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中生写作能力

2016-02-25 02:13徐子钰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1期
关键词:写作文高中生课文

作为一名正在学校就读的高中生,对于目前高中生的作文状况,我有这样一个发现:少数同学的作文境界高远,思路开阔,文采飞扬,亮点频出。但不容乐观的是,大部分同学的作文水平不高,愁上作文课,怕写作文,甚至不知道怎样去写作文。这些同学身上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每当老师布置写作题目时,总让人听见一声声的长吁短叹,听到的都是“愁死人”、“没东西写”、“不会写”等诸如此类的话。都是高中生了,可我们仍然像小学生和初中生一样,对写作感到厌烦甚至是恐惧。那么,高中生到底该如何做才能提高写作能力呢,这里我有几点体会想和同学们一起交流。

一、写自己熟悉的东西

有很多同学害怕作文、不喜欢作文,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同学们感到没有话可说,也不知从何处落笔。目前的作文课,大多是老师直接命题然后让我们按题目要求写作文。这种形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种形式脱离了同学们的思想生活实际,必然不能唤起我们的写作欲望。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我的体会是:让同学们写自己熟悉的东西,激发写作兴趣。选定一些同学们能够写出来,从内心深处想要写的题目,鼓励同学们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表达自己最深切的感受,抒发自己最真挚的情感。

写自己熟悉的东西,才能有所写,才能写的出好文章。有一次,在学习了写景散文单元后,老师让同学们运用学习课文时了解到的各种表现手法,写一写家乡的春景。老师要求同学们在周末时与同学或家长结伴园,或到野外农田中感受一下春播的气息,在舒心惬意中寻找春的足迹,感受春的气息,到下一周写作文时,不限定时间交一篇写景散文。令人惊喜的是,九成以上的同学能够写真话、抒真情,有感而发。由此看来,要想激发同学们的写作兴趣,不妨在时间、空间、内容和思维等方面开放同学们写作的自由度,让他们的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汲取生活的养料,表达自己的感受,畅想美好的未来,这样同学们才会写出富有个性的文案。

写自己熟悉的东西,还要勤于思考,勤于动笔。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几个同学组织了一个写周记学习小组,每位同学一周在大家共用的日记本上写一篇日记,可以是一段话,可以是一个小故事,也可以是一段心灵鸡汤,几十字、百多字都可……但不论写什么,必须是写真话、抒真情,不胡编乱造,不弄虚作假,弘扬真善美。同学们自己写、自己批改;家长也参与批改;语文老师不定期批改。大到文章的结构、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小到错白字、标点符号、词的感情色彩的应用等,都是要批改的对象。因为要写点什么,我们平时就比别人多了点观察与思考,也就多了点可写的东西;因为要批改别人的作文,我们就多掌握了些作文结构方面的知识,多了与别人比较谁的作文好与差的机会,也就多了一条快速进步的路子。

二、平时多观察,素材积累和运用

有的同学说,我不是不喜欢写作文,而是没有东西可写。是啊,在写作方面,仅有写作的兴趣和激情是不够的,还须得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这就要求同学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多观察,注意作文素材的积累并加以运用。

