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

2016-02-03 13:39郑春梅黄雪兰邹晓娉卢晓潇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年18期
关键词:造影剂脑缺血颈动脉

郑春梅 王 薇 黄雪兰 邹晓娉 李 丹 卢晓潇 潘 宁 杨 欣 曹 霞 金 松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彩超室,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

郑春梅王薇黄雪兰邹晓娉李丹卢晓潇潘宁杨欣曹霞金松1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彩超室,黑龙江佳木斯154002)

目的通过超声造影成像技术的新生血管增强程度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有颈动脉斑块病变的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缺血症状组(63例),另一组为无缺血症状组(27例),对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进行超声造影检查,重点观察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血流灌注情况,比较有脑缺血症状患者组与无脑缺血症状患者组的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及造影增强程度的组间差异。结果有脑缺血症状患者组斑块的造影后增强强度(EI)及ratio值(误差比率值)明显高于无临床症状患者组(P<0.05)。结论超声造影可显示斑块内新生毛细血管的再生情况,可以依据斑块内造影剂增强强度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风险的有效指标。

超声造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1~3〕。迄今为止,颈部旧有斑块的新生毛细血管形成和斑块稳定性对比增强超声技术已成为研究热点。超声造影成像(CEUS)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无创的检查方法,本研究通过CEUS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判断斑块的稳定与否以及该斑块的稳定程度与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及血管外科的门诊及住院患者,通过二维超声测量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IMT),IMT>1.5 mm定义为斑块。共选取研究对象90例,男58例,女32例,年龄50~75岁,进行实时CEUS。

1.2分组标准〔4〕选取颈总动脉膨大处及颈内动脉球部的斑块;双侧颈动脉出现多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时,选择位于有症状侧或其中较大的斑块为研究对象。患者分成两组,一组为有症状组(63例),另一组为无症状组 (27例)。有症状的脑缺血组患者均既往通过CT或MRI确诊脑梗死或TIA;无症状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到这项研究开始没有出现脑缺血症状。

1.3仪器与方法常规超声检查:东芝阿波罗500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8~12 MHz,应用成像软件机械指数为0.14,2~3 cm进行对焦。嘱咐患者平躺,头转向检查的对侧,观察斑块的位置、大小及内部回声。根据斑块的形态学标准〔5〕:(1)软斑为斑块内回声低于颈动脉管壁回声者;(2)硬斑为与管壁回声类似或回声程度强于颈动脉管壁回声;(3)混合斑为高回声与低回声者相间。选择颈总动脉膨大处及颈内动脉窦部的斑块约2 mm厚度,进行CEUS增强,开始实时超声对比模式,使用0.9%氯化钠溶液5 ml稀释后加剂粉50 mg振荡后经肘前静脉注入2.0 ml,连续动态对比观察增强超声微泡造影的过程,直到消失,追踪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对比,记录颈动脉斑块和峰值强度(PI)及基础的强度(BI,指的是注射造影剂斑块强度时),并计算斑块增强强度(EI)(EI=PI-BI)。由于呼吸运动而造成部分患者因目标斑块发生偏移而需要进行手工矫正,以适配度> 0.75为标准。造影剂信号由斑块外膜向斑块内的横向运动,显示点状的高回声或短线状高回声。将颈动脉粥样斑块内新生毛细血管情况做以下分级:0级:造影剂无增强;1级:与斑块外膜面有点星样增强造影剂表现;2级:可见清楚的两处及两处以上造影剂增强表现,并可观测到其向斑块中心区附近移动。以医学数字成像和通讯格式保存二维超声图片及造影全部过程的动态影像资料,以便脱机后用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数据的组间比较进行t及χ2检验。

2 结 果

2.1通过二维超声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回声情况共有斑块90例,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60例,颈内动脉起始处30例,将斑块分为软斑、硬斑、混合斑。CEUS检查显示,90例斑块中有55例斑块内可有血流信号增强(占61%),软斑48个,其中增强40个(占83%);混合斑块27个,其中增强15个(占55%);硬斑15例,均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有新生血管的不同类型斑块内增强级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

90例斑块中,35例(39%)未出现造影剂增强(0级),55例出现造影增强斑块:34例出现点状造影剂增强(1级,61%),21例出现多处条样造影剂增强(2级,38%)。

2.2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斑块内新生血管级别的比较63例有症状组患者中,未增强者(0级)14例(22%);出现造影增强共49例(78%):1级28例(44%),2级21例(34%)。27例无症状组患者中,出现造影增强6例(22%),均为1级;未出现增强(0级)共21例(78%)。有症状组1级斑块增强的发生率显著增高(P=0.013 2),2级斑块增强级别明显高于无症状组(P=0.001 0)。有脑缺血症状组斑块增强强度(23.78±2.23)高于无脑缺血症状组(15.65±2.45),误差比率值(0.26±0.19)高于无脑缺血症状组(0.05±0.02)(P<0.05)。

3 讨 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病理学基础,发生TIA的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者达63%以上〔6〕。脑血管病组中软斑强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斑块,表明软斑内新生血管丰富、斑块稳定性差。临床研究已经证实,颈动脉附壁不稳定易破损斑块的病变形成与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密切相关〔7〕。新生血管是指在原有斑块的毛细血管基础上,在旧有血管处以芽生或非芽生的形式生成新的毛细血管〔8〕。颈动脉易损斑块的CEUS与斑块内新生的毛细血管的病理学相关性已经得到相关证实〔9〕。CEUS可以无创、动态实时地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毛细血管的血流灌注情况,通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增强程度判断斑块的易损性,斑块的增强级别越高,脑缺血性疾病的风险性可能就越大。综上所述,应用二维超声观察颈动脉斑块的回声特点,结合超声造影量化技术和造影增强的强度判断斑块稳定性及可能的发展过程,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治疗选择合适的时机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

1Juan-Babot JQ,Martinez-Gonzalez J,Berrozpe M,etal.Neovascularization in human coronary arteries with lesion of different severity〔J〕.Rev Esp Cardiol,2003;56(10):978-86.

2张敏郁,王建华.超声新技术评价颈动脉斑块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2(3):229-32.

3王磊,隋秀芳.超声造影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研究进展〔J〕.安徽医学,2012;33(11):1576-7.

4Polak JF,Pencina MJ,Pencina KM,etal.Carotid-wall intima media thickness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J〕.N Engl Med,2011;365(3):213-21.

5Widder B,Paulat K,Hackspacher J,etal.Morph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carotid artery stenoses by ultrasound duplex scanning〔J〕.Ultrasound Med Biol,1990;16:349-54.

6华扬.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75-9.

7Xiong L,Deng YB,Zhu Y,etal.Correlation of carotid plaque neovascularization detected by using contrast-enhanced US with clinical symptoms〔J〕.Radiology,2009;251(2):583-9.

8高雪,郑晓慧,宋宏萍,等.超声造影技术评价兔腹主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及斑块稳定性的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16):3080-3.

9魏立亚,何文,张红霞,等.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超声造影研究〔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2009;6(6):1095-102.

〔2016-01-17修回〕

(编辑袁左鸣)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No.H201375)

曹霞(1965-),女,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外周血管及腹部实质性脏器的超声造影诊断研究。

金松(1964-),男,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外周血管诊断与治疗研究。

郑春梅(1966-),女,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外周血管及腹部实质性脏器的超声造影诊断研究。

R445

A

1005-9202(2016)18-4464-02;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18.028

1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

猜你喜欢
造影剂脑缺血颈动脉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大黄总蒽醌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
细胞外组蛋白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初探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