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多途径综合疗法对肛肠术后尿潴留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6-02-03 13:39王秋赛冯德魁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年18期
关键词:肛肠尿潴留耳穴

王秋赛 冯德魁

(海南省中医院导管室,海南 海口 570203)



·其他·

中医多途径综合疗法对肛肠术后尿潴留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王秋赛冯德魁1

(海南省中医院导管室,海南海口570203)

目的探讨中医多途径综合疗法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的疗效及对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肛肠术后尿潴留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臀部肌肉注射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膀胱穴位按摩以及水流声诱导治疗,观察组在接受对照组治疗的同时联合多途径综合干预治疗,包括针灸、耳穴贴压、中药汤剂辨证内服和中药烫熨等。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Z=-1.985,P=0.047),观察组总有效率94.12%,高于对照组的82.61%(χ2=4.398,P=0.036)。观察组治疗后自行排尿的时间以及排尿完全通畅的时间短于对照组,膀胱残留的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进食的时间、排便时间以及住院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的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尿潴留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综合疗法;尿潴留

有研究报道〔1〕,肛肠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可高达52%,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中医学上,尿潴留又称“窿闭”,是因膀胱气化障碍所致,其中排出尿液困难、小便不利,仅有点滴出即为“窿”,虽有尿意但小便不通谓之“闭”。临床常规的治疗措施是导尿管引流,并定期冲洗膀胱和更换导管,但是导尿过程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同时也会导致泌尿系统的感染〔2〕。本研究采用中医多途径综合疗法,包括针灸、耳穴贴压、中药汤剂辨证内服和中药烫熨等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137例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患者,纳入标准:①经腹部影像学、膀胱镜检查,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尿潴留的诊断标准〔3〕;②患者肛肠疾病术后的6~8 h出现膀胱充盈,但是小便无法自行排出且点滴不畅,严重者甚至闭塞不通;③既往无排尿困难病史的患者;④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①孕产妇和哺乳期妇女;②合并有心脏功能不全或肝、肾功能障碍;③对药物过敏或者耳穴、针灸穴位过敏的患者;④有泌尿系统疾病及其他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的疾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68例,男41例,女27例;年龄21~72〔平均(46.8±7.5)〕岁;临床病证:小便不利39例,小便闭塞不通29例;肛肠疾病:肛周脓肿15例,肛瘘7例,混合痔20例,直肠癌26例。对照组69例,男45例,女24例;年龄24~69〔平均(48.7±6.2)〕岁;临床病证:小便不利37例,小便闭塞不通32例;肛肠疾病:肛周脓肿13例,肛瘘10例,混合痔22例,直肠癌2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病证以及肛肠疾病类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入院后予以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臀肌注射、按摩膀胱穴位以及水流声诱导治疗:①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号:H20057097,0.5 mg/mg)臀肌注射,1次/d,0.5 mg/d,连续服药3 d;②按摩膀胱穴位:患者仰卧于治疗台,医师以轻度到中度的力度,顺时针对患者的腹部、脐周以及宫底等部位进行按摩,同时对膀胱部位进行轻柔的按摩,主要按揉的穴位是水分穴、水道穴、关元以及气海;③水流声诱导:嘱咐患者保持排尿的姿势,由高往下滴水或者是打开水龙头,使患者能够听到水流声而刺激膀胱排尿。

