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斑块对住院老年患者进食后血压的影响

2015-12-18 07:32开金津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14期
关键词:收缩压颈动脉斑块

开金津

湖北潜江江汉油田总医院神经内科 潜江 433121

餐后低血压(postprandial hypotension,PPH)多见于老年人群,会导致严重后果。目前,此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考虑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以住院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颈动脉粥样斑块对进食后血压的影响,为PPH 的防治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03—2013-12收治的老年患者120例,男71例,女49例;年龄60~95岁,平均(80.3±6.6)岁。均为病情稳定患者,排除舒张性心力衰竭、功能性胃肠疾病、自主神经功能损伤、多功能萎缩及帕金森病等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半流质标准餐,总热量为105~126kJ·kg-1·d-1,3餐平均分配,其中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0%,蛋白质占10%~15%,脂肪占20%~30%。受试者试验前禁食>12h,按平时进餐习惯进食,采用美国GE DASH4000型心电监护仪测定患者卧位右侧前臂血压,于进餐前15min测1 次作为餐前血压,进第1 口餐开始计时,20min、40min、60 min、90 min、120 min各测1次血压,以餐后血压变化最大值作为餐后血压,共测6次血压。符合以下标准之一者诊断为PPH:(1)餐后2h内收缩压较餐前下降≥20mmHg(1mmHg=0.133kPa);(2)餐前收缩压≥100mmHg,而餐后收缩压<90mmHg[1]。本研究不包含餐后血压下降幅度较小,但出现心绞痛、头晕、晕厥等心脑血管症状的患者。研究中不对患者的药物治疗作任何限制。

为了解颈动脉粥样斑块对餐后血压的影响,采用飞利浦IU22型彩色多普勒(高频探头7.5~12 MHz)[2],并由本院彩超室医生进行检测,于颈总动脉分叉处10 mm 内测量左右颈动脉的各项指标,包括:内径、最小流速、最大流速、阻力指数、内-中膜厚度(IMT)、有无颈总动脉体斑块、颈总动脉窦部斑块(以最大斑块为准)。将120例患者分为:(1)PPH组(97例)和餐后无低血压组(对照组,23例),比较颈总动脉各项指标;(2)单侧颈总动脉斑块组、双侧颈总动脉斑块组及双侧颈总动脉无斑块组;(3)单侧颈总动脉窦部斑块组、双侧颈总动脉窦部斑块组及双侧颈总动脉窦部无斑块组;比较各组进食后血压的变化。

观察降压药物及颈动脉窦斑块对进食后血压变化的影响:(1)按照服用降压药物1~4种分别计1~4分,未使用降压药物0分;(2)按颈动脉窦部有无斑块形成分为:单侧颈动脉窦部斑块1分,双侧颈动脉窦部斑块2分,双侧颈动脉窦部无斑块0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颈总动脉各项参数比较 PPH 组左右颈总动脉的血流速度均较对照组慢,血流阻力指数较对照组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H 组的左右颈动脉窦部斑块面积均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6、2.196,P=0.025、0.030)。见表1。

表1 2组颈总动脉各项参数比较 (±s)

表1 2组颈总动脉各项参数比较 (±s)

检测部位 组别 n 内径(mm) 最小流速(cm/s) 最大流速(cm/s) 阻力指数 内中膜厚度(mm) 颈总动脉体斑块(cm2)颈动脉窦部斑块(cm2)右侧 PPH 组 97 7.79±0.77 11.9±3.7 52.4±14.1 0.78±0.05 1.21±0.27 0.12±0.23 0.19±0.20对照组 23 7.70±0.78 12.8±4.7 55.7±16.0 0.76±0.07 1.18±0.28 0.09±0.17 0.09±0.14 t 值0.503 -0.994 -0.983 1.588 0.476 0.588 2.266 P 值 0.616 0.322 0.328 0.115 0.635 0.558 0.025左侧 PPH 组 97 7.55±1.08 12.7±3.9 55.1±15.3 0.78±0.05 1.23±0.29 0.12±0.22 0.15±0.19对照组 23 7.71±0.86 13.9±4.1 60.3±16.8 0.77±0.07 1.16±0.28 0.08±0.17 0.06±0.10 t 值-0.662 -1.314 -1.438 0.794 1.047 0.815 2.196 P 值0.509 0.191 0.153 0.429 0.297 0.417 0.030

2.2 餐后血压变化与降压药物及颈动脉窦斑块的偏相关分析 早餐后收缩压、舒张压变化与颈动脉窦部斑块相关(r=0.223,P=0.015;r=0.235,P=0.010)。早、中、晚餐后血压变化与降压药物无关。

