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对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

2015-12-19 05:08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17期
关键词:脑电脑电图频段

姚 羽

沈阳军区兴城疗养院门诊部 兴城 125105

急性脑梗死致死率和致残率高,是神经内科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在脑梗死急性期受损部位脑电活动会发生一定的变化[1]。此种脑电活动常特异性不强且不典型,因此其诊断价值不高,一直未受到学者及临床大夫的重视,但对发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头颅MR和(或)CT正常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早期脑电的变化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较大优势。本研究通过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电变化,来探讨EEG对急性脑梗死诊断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01-2013-12在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30例为研究对象,男142例,女88例,平均年龄(63.6±8.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发病与入院时间间隔均≤24h,且急诊头颅CT均未发现脑梗死病灶,入院后行头颅MRI检查均发现急性脑梗死病灶。将2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选取100例既往无脑梗死病史的中老年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女58例,男42例,平均年龄(61.8±8.9)岁,均无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等病史。

1.2 EEG检查 EEG检查采用NATION8128W无线蓝牙动态脑电图仪(上海诺成公司生产),观察组均采用统一的治疗方案,于发病24h内行EEG检查。对照组行EEG检查。电极按照国际10~20系统进行放置,双耳垂电极为参考电极,放置电极总数为21个。走纸速度30mm/s,时间常数0.3s,高频率波70Hz,灵敏度10uv/mm,分别描记常规、过度换气、睁闭眼、间断闪光刺激等诱发试验下的EEG,进行共计15min的描记。选取持续30s无干扰的EEG,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功率谱分析及快速付立叶转换(FFT)。参照刘晓燕主编的《临床脑电图学》诊断标准进行EEG诊断,EEG诊断结果分为正常、界线性、轻度异常、中度异常、重度异常。参照谭郁玲编著的《临床脑电图与脑电地形图》诊断标准进行定量EEG的诊断。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及多样本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发病24h内与对照组EEG比较 观察组中EEG正常48例(20.87%),重度异常28例(12.17%),中度异常136例(59.13%),轻度异常18例(7.83%)。对照组中EEG正常70例(70.00%),界线性18例(18.00%),轻度异常8例(8.00%),中度异常4例(4.00%)。观察组EEG异常率及异常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同部位急性脑梗死的EEG表现 观察组发病24h内EEG特点因脑梗死部位不同而不同。对照组EEG异常的主要表现是轻中度的对称性的慢波增多,而观察组异常EEG的表现则较为多样。见表1。

表1 不同部位急性脑梗死的EEG表现 [n(%)]

2.3 观察组定量EEG与脑梗死病灶侧的吻合分析 观察组定量EEG分析结果显示,FFH异常的182例中表现为慢波θ和(或)δ频段功率值异常增高178例(97.80%),部分病例伴α频段功率值的明显降低。分析EEG异常表现与脑梗死发病侧别的吻合情况显示,若单纯以θ和(或)δ功率值增高为依据来判断病灶侧别,36例(19.78%)符合,判断结果与影像学吻合12例;若以θ和(或)δ功率值增高伴α功率值降低为依据来判断病灶侧别,则142例(78.02%)符合,判断结果与影像学吻合112例。以后者为依据来判断急性脑梗死病灶侧别的吻合率明显高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定量EEG与脑梗死病灶侧的吻合分析 [n(%)]

3 讨论

脑部生物电活动会受颅内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影响,故EEG变化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脑损伤的程度和部位,脑梗死的部位越表浅,范围越大,EEG的异常表现就会越明显[2]。脑细胞因缺血导致功能改变的同时EEG就会出现异常表现,而MR和CT等影像学检查只有在病灶形成且直径足够大时才能表现出来,脑梗死后三者显示异常最早的时间分别是EEG 5min,DWI 3h,CTP 30min,MR及CT平扫则更晚[3]。EEG检查早期表现出的异常可弥补影像学检查早期无异常表现的不足。EEG在诊断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方面的优势是无法替代的,尤其当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异常时[4]。

