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旅游文化视野下的丽江古城水车

2016-02-27 08:33周文英
昭通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水车纳西纳西族

周文英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 云南 丽江 674100)

●文化学研究

论旅游文化视野下的丽江古城水车

周文英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 云南 丽江 674100)

在旅游文化视野下,以丽江古城入口的环境设计为例,论述古城水车的造型艺术、民俗背景与文化底蕴。

旅游文化; 造型艺术; 天人合一

一、丽江古城的水文化及表现

在丽江古城的入口广场,玉龙桥把从北部玉龙雪山、黑龙潭和清溪水库汇流而来的大河水自然而然分为西河、中河和东河三条河流,(而对东、西两个方位的识别,是以太阳升起和落下的自然现象为标志的。这是纳西族文化中关于方位确定的显著特征之一。)“丽江古城有三条河流,中河水为远古的自然河水,西河为木氏土司用人工开挖的河水,东河为丽郡改土归流后开挖的河水,三条河水各有来由,它流遍了丽江古城的每个角落。”[1]这三条大河又分成九条河流,九条河流又分流成曲曲折折的无数小河,由此贯穿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全域。玉龙桥是古城的了望台、古城的连心桥,也曾经是各族人们的商贸集市地,在这地段树建水车,更使玉龙广场的风景扬名四海……远道而来的各地游客在这里拍影留念,留恋忘返;河水正中央那古朴自然、从容敦厚的水车更是让人倾倒难忘……

“那些深度旅游的人已经看过世界各地的名城和名胜,很多东西已经不再令他们感动。他们要的是感动心灵,接触真实。”[2]丽江古城文化底蕴丰厚,又是“南丝绸之路”的必经驿站。古城和古城里的建筑是依山枕水而建的,也就是依河水自然弯道而建,依地势的天然高低而筑,它的建筑是混沌式的,随意、自然,并且不设城墙城门,城区向四周田野、河流、山川的过度十分从容流畅。古城以水为灵魂,街境与水境自然交融、相得益彰,街道布局依山势起伏和河流走势而定,体现了自然美和人工美的有机统一。

丽江古城中水与街道的关系[3](P.102)

二﹑古城水文化的意蕴

“丽江古城的出现,既是社会权力聚合的阶段结果,同时又是促进社会权利聚合的新的开始。它是一个宝库,容纳了纳西族历史文化遗产中最可宝贵的财富;有是一个先锋,它突破了纳西古老社区的孤立和封闭状态,不断吸收新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古代聚落的典范,足可垂示后世。”[3](P.34)纳西族人的生活节奏是缓慢的、悠闲自得的,在生活的点点滴滴过程中就享受着生活的本质和最后的结果。这种追求自由、渴望心灵放松,呼吸在自由和谐的状态之中正是纳西人生活的真实面貌。就如纳西族的《祭天古歌》里所说:“我们凭自己的双手找寻食物,我们凭自己的双脚寻觅泉水。我们最终生息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居住在这块有福气的地基上。”今天,丽江已经是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三项桂冠的著名世界旅游地。丽江古城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保存了十三世纪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是至今为止中国唯一一座以少数民族为遗产的世界文化遗产古城。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综合价值的历史文化古城,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风情,也以建筑的方式记忆了800年前的社会形态,它的城市空间是流动的,它的水系是充满生命力的,它的建筑风格是“宏观的有序与微观的无序”和谐统一的。即使时空古远,世界万物瞬息万变,但是作为纳西族的不骄不躁利他律己,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核和文化是永恒的。平民化、世俗化的形象,古城建筑无高贵者金碧辉煌的炫耀,也无平民窟绝望挣扎的呻吟,唯有老百姓清瓦土墙民居建筑的清真。只求“天上布满星星,地上长满青草”,生命同石和木那样长久的文化心态的现实显现。当回归自然成为旅游时尚之时,丽江古城也就自然成了受旅游者青睐的目的地。而水车正好作为水最直接的纳西文化符号来雕塑纳西族人的创新精神,从而使丽江古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它自己自然独特的原始风格。

古城长成方式的特异性,在被淹没的村落与被丰富的城市之间滋长。古城的价值,在于一个“活”字。无论世界在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无论古城的价值走向在向商业化快速发展和蜕变,无论外界热闹喧嚣的声势在如何强有力地冲击着古城的精神体系,但是,古城还是纳西族人的古城,它的方向和蕴藏力量是厚重恒定的、亘古不变的。因为我们古城的人们依然按照自己拥有的、过去的方式生活呼吸着,古朴的民风、惟我独有的东巴文化、“藏”式的房子和流动的水等等都还鲜活着。丽江古城的生活的音韵可以用“一源二泉三河水,四方五衢六人塘,七炉八拱九肤井,十声喧闹古城春”(其中有流水声)来形容概括。“水是大自然里最活跃、最富于动态美的构物要素,水是山的血脉,故有水能使山之活之说。水的美主要是一种动态美。”[4]这与任何环境里只要有了人,有了人的活动,就有了活力,有了生命力的理论是同出一辙的。纳西先民认为,人是大自然的子民的同时,又是大自然的灵魂和主宰者。“水活城活”,因此丽江古城是“活着的古城”。正如顾彼得所描绘:“丽江城布满水渠网络。家家房背后有淙淙流水流淌过,加上座座石桥,使人产生小威尼斯的幻觉。河水太浅又太急,根本无法通航。……然而这些溪流给城市提供了许多便利,为各种用途提供新鲜水。”[5]事实正是这样:古城有水处就是人烟稠密处、生活方便处、生机盎然处。在这里,毫无掩饰、毫无造作地展示了纳西人的真实生活,也正是刘墉先生指向的观光客希望看到的风景。

