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状况分析

2016-02-13 05:36王晓慧
职教通讯 2016年31期
关键词:团队精神积极情绪心理品质

王晓慧

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状况分析

王晓慧

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是高职生在长期的个人发展和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持久的、值得称赞的人格特点和行为优势。积极心理品质能提升个体的愉悦感和酣畅感。目前,高职生发展较好的积极心理品质有:爱与被爱、真诚、公平和团队精神;发展较差的四项品质为创造力、好学、自律和洞察力。

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积极情绪体验;愉悦感;酣畅感

采用“心海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中的《潜在风险评估》问卷,对某校3 000多名高职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评估时发现:2.0%的被测者成长经历得分异常;15%的被测者情绪稳定性较低,易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1%的被测者在最近半年里,在学习、人际关系、经济、健康等方面遇到一些困难或挫折时,感受到的苦恼程度较高;1%的被测者表示在自己遇到挫折或困难的时候,获得的社会支持不足;5%的被测者抑郁因子得分偏高。要解决上述心理问题,可采用内外因相结合的方式,即一方面,采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加以干预;另一方面,关注个体积极的人格特点和行为方式,开发个体的潜能和价值。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行为的基石,采取与积极心理品质一致的行为是通向心理健康生活的重要途径。

一、积极心理品质内涵

在心理学中,心理品质是指一些列复杂的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特点的、稳定的和持久的、对个体特征行为模式(内隐的以及外显的)有影响作用的独特的人格特质。[1]顾名思义,积极心理品质是对个体行为起积极作用的人格特质。在此处,积极作为一个褒义词,既指个体最佳地适应环境并能最大极限地发挥潜能的行为,包括努力的成功等外在行为和主动提升自我修养的内在行为;同时,积极又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个体把所有力量运用到极致而问心无愧的态度。

(一)积极心理品质的构成

心理学家彼得森和塞利格曼等研究者综述了全世界主要宗教流派和哲学流派所提到的美德和优势,确认了6种美德和24种积极心理品质,并把这24种积极心理品质归结到6种美德之下,6种美德及其包括的积极品质为:(1)智慧美德,包含创造力、好奇心、判断力、好学和洞察力;(2)勇气美德,包含诚实、勇敢、毅力和热情;(3)仁爱美德,包含善良、爱和社交智慧;(4)正义美德,包含正直、领导力和团队精神;(5)节制美德,包含宽恕、谦虚、谨慎和自律;(6)卓越美德,包含美感、感恩、乐观、幽默和信仰。中国学者通过本土化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散布在认知、情感、人际、公正、节制和超越6个维度,共包含20种积极心理品质,即创造力、好奇心、好学、思维力、真诚、勇敢、坚持、热情、爱与被爱、友善、社交智慧、团队精神、正直公平、领导力、宽容、谦虚、审慎、自制、心灵触动、希望与信念以及幽默风趣。

(二)积极心理品质的特征

积极心理品质具有七个主要特征:(1)积极心理品质是种心理特质,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无论在何种文化中都受到推崇,而且,在不同的情境中长期存在;(2)积极心理品质具有建设性,能带来好的结果,可以帮助自己或他人拥有更幸福的生活;(3)积极心理品质具有道德性,属于社会道德所推崇的范畴;(4)积极心理品质具有感染性,能带动其他个体也崇尚该种品质;(5)积极心理品质是可测量的,无论哪种品质都能在一些典型个体身上鲜明存在,而在另一些人身上完全不存在;(6)积极心理品质是有意识的,个体能够选择要不要拥有该项品质以及是否要加强它们,在能体现积极心理品质的行为选择上要有意志斗争而非本能的;(7)积极心理品质具有潜在性,内隐于个体之中,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经过外界的刺激才能显现出来。[2]

二、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使个体充实地生活

积极心理品质与个体社交、学习和工作等领域的良好适应存在相关性。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充实生活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体验积极情绪(快乐感);(2)运用特征优势(投入感);(3)与家人、朋友、社区及社会维持有意义的关系(意义感)。

(一)积极心理品质通常指向积极的情绪体验,使个体拥有更多的愉悦感

当代心理学家将情绪界定为一种躯体和精神上的复杂的变化模式,包括生理唤醒、感觉、认知过程以及行为反应,这些是对个人知觉到的独特处境的反应。[1]情绪通过唤醒个体对于正在经历或想象中事件的行动来完成它的动机功能,然后引导并维持个体的行为直到达到特定的目标,情绪状态同样能影响个体的学习、记忆、社会判断和创造力。积极情绪同样让个体为非零和博弈做准备,非零和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双方在博弈结束时收益都有所增加。根据Wright的论证,社会越文明,社会制度就越支持非零和博弈。

