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导带学,以练促思——导学案使用的实践及思考

2016-02-15 06:12筅安徽省寿县第一中学梁昌金
中学数学杂志 2016年13期
关键词:教案变式学案

筅安徽省寿县第一中学 梁昌金

以导带学,以练促思——导学案使用的实践及思考

筅安徽省寿县第一中学梁昌金

转变教学方式,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我们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为“导学案”,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改进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传统的教学观中,教师的职能就是教会学生,使学生学会知识.但教师不可能教会学生所有东西,学生的学习过程,虽需要教师的教,但最终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学.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转变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老师的教真正地落实到学生的学上,高质、实用的导学案就是一种教学实践.

所谓导学案,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式的一种教学方式.是教师在准备教案的同时,根据教学知识的特点、三维目标和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

目前导学案教学已在中学数学课堂上普遍使用,但不少教师对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还存在不少误区,把导学案等同于教案或者课堂练习,使得导学案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制约教学效果,影响了教学质量.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分析在导学案编写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试图找出改进的方法,使得导学案的使用更符合教学规律.

一、转变观念、团体合作

在数学教学中,改“教案”为“导学案”,能促使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案是教师在讲授课程前准备的教学方案,传统教案教学更多考虑教师如何把数学内容讲得精彩完美,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案主要从教师自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及怎样传授的角度来考虑,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导学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重在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导学案”教学把教学的重心从研究教学的教法转变到研究数学的学法上,促使教师进行角色转换.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编导、引导、指导上.

设计导学案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性的活动.导学案不是教案的翻版,客观来说,设计一份好的导学案要比书写一个教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它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学大纲,并需要查阅大量资料来完成.由于设计导学案的劳动量较大,特别是在教学工作量比较大的情况下,致使不少教师怕麻烦,随便找一个教案或一套训练题应付,使得导学案名不副实.在编写导学案时,也经常出现一个作者编写设计的内容在教学中并不被其他教师采用.这是由于缺乏集体共识:对用导学案实现课堂导学存大分歧,对教材的理解不一致,对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的把握差异较大.所以要编写好的导学案,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发挥集体的智慧,分散劳动量,才能保证导学案的质量.这就必须解决诸多的问题,例如,导学案不尽完善、教材课标需要挖掘、教研活动需要实践、时间不够充分、责任心需增强等问题.

同时,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在集体交流和讨论的同时,也有自己的个性化的东西和自己的教学艺术化风格,这时,需要教师把自己在编制导学案的过程中的设想和编写的目的呈现出来,使得其他老师能领会他的编制意图,让导学案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以导带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导”就是引导、指导,导学案就像旅游的导游图,它带领学生从入口进入,随着老师的指导,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同学的帮助,可以自己找到最后的出口,完成课程的学习.

1.“学习目标”的引导作用

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首要任务,也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一步,教育心理学中,教学目标被定义为: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这告诉我们,在陈述教学目标时,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要使老师和学生自己知道上完课后学生应当知道什么,学会什么.所以在导学案中,我们明确必须讲什么,让学生练什么.所以我们也可以用“学习目标”来代替“教学目标”.

因为学习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所以,一个良好陈述的目标应描述通过教学后学生在能力或倾向方面发生的变化.它的陈述应有助于导学、导教、导测评,导学即明确告诉学生通过学习他们应该学会做什么;导教即教学目标应暗含要教会学生的知识、技能、认知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什么;导测评即教学目标中应暗含观察学生学习结果的条件,从中可以知道训练题或测验题应如何编写.所以它的陈述应尽量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尽量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特别在描述认知过程维度的三个类别(即了解、理解和掌握)时,由于在《高中课标》中没有对这三个类别的内涵做界定,我们尽量使用外显行为来描述.

例如“了解”,考纲中对其的说明是:要求对所列知识的含义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内容是什么,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照样模仿,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和认识它.这一说明只是列举了“了解”的一些行为样例,不是定义,其中最重要的是后三句话,这里的了解大致相当于布鲁姆分类学的记忆层级.也就是说,了解的目的在于促进保持,也就是记忆,只有记住了知识才能在事后知道是什么、能照样模仿、能再识别和认识它.因此,我们可以用如下的外显行为动词来代表或替换它:再认、识别、回忆、陈述等.例如,在《必修4》“1.1.1任意角”中要求“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可以描述成“能够陈述象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定义”.

