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审美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2015-09-28 02:26陈德榕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问卷

陈 涓 陈德榕 杨 洁

(1.福建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2.厦门第一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3)

早在1992年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在发表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就提出,地理科学在各个不同年级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科目,对学生欣赏和认识世界的影响是终身的。[1]2001年,我国在颁布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设定中,则明确规定了对地理审美的要求:(要)初步形成(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形成求真、求实的学习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2]2011年,教育部又在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前言导入语部分中提出:地理课程的教学要“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定上,确立了“(地理教师要)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

由此可见,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地理教育纲领,都对中学地理实施审美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它将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引发前所未有的关注。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美育的现状调查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以52位来自全省各地的高中地理教师和183位福州和厦门三所不同类型的高二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与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学生问卷是在课堂上独立完成。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问卷均由基本信息、客观题和主观题三部分构成。教师问卷共15道题,涉及教师对课标中有关美育内容的关注度、教学中对美育的重视程度以及自身美育修养等内容;学生问卷共8道题,涉及地理审美能力、参与地理审美活动的主动性以及对地理美育需求等内容。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教师问卷结果分析

(1)对“课标”中有关审美教育相关论述的关注度

表1 对“课标”中有关审美教育相关论述的了解程度

调查数据显示,地理教师对课标的要求及新课改的理念并无比较透彻的领会,对“课标”中有关审美教育相关论述非常了解的教师只有占1/3。不少教师往往在新课标的精神传达之后只是简单地翻阅和浏览,没有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目标,调整当前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显示出对以往路径的依赖。

(2)教学中对美育或地理美育的重视程度

表2 培养学生美育方面的重视程度

表3 对教育教学中有关美育问题的关注程度

表4 对教材中美育内容的挖掘

表5 制定教学目标时对美育目标的制定

上述调查数据表明,目前中学地理教师对地理美育的重视程度不高,美育教学的实施状况不佳。有教师反映,每一节课都考虑美育的融入,既没精力也没必要。调研中还发现,大部分的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仍偏重双基的培养,在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中,更多的是着重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个目标的制定,往往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设计,美育目标的缺失自然会导致整个地理教学活动中缺乏审美教育的渗透。

(3)教师自身的审美素养

表6 阅读美育方面的文章或书籍

在回答问卷主观题“您认为中学地理教材中体现哪些地理美”,有45%左右的教师认为教材中自然和人文景观图片很美,还有10%左右教师没写出答案。由此可见,绝大部分中学地理教师缺乏美育理论知识和地理审美知识,有些甚至片面地认为地理审美教育就是简单的观看几张景观图片,播放几段相关视频。如果不能够将地理知识与情感教育、美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够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去感受、领略地理之美,更谈不上去享受美、创造美,地理课程的审美教育便流于形式。

2.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1)地理审美能力

所谓地理审美能力,是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引导学生应发现美、感受美、评价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它主要由地理审美感知、地理审美情感、地理审美想象、地理审美评价四个要素构成。[3]

据此,我们设计了下列问卷表,通过四个问题对学生地理审美能力现状进行了解:

表7 学生地理审美能力状况

以上选择非常符合的比例均在1/5以内,数据表明:学生的地理审美能力较弱,在地理审美情感、地理审美评价上尤为突出。

(2)参与地理审美活动的主动性

学生参与地理审美活动的主动性是有效实施地理审美教育的重要前提。

表8 学生参与地理审美活动的主动性调查

由上可见,学生缺乏参与地理审美活动的主动性。访谈中,不少教师也提到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本身缺乏对地理美的认识和追求。而实践中,不少教师将审美体验当作业布置给学生,以自己个人的审美体验代替大部分学生的审美感受,这样既制约了学生的审美表达和审美创造,也会因此而限制了学生的审美个性发展。

(3)对地理美育的需求

表9 学生对地理课程学习满意度调查

表10 学生阅读课外地理书籍情况

上述数据显示,学生对于地理教学的满意度显然不高,从问卷中学生写的原因分析,大致归纳为地理教学过程过于单调、沉闷、枯燥、没兴趣;学习内容在课堂上不能尽快消化吸收;地理老师授课不受欢迎;等等。而从学生阅读课外地理书籍情况来看,有58.5%的学生课外能够看一些课外地理书籍,这说明这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还是有一定的兴趣。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树立观念、提升教师审美素养是实施地理美育的前提

要提升地理教师的审美素养,一是要加强地理教师的文化知识和美学美育知识的学习,这是提高教师审美修养水平的重要基础;二是要地理教师自身要有意识地进行生活经验的积累,它是审美修养的充要条件,它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地理教师的审美修养水准;三是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审美实践活动,丰富其审美体验,这是教师审美素养提升最根本的途径。

(二)制定审美取向的教学目标是实施地理美育的保障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定对于教育教学的实施起到指导性的作用。虽然在中学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部分列出“提髙地理审美情趣”的美育目标,但在结合教材内容所列举的详细标准条目中,并没有结合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而提出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地理审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上应分别达到的具体目标。正是由于地理美育目标的不完善、不够具体,导致其测评体系的建立也就没有了根基,难以对地理审美教育的实施进行有效的评估。因此,只有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前,明确审美对象、确立审美主体、设计具有审美教育意义的教学目标,才能将知识技能学习和审美情趣培养实现整合,促进地理学科素质教育目标的全面落实。

(三)把握美育内容体系是实施地理美育的基础

在地理课程中实施美育,是以地理学科内容为载体的。一是要对地理美育内容进行分类。如依据黄京鸿教授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美育》中的分类系统,将地理教材中有关美育的内容按照自然、形式、社会、科学及艺术美等形式进行了分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美育内容体系,以便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都能够相应地把教材中美的素材挖掘出来。二是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审美点。如采取以点—线—面的逻辑结构有序延伸,再根据具体内容辅以丰富的形、情、自由创造等外显感性较强的教学形式来传递美的信息,使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与审美过程融为一体,实现学生智、德、美等学科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三是要善于将静态的地理知识活化。要从学生认知活动规律出发对审美素材进行整理加工,将静态的知识活化,以适应学生动态的认知活动过程。

(四)运用恰当的美育方法是实施地理美育的途径

传统的课堂,往往止步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状态,教师大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平淡乏味而缺少吸引力,忽视了学生对地理美的感受,不能满足学生求真求美的愿望,达不到美育目标。因此,在融入审美教育的教学中,教师应按照地理教材的美育内容体系,针对每节课的不同特点,选用恰当、合适的教学方法,并以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吸引学生。

在教学实践中,地理教师总结了不少地理美育方法,目前被普遍采用的地理学科美育方法主要有:形象感染法、情感激励法、暗示教学法、寓教于乐法、实践审美法和自由创造法等。[4]这些方法之间并非截然分开,在运用时可以根据课程具体内容将多种方法交互使用,优化组合,恰到好处地发挥其最大效能。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是一个富有深远意义的课题,作为地理教师应该进行不断地探索研究和实践,在教学中不断渗透美的情感和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使他们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地理科学。

[1]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宪章[J].冯以沈,译.地理学报,1993(4).

[2]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杨蕊嘉.地理教学中审美教育现状调查和评价[J].教学与管理,2012(11).

[4]黄京鸿.中学地理教育中的美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问卷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问卷网
美育教师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