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水利工程史观照下的红旗渠

2016-03-19 10:36陈丽娟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红旗渠

陈丽娟

(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林州水利工程史观照下的红旗渠

陈丽娟

(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摘要:林州人民在与恶劣的生存环境斗争时,开创了悠久的水利工程历史。这些水利工程未能从根本上终结林州地区缺水的历史,只有20世纪60年代修建的红旗渠才彻底改变了林州地区严重缺水的面貌。将红旗渠置于林州水利工程历史的维度上,会更加清楚地认识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红旗渠;水利工程史;河南林州

人类文明的发育高度依赖水资源,水和水利是滋养文化的血脉。可以不夸张地说,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时代,文明和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是人们对水趋利避害的结果。中原地区有着悠久的水利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过重大贡献。考察中原地区水利历史,我们发现,这里的先辈们充满了治水的艰辛。太行山东麓的林州(原名林县,1994年撤县设市,称林州市),用水历史更是一幕一幕的悲剧。到20世纪60年代,林州开启了水利历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林州人民从此告别了极度缺水的命运。伴随着红旗渠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红旗渠精神诞生并逐步发扬光大。我们如果要判断一个现象、一种行为、一项事业的价值,最好的办法是将其置于历史的维度上,从历史的角度予以立体地审视。因此,当我们将红旗渠置于整个林州水利工程史来考察的话,我们会更加清楚地发现其价值,也更加赞叹其伟大、更加敬佩在修渠过程中诞生的红旗渠精神。

一、林州为什么缺水

在已知红旗渠工程的体量和难度的情况下,在回答林州人民为什么修渠的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林州为什么缺水。

我们知道,一个地区的水资源状况是由大气降水、地下水和地表水决定的。林州地区这三个方面的状况都不理想,大气降水不足,地下水开采难度大,地表水利用困难。

(一)林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其降水量少且分布不均匀

林州的降水,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降水量小,二是降水分布不均匀。之所以出现这样一种降水特点,是由林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的。

林州位于北纬35°41′-36°22,东经113°37′-114°04′,属中纬度内陆地区。根据河南省气候区划,该地属太行山山地温和半干旱少涝气候区。这里春季风多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多年平均降水量672.1㎜,降水量年际相差悬殊,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6、7、8、9这4个月。

林州西依太行山,太行山脉贯穿全境。境内地貌分为中山、低山、丘陵、盆地四种类型。中山分布在市境西部,呈北东—南西向延伸,海拔800m-1000m,局部超过1500m。低山分布在市境南部和北部,海拔一般多在500m-800m。东部为丘陵区,海拔350m-500m。盆地自北向南分布有城关盆地、原康盆地、临淇盆地,其中心地形较平坦,略有起伏[1]。南北走向的太行山是重要地理分界,山以西为黄土高原,以东为黄淮海平原。太行山对林州地区的降水特征有决定性影响,夏季风有明显的阻滞作用,阻挡暖空气西进,使西部雨季推迟,气候较为干旱;阻挡冷空气东进,使冷空气在西部徘徊,冬季寒冷。太行山的阻滞作用是导致林州地区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二)林州的地质构造不利于地下水的开采

林州地区所在的太行山地质构造主要以花岗片麻岩为主,另有少量的石灰岩区。由于地质构造、岩性、地貌的不同,造成山区地下水的资源量在时空分布与存在形式上均有较大差异。山区地下水按其不同的存在形式,可分为裂隙水、孔隙水及岩溶水,其中裂隙水主要以裂隙岩体非饱和流的形式存在于花岗片麻岩区的基岩裂缝中,孔隙水主要以潜流的形式存在于山间河谷区的砂砾石层中,而岩溶水主要以承压的形式存在于石灰岩区

(三)林州的地表径流很难被利用

地表径流和降水类型、地形及岩石透水性有关。不同类型的降水形成不同的地表径流,大雨和暴雨形成较大的地表径流,短时间的小雨形成小的地表径流或不形成地表径流。当斜坡很陡时,大气降水很快地流向附近的低地,而稍微被割切的地形区地表径流则缓慢。如果斜坡为植物所覆盖,地表径流就要减小。在不透水的粘土质岩石地段地表径流大,在透水的沙和裂隙岩石地段地表径流显著减小[3]。林州大部广泛分布着石灰岩,多裂隙、溶洞,致使地表水极易散失。境内主要有浊漳河、露水河、洹河、淅河和淇河5条河流。这些河流均属海河流域的卫河水系,除浊漳河水源较充沛外,其余均系季节性河流。这几条河流平时大多干涸甚至断流,汛期又常常会造成水灾。因此,林州在地貌、地质、植被、湖泊和沼泽等下垫面因素方面不利于地表水的利用。