朱熹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写作的源头。但是现在的高中生学业负担重,学习时间紧,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以致于缺乏生活体验,难以积累相应的写作素材,写起作文来自然也就无话可说,没有东西写。调查结果显示,同学们写作素材的主要来源就是虚构+想象,也就是所谓的“胡编乱造”,占68%,“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只能是“假、大、空”。亦或是好一点的同学勉强写了一些材料,也不过是堆砌陈旧的素材、华丽的词藻、加上跳跃的思维挥洒虚假的见识,所以写出的作文难免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如何解决“无米之炊”这一问题呢?作为学生的我认为方法有二,即一是接地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1.接地气,就是说素材积累要源于生活。生活是最重要的写作土壤,树接地气才能繁茂,花接地气才能盛开,人接地气才能健康,作文接地气才能厚重起来。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尽可能地多接触社会,多角度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心去体验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挖掘和积累点点滴滴的写作素材,把自己感悟最深而又熟悉的记录下来。如此假以时日,我们就可以从生活中积累到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为此,养成良好的写日记的习惯,那怕是只记录一些片断,也要坚持不懈。可惜的是,在我周围的同学中能够主动写日记和周记的不到20%。写作时,同学们要关注社会、关注人文、贴近生活。经常有计划地看一些新闻、文艺等电视节目,扩大视野,为写作积累有意义的话题和素材;就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搜集材料,多角度分析,以扩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2.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又怎么能占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呢。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时间普遍极少,平均一周不到3小时,有的甚至少到令人可怜的地步,平均一周不到1.5小时。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实践也一再证明,加大阅读量是积累写作素材的一条捷径。那么,高中生该如何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呢?我的体会是,首先要学会从阅读教材中积累素材。一个人从小学到高中,拥有的教材可谓“书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宝库,即使仅高中十多门学科的教材加起来也相当可观。如果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将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并运用到写作中来,这样的作文也一定是充满知识底蕴的大气之作。其次,要提高课外书籍的阅读量,博览群书、报刊杂志,尤其是要加强对中外名著的阅读。这里需要提醒的是,阅读课外书籍要“用心”,不能只限于大略了解故事的内容与情节,以及最后的结局如何,看闲篇似的走马观花,以致“水过地皮湿”,效果欠佳。而是要精读、细读,认真分析、用心体会文章和著作的思想内涵、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以及感情色彩。惟有如此,才能事半功倍,收效颇佳。

三、从模仿到创新

模仿对于学生学习作文是十分必要的。矛盾先生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可以说,没有今天的模仿就没有明天的创造。

同学们在学习作文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可以以模仿作为阶梯,寻找适当的范文进行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同学们要有意识地把作者谋篇布局,遗词造句的方法及技巧迁移运用,从而提高作文能力。语文课本中的“习作例子”以及“读写例话”相关的课文,就是提供给同学们模仿的范文。当然,其他读物中的一些好文章也可以作为范文来模仿。模仿的形式大概有如下几种:

(一)以此物换彼物:几句话或一段描写既可以描写此种事物,也可以用来描写另一种事物,表现类似的感情。巧妙地加以变化,以此物换彼物,这是同学们模仿范文的好方法。春夏秋冬,各有各的风姿和韵味,它们之间的轮换更迭,荣枯消长,诉说着万物生命的无限奥秘。同学们只要做个有心人,就一定会有所收获。(二)经典句子模仿:课文中的有些片断常用固定的词连在一起,很是经典。如:《荷塘月色》中描写荷塘之美的句式:“有…有…”、“正如…又如…又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又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这些句式都有自己适合的场合和范围。学习中,我们要联系上下文,注意总结其特殊的用法,然后信手拈来记一种场面,状一处景物,就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三)谋篇在布局模仿:总分,总分总,并列,连续,概括与具体等是语文课文中最主要的组篇方式。我们要从课文中模仿这些方式进行片断训练,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要求。如:《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按照现实中“步出家门——观荷赏月——返家所思”,精神上“颇不宁静——赏景排忧——无法超脱”的顺序描写,令人一目了然。同学们在体会这一妙处后,可模仿课文描写一处景物,肯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四)模仿要有创造性:人各有貌、物各有形、优美的景物、宏大的场面等都是精彩片断的主要内容。同学们可以变换语言、转换角色、更换结构练习写作,这就是模仿的创造性。如: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同学们在学完这两篇《卜算子·咏梅》后,也可以选择两种植物或是物件来模仿写一写,相信大家个个都会成为诗词家。

提高写作能力,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方法可以各异,殊途却能够同归。只要我们乐于动笔,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写出真心实感,写作文这条路就会越走越宽。

徐子钰,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学生。

猜你喜欢
写作文高中生课文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写作文的烦恼
背课文的小偷
用中医诊疗法写作文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写作文等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