咽鼓管吹张等治疗收效欠佳。随着耳内镜等技术的发展,局部治疗已成为有效手段。鼓膜置管术通过耳内镜在鼓膜置管,导出鼓室的负压和积液,从而减少咽鼓管两端的压力,但也存在易引起如耳漏、鼓膜穿孔等并发症的不足[2]。正压灌洗可减少局部积液、预防感染、消除局部炎症[3]。曲安奈德和盐酸氨溴索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常用药,具有减少分泌物及缓解局部炎症的作用[4]。鼓室内注射给药可直接作用于患耳,治疗手段直接、有效、不良反应较少。鼻咽癌患者放疗结束后,疗效会持续发挥,耳部的损害也会长期存在。为此,本研究中对鼻咽癌放疗后发生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给予鼓室内注药联合正压灌洗治疗,并观察近期临床疗效及随访1年的远期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由鼻咽癌放疗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50例(58耳),纳入标准:经病理学确诊为鼻咽癌晚期鳞状细胞癌,放疗后引发分泌性中耳炎,伴耳鸣、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明确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且鼓室导抗图为B型;存在鼓膜积液;治疗期间肿瘤未复发;肝肾功能正常。排除标准:因咽鼓管或耳部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合并全身重要器官系统疾病;精神异常;有滥用抗生素史;怀孕或哺乳期;对本研究治疗药物过敏。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28耳)、观察组25例(30耳)。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全身性基础治疗,包括口服抗生素、给予喷鼻剂及口服营养神经药等,疗程均为4周。对照组患者行鼓膜置管术,将鼓膜切开,穿刺抽液后留置管腔内径为2 mm的硅胶通气管,置管时间为3个月。观察组患者行正压灌洗联合鼓室内注药,正压灌洗后将盐酸氨溴索注射液(Boehringer Ingelheim Espana,S.A.,进口药注册证号 H20080296,规格为每支 2 mL∶15 mg)15 mg,曲安奈德注射液(Bristol Myers Squibb Srl,进口药注册证号H20080261,规格为每支1 mL∶40 mg)40 mg注射于鼓室内,每周1次,共12次。

1.3 观察指标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5]

观察患者治疗结束时的近期疗效以及治疗结束1年后的远期疗效。痊愈:症状消失,鼓膜标志清,纯音测听气骨导差<10 dB,鼓室导抗图为A型;好转:症状改善,鼓膜愈合良好或遗留鼓膜穿孔,纯音测听气骨导差>10 dB,鼓室导抗图为A型或C型;无效:症状无改善,鼓膜内陷,标志不清或鼓室积液,鼓室导抗图为B型。前两者合计为总有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以及治疗结束1年后的气导、骨导平均听阈变化。治疗期间以及治疗结束1年内,出现肉芽、鼓膜穿孔、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粘连,视为并发症,计算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 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见表2至表6。

表2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 [例(%)]

表3 两组患者远期疗效比较[例(%)]

表4 两组患者气导、骨导平均听阈变化(,dB)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P <0.05。

时间 气导平均听阈 骨导平均听阈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1年对照组39.10 ± 1.2933.22 ± 1.22#34.20 ± 1.21#观察组39.21 ± 1.3429.15 ± 1.09#*31.30 ± 1.32#*对照组32.09 ±1.0427.10 ±1.43#29.21 ±1.26#观察组32.10 ±1.2825.20 ± 1.08#*26.25 ± 1.28#*

表5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表6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n=25]

3 讨论

鼻咽癌以低分化鳞癌常见,对放疗的敏感性较高,因此放疗为临床首选疗法[6]。由于患者耳部紧邻鼻咽部,在放疗过程中,为保护脑干不受损伤,不可避免地导致中耳、内耳暴露于放疗区域,接受到相当剂量的放疗能量而造成损害。如中耳及咽鼓管功能引起障碍,会使中耳负压增高,组织的渗出和漏出增加,发生分泌性中耳炎[7]。

目前,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原则主要是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并引流积液,除口服抗生素、营养神经药物等,局部治疗被认为是最有效且直接的手段,近些年应用最广泛的是鼓膜置管术。但该方法的并发症较多,包括长期顽固性耳漏、听功能损害等,甚至引发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继发胆脂瘤、永久性鼓膜穿孔以及鼓室硬化等;此外,单纯鼓膜置管并不能解决咽鼓管功能不良的问题。因此,应探讨更有效及安全的治疗方法。

由于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本身难以根治,虽治疗后短期效果明显,但维持时间较短,易受外界刺激而反复发作,因此对本病的长期疗效研究具有更深远的意义。鼓膜置管术是临床较常见的治疗手段,虽然疗效值得肯定,但因置管而导致的并发症也不容小觑。反复鼓膜置管对治疗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不但不能彻底消除中耳炎症,反而加剧中耳感染,导致中耳并发症明显增多[8]。

采用正压灌洗帮助去除积液,然后于鼓室内注射给予曲安奈德和盐酸氨溴索,可直接作用于局部,快速起效缓解症状[9],曲安奈德注射液为强效局部用糖皮质激素,能增强细胞稳定性,抑制免疫反应发生,降低局部抗体合成,促使致敏类物质减少释放,进而在局部产生抗炎作用,且局部应用不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盐酸氨溴索为黏液溶解剂,局部应用可减少黏液腺分泌,从而减少积液的产生,与曲安奈德注射液联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效果显著[10]。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近期和远期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气导平均听阈以及骨导平均听阈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时,两组患者上述两项指标均较治疗结束时升高,但仍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升高的程度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相当(P>0.05)。

综上所述,正压灌洗联合鼓室内注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近期、远期临床疗效均较好,可显著降低患者气导及骨导平均听阈,且并发症少,不良反应小,值得推广。

[1]魏政红,韩 光,李本农,等.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25(24):1145-1146.

[2]邬佩云,赵素萍,高文胜,等.鼻内镜下咽鼓管吹张注药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07,9(2):180-182.

[3]李 军.分泌性中耳炎治疗进展[J].临床医学,2013,33(4):117-118.

[4]谢 华,孙文忠,郑青平,等.曲安奈德对鼻咽癌及放疗相关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4):2300-2301.

[5]孙剑光,王化修,肖方庚.“三联疗法”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21(6):638-640.

[6]黄金忠.鼻咽癌放疗后化脓性中耳炎[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5,12(2):88.

[7]张 翔.咽鼓管置管在鼻咽癌放疗后并发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陕西医学杂志,2014,43(3):306 -307.

[8]张 珂.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远期疗效观察[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2,26(5):292 - 293.

[9]郭俊宇,李泽文.曲安奈德联合盐酸氨溴索鼓室内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52例[J].中国药业,2015,24(9):108-109.

[10]陈 凯.桃金娘油辅助治疗C型鼓室导抗图的分泌性中耳炎[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2,21(5):280-282.

猜你喜欢
鼓室鼓膜灌洗
支气管镜灌洗联合体位引流治疗肺不张的临床效果观察
纤支镜肺泡灌洗在脑死亡边缘性供肺维护中的作用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炎的手术护理配合
分析比较经耳内镜鼓膜切开与耳内镜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早期连续支气管灌洗在老年昏迷病人肺部感染中的防治作用
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胆脂瘤的效果及鼓膜愈合率观察
外伤性鼓膜穿孔的护理效果
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36例临床分析
Glomus Tympanicum 鼓室球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