二、历史上的林州怎么治水

“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民国《重修林县志》记载,从明正统元年(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514年间林州发生大旱绝收30余次,人吃人的记载达到5次[4]208。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林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极度缺水,十年九旱,千百年来林州人民等水、盼水、巧妙用水,有着悠久的水利工程史。

在农业社会,水利工程最主要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解决人畜饮用水问题,二是解决农业灌溉用水问题。历史上的林州人民采取了当时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所能采取的各种措施,如打旱井、引山泉、修水塘等,与长期缺水的命运进行着持续的抗争,但是始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缺水的问题。

如前所述,林州地区降水不均匀,地下水和地表水利用困难,所以必须通过引水工程来解决用水问题。林州历史上曾经多次修建过引水工程,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更是领导根据地军民兴修了部分水利设施,发挥了重要的民生作用。根据《林县志》记载,主要的引水工程有[4]235:

(一)古代引水工程

林州有史料记载的引水工程始于元代,明、清两代屡有新建、维修。

①天平渠,现名爱国渠,元代潞安巡抚李汉卿主持修建。始修于元至元五年(1268年),源自天平山龙洞,流至县城南关阜民池。传说李汉卿路过林县,对前来迎接他的地方官说:“不要为我准备什么丰盛的菜肴了,我只想好好洗个澡,以解旅途乏困。”面对这个小小的要求,地方官却面有难色,李汉卿感到十分纳闷。第二天一早,他轻装简行到民间微服私访。整整一天走下来,他发现当地的老百姓惜水如命,一碗水反复使用也不舍得倒掉。几天私访下来,他很有感触,登上太行天平山上,他发誓:“我一定要为这里的百姓修条渠,这里的百姓太苦了!”因为这条渠是引自天平山的泉水,所以叫“天平渠”,渠长10㎞,宽1m,深0.7m。1951年改名为爱国渠。

②黄华渠,位于县城西北部。渠源自黄华山,向东流入县城壕与天平渠汇合,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始修;渠长10㎞。

③洪峪渠,又名谢公渠,位于县城西南部。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知县谢思聪主持兴建。渠首自洪峪山起,至辛安村,长9㎞。可供40个村村民吃水。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沿渠村民在渠首建立“谢公祠”,纪念谢思聪主持修渠事迹。

④永惠渠,又名洪峪南渠,位于县城西南部。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修建。渠首自洪峪五松台,到稳政村止,长5㎞。

⑤桃园南渠,位于县城西部。渠首自桃园村后的黑龙潭,到下庄村止,长10㎞。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始修。

⑥浊漳河2条灌渠:峪门口灌渠,渠首自峪门口村西起,到峪门口村东止,长1㎞。古城灌渠,渠首自画影栈起,到小王庄村止,长3㎞。上述2条灌渠创修时间无考,清康熙年间有记载。

⑦洹河4条灌渠:郭家园灌渠。渠首位于桃园村西,长1.55㎞。武家泊灌渠,长0.55㎞。南陵阳灌渠,长0.7㎞。北陵阳灌渠,长1.1㎞。北陵阳灌渠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建,其余灌渠兴修时间无考。

⑧淅河中上游灌渠2条:嘴上灌渠,自嘴上村起,到漏底村止,全长l㎞,分东西两支渠。河南园灌渠,位于淅河南岸河南园村,长0.5㎞。兴修年代不详。

历史上这些水利工程,都只是小范围地解决了一部分老百姓的用水问题。更多的人还是生活在缺水的困难之中。

(二)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军民修建的引水工程

为了解决缺水的问题,在革命战争时期,党组织就领导林县人民修建了新民渠、抗日渠、爱民渠等工程。

①新民渠,又名益民渠。1940年兴修,1943年10月,中共合涧区委组织群众维修,1953年重修。渠首白头道河村,到合涧村止,渠长1.5㎞,渠深、宽各1m。

②爱民渠,1944年八路军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司令员皮定均领导合涧群众修建。由于日寇进行疯狂的扫荡,加之连续两年大旱,又逢蝗虫灾害,全县1 600多人饿死,1万多人被迫外出逃荒。皮定均在经过细心勘察后,利用战斗的间隙,亲自带领部队和群众修渠引水。渠首自河西村,到二道河村止,长2㎞,宽、深各0.7m。

③抗日渠,1944年1月,林北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群众在抗击日军的同时修建,故名抗日渠。由于条件所限,当时渠未修成。