古城的桥大大小小有三百五十四座,这一座座的石桥和木桥,点染于街道的房前屋后,体现出了无穷的魅力。它们沉静安然,默默完成着自己的历史使命,铭记着纳西族人们生活的喜怒哀乐、人情冷暖,它们承载着历史的真实和真实所具有的力量,因此,丽江古城堪称中国有名的“桥城”。

古城之水犹如人体的一道道“动脉”和“静脉”血管,网状地遍布全城,永远循环流动。可以说,古城之水是丽江赖以生存的第一要素,是古城建筑和丽江旅游资源的核心和灵魂。古城的独特布局,体现了古老的纳西先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而又先进的思想。由于街道整体布局完全打破了常规,加上对水体系的利用的科学和别出心裁,自然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高原诗画风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丽江古城固有的风貌与古城原有的“水文化”存在着内在的依存关系。文化是发展旅游的灵魂和前奏,把这种不设防、把自身向大自然和外来文化完全开发的气度和胸襟,这种与大自然相存相依、和谐并存的生命意识,正是纳西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文化的流传是源渊流长、潜移默化的,旅游文化是人类通过旅游活动改造自然和化育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物质成果和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旅游文化实际上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此来了解彼此间的生活和思想。”[6]旅游行为的背后,隐含着“出走和超越”的意志和趋向,即走向自由。

三﹑古城的水车及象征意味

水车可以作为丽江古城旅游文化的标本,旅游文化的价值由水车直接实现了。在这里,水车是“水”最直接的联想物。并且,水车是古城区与新城区在空间最完美的一种过渡处理。玉龙桥的两头分别担负起不同时期的建筑和环境氛围,有了水车这一系列景观后,使自然淳朴的古城与繁华现代的新城在空间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也就很巧妙地把玉龙桥四周的各种景物组成了形和神相互映衬的景观。丽江古城空间,是体现“文化理性”精神的卓越范例。“自然——城市——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空间的一个基点:古城整体空间,即古城与所在大环境的关系;街道广场空间,即古城空间的主体;院落建筑空间,是古城空间的细胞。而这三方面的空间包含的内涵:自然原型空间——舞台、几何物理空间——布景、情节空间——表演、情感空间——气氛或场所特质,这包括精神成分和意向深度。而水车充分体现了这些理性文化的特点。

玉龙桥是古城的入口,是流动的水与街道关系的枢纽。水车的背景是古建筑群与民居的照壁。水车建在著名的狮子山下,按照现代旅游审美的观点,认为水是山的血脉,故有“水能使山活”之说。玉龙桥下自由奔放的欢快的流水与沉静雄伟的狮子山相互映衬,动静结合。在这天赐的地段,设计水车这一构筑景点,是作为古城的一个特殊景观来表现的。水上有桥,桥上又有水,为了突出这一景观,沉着的水车把河水提上来,自然而然形成一种流动感、纵深感和凌空感,水从浮雕的水龙头里喷出来进入了龙池,这也就形成了水的永恒良性循环系统。

水车有两部分组成,小水车直径4米,大水车直径6米。水车由优质的栗木木材做成,栗木防腐性与石头差不多,具有很强的防腐性和耐久性,木材用的是自然色彩,折射出沉着淳朴的风格。木建筑具有温和、实用、平缓、轻捷的艺术特征,表现了纳西人入世的生活气息。从另一角度来看,飞速发展的繁华的新区代表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时光的飞快流逝和世界的瞬息万变,这部分应该是物质的、大众的;而代表着古城文化和精神的水车及缓缓的流水则似乎把流逝的一切默默地沉淀下来,记录下来,一切曾经发生过的事物、潜在的生命力在这里定格,成为一种永恒的记忆,这应该是精神的、个人的,更是世界的。

圆形的转动着的水车,把纳西族的历史从昨天转到今天,永远这样转下去,将会流传到我们无可预见的明天。圆形的水车,起点就是终点,犹如摩梭人美好自由的情感世界,犹如最古老的村庄和最时尚的城市,互相映衬,成为血肉相联的整体。水车转动的方向按照是顺时针运行的,它与时代社会前进的步伐一致;与纳西人积极向上的入世精神一致;也与历史的沉淀一致。它警醒人们,珍惜和保护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一切,追求人与人的美好和谐的关系,不要浪费时光,要留下自己的足迹……