根据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积极情绪会扩展即时思维——行动范畴,使个体的心智视野更为开阔,增加个体的包容性和创造力,个体更容易接受新的想法和经验,从而扩展了自身的智力、身体和社会资源,增加个体在威胁或机会来临时可动用的贮备,从而更有可能好好地成长和发展,进而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如此继续下去,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见图1)。

图1 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示意

积极情绪能为我们改善人际关系和提高生产率提供机会。例如,一个人高兴了,就会强烈渴望通过社交活动、智慧活动或艺术活动等进行游戏和创造;这样,与他人游戏获得的快乐,可以强化社会支持网络,还可以创造出艺术作品或取得科研成果,或者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社会支持网络变强、艺术作品或取得科研成果、成功解决问题的经历,都是快乐带来的相对持久的结果,有助于个人成长和发展。这进而会带来更多积极情绪。另外一种积极情绪—满足—可以让我们产生审视自己生活境况的愿望。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可以更积极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形成更积极的生活方式。这些更积极的看法和做法,反过来又会带来更多积极情绪。Fredrickson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在自我接纳、人生目标、环境掌控、积极的人际关系、个人成长、自主性、社会凝聚力、社会整合、社会接纳、社会贡献和社会实现等维度有六个方面得高分的人,其长期以来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之比应该大于3∶1。[3]

(二)建构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个体就有更多机会体验到沉浸,感受到酣畅感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从事某一活动,有时是为了实现某个目的,有时则单纯为了活动本身,活动本身能吸引个体的重要原因就是它能使人产生酣畅感。酣畅感指精神高度投入的活动所伴随的心理状态,有时也叫心流体验。在这种体验里,个体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所参与的活动上,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打扰他们。值得注意的是,酣畅并不是感官的愉悦,而是一种非情绪和非意识的状态。人们把酣畅形容成一种高度的内在固有的乐趣,但这种乐趣并不是在活动的过程中立即出现,而是在事后的总结中才体验到的。[4]每个个体所体验到的酣畅感的频率不尽相同,年轻人在少年时期体验到更多的酣畅感时,会在长时间内获益良多,比如在一些开创性的领域取得成就等,他们甚至会更加健康。心理学家认为,在技术和挑战达到最佳平衡的时候,酣畅感最有可能出现。也就是说,酣畅代表着人与环境的统一。人们并不需要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才有可能体验到它,起决定作用的是所呈现出来的挑战以及行动主体的能力。压力过大或技术不够都有可能影响这种体验的产生。当然,酣畅所具有的挑战性要随个体技能的改善而发生一致性的变化。

根据酣畅感模型,体验到全神贯注提供了内在奖励,它能够鼓励人们坚持和回到一种活动。有两种途径可以鼓励个体把注意力和精力投入到日常活动之中,以帮助人们寻求全神贯注:(1)发现和塑造更有可能引发流畅感体验的活动和环境;(2)识别出能够激发流畅感更有可能出现的那些个人特征和注意技能。具有一些积极心理品质的人,拥有一些元技能,这些元技能让他们相对容易进入并维持酣畅感。这些积极心理品质包括:好奇、毅力和不以自我为中心。持久特质(好奇)与暂时状态(兴趣)构成了人们从事新活动直至完全掌握的内在动机。内在动机对人们获得新知识、培养新技能,以及在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体验到酣畅感非常关键。建构积极心理品质并不是学习、训练或制约,而是发现、创造和拥有。可以通过积极心理品质测量问卷了解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或者思考自己具有哪些积极心理品质,又该如何在每天的生活中使用它们。学校可以定期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主动选择和参加与自身兴趣有关的活动,然后,在没有要求或没有分心物的情况下从事这些活动。为了支持学生对全神贯注的寻求,老师们鼓励学生挑战和拓展自己,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新的挑战以促进成长。

三、当前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使用VIA-IS问卷调研,我们发现,高职生发展较好的4项心理品质为爱与被爱、真诚、公平和团队精神;较差的四项品质为创造力、好学、自律和洞察力。