上述水利工程的共同特点是工程量小、受益面小、饮灌成效小,这固然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手段状况,而实际上则是当地地质地理条件太复杂、工程施工难度太大的反映。

三、林州人民依靠什么修建了红旗渠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水安则邦安,水兴则邦兴。新中国成立后,林州水利建设取得了更大成就,修建了建设渠、建民渠、大众渠、荷花渠、天桥渠、高峰渠等,为修建更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提供了经验。尤其是英雄渠的成功修建,对修建红旗渠的启示作用更为明显。英雄渠原名淅河渠,1956年春开工修建,城关、合涧等8个乡共8 000余人投入这一工程建设。1958年1月13日,召开淅河渠工程民工代表会议,正式命名为英雄渠。经过5个月艰苦奋战,1958年5月1日胜利竣工。在修渠工程中,568名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组成98个突击队,创造了点大炮、拐弯炮、斜面炮等爆破方法和围墙烧石灰技术,制造了土高车、吊车、自动夯、八楞滚等工具,加快了工程进度。后来在国务院河南新乡水利工作会议精神鼓舞下,又接连修筑了石门、弓上、南谷洞、要子街4座中型水库。各社队还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修了一些小型塘坝。

1959年,我国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旱灾,从1958年12月到次年5月,河南省的降水仅相当于正常年份降水量的1∕10,一场冬、春、夏连旱给农业带来了灾难性打击。在此背景下,林州人民决定建设“引漳入林”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竣工于1969年7月,奋战了10年时间,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巨大代价,完成了举世瞩目的红旗渠工程,林州人民才彻底告别了极度缺水的历史。

红旗渠是林州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时期,相信党、依靠党,用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修建而成的。

(一)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

在20世纪60年代修建红旗渠谈何容易。且不说地质地理条件上的先天不足,仅修渠所需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就十分有限,林州人民需要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完成修渠壮举。

1.水源困难

林州“掘地尽石,凿井无泉”,境内河流又主要是季节性河流,因此只有依赖客水才能解决水源问题。通过与山西省平顺县协商,林州人民成功解决了水源问题,“引漳入林”才成为了现实。浊漳河水量充沛,是理想的水源,但是要“引漳入林”实现自流,必须到山西境内筑坝拦水,流经平顺县19㎞,然后通过架桥凿洞,导引漳水入林。由于事涉两省,水事又自古以来容易引发上下游、左右岸间老百姓的冲突,在外省筑坝争水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情。只有在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才成为现实。我们今天在赞扬红旗渠精神的时候,不能忘记平顺人民的无私支援。

2.物资匮乏

在崇山峻岭上修建一条总、干、支共1 500㎞的渠,要削平山头1 250座,凿通134个隧洞,架设150座渡桥,挖土石方6 730 614m3,挖石方7 350 60m3,垒砌石方4 096 574m3,筑混凝土18 826m3[4]207。而修建这一工程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林州人民不等不靠不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从开展“一千个庵子沟运动”治山治水,到修建英雄渠和要子街水库、弓上水库、南谷洞水库,再勒紧腰带修建红旗渠,重新安排林州山河,攻克了生存难关,依靠的就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5]。

3.技术落后

红旗渠的引水点在山西省平顺县侯壁断,海拔465m,比渠线要通过的制高点坟头岭(后来改称分水岭)高15m,从理论上说,引水是可行的。但是,当时县里的测量技术还比较落后,从侯壁断到坟头岭的长度为70km,渠的坡度是1∕8000,对测量数据的精确度要求是非常高的。当时全县水利技术人员28人,最高学历为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生,他们没有任何先进的测量工具,只能土法上马。工程机械同样落后,只有钢钎、铁锤、手推车、畜力车以及一双双坚硬的手。红旗渠,就这样在一锤一钎的挥舞、一寸一寸的凿通中向前推进。

(二)对党和政府的高度信任

新中国成立后,林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翻身做了主人。中共林县(州)县委、县政府历届领导充分认识到,要改变林州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必须重点解决水的问题。于是,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群众,大力开展修渠道、挖池塘、修水库、打旱井等兴修水利工作。到1959年底,全县已经建成中小型渠道1364条,水库36座,池塘2 397个,旱井27 120眼,水井5 652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0万亩。1958年11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新乡火车站接见时年30岁的林县县委书记杨贵,说:“……杨贵,我知道你……听说你治水有一套。”座谈时,毛泽东对大家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把农业搞上去,必须大搞水利。”[6]