2.3 颈总动脉体斑块与餐后血压变化的比较 有斑块组(43例)和无斑块组(77例)比较,早、中、晚餐收缩压的变化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早餐单、双侧斑块舒张压变化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232,P=0.028;t=-3.309,P=0.001),中、晚餐血压变化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颈动脉体斑块对早餐后血压变化的影响 (±s)

表2 颈动脉体斑块对早餐后血压变化的影响 (±s)

组别 n 收缩压变化值 t值 P 值 舒张压变化值 t值 P值无斑块组77 17.4±17.7 16.3±10.1单侧斑块组14 20.3±17.9 0.563 0.575 9.9±8.4 -2.232 0.028双侧斑块组29 15.7±18.6 -0.435 0.665 8.9±10.7 -3.309 0.001

2.4 颈动脉窦部斑块与餐后血压变化的比较 有斑块组(69例)和无斑块组(51例)比较,双侧早餐收缩压、舒张压变化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24,P=0.036;t=2.762,P=0.007);中、晚餐收缩压、舒张压变化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单侧比较早、中、晚餐收缩压、舒张压变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颈动脉窦部斑块对早餐后血压变化的影响 (±s)

表3 颈动脉窦部斑块对早餐后血压变化的影响 (±s)

组别 n 收缩压变化值 t值 P 值 舒张压变化值 t值 P值无斑块组51 11.2±20.1 9.7±10.5单侧斑块组29 17.6±20.5 1.359 0.178 11.5±11.2 0.720 0.474双侧斑块组40 19.8±17.9 2.124 0.036 15.6±9.6 2.762 0.007

3 讨论

餐后低血压(PPH)多发于老年人群,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其危险人群包括帕金森病患者、多系统器官萎缩患者和自主神经功能衰竭患者等。PPH 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国内外学者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老年PPH 患者存在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代偿不足,有学者通过心率变异性研究认为,相对于平常的日常活动而言,进餐时交感神经的活性需增加20%,因此进餐对老年人来说是一个明显的心血管负担[3]。PPH 的发生与进食后一些胃肠激素的分泌异常也有关系,包括生长抑素、胰岛素和血管活性肽等,可能通过血管扩张作用引起PPH。有学者认为,5-羟色胺3在调节内脏血流和血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调节小肠营养物质对胃肠道运动功能的影响中亦可起到重要作用。进食不同类型的食物也可以导致PPH 的反应不同。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可导致全身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而在健康老年患者中,十二指肠内输注脂肪、葡萄糖和蛋白质可以降低收缩压。也有学者认为,PPH 是异常的内脏血流淤积起作用,但血压平稳的健康老年患者餐后也经历内脏血流淤积,并不出现PPH。研究发现[4],交感神经在低血压时的反应迟钝,似乎是导致餐后低血压代偿失败的原因,但并没有解释老年人餐后交感神经为什么会出现代偿不充分。本研究基于动脉粥样斑块对老年患者餐后血压的影响进行分析。

本研究结果发现,在老年PPH 患者与无PPH 患者的颈总动脉各指标中,老年PPH 患者较无PPH 者颈总动脉的血流速度较慢,血流阻力指数较大,左右颈动脉窦部斑块面积均较明显。刘学员等[5]发现,餐后血压变化与脑卒中、冠心病、下肢静脉曲张及服用降压药等有关。通过偏相关分析,早餐后收缩压、舒张压变化与颈动脉窦部斑块相关,早、中、晚餐后血压变化与降压药物无关。老年人低血压也不能仅通过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心率变异性、血压变异性和压力反射过敏等来解释。实际上老年人餐后收缩压下降较舒张压更多一些,但统计学检验结果仅提示两者变化均有意义,并不能表明实际意义。Lagro等[6]认为,严重舒张期血压下降是升高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因此需对餐后舒张压下降予以更多关注和重视。

综上所述,PPH 并不是由于降压药物引起,而可能是由于患者两侧的颈动脉窦部斑块形成,导致颈动脉的压力感受器不敏感而不能做到反射性代偿,最终引起PPH。

[1]陈瑞英,高素玲,郑清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血压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2):2 220-2 221.

[2]黄红,周燕,李惠仙,等.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4 885-4 887.

[3]陈礼波,刘德英.血流灰阶显像技术评价高血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3,42(24):2 859-2 860.

[4]Okada Y,Galbreath MM,Shibata S,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sympathetic baroreflex sensitivity and arterial stiffness in elderly men and women[J].Hypertension,2012,59(1):98-104.

[5]刘学员,卢水焕,黄心元,等.进食和慢性疾病对住院老年人餐后血压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2):147-150.

[6]Lagro J,Laurenssen NCW,Schalk BWM,et al.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rop after standing as a clinical sign for increased mortality in older falls clinic patients[J].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12,30(6):1 195-1 202.

猜你喜欢
收缩压颈动脉斑块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简单三招轻松降压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