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式护肩在脑卒中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5-08-03 06:23刘玉芳徐郁文
护理与康复 2015年11期
关键词:充气式患侧肱骨

刘玉芳,周 青,徐郁文

(海宁康华医院,浙江海宁 314400)

肩关节半脱位又称肱盂关节半脱位,是指肱盂关节机械连续性改变,肩关节肱骨头从关节盂下滑,导致肩峰与肱骨头之间出现可以触及的间隙。其临床表现为肩胛带下降、肩关节腔向下倾斜、肩胛骨下角位置较健侧低,患者呈翼状肩。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患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见于脑卒中后弛缓期及痉挛早期BronnstromⅠ~Ⅱ期肌张力迟缓阶段,多数发生在病后1个月内,可造成患者肩部及上肢疼痛、功能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国内报道的发病率为60%~70%[1]。肩关节半脱位绝大部分不能自行复位,为了探讨更有效的治疗和纠正肩关节半脱位的方法,本院康复中心在给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在患者进行坐、站、行走训练时加用充气式护肩以有效固定肩关节,促进肩关节半脱位的恢复,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3年1月至12月来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60例,均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2],测量坐位患肩肩峰至肱骨头间距(AHI)[3]评定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情况,患者患侧AHI数值大于健侧,临床表现符合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中肩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标准[4]。按随机数字表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 例。观察组男13 例、女17例;年龄50~68岁,平均年龄(59±9)岁;病程15~45d,平均病程(30±15)d;左侧瘫痪11例,右侧瘫痪19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53~67岁,平均年龄(60±7)岁;病程20~44d,平均病程(32±12)d;左侧瘫痪13例,右侧瘫痪1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控制血压、血糖等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由康复治疗师对其进行肌电生物反馈及Bobath、Brunnstrom、Rood 等有关神经生理和神经发育疗法的治疗[5-6],同时进行康复训练,疗程2个月。

1.2.1 对照组 良肢位的摆放:卧位时患肩下部垫一软枕,保持肩胛骨前突,患侧上肢前伸,肘关节伸展,手心向上;坐位时患侧上臂和手放在软枕或平台上,防止重力牵拉和上肢下垂。肩关节被动活动:早期患侧不能完成主动运动时,协助进行上肢被动运动,如双手呈Bobath 式握手(双手手指交叉,患手指置于健手指之上)进行推滚筒、推磨砂板等训练,在无痛范围内进行,5~10个/组,每天2~3组,逐渐递增。刺激肩周围肌肉张力和诱发运动:用Rood 手法对肩关节关键肌进行刺激,活动肩关节的肩胛带,对肩关节进行挤压,患侧上肢的负重训练。肩关节主动运动:做耸肩运动,每日3次,每次50下;做肩关节的负重运动,取坐位,患侧上肢肘关节伸展,腕关节屈曲,放于坐位臀位水平略外侧,身体重心压向患侧上肢,利用患者体质量使患侧受压,每日2次,每次30min。

1.2.2 观察组 患者康复训练内容及方法同对照组,在行康复训练时佩戴充气式护肩。根据患者的体型选取合适型号的护肩,先固定患侧的上臂,再将患侧上肢向肩部挤压使肩关节复位,利用尼龙粘扣连接前后胸带并调节合适的松紧度,然后将气囊充气后置于患侧腋下,并用护肩上的固定环将其固定。在患者处于坐位、站立、行走时穿戴护肩,卧位休息时将其取下,穿戴时观察患者患侧上肢血液循环情况。

1.3 评价标准 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时均由同1名医生对患者的肩关节半脱位程度、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价。肩关节半脱位恢复程度评定[7]:肩关节复位,功能活动正常,两侧肩关节AHI值相等,指检肩峰与肱骨头间距<1/2横指为痊愈;肩关节半脱位改善,功能活动未达正常,肩峰与肱骨头间距≥1/2横指为有效;肩关节肌肉松弛,肩关节脱位情况无改善或加重,功能活动受限为无效。治疗前、后双侧肩关节行X 线拍片,测量X 线片肩峰至肱骨头的距离。上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简易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定,总分0~66分,分数越高代表运动能力越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法进行评测,满分100分,>60 分基本完成,41~60 分需要帮助,20~40分需较多帮助,<20分完全需要帮助。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康复训练2个月,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半脱位恢复情况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上肢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肩关节半脱位恢复程度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

3 讨 论

3.1 肩关节半脱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肩关节半脱位是导致肩痛、肩关节活动受限、肩手综合征等一系列相关并发症的重要因素,也是制约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5]。研究发现,偏瘫所致的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与性别、年龄、病程无关,而与患者肌力下降、患侧上肢重力影响、肌肉功能失衡、不当的护理有关[6]。此外,国外还有学者报道[8],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还可能与交感神经反射性营养不良、肩袖肌损伤、臂丛神经及其他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

3.2 肩关节半脱位康复训练中应用充气式护肩提升康复治疗效果 脑卒中发病早期处于瘫痪期,患侧的肌肉收缩和主动运动能力消失,无法对生活进行自理,良好的控制肩部能够降低患肢在功能恢复中存在的代偿运动以及异常运动模式,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9-10]。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肩吊带固定患肩能减轻患肢本身重量所造成的牵拉,对肩关节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一旦发现有肩关节半脱位,应尽早使用肩吊带。故在给患者行康复训练的同时佩戴充气式护肩,可使松弛的肩关节轻度外展且相对固定,使肱骨头不易向侧方和下方移位,加强了肩袖的稳定性[6],从而保护肩关节,使肩关节恢复正常的解剖位置或减轻半脱位的程度,促进肩关节半脱位的恢复。本研究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肩关节复位有效率、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但观察组患者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康复训练对肩关节半脱位有一定的疗效,结合佩戴充气式护肩更能提高康复训练的疗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并且该护肩使用简便,无痛苦,无不良反应,是治疗肩关节半脱位较为理想的辅助治疗方法。

[1]王茂斌.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81-582.

[2]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节选)[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7,7(2):200.

[3]Davies PM.循序渐进:偏瘫患者的全面康复治疗[M].刘钦刚,译.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281-286.

[4]于兑生,恽晓平.偏瘫康复治疗技术图解[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483-485.

[5]于君.Bobath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临床疗效[J].中国康复,2006,21(4):271.

[6]王亮,王予彬,王惠芳.肩袖损伤疼痛机制及治疗[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30(4):379-382.

[7]石丽宏,邓海峰,王丽梅,等.功能性电刺激结合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9):1296-1298.

[8]Paci M,Nannetti L,Taiti P,et al.Shoulder subluxation after stroke:relationships with pain and motor recovery[J].Physiother Res Int,2007,12(2):95-104.

[9]马璟曦,罗勇.电针合谷穴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毛细血管密度及CD34 表达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12(3):312-313.

[10]李莎,鄂建设,覃勇,等.针刺结合颊肌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10(3):964-965.

猜你喜欢
充气式患侧肱骨
一种手外科充气式垫手架的设计
更 正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
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选择:保守治疗,切开复位还是肱骨头置换?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别开生面的充气式太空旅馆
充气式管道封堵装置专利技术分析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玩水更轻松,平衡充气式智能冲浪板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