20世纪60年代初,林州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正在遭受巨大的自然灾害,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正在探索中,党的执政经验尚不足,在此情形下,没有对党和政府的高度信任,林州人民修建红旗渠的理想基本不可能实现。“红旗渠的修建是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更是林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改天换地、重新安排河山的壮举。当时,红旗渠修建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林县县委顶住压力,运用手中的权力,一心为公,一心为民,为群众谋福利,体现了党的坚强领导。”[7]林州人民高度信任党和政府,在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终于盼来了一渠清水。

(三)凝聚全体修渠人的智慧

红旗渠是林州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今后仍将继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红旗渠的巨大成就是全体林州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群策群力、众志成城取得的。红旗渠建设者的后人这样说道:

“当领导的决策和群众需求一致时,群众就会焕发出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据林州市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李蕾介绍,当年修红旗渠缺少资金,就组建工程队外出搞建筑赚钱;没有炸药和雷管,就自己办化工厂制造;就地取材造水泥、烧石灰,自制抬杠、镐把,自编抬筐、车篓[8]。

在众多险重工程中,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青年洞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洞长616m,高5m,宽6.2m,1960 年11月,300名青年承担开凿此洞的艰巨任务。在开凿过程中,青年们创造了“三角炮”“连环炮”“抬炮”“立炮”等爆破技术。为了加快进度,民工们把原设计中的洞宽8m改为6.2m,由1∕8 000的落差改为1∕6 000,也就是说在减少宽度的同时加大坡度,让渠水快速流过缩窄了的隧洞。这种改变,工程量减少了1∕3,还不会引起水流对洞壁的冲刷造成的危害。像这样凝聚修渠工匠智慧的事例不胜枚举。依靠群众的力量,解决了资金和物资的短缺。红旗渠建设总投资6 868.64万元,国家投资1 025.98万元,占14.94%;县、社、队三级自筹投资5 839.66万元,占85.06%。通过修渠实践培养出了工程师、技术员、石匠、铁匠等一大批能工巧匠。毫不夸张地讲,一部红旗渠修建史,就是一部人民群众的发明创造史。

四、红旗渠工程的历史性进步

红旗渠是林州有史以来最宏伟的水利工程,不仅表现在其工程体量数倍于原有工程总量之和,而且更多地表现在从工程管理到工程技术、工程效益等方面的开创性工程建设经验,为更多的“红旗渠”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本。

(一)工程管理的科学性

限于当时的条件,红旗渠工程建设中从项目论证到施工组织等方面难免比较粗糙,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在红旗渠竣工半个多世纪之后回看红旗渠的工程管理,仍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1.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任何一项巨大的工程,没有正确的领导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在总结红旗渠建设经验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以杨贵为代表的原林县县委领导班子,他们科学决策、狠抓落实,他们率先垂范、身先士卒,他们深受爱戴、居功不傲,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取得了战天斗地的胜利。党的领导正是取得红旗渠建设成就的关键因素。

2.有一套严密的组织管理制度

参加红旗渠工程建设的民工先后有10余万人,修渠的物资不计其数,人员管理和物资管理在修渠过程中非常重要,稍有疏忽,轻者会造成“窝工”,重者就可能造成修渠人员和修渠物资的损失。红旗渠建设过程中曾经出现过这样的重大损失。他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系列管理制度,从而避免了更大损失。红旗渠建设“历时十年、投资近亿元的红旗渠工程,未发生一起贪污或挪用修渠物资事件,没有一个干部失职渎职,连账单都有整有零、清晰可查。”“把纪律作为管党治党的尺子、不可逾越的底线,早在半个世纪前的红旗渠建设中就得到了生动贯彻。”[9]

3.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激励措施

在今天的许多人看来,20世纪60年代的人们满怀对共产党的无限信任,思想觉悟普遍较高,对党的修渠号召一呼百应。其实,在修渠过程中仍需广泛动员。为此,林州制订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核心的内容是谁受益、谁出工,谁受益多、谁出工多,也就是根据受益程度决定出工份额,将个人、集体的受益程度与出工出力份额结合起来,极大调动了修渠人的积极性。

(二)工程技术的不断创新

红旗渠受当时工程技术条件的限制,主要是靠土法上马解决一个又一个工程技术难题。正是这种土法上马、“土洋结合”才使得红旗渠工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进步。地质勘探技术、渠线工程测绘技术、爆破技术、垒砌技术等在当时都堪称一流。空心坝的设计就是一个范例。空心坝是红旗渠上的一个创造性设计,被列为红旗渠十大重点工程之一。红旗渠总干渠过青年洞后,沿着山崖,过木家庄、潘阳、赵所,一路向南经勺铺、石贯、石界,在白家庄村边被一条河流切断。这条河就是露水河的支流——浊河。红旗渠要经过浊河,当时有几个方案,一个涵洞,但距离太长;一是跨越通过,但发洪水后,泥石流会把渠道淤塞。这时候,聪明的设计者想出了空心坝这个好办法。它使渠水坝中流,河水坝上过,解决了在同一个水平面上的河水与渠水交叉流过的矛盾。