观察组在接受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同时,进行针灸、耳穴贴压、中药汤剂辨证内服以及中药烫熨等多途径的综合治疗,具体为:①针灸:对阴陵泉、关元、中极、三阴交及足三里为主要的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进行针灸,得气后留针20 min,5 min/次;②耳穴贴压:用酒精消毒神门穴、肺、肾、三焦及膀胱等局部耳穴,消完毒后把完整无壳的王不留行籽贴在面积为0.6 cm×0.6 cm的小方块胶布上的中央位置,然后找准穴位进行贴敷,并以适度的手法揉、捏和按压穴位,直到患者觉得酸痛、麻、胀为止,每次持续的时间2 min左右,3次/d,持续时间为3 d;③中药汤剂辨证内服:瞿麦20 g,车前子15 g,滑石10 g,扁蓄15 g,山栀子仁8 g,茯苓30 g,刘寄奴10 g,通草6 g,马齿苋15 g和甘草6 g;如果有小便不利严重的患者,则加入生姜皮15 g,桑白皮15 g,大腹皮20 g,冬瓜仁15 g;如果有乏力较严重的患者则加入炒党参15 g,炙黄芪20 g;痛感加重的患者加入元胡20 g,丹参15 g,郁金15 g,穿楝子15 g;热严重的患者加入连翘20 g,大黄6 g。将上述药剂取出1剂用水煎,然后弃渣留汁250~300 ml,一天服用2次,连续服用3 d;④中药烫熨:当归15 g,三棱15 g,桑白皮15 g,莪术10 g,川楝子20 g,桂枝15 g,木香15 g。把上述药方1剂装在药袋中并扎紧,然后放在电饭锅中以隔水的方式蒸1 h,保持药包的温度在50℃左右熨疼痛的部位,持续时间为20 min,以相同的方式连续熨3 d。

1.3评价指标(1)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3〕:①治愈:患者的小便在治疗后通畅、排尿症状以及体征消失;②好转:排尿症状和体征有明显的改善;③未愈:排尿症状无明显的好转。临床总有效=(治愈+好转);(2)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3)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进食的时间、排便的时间以及住院的时间;(4)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4〕:轻度疼痛计为1~3分(睡眠未受到影响),中度疼痛计为4~6分(睡眠受到明显的影响),重度疼痛计为7~10分(睡眠受到严重的影响)。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1.0软件,计量资料两独立样本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Z=-1.985,P=0.047),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12%(治愈51例,好转13例,未愈4例),高于对照组的82.61%(治愈42例,好转15例,未愈12例;χ2=4.398,P=0.036)。

2.2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自行排尿的时间〔(28.26±6.81)min〕以及排尿完全通畅的时间〔(3.72±1.26)h〕短于对照组〔(37.75±7.34)min,(4.38±1.14)h〕,膀胱残留的尿量〔(89.67±15.35)ml〕少于对照组〔(136.28±17.59)ml,P<0.05〕。

2.3两组治疗后的进食时间、排便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进食时间〔(1.13±0.23)d〕、排便时间〔(34.20±7.82)h〕以及住院时间〔(5.35±1.56)d〕均短于对照组〔(2.36±0.29)d、(45.57±6.69)h、(9.78±1.94)d〕(P<0.05)。

2.4两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VAS评分分别为(7.24±0.82)分和(7.11±0.93)分,无显著差异(t=0.872,P=0.387),观察组治疗后的VAS评分〔(2.16±0.45)分〕低于对照组〔(4.78±0.39)分;t=-36.438,P=0.000〕。