还有对“理解”的认知,根据奥苏泊尔的同化论,理解也就是在新知识内部和新旧知识之间进行各种加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弄清两个联系:新知识内部的联系和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这一内部心理动词,我们可以用以下的外显行为动词来解释或替代:解释、描述、举例、分类、比较、说明和总结等,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具体任务且具有可检测性能达成的词语.

在《必修1》“函数的概念”中,要求“理解函数的概念”,我们可以把它描述成“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函数的定义,特别是能解释其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和构成函数的基本要素,并能列举正、反例加以说明;能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和值域,并能用区间表示定义域和值域;能根据构成函数的基本要素判定两个函数是否相等”.

2.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导学案的使用中,教师由知识的“代言人”变成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某种程度知识的建构者.如果将数学的学习比喻成建构一座大厦,那么学生自己是建筑工人,他们亲自动手砌砖垒墙,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而在建构大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会适时给学生以指导,在大的方向上指导他们要怎样建构,在学生没有垒好砖,砌好墙的时候,教师要给予及时的修正,帮助学生踏实地建好大厦的每一层.

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对于学生不放心,虽然有导学案,但并没有让学生按照导学案的提示进行教学,依然是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引领学生学习,致使导学案只是一种形式,根本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这里,教师不能像以前的一言堂,以讲为主,而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要倾听他们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导学案的问题和提示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从而更深刻理解学习内容,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培养阅读和理解数学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运算能力,提高个人的数学素养,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学会学习.

三、以学促思,培养学生主动学习

1.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

本着给学生提供更多自学和思考的机会,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数学问题解决的一个基本思路是把没有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在新问题和已知问题之间架起梯子,使学生从会解已知问题上升到会解新问题.在“架梯子”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运用过程性变式,为学生的问题解决做好层层铺垫.维果茨基关于“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两种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学生的现有水平之后为潜在水平(新的现有水平),并不断创新“最近发展区”的过程.根据这种理论,新问题与已知问题之间的梯子的架设就要与现实之间的发展区相对应.

所以教师必须把握好提出问题的实质,善于引导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拘泥于形式上的提问,美其名曰“启发式提问”,却提出一些高难度的或过于简单化的或不具备多大意义的问题,学生不会回答或答非所问或机械性回答“是”、“不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调动起来,这是设置问题的一个误区,如果掩盖会忽视思维过程的教学,必然导致教学的僵化.

2.课堂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

在导学案中,例题和练习是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所必需的,但不少教师会把导学案变成课本的复写或异化为练习册,不但没有启发学生学习,反而成为一种负担.

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用变式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变式教学可以避免机械训练和题海战术,节省学生的做题时间,同时又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变式教学是指用直观具体的变式引入所学内容,变化非标准形式,恰当列举反例等给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提供好的工具.过程性变式的使用对学生的技能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握好变式的数量和梯度,使变式达到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我们可以通过一组简单的变式使学生加深对这种方法的理解:

(3)已知a>0,b>0,3a+4b=ab,求a+b的最小值;

以上变式设计把同一知识点的题目进行归类,揭示了问题的本质属性,有助于学生掌握解决该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实现知识、方法的迁移,使学生清晰知道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解决方法及其原理和过程.

导学案是静态的,教学是灵活的.高质量的导学案是我们期待的,但有高质量的导学案仍需要我们创造性的教学,教学要基于导学案,但更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用不同学案和不同的教学方式.导学案是教学的一种资源,不是教学的全部.只有在“导”、“学”和“教”中和谐统一,我们的教学质量才会不断提升.

1.谭国华.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罗增儒.中学数学解题的理论与实践[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F

猜你喜欢
教案变式学案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立定跳远》教案
乡愁导学案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
“比例尺(一)”导学案
《半张纸》教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