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角下中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

2016-02-03 13:39黄加成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年18期
关键词:服务行业老龄养老

黄加成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



社会学视角下中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

黄加成1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社会地位;职业声望

推进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对发展老龄事业,壮大老龄产业,推进老年友好城市和老年宜居社区建设,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我国老龄事业和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1.1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形成科学的人才结构一般表现为梯形结构,在人才培养层面呈现出一定的层次体系。面对人口老龄化,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日本形成了涉及社会福祉、护理保健、精神保健、健康科学、保健科学等多层次的福祉相关学科专业,现已发展到355 所大专院校,形成了从研究生、本科、专科、函授、夜大等多学科、多层次的培养体系〔1,2〕。而当前我国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所需的专门人才的培养至今尚未见到完整的设想〔3〕,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尚未确立,远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研究生、本科阶段仅有极少数院校开设了老年学、社会工作(福祉方向)等相关专业,尚未全面启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养老服务人才的职业教育,全国仅有32所高职、25所中职院校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老年护理等专业,数量较少,年招生人数约2 500人,未成规模。至于继续教育和开放教育,正处于培育发展时期。

1.2养老服务类专业发展面临众多难题目前,我国开设养老服务类专业院校普遍面临着专业声誉低、招生难的困境,处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更为突出。以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尽管部分院校采取订单培养、学费补助等举措,招生情况依然不理想。由于养老服务类专业是新兴专业,国家没有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以参照,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仍处于探索时期,再加上开设养老服务类专业的院校较少,交流渠道不畅,各个院校在人才定位、培养模式等方面各行其是,在整个教育系统内部发出的话语声音有限。受公共资源的限制,由于招生困难,学生规模较小,出于经济效益考虑,很多院校在专业建设和资金投入等方面,与老龄事业部门和老龄产业组织的联系不够紧密,养老服务类专业陷入弱势、被边缘化的境地。

1.3养老服务人才职业流动频繁作为社会流动形式之一的职业流动,反映的是劳动者在不同职业之间的变动情况,是劳动者放弃一个职业角色追求另一个职业角色的过程。出于对当前养老服务行业职业声望、社会地位、薪资待遇、社会保障、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的考虑,养老服务类专业学生普遍存在职业认同感偏低现象。面对养老服务行业对专业人才的求贤若渴,很多养老服务类专业学生在毕业时毅然放弃了自己所从属的老龄事业和产业领域,选择在其他行业就业。许多养老服务类专业学生在养老服务行业就职一段时间后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和事业发展平台,对行业发展前景失去信心,萌生职业流动的念头,跨行业跳槽现象普遍。养老服务行业出现招人才难、留人才更难的怪象,部分高端养老组织面临着精通养老服务行业业务与管理的职业经理人或高管人员一将难求的囧境。

2 养老服务人才培养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社会学视角强调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背景,研究这些背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处于社会学视角中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群体如何影响人们,特别是人们如何被他们的社会(共享文化和地域的一群人)所影响〔4〕。当前,受“身份制”、“单位制”次级制度化的影响,社会上很多人对养老服务行业及其工作缺乏科学认知和深入了解,对养老服务行业存在歧视和偏见,片面地认为养老服务工作就是从事简单的生活护理,形成大学生学习养老服务类专业没有发展前景的错误认识。事实上,养老服务行业主要包括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两个领域。老龄事业部门主要包括老龄、民政系统及其附属福利部门。老龄产业包括老年住宅产业、老年服务设施产业、老年服务产业、老年人用品产业、老年旅游产业、老年教育产业、老年体育产业等。以老年服务设施产业(机构养老)为例,内部除行政、财务、人力资源等部门外,还包括生活照护、医疗护理、康复护理、心理护理、老年教育、社会工作等各种岗位,涉及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康复师、心理咨询师、养老护理员等众多专业技术岗位。养老服务行业是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朝阳产业,具有巨大的就业潜力和发展空间。

社会学认为,社会分层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5〕。社会地位构成了社会分层的标准。社会地位指的是人们在一个社会等级体系或分层系统中的等级位置。社会学家通常用社会地位的这种用法来指社会经济地位(SES)。SES是一种对社会地位的度量方法,它考虑到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及职业声望等内容〔6〕。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又是人们在社会分工体系中占据的位置,收入水平和职业声望很大程度根植于职业。从职业选择的角度来看,人们在选择职业时,往往倾向于选择职业声望较高的职业。声望较高的职业往往具有一定的社会排他机制和特殊的要求,一般具有以下共同特征:具有较高的薪酬,文化程度要求较高,工作需要更多的抽象思考,从业者有较多的自主权。目前,我国老龄事业和产业正处于培育发展阶段,养老服务行业职业市场价值尚未完全确立,社会屏蔽机制也未形成,行业系统内部的确存在很多问题。2011年民政部《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通过对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2 605名机构养老从业者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我国养老服务行业从业者存在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大、专业化程度较低、心理压力大、工资收入低、风险责任大、劳动强度大等问题〔7〕。同时,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经营管理中也存在着岗位设置不清,专业技术岗位评聘与社会脱节,福利保障不健全等现象和问题。从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地区行业收入日趋分化、差距逐步扩大的现实出发,从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工作状态等要素来考察,养老服务行业的职业声望和从业者的社会地位较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院校、家庭、学生等在养老服务类专业建设、专业选择与职业取向方面的行为表现,养老服务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怪象,反映当前我国养老服务行业在社会资源分配过程中的生存文化时空状态,折射人们对老龄事业和产业领域职业及从业者的态度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从业者的社会地位状况及其对人才培养的效应。