(三)工程效益的可持续性

林州红旗渠的工程效益是多方面的。

最显著的莫过于灌溉效益。红旗渠工程收益最大的领域是农业。林州农业生产长期受水资源短缺的困扰,粮食无法实现增产。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红旗渠通水50年来,共引水约125亿立方米,农业供水约70亿立方米,累计灌溉农田超过4600万亩,增产粮食17亿公斤,发电近8亿千瓦时,有力地促进了林州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10]

红旗渠工程物质层面的效益是显著的、直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红旗渠价值被广泛挖掘,其精神层面的效益越来越显著。红旗渠精神全面开花,影响越来越大。红旗渠景区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红旗渠修渠后人接过先辈们的旗帜走出太行山,创造了更多的“红旗渠”工程。红旗渠品牌的商业价值被充分利用。“红旗渠是林州人民的生命之源、幸福之源,更是林州人民的精神之源。红旗渠所产生的能量远远大于红旗渠工程本身,它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而只有精神的东西才是不朽的。如今的红旗渠,已成为林州人的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一个价值万金的名片,一种文化的符号。”[11]

有人说,在工程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修建红旗渠这样的工程仍要面对重重困难,当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红旗渠时,不得不敬佩那一代修渠人的伟大,不得不敬佩精神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林州市人民政府.林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A∕OL].(2015-02-11)[2016-02-26].http:∕www.lzsgtj. gov.cn∕web∕zygh∕20150211∕1004.html.

[2]秦云,常静朝.太行山潜藏水源的充分有效利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3(13):30.

[3]徐世芳,李博.地震学辞典[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62.

[4]林县志编纂委员会.林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5]南俊英.红旗渠精神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当代价值[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4(3):5.

[6]王新政.劈山凿渠铸丰碑:“人工天河”红旗渠修建始末[OL].[2016-02-26].http:∕blog.sina.com.cn∕s∕blog_ e986e4880101eih4.html.

[7]睢晓康.弘扬红旗渠精神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5(1):1.

[8]龚金星,任胜利.红旗渠不朽的精神丰碑[N].人民日报,2015-04-04(04).

[9]罗辉,双瑞.红旗渠近亿投资却零贪污的真相[N].北京日报,2015-04-07.

[10]夏先清,王伟.红旗渠:满载精神财富的“天河”[N].经济日报,2015-04-06(01).

[11]天天.六个红旗渠的故事[OL].中华励志网,(2015-04-05)[2016-02-26].http:∕www.zhlzw.com∕lz∕yu∕820330.html.

中图分类号:U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28(2016)03-0001-05

收稿日期:2016-03-12

作者简介:陈丽娟(1972-),女,河南登封人,安阳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地方文化与文学。的溶洞中。从蓄水构造的角度讲,3种形式的地下水均需要不漏水的基底、较大的集水面积和能蓄水的含水层[2]。林州境内的这种断层发育构造,缺乏良好和稳定的隔水层,流水漏失严重。因此地下水的开采难度极大,在机械水平低下的年代开采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地下水更加难以想象。

(责任编辑:刘怀山)

The Study of Red Flag Can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ater Conservancy History

CHEN Lijuan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nyang 455000,China)

Abstract:The people of Linzhou County have been creating a long history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during their fighting against the harsh living environment.But these water projects failed to end the history of water scarcity in Linzhou area fundamentally.only has Red Flag Canal built in the 1960s completely changed the serious water shortages in Linzhou are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history of Linzhou County,the construction of Red Flag Canal will be of far mor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Red Flag Canal;water conservancy history;Linzhou county in He'nan province

猜你喜欢
红旗渠
论红旗渠精神对高校学生的教育意义——基于热播剧《红旗渠》的传播效果研究
《红旗渠》
弘扬红旗渠精神 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
红旗渠水为何会“自流”
把红旗渠精神这杆旗扛起来传承好
拍摄电视剧《红旗渠》就是要让当代人不忘初心
红旗渠
中国梦·法治情
——普法万里行走进红旗渠(三)
中国梦·法治情
——普法万里行走进红旗渠(二)
中国梦·法治情
——普法万里行走进红旗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