(一)发展较好的积极心理品质

1.爱与被爱。爱与被爱是重要的经营一对一的亲密人际关系的品质,它常常被认为是关系质量的标志。爱让人重视并经营亲密关系,并在亲密关系中相互分享、相互照顾。爱有不同类型,包括亲子之间的爱、朋友之间的爱、夫妻之间的爱等。我们相信,我们对他人的爱会驱动我们从事目的性积极关系行为,这些行为会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一直维持下去。随着关系的加深,它们会变得丰盛并促进关系双方的个人成长。根据丰盛关系理论,依恋、爱和丰盛的关系是所有人都期望的,但只有一部分人拥有,在婴儿期与照料者形成依恋的所有人中,只有一部分人形成了安全型的成人依恋,而那些至少获得适度安全型成人依恋的人,才能满足对长久的浪漫爱情的需要。通过实施目的性积极关系行为带来的益处,伴侣成功地把爱情升级为丰盛的关系。[5]

进入高职院校以后,学生要从家里解放出来,这个阶段的重要心理转折是,学生开始学着在心理上和经济上为自己负责,其主要任务是:从原生家庭中分化出来,与父母发展成人对成人关系;和同伴友好相处,发展亲密的同伴关系;开启职业生涯,争取经济独立;建立社区、社会自我。要想完成以上任务,个体就必须学会处理好友谊、共情与利他、信任与背叛、赎罪与原谅以及感恩等问题。

2.真诚。真诚是指一个人始终表里如一,日常行为模式与个人所信奉的价值观相一致,不管是在公共场合还是私底下,都能真实地面对自己,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内部状态、意愿和承诺。真诚的人能够真正接纳自己的感受和行为,并为它们负责,不掩饰不伪装,承认它们本来的状态,即使那些感受和行为并不是主流的。作为积极心理品质的真诚,除了指道德上的实事求是外,还指向个体心理整合和自我统一性,只有在心理自我这一概念存在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去讨论这个自我是否表里如一、真实和整合的问题。所以,关于真诚的探讨不可避免地涉及自我决定理论,该理论认为,自主性是人类的普遍要求,人们希望自由地选择那些自己最感兴趣的、对自己而言重要的东西。根据自我决定理论,自发的或真实的行为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个人感到那时自己内心的需求引发的、是自己选择的。[6]其基础是有机辩证元理论,认为社会环境可以通过支持自主、胜任、交往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来增强人类的内部动机、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保证人类健康成长。[7]自我决定论研究表明,自主地追求自认为重要的目标与幸福感有关。真诚品质发展较好的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感,可以选择做事方式,能够进行自我指导,得到正面反馈时,内在动机就会增加,个体体验到的自主水平会越来越高;自主水平越来越高,在活动上就坚持得越久,表现就越好,主观幸福感就越强。

3.公平。公平属于规范范畴,是关于社会现象的评价性概念,是道德判断的产物。我们不自觉地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处世准则、社会习俗对事件中的道德情境、人际关系等进行道德推理,进而进行道德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道德所倡导的,什么又是道德所禁止的。而道德判断一经做出,每个人心中也就有了对公平的清晰图景。心理学家认为,道理推理是促进道德发展和道德行为实践的关键因素,当人们面临道德困境时,经常会用两种道德推理方法来进行舒缓和排解,公平就是其一。正如苏格拉底所言,美德只有一个,那就是公平。人的道德情感、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都以道德认知为前提并受其支配,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知公平的发展过程。道德推理能力的提高是生物自然成熟和后天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在道德发展的某一个节点上,人们用已有的推理水平加工判断外在的经验信息,如果这些经验信息超越了一个人的理解能力,他就会感到不平衡和不匹配,这种经验促使个体提升自己的推理水平以适应环境,减少认知失调。

4.团队精神。团队精神体现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中,它促使一个人看重自己与其他人、与群体的社会纽带,并努力保持和增强这种关系。团队精神使人能够与所在工作团队中的其他成员维持良好关系,做好分派给自己的工作。具有团队精神的人,使命感强、社会信任水平高,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对朋友忠诚,对人类的本性持乐观提到,关心国家和群体事务,热心公益和志愿活动。团队精神强的个体,不管在什么时间、什么环境下,都会尽力维护群体的利益,绝不会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他人或群体的利益。值得注意的是,具有团队精神的人常常是一些激进主义者,他们不一定会按照社会主流的意志决策,相反,往往会从民族大义、人性发展等更高的角度出发,不安于现状,质疑社会的不合理,一些卓越的民族领导者常具有极强的团队精神。