既往报道显示,EEG检查距发病的时间越近,阳性率越高[5]。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头颅CT在发病早期均无异常表现,而绝大多数患者的EEG却已出现异常改变。分析原因脑组织在脑梗死的早期,即在脑组织因缺血造成脑代谢和脑灌注发生改变的同时,局部脑组织的生物电活动就已发生异常变化,而形态学异常此时尚未表现出来。

EEG的异常表现与病变的部位和程度相关,脑梗死的部位不同早期EEG的特点也就相同[6]。EEG的异常能很好的反应病变的位置。急性脑梗死部位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类型的EEG异常。本组资料显示,脑梗死发生在基底节区时EEG多表现为弥漫性的异常δ、θ波,脑梗死发生在脑叶时EEG则多表现为局灶性的异常δ、θ波,而当脑梗死发生在脑干或小脑等位置较深的部位时,EEG多无异常表现。这是由于较深部位的异常脑电活动传递到头皮的路径较长,在传导过程中不断衰减,传递到头皮时电活动微弱甚至根本未传递到头皮所致。

近年来,rFFH技术在急性脑梗死诊断方面的作用逐渐被重视起来,并且取得一定研究成果。霍彦芬等[7]的研究显示,全脑δ频率带在急性脑梗死发病最初的平均功率越高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越差。δ波对脑部神经元损伤情况的反映比θ波更能准确。局灶性波幅和频率的降低为脑梗死急性期脑电波的异常表现,慢波出现,δ和θ增强,α功率下降,β减少;α+β/δ+θ比值减小且有特异性。夏成才等[2]的研究显示,对α、δ、θ波的变化进行综合考虑会提高EEG对急性脑梗死病灶侧别定位的准确性。通过对观察组脑电地形图的分析,表现为慢波频段θ和(或)δ功率值异常增高的病例占绝大多数,可伴α频段功率值的显著降低。本研究表明,以θ和(或)δ功率值增高伴α频段功率值的降低行急性脑梗死病灶侧的吻合性判断最合适。尽管在对急性脑梗死病灶侧进行判断时,以θ和δ功率值增高伴α频段功率值的降低或以θ功率值增高伴α频段功率值的降低时吻合率更高,分别为80%和81.82%,但二者与以θ和(或)δ功率值异常增高伴α频段功率值降低相比,对急性脑梗死病灶侧的吻合率却无显著差异,但所能涵盖的病例数明显减少。

综上所述,EEG在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急性脑梗死病灶侧别定位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1]杨娟,白青科,赵晓晖,等.定量脑电图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脑功能的评估作用[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3,26(6):408-410.

[2]夏成才,喻丽芝,彭明强.脑电图对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3,20(3):176-177.

[3]Claassen J,Himch tJ,Kreiter KT.Quantitative continuous EEG for detecting 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 in patients with poorgrade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Clin Neumphysiol,2009,115(12):2 699-2 710.

[4]Molnar M,Csuhaj R,Horvath S.Spectral and complexity features of the EEG changed by visual input in a ease of subcortical stroke compared to healthy controls[J].Clinical Neurophysiology,2006,117(4):771-780.

[5]王晓锋,姬仲,吴永明,等.脑电图相对波段功率在急性局灶性脑缺血中的诊断意义[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0,18(2):87-90.

[6]周晖,申浩,常亮,等.脑电图相对波段功率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J].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14,23(1):20-25.

[7]霍彦芬,齐良爽,王立娜,等.EEG、BEAM在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09,16(2):85-87 .

猜你喜欢
脑电脑电图频段
认知控制的层级性:来自任务切换的脑电证据*
脑电图检查的到底是什么
MPTP诱导树鼩帕金森病模型的脑电图描记与分析
5G高新视频的双频段协同传输
gPhone重力仪的面波频段响应实测研究
睡眠剥夺在癫痫患儿视频脑电图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雷声公司交付首套中频段下一代干扰机
基于脑电情绪识别的研究现状
乒乓球运动员在经验相关图形识别中的脑电相干性分析
推挤的5GHz频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