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探索

2015-10-12 17:17张茂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9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策略

张茂

摘要: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发生了重大转变,已经由以往的“主导主体”发展为今天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有效提问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035-02

小学数学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变得更有效率呢?下面就谈谈自己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认为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学生的应答还是被动的。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应设法让学生在疑问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因为对任何问题的认识,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教师固有的教育观念认为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学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或自己不懂的问题。为了使学生会提问,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站在学生的立场,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独到的见解,不仅要表扬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并指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中获得更大的收获,才会越来越爱提问,越来越会提问。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探究性的评价,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它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等等。

二、课堂提问应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小学数学知识的结构编排本身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课堂提问的顺序同样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呈阶梯状行进。教学中根据教材教学的内容设计一些有联系的、逐步推进的问题组成问题链,这样的提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特点,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认识分数》一课时,按顺序提出如下问题:

(1)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

(2)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

通过这两个问题使学生结合分蛋糕的过程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含义,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的白纸动手折一折,涂色表示出白纸的1/2,再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得到1/2的。在学生得出三种不同折法表示1/2的情况下,接着进一步提问: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分数的本质,只要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2。这一教学过程,用几个循序渐进的问题,由于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而顺利的让学生从整数认识到了分数,并进一步认识了分数的意义。

三、课堂提问应把握时机,巧妙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提问的时机,只有在最佳的时机提出合适的问题,才会取得最佳的效果。孔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的时候,教师的适时提问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当思维发生障碍时,所遇到的问题往往就是本课教学重点所在之处,这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采用铺垫性的提问,减小难度,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索,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课堂提问应难易适度,恰到好处

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注意难易适当。老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太过简单的问题,没有思考的空间,起不到提问的作用,看不出学生的理解程度,不能给学生的思维起引领导航作用;过难的问题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易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问题应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即问题要高于或略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其难易应处在学生潜在发展区之内,在学生经过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达到“跳一跳”就可“摘到桃”的理想境界。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会了用割补法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策略,所以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解决。(1)分别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那么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2)用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能否拼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怎样求出它的面积?(3)动手测量数据,填写操作实验报告,找出求一个三角形面积的一般方法。实践证明,切合学生、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责任编辑 曾卉)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