丽江曾经有过许多水车和石磨,分散于各地。水车和水磨的产生和使用,是纳西族对本地水资源丰富的运用,水车则是利用流动的水的落差,运用到酿酒、染布等小手作坊的生产之中。然而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新机器的推广使用,现在已荡然无存。水车唤醒了一种特殊的“水文化”。它的背景为暗红色的“古城盛世图”浮雕和最普通的民居照壁,照壁上雕刻着江泽民先生的题词——“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西面的浮雕惟妙惟肖地描述了纳西先民的日常生活场景及东巴文化经典《创世记》里的情景,可以称之为纳西先民生活的百科全书。望见它,自然就提醒人们走进了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东边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照壁,水车与背景珠联璧合,再与四周的绿茵、鲜花、喷泉、木椅等组成的玉河广场及广场周围的一座座小木桥、潺潺的流水、川流不息的各种肤色的游客,组成了一幅当代的鲜活的“丽江盛世图”。

人们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感受,是从建筑实体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的总体品位中得到的。境(主要指环境)与物(建筑物)总是交融的,人们欣赏自然物与体会自然美,总是置身于一个特定的具体环境,即一个有限的空间中,无论多么空旷,也不能无边无际。因此人们感受到自然美、建筑美,都是环境美,都是人的主观审美感受与客观环境的统一美。水车的环境与自身也可以看成是灵动变化与静止凝固的统一。水车与周围的走廊和小桥用的是木材,它象征着修葺展拓的动态变化,玉龙桥与照壁、浮雕用的是砖石水泥,它象征着坚牢稳定。再从审美趋势看境与物的关系,水车对人们巨大的吸引力可以透视出人们对于古物旧景的深切依恋;对“圆”的崇拜与审美,水车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心理;水车的审美节奏偏重于平缓、含蓄、流畅和连贯,所谓“乐而不狂,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它默默呼应着古城的“宏观中无序,微观中有序”的建筑理论的混沌学理论。

“纳西族是这样一个民族:对自然现象有过仔细的观察,对自然规律有着坚固的信仰,对自己对于自然的理解能力抱有充分的自信。并以这些为基础,建构了具有纳西民族特色的对自然亲和和退让的观念。”[3](P.21)我们的纳西先民认为,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树等等都是有生命力的,有灵魂的。人们在生活生产中使用了它们,破坏了它们,就必须要还债,要赎罪,要忏悔,因此就有了东巴的祭祀,人和大自然是兄弟,应该是生死相依的。水车的设计与构建,也是为了警醒今天的人们,水是我们生活生存里必不可少的资源,我们应该把纳西先民的传统文化和精神继续保存和发扬下来,这与“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志图案--圆形所代表的大自然与棱形所代表的人类文明,即人类与地球和谐相处的深刻丰富的含义是一致的。

水车把自然境观的形象美、色彩美、形态美、声音美、气味美、寓意美与人文境观的文化传统的张力、活力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人类社会从超越自然到回归自然的纵向旅游过程,从跨越文化环境到联结文化空间的横向旅游活动,正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手段和产物。”[7]这正是丽江古城水车的审美价值所在。

水车将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符号屹立着、转动着,它代表着纳西文化中最朴素最古老的内在生命节奏,也代表着纳西人方方正正、广纳百川的文化……水车曾经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东西,是个全人类可以达到共识的地球符号,它象征了正在消失的古老的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以及过去了的一切留下给后人的温暖和可望不可及的慰籍,它象征着人类和万物运行的轨迹,虽然是起点,但也是终点,在这无形或者有形的永远无法突破出来的圆圈中,或生存,或殒灭,或发展,无论如何,都曾经存在过或者流转过,拥有自己无怨无悔的印记。

每个人,纳西人或者游客,凝望古城的水车,似乎已经触动到了“永恒”的身躯……

[1]木丽春. 丽江古城史话[M]. 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41.

[2]刘墉. 给观光客看什么[EB/OL]. 刘墉的博客(2008-08-1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2a1c160100azq0.html?tj=1

[3]蒋高宸. 丽江——美丽的纳西家园[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4]仇学琴. 现代旅游美学[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38.

[5]顾彼得. 被遗忘的王国[M]. 李茂春, 译.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41.

[6]罗伯特·麦金托什. 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M]. 蒲红, 译.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5:38.

[7]谢贵安, 华国梁. 旅游文化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6.

Waterwheels of Lijiang Old Town in View of Tourism Culture

ZHOU Wen-yi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Lijiang Teacher's College, Lijiang 674100, China)

The plastic arts, the background of folk customs, and the cultural details of the waterwheels in the Old Town of Lijiang a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making the environmental design at the entrance of the Old Town as an example in view of tourism culture.

tourism culture; plastic arts; man and nature in harmony

2015-11-01

周文英(1966— ),女,云南丽江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民族文化研究。

F590-05,G127.74

A

2095-7408(2016)01-0102-04

猜你喜欢
水车纳西纳西族
老水车旁的风景
英国女子与两只猫结婚10年:称猫比男人好
大回转冲水车
水车转转转
水车真好玩
纳西鲁丁的微笑
纳西族民间乐器
——纳西琵琶
新生代纳西族音乐人的传统痕迹和自我构建
纳西族情歌“时本授”探析
舌尖上的乐器——纳西口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