3 推进我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策略

3.1制定落实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激励政策,培育尊重养老服务从业者文化氛围,提升养老服务从业者的社会地位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向艰苦地区和岗位流动、在一线创业的激励机制。国家应从顶层设计入手,将养老人才培养列入发展规划,为提升养老服务业者的社会地位提供政策支持。制定养老服务领域从业人员在执业资格、岗位薪级、薪酬标准、职称晋升、福利保障等方面的指导文件,保证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能够享受和其他领域从业者同等的职称晋升、薪资福利待遇,建构养老服务从业者收入增长机制,增强职业的保障性,保证员工享有向上流动的公平机会。这是提升养老服务业者社会地位、提升养老服务职业吸引力的前提和基础。以修订《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为契机,合理设置岗位,规范等级标准,对养老服务行业设立门槛,制定执行资格准入制度,提高专业化要求,对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在学历、专业、职业资格等方面进行规定,保障提升养老服务行业相关职业的市场价值。健全完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招生方面,尝试减免或部分减免学费,建立生活补助制度;就业方面,探索推行养老服务专业人才薪酬政府补贴制度,制定实施从事养老服务行业工作一定年限的学生入职奖补政策,实施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加分奖励政策等。针对当前我国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发展对养老服务人才的潜在需求和要求,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专业建设经验,修订专业设置目录,建立完善符合我国实际的多层次、多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拓展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渠道和方式。规范细化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健全规范职业培训制度,提高养老服务从业者的职业化水平。加大对养老服务领域及其从业者的宣传报道,增加公共呈现力度,提升人们对老龄事业和产业领域职业社会功能的认识,消除人们对养老服务行业的偏见,为养老服务业者正名。

3.2加强行业合作,提高员工收入和保障水平,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提高老龄事业和产业领域的职业声望在老龄、民政等部门的组织推动下,养老服务各行业组建完善自己的各级行业组织,规范行业内部管理与自律,加强内部协调,推动行业合作交流,搭建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合作平台,引导养老服务行业健康发展,引导行业内的专业技术人士共同努力争取自己的社会地位,针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吸引政府部门对行业的关注,争取各种政策和帮扶,密切与主管部门的沟通,加强与专业人才培养院校的合作。

严格落实国家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的各项政策,按照国家要求科学设置岗位,规范落实专业技术人员的薪级待遇,建立完善收入增长机制,依法缴纳养老、医疗、失业等各项社会保险费用,从薪资水平、薪资结构、薪资增长及福利方面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借鉴企业的员工持股计划,实行员工福利沉淀制度〔8〕,加强医生、护士、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社会工作者、养老护理员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用福利待遇留住人。创新管理方式,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激励机制,加强员工的岗前培训与职业生涯教育,构筑人才发展平台,以人为本,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加强组织文化建设,用组织文化激发员工的使命感、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和成就感,积极改善养老服务从业者的工作条件,加强劳动保护和职业防护,提高员工的职业认同感,使养老服务行业从业者得到尊重、满足和幸福,提升养老服务行业的职业声望。

3.3增进交流与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塑造专业特色,提升养老服务类专业吸引力高等教育要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机构办出特色等方面汇聚力量,要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院校应抛却功利主义理念,把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责任放在首位,在教育部门的指导下,根据社会对养老服务人才的需求和要求,结合学校定位,合理设置养老服务类专业,积极推进养老服务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各项工作,推动国内外的交流,加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扩大教育领域的话语影响力,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扶持。

加大对养老服务类专业的投入、扶持和培育力度。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强重点课程师资的培养,用高素质的教师带动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9〕。强化为老服务理念教育,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对老龄事业和产业领域的未来发展潜力和事业发展平台的认识,提升学生投身养老服务事业的责任和使命意识。以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加快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吸引各方社会资源参与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密切与老龄事业部门和老龄产业组织的合作,推动工学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专业优势,参与养老服务行业的员工培训,加强养老服务行业的项目研发能力,提升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打造专业特色和品牌,扩大招生宣传的力度,提升养老服务类专业的吸引力。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民函〔2011〕265号文)提出,到2020年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150万、养老护理员600万,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需求相适应的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文)指出,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部门要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专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随着国家各项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落实,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的壮大和发展,养老服务行业从业者社会地位的不断提升,老年服务教育和产业合作发展前景广阔〔10〕。

1邹文开.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社会福利,2013;(11):15-7.

2康越.日本养老人才队伍建设简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3):58-62.

3周俊山,尹银.对人口老龄化下的职业教育的几点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9):49-52.

4(美)詹姆斯·汉斯林,著.林聚仁,译.社会学的视角:一种现实分析方法〔M〕.第7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17.

6(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译.社会学〔M〕.第1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68.

7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现状调查〔EB/OL〕.2013-06-03.http://fss.mca.gov.cn/article/lnrfl/11yj/201306/20130600467529.shtml

8伏燕.养老机构人才招聘难的应对策略〔J〕.社会福利,2012;(4):22-5,29.

9张岩松.加强我国老年养护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6):3589-90.

10吴玉韶.老年产业发展需求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社会福利,2010;(10):34-5.

〔2015-05-22修回〕

(编辑苑云杰/王一涵)

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4YJA880090)

黄加成(1979-),男,在读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社区建设与老龄问题研究。

C913.4

A

1005-9202(2016)18-4657-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18.125

1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

猜你喜欢
服务行业老龄养老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养老生活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莱阳茌梨老龄园整形修剪存在问题及树形改造
语言服务行业的本地化专业建设
立足学术传承 服务行业创新——《制造技术与机床》杂志第五届编委会2018年会议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运动对老龄脑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