3 讨 论

尿潴留在临床上是肛肠疾病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目前,临床多以臀肌内注射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5〕,同时联合穴位按摩和水流声诱导治疗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但是疗效不太显著,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6〕。中医学上认为,尿潴留是病耗致正气伤,手术使患者精血不足,肾之阴阳具虚,从而导致三焦气化功能障碍而致膀胱开合失司,形成“窿闭”〔7〕。针灸具有行气消胀和利湿通淋的作用,其中针刺关元穴功可以温经行气,活血通络,同时它还具有培元固本和补益下焦的作用;水分穴是任脉中重要的穴位,有通调水道和行气止痛的功效;针刺气海功可以益气补阳、行气通经以及清热除湿;针刺水道穴可以行气消胀和止痛。已有研究证实,针灸可以使膀胱排尿的阈值降低,膀胱的肌张力增加,内压升高,并最终促进排尿肌收缩,促使膀胱排尿,使体内残留的尿量减少或者消失〔8〕。中医学上认为耳廓与脏腑相连,外与躯体相连,因此它与脏腑经络的关系极为密切,当脏腑的经络出现失调,在耳廓相应的穴位处就会出现压痛点,耳穴贴压是指将王不留行籽贴敷在患者的耳穴表面,以通过刺激耳廓的穴位达到治病的目的。研究认为利用王不留进行耳穴贴压对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患者的肺、肾、三焦、膀胱等穴位刺激,有助于恢复患者的膀胱括约肌功能、缓解尿道括约肌的痉挛,从而起到改善尿潴留的目的〔9〕。尿潴留发病机制为膀胱湿热、气化不利及气滞血瘀,与脾、肺、三焦和肾功能的调节有重要关系,因此治疗的重点在于通调膀胱气化、通调水道以及清热利湿,而中药汤剂辨证内服则可以对症施治〔10〕。在八正散的基础上适当加减剂量,其中瞿麦具有利尿通淋和清热凉血的功效,在其中加入扁蓄可以通利膀胱,明显增强这种功效;山栀子的功效是清利湿热和引热下行;通草的作用是清热利湿和利窍通淋;茯苓则是健脾燥湿、扶正祛邪;刘寄奴则是消肿敛疮和破血通经;马齿苋的功效是清热解毒和凉血消肿;甘草则有调和上述诸药、和中缓急的功能,将这些药物合理配伍,具有通利膀胱、利湿通淋的作用。中药烫熨是指借助药物药力的温热作用,利用穴位来疏通脏腑的经脉、暖肾温脾,疏导气机和下气降逆,从而使机体的局部微循环得到改善、局部血管扩张。中药烫熨所用的方药中,莪术和三棱有活血通经,行气止痛的作用;当归的功效则是养血活血;桂枝皮有行水消肿、利尿镇痛以及消炎抗菌的作用;桑白皮的功效是行气消胀、温阳止痛;木香性温,有行气止痛和调中导滞的作用;川楝子善于理气。将上述中药适当调配加热外敷,起效快、用药直接、副作用小,同时用药方便,操作简单。

本研究提示中药多途径联合疗法能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这与中医多途径综合疗法的多靶点、作用全面、治病求本的优势直接相关。

1范莉,马春耕.穴位封闭联合整体护理对肛肠术后尿潴留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11):1156-7.

2蔡淑萍.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患者的护理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9):157-9.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7-8.

4萧华文,沈卫东.电针八髎穴治疗肛肠术后疼痛和术后恢复的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5;33(3):159-61.

5余艳芳.探讨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在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63):211-2.

6林涛.肛肠病术后尿潴留的发生原因及中西处置〔J〕.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15(6):136-7.

7张春和.对中医“窿闭”病名的再认识〔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1;34(3):53-4.

8冯月宁,冯大勇,王春晖,等.中医多途径综合疗法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5):205-7.

9钱灵岚,吕美英.耳穴贴压加茯苓敷贴神阙穴及心理护理治疗外科术后尿潴留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4(7):881-2.

10兰贵芳.神阙穴隔盐灸加针刺辨证治疗产后尿潴留〔J〕.光明中医,2014;29(5):1026.

〔2016-03-04修回〕

(编辑袁左鸣)

2014年度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4348)

王秋赛(1976-),女,主管护师,主要从事中医治疗术后尿潴留方面的研究。

R28

A

1005-9202(2016)18-4536-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18.067

1海南省中医院肛肠外科

猜你喜欢
肛肠尿潴留耳穴
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临床诊疗特点分析
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研究进展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肛肠手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治疗措施与效果
针灸联合耳尖放血、耳穴压丸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
耳穴埋豆+腹部拔罐对前列腺增生术后患者排便自觉通畅率的影响
常见肛肠疾病的诊治
最新中国肛肠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在京发布
活血润肠汤治疗肛肠术后便秘40例
越鞠十味丸联合耳穴压贴治疗代谢综合征17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