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雾化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16-02-15 11:59张俊丽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雾化吸入

张俊丽



氧气雾化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张俊丽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氧气雾化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呼吸系统疾病患儿10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超声雾化吸入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氧气雾化器雾化吸入疗法,将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情况发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使用常规的超声雾化吸入疗法,采用氧气雾化器雾化吸入疗法能使患儿获得显著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情况,促进患儿恢复。

【关键词】氧气雾化器;雾化吸入;呼吸系统疾病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科常见疾病,由于小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发病过程中呼吸道分泌物无法有效自我排除,不仅影响治疗还会加重病情[1-2]。雾化吸入是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可减轻患儿呼吸道黏膜水肿,缓解喘息、呼吸困难及缺氧等症状。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雾化吸入方式是,超声雾化吸入和氧气雾化吸入两种。本研究对我院部分患有呼吸系统疾病患儿实施常规的超声雾化吸入疗法治疗,将其临床疗效与采用氧气雾化器雾化吸入疗法作比较。现将结果示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来我院收治的呼吸系统疾病患儿10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观察组中男32例,女20例;支气管肺炎23例,支气管哮喘29例;年龄45 d~7岁;病程3~14 d。对照组中男30例,女22例;支气管肺炎23例,支气管哮喘29例;年龄1~7岁;病程2~16 d。将两组性别、年龄和呼吸性疾病类型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对比,差异均不明显(P >0.05)。

1.2 方法

两组患儿确诊后给予抗炎药物支持治疗,采用生理盐水混合庆大霉素、地塞米松、α-糜蛋白酶、5%碳酸氢钠、地塞米松和氨茶碱对患儿进行治疗。对照组实施超声雾化吸入疗法,治疗1~2次,每次间隔15~20 min,连续治疗5 d;观察组采用氧气雾化器雾化吸入疗法治疗,治疗1~2次,每次间隔15~20 min,连续治疗7 d。

1.3 疗效判定

显效:呼吸困难、咳嗽、喘息等呼吸系统疾病症状消失,患儿身体好转;有效:呼吸困难、咳嗽、喘息等呼吸系统疾病症状改善,且患儿精神状态改善;无效:呼吸系统疾病症状和精神状态均未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分析对比

对照组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气促5例,烦躁3例,胸闷3例,气闭3例;观察组气促0例,烦躁0例,胸闷1例,气闭1例,对照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多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分析对比

对照组治疗后显效20例,有效2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8.5%(46/52),观察组显效28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48/52),两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较为常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由于患儿自我保护意识差、抵抗力弱,常会引发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严重威胁患儿身心健康。因此慎重选择治疗方法十分必要[3]。同时患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由于血液中各种免疫球道白的含量较低,其免疫功能下降[4]。雾化吸入疗法可湿化呼吸道,吸入雾量掌握好的前提下可快速消除支气管痉挛,稀释痰液,减轻呼吸道黏膜水肿,见效快,能够缩短疗程[5]。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不良反应情况发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王志宏[6]研究结果相一致。说明采用氧气雾化器雾化吸入疗法有利于患儿肺泡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其他交换,能够有效改善患儿呼吸困难、咳嗽、喘息、胸闷等呼吸系统疾病症。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郭长虹[7]等研究相一致。说明氧气雾化器雾化吸入对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作用直接,起效快,能有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相比使用常规的超声雾化吸入疗法,采用氧气雾化器雾化吸入疗法能使患儿获得显著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情况,效果显著,具有更高的临床疗效与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少华,黄斌,许峰,等.雾化吸入一氧化氮供体硝普钠治疗新生猪记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实验研究[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2,8(2):168-172.

[2]李明静.氧气雾化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0):782-783.

[3]袁望香,杨娟,杨春香,等.不同药物压缩泵雾化吸入辅佐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效果比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 (23):2779-2780.

[4]李海英,胡长青.呼吸道持续正压给氧治疗小儿呼吸衰竭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111.

[5]彭传亮,牛瑞,孙启峰,等.呼吸助力器训练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对肺癌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9):697-700.

[6]王志宏.氧气雾化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临床体会[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10):73-74.

[7]郭长虹.氧气雾化与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新疆医学,2015,10(25):10.

Analysis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Oxygen Nebulizer Inhalation in Treatment of Pediatric Respiratory Diseases

ZHANG Junli,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Lushan, Lushan 4673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Analysis efficacy and safety of oxygen inhalation nebulizer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respiratory diseases.Methods Selected 104 cases of children with respiratory diseases from June 2012 to June 2014 in our hospital, which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each group had 52 patient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ultrasonic atomizing inhalation therapy,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oxygen fog homogenizer inhalation therapy,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adverse event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total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dverse reactions occurr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ultrasonic atomizing inhalation therapy, using oxygen nebulizer inhalation therapy allows children to get a significant treatment effect, reduce adverse reactions, and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children.

[Key words]Oxygen nebulizer, Inhalation, Respiratory diseases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6.06.058

【文章编号】1674-9308(2016)06-0079-02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单位: 467300河南省鲁山县人民医院儿科

猜你喜欢
呼吸系统疾病雾化吸入
基于SCI文献分析的呼吸病学发展态势研究
三伏贴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重症监护病房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不同雾化方式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疗效对比
溴化异丙托品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在成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的应用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分析
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在低温等离子刀切除扁桃体术后的应用
慢阻肺临床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