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式外交的“和”文化底蕴

2015-09-10 07:22乔清举
人民论坛 2015年19期
关键词:国际关系

乔清举

【摘要】在当今世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和谐”的价值观为核心,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为国际交往准则,以不同文明的平等包容、相互借鉴和学习为基础,逐步打破民族国家的限制,建立民主正义的国际秩序,形成全球经济与政治、文化与文明、命运与生命共同体,从而实现“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类永久和平愿景,将是中华文明改写人类历史的伟大贡献。

【关键词】 和平问题 和文化 国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中国和的文化以及和谐相处的国际观

从历史上看,主权平等是近代国际关系准则。可是,民族国家之间的平等与和平并不是天然状态,而是武力抗争的结果。民族国家自产生以来就讲究“硬实力”(hard power),尤其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没有实力就没有平等,近代(与“现代”同义)主权国家事实上沦为相互冲突的单元。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文明的差异,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的差异使得发达国家往往假借文明之名侵略没有进入现代化的落后国家,美其名曰文明对于野蛮的征服。这其实是近代文明野蛮的一面。中国古代的册封制被认为是非近代性的、不文明的,可是,在册封制下,朝鲜半岛的李氏王朝历经明清一直存在,这难道不是所谓野蛮中的文明?而在所谓近代国家观下,日本从1868年明治维新时期兴起,到1915年即消灭了李氏王朝,“合并”了朝鲜,难道这就是文明?

就当今来说,欧美西方文化仍为世界话语,“力量”思维根深蒂固。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这相对于硬实力来说诚然是一个进步。但是,无论是软实力还是硬实力,都有“力量”(power)在。力量自身就不“软”(power有强制性的内涵),所以,把“软”和“实力”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相矛盾的。这种用法可能是“欧洲大国崛起后遗症”的反映。因为没有哪个欧洲大国是和平地崛起的,一部欧洲近代史就是国与国之间力量较量的历史。现在的世界和平,是一种力量均势的和平、强权压制其他国家的和平,还不是各个国家、各种文明发自内心、发自文化基因的和平,其思想基础是薄弱的;世界迫切需要中国“和”的文化的再启蒙,建立基于内心真诚的和平文化的思想基础。中国文化的“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作为国际关系原则,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具有永恒魅力。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二;加上人口规模、国土面积等,这种体量让世界感到疑虑,美国则对中国进行围堵和遏制,处心积虑,企图仗着自己的军事实力在中国还不够强大的时候给中国戴上枷锁。所谓“亚太再平衡战略”以及最近在中国南海频频挑起事端,就不仅是冷战思维的产物,也是欧洲近代列国争强史阴影作祟的结果。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中国需要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和平主义的文化传统,说明其丰富深刻的内涵,消除世界的疑虑。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中国和的文化以及和谐相处的国际观。他指出:“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中国将坚定不移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这对中国有利,对亚洲有利,对世界也有利,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他又指出:“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声音,向世界传达了中国的和平智慧和中国人民对待世界的和平友好态度。

“和”表现于国际关系,是“万邦和谐”、“万国咸宁”的睦邻友好关系

应当指出,和平、和谐在中国文化中是有深厚根基的。“和”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普遍原理和根本价值观。作为普遍原理,它是事物生成与发展的本体原则;作为核心,它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作为价值观,它是中华民族最为永恒和深沉的精神追求。

《国语·郑语》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认识。这里的“和”是不同元素配合,“同”则是同一元素的叠加:“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左传》中齐国上大夫晏子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不同元素的配合是和合、和谐,和谐方能产生事物:“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易传》把“和”上升到了“天道”的高度,说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乾道即是天道,“保合太和”使“和”具有了本体意义,“太和”也是宇宙万物、人类社会的普遍原则,是一种普遍和谐的思想。

中国文化还深入研究了和谐形成的内部动力或机制。《易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把对于和谐的认识从表面引向了事物的内部结构。“一阴一阳”的含义首先是事物包含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俱备,事物才能形成和发展;其次是阴阳互相依赖于对方而成为自己,相反相成。再次是阴阳的推移和变化是事物运动的法则。关于此,张载提出了“一物两体”论。他说:“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自注:两在故不测),两故化(自注:推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参也。”他又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张载集》)的确,在中国哲学中,独阴独阳是不能存在的,阴阳不能相互吃掉对方。一物两体的“两”是对待、推移、相成。“和”是中华文化的价值观。

这种和谐的价值观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观;表现于人与人之间,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的人己和谐观;表现在社会上,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和为贵”(《论语·学而》)、“大同”和“民胞物与”的理想社会;表现于个人修养,是《中庸》的“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发而中节之谓和”的心灵和谐观;“中和”不仅是个人心灵的和谐,也是天下的大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和”表现于国际关系,是“万邦和谐”、“万国咸宁”的睦邻友好关系。在道家那里,“和”是一种高级智慧。老子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明”是对道的体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这一概括是相当准确的。

“和”作为国际关系准则的感化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的确,“尊重生命”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至今仍为国际公认的两条伦理金则。历史上,中国真诚地把和谐和“忠恕之道”作为国际关系准则。从汉代开始直到清中叶,中国在经济科技方面保持世界领先长达1500年,但中国从来不靠“力量”进行扩张,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都是文化文明的和平传播,而不是炮舰文化的强迫和杀戮。中国文化强调“以文化人、以德服人”。孔子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又说:“仁者无敌”。中国文化讲究的是怀柔、感化;感化是感动、打动人心,使经济文化落后的民族能够倾心于先进文明,发自内心地真诚地学习和接受先进文明,成为先进文明的一部分。《易传》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尚书》提出:“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感是心灵的相通和回应,是不同人、不同民族或族群之间的相悦诚服的一致。“感”靠的不是“力量”,而是“魅力”(charming),这是文明的魅力。日本多次派出“遣唐使”;日本留学生晁衡(阿倍仲麻吕)、新罗留学生崔致远都参加了唐朝的科举制,高中进士,在唐朝担任官职;这些都是文明的魅力吸引的结果。鉴真、隐元和尚东渡,都不是军事侵略而是文化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深的渊源。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他又指出:“中国坚持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这些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于世界的庄重承诺。

在当今世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和谐”的价值观为核心,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为国际交往准则,以不同文明的平等包容、相互借鉴和学习为基础,逐步打破民族国家的限制,建立民主正义的国际秩序,形成全球经济与政治、文化与文明、命运与生命共同体,从而实现“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类永久和平愿景,将是中华文明改写人类历史的伟大贡献。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4年6月28日。

②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4年9月24日。

责编/潘丽莉 美编/李祥峰

猜你喜欢
国际关系
以全局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
浅析中日关系之间的文化交流
浅析中日关系之间的文化交流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中的均势思想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宗教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霸权秩序”的国际关系多维度视角探析
浅议英联邦诸王国的主权沿革
担和平崛起大国形象,建和平稳定中日关系
新媒体视野下国际关系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