(二)发展较差的积极心理品质

1.创造力。判断某种想法和行为是否具有创造力的表现,要看其是否同时满足原创性和适应性这两个必要条件。首先,有创造力的人所产生的想法或行为必须是原创的,即新颖、令人惊讶或不寻常的想法或行为;其次,这些想法或行为是具有适应性的,能够给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带来便利。一个人要称得上富有创造力,必须能够在艺术、科学或其他领域提出有利于产生优秀成果的新思想或新方法,包括艺术方面的创造性、实用智慧、常识和街头智慧。创造力既取决于个人特征,又取决于心理社会背景,这些个人特征和心理社会背景可以用多种方式加以测评。经过研究发现,不同个体之间的创造力差异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外部条件也可能提高创造力,如在创造性活动中,充满支持的、相辅相成的、开放的和非正式的环境往往会促进创造性想法和行为的产生。

2.好学。作为积极心理品质的好学,是指个体所具有的一种对未知感兴趣、渴望学到新知识的性格优势。好学是一个人全身心投入到某项活动中的过程,这项活动并不一定带来直接的成果或者通向外部标准定义的成功,而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个人会学习到更深、更广的知识,并且,对他人理解相关知识做出大量的创造性的贡献。好学的人,发自内心地渴望掌握新的技能和知识,并用系统方法满足这个需要。好学这个特质,在心理学中曾经叫做成就动机或胜任动机,能够激励人们在面对挫折、挑战和负面反馈时坚持不懈。好学这个特质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个人的天分和气质;另一方面,取决于所在环境的机会和支持。环境的关键方面包括父母、老师、同伴、教练、导师和雇主,以及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化氛围。对学校而言,良好的师生关系、高超的教育教学技巧和灵活多彩的课堂形式,都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好学品质。

3.自律。自律也叫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和执行功能,指个人为追求目标、达到特定的标准,而对自己的反应进行控制和调节。自律让人得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想法、感受、欲望、冲动和行动等,以做出恰当反应,而不是出于本能做出反应。自律的核心特点是,搁置本能反应,代之以更具适应性的反应。研究证明,在很多方面,比如吃、喝、性、花钱、理性思考、决策制订和人际行为等,自律都能带来积极结果,如自律能力越强的学生,其成绩会越好,个人适应能力也越强。然而,自律会消耗自我控制资源,只有补充了这些资源才能继续表现恰当的行为。为了保持平衡,管理良好的生活,我们要意识到控制力依赖于有限的心理资源,因而我们应该合理地把有限的自我控制能力运用到最迫切、最重要的活动中去。研究发现,自律品质包含很多先天成分,但是还是可以通过常规训练给予加强,如制定长远规划、着眼于未来;使用一些环境和经历教给学生抵抗诱惑实现自我管理的价值判断;避免冲突的目标和模糊的标准和增加监督等。

4.洞察力。心理学对于洞察力并无明确的定义,拥有洞察力的人经常被称为智慧的人。洞察力使人表现出出众的学识、判断力以及给予建议的能力;它使人在重要和困难的问题上发表独特的见解;它能为自己或他人带来利益。具有洞察力的人能够周详地考虑事情的方方面面。具有洞察力的人,能否给人提供明智的建议。他们认真倾听,考虑全局,做出综合判断,用简洁明了且具有说服力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心理学中,运用洞察力就是智慧。智慧曾被定义为与认知和人格高级发展阶段有关的专家知识系统。它涉及运用智力和创造力,平衡所涉及各方的利益,权益各类方案的利弊,实现一个符合公共道德和多方共赢的结果。哈特曼通过研究发现,人格、创造潜能和成年生活阅历的积累对个体中年期的智慧发展有积极作用[6],而名著经典阅读运动对提升高职生的智慧和洞察力也有一定影响。

[1]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王垒,王甦,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386,352.

[2]田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3]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M].洪兰,译.沈阳:万卷出版有限责任公司,2010:45.

[4]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徐红,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47.

[5]C R斯奈德,沙恩·洛佩斯.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M].王彦,席居哲,王艳梅,译.北京:人民邮政出版社,2013:294-295.

[6]郭雯.性格优势与美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45,32.

[7]百度百科.自我决定理论[EB/OL].[2016-05-17].http://baike. baidu.com/link?url=FlpxA8PsmXSVVJXpikerMKGJ0LKe2 qO7y3pJ0EVxzkbjWQ-mGvHoKevFAXuG0TtEL-C_VGjI B2wADXucMzAGuK.

[责任编辑金莲顺]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场域理论视野下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015SJD547)

王晓慧,女,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教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

G715

A

1674-7747(2016)31-0072-05

猜你喜欢
团队精神积极情绪心理品质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团队精神培养研究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试论积极情绪对中学生的创新力的影响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编者的话
论企业如何建造团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