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建设为引领,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2016-03-01 14:58海南东方思源实验学校王红军
新教育 2016年23期
关键词:思源学校课程

□海南东方思源实验学校 王红军

以文化建设为引领,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海南东方思源实验学校 王红军

一、培育师生精神文化,积淀学校持续发展动力源

学校要形成持久的发展力就必须有良好的精神文化,必须有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这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1.培育教师的价值追求,建设教师敬业乐业的精神家园。思源学校发展到今天实属不易,均在当地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这些成绩的背后都有潜在的精神文化所在,比如勤奋刻苦、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爱满校园、兢兢业业、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等,这些词语在每个思源学校、每位思源学校老师身上都可以找到熠熠生辉的精神光芒,这些都是支撑学校发展的源泉,是办学的灵魂,是校风、教风、学风的集中体现。

思源学校要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一路高歌,必须努力培育如此高尚的精神文化,让教师成为学校、班级、课堂文化的精神领袖。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校长和教师有坚守这个精神家园的恒心和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事事处处为人师表,为学生做出表率,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教育影响学生;其次,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在“爱”字上打好底色,每位教师只有尽职尽责地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件事情,用心用情地教育引导每个孩子,爱自己的学生,爱自己的班级,爱自己的学校,学校有这样的群体就必然成为最有魅力的学校、最富有情感的家园,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水到渠成;第三,管理者要为教师搭建精神文化家园成长的舞台,通过校长的人格魅力吸引教师,形成魅力磁场,把教师们的注意力、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培育起来,逐步规范、转化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通过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在参与过程中找到教师群体的归属感,进而在活动中找到成就感,由此形成属于我们的文化家园。

2.剖析思源学生生活背景,营造学生的精神乐园。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理解他们的个体差异。只有尊重才可以理解,只有尊重才能科学施教。思源学校少数民族孩子居多,他们来自偏远山区,生活环境闭塞,经济条件滞后,家长思想观念落后。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家长世世代代生活在自给自足、信息闭塞的环境下,加上自身文化水平低下,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因此,教育生态极为脆弱,这些存在的问题必须正确面对、科学决策。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多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他们的生活环境、人文环境、民风民俗等。

在教育生态极端落后的情况下,思源人面对现状,从培育学生精神文化做起,从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抓起。通过不同的教育路径,开阔他们的视野,让他们知道外面世界很广阔,很精彩,祖国的大好山河很美丽,未来生活需要自己努力去争取,这些观念都需要教师来引导和培育。通过主题教育活动体验、校园文化熏陶、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等主渠道进行文化渗透,逐步转变学生的思想,给孩子们一个全新的生活观,才能让他们逐步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更高远的追求、更健全的人格、更丰富的知识结构,才能提升孩子们的精神文化。

二、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发挥“双主体育人”管理思想作用

学校管理水平高低是实现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双主体育人”管理思想主要是强化师生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观念,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学生既要履行学习主体责任,又要学会管理自己,师生都能承担其主体责任,发挥出个体在学校的作用,学校管理就会实现健康高效发展。

1.抓班子带队伍,实现“双主体育人”思想的高度统一。班子建设是基础,队伍建设是关键,学校管理要实现良性发展,必须在班子队伍建设上下足功夫。首先,要加强领导班子队伍建设,凝心聚慧谋发展,一心一意做实事。只有思想上的高度统一,才可以在行动上有所作为。抓班子建设,必须研究个体愿景、知识水平、组织能力、艺术方法,研判未来各自的价值取向,这样才可以正确引导,描绘学校未来发展的蓝图,然后把思想统一到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其次,要为中层干部指路子,搭台子,压担子,给他们实现专业发展的新路径,引导他们在建立德育新机制上多研究,因人而异开展德育活动,营造德育环境,创设德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德育目标;在教育教学方面,要不断给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指方向,让教学业务骨干发挥各自学科特长,构建高效课堂新模式。

2.发挥学校主体育人管理作用,实现学校管理高效运转。在学校管理的诸多因素中,教师、学生始终是重中之重的关键因素,只有发挥人力资源的能动性,学校发展才可以高效运转。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每位管理者都在研究的课题,“双主体育人”管理思想就是要强化教师的主体责任意识,明确他们的责任义务,培养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职业信仰,从而激发他们爱岗敬业的热情,在不同的学科教学、班级管理中履职尽责。学生方面就是要不断引导和强化自我管理意识,让他们管好自己,通过不同方式帮助他们树立主体责任意识,同时还要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优化课程建设,让课程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抓手

课程是实现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更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积极研究课程内涵,因校制宜开发课程,让课程成为激发教师不断实现专业成长的源泉,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工具。

1.优化课程资源,让课程成为最接地气的教学载体。教材无非是例子,这是我们教学过程中最深刻的体会,但怎样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我们研究的少,这是拿来主义思想在作怪,禁锢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现行的课程建设虽然在一些学校得到开发和建设,但大部分教师还是“搬运工”,没有研究、开发、优化现有教材,没有课程建设意识。我们教师一定要研究学生,研究教材,使知识的传授更加有效。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研究学情,研究学生的生活环境、地域文化、基础知识,最终实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2.分析课程性质,整合课程资源。学科性质是课程建设和开发的关键,如何将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既要梳理学科知识点,又要从宏观上把握整体结构,从而按照学生实际需要汲取当地文化资源,有选择性地纳入到教学中来,让学生既能感受到知识的存在,又能拓展知识外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比如语文教学可以把现有的教学资源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心灵,培养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教育。其他学科同样可以根据学科性质,不断研究学科知识体系,将文本教育与生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学科教学的目的。

学校文化建设、创新管理、课程开发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广大教育管理者一定要高瞻远瞩,脚踏实地,在学校发展上多一些宏观上的规划,实操上的真做,为教师成长、学生进步、学校发展敢做真为,创设智慧校园,魅力课堂,学校可持续发展一定会实现。

猜你喜欢
思源学校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My Dreams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Hippie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