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5-10-12 16:15丁竹青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9期
关键词:渗透初中数学德育

丁竹青

摘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是教学目标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的一部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使德育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渗透、贯穿在各科教材和教学之中。除了对自身严格要求外,还要充分利用数学教材中具有内蕴的思想素材,拟定德育渗透计划,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德育 初中数学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034-02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感染学生,我们要以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上课时,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的仪表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感受到美的教育。辅导学困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若教师在教学中,老板着面孔,死气沉沉,则教室的气氛必然紧张、严肃,学生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他们学习的潜能就挖掘不出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其效果更大更持久。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1.以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例如指导学生阅读《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等阅读教材后,学生会知道:我国自古以来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我也会做适当的引导:“我们大陆有没有人获诺贝尔奖呢?”回答是肯定的:“没有。”我会接着说:“说不定多年以后,我们在座的同学有人是诺贝尔数学奖的获得者呢?”以此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2.利用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我在讲授初二上学期有关勾股定理和直角三角形知识时,向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事实:早在公元前两千年,我国的治水英雄——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就巧妙地利用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这种方法要早于西方三角术的研究达两千年之久。通过这个故事,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我给学生针对性地布置了一些实习作业,如自己制作测角器,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引导学生处处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了解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挖掘数学中的美育素材,重视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数学是万花筒,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象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二、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知识的广泛含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数学知识具有思维性,抓住数学知识的广泛含义,是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力途径和方法,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关于初中学生早恋的教育问题,劝阻、禁止往往难以奏效,有时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悲剧发生,而利用有关数学知识进行教育显得有理有据,事半功倍。这里,客观的道德判断问题被上升为主观道德判断,解决了初中生情感上的难题。可见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运用数学知识对生活事物进行推理,会使原本直线型的教育变得弯曲、生动且易使人牢记于心,从而达到教育之目的。

三、教学中拟定德育渗透计划,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

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德育教育要善于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做到不失时机,水到渠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进行德育渗透,寓德育于智育之中。思想教育要充分体现学科特点,必须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必须使科学性和思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目标、教学措施要体现德育内容,要体现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注重实效。另外,要搞好德育渗透,教师要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总结交流经验,提高课堂德育渗透的能力。教师讲课时,力求语言生动、形象,努力使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笑一颦、一个设问或提示,都拉紧学生的视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尤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知识教学与德育渗透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上转变“要我学”成为“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必须做到自然妥贴,切忌生搬硬套。不可将数学课变为政治课,那将失去数学课的教学本质;要根据数学课的特点,适时、适当、适量的有机渗透。只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长期熏陶、渗透,才能收到效果。

(责任编辑 全玲)

猜你喜欢
渗透初中数学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