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韩国政治题材电影崛起原因探究

2016-03-19 10:36秦雪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秦雪

(安阳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新世纪韩国政治题材电影崛起原因探究

秦雪

(安阳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摘要:新世纪韩国政治题材电影在15年韩国整个影坛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些在南北分裂问题、恐美症等类似历史性创伤中的主人公相继登场,诉说着令人心痛的故事,政治题材电影《实尾岛》和《太极旗飘扬》开启了韩国观影人数超1000万的传奇,《汉江怪物》和《辩护人》延续了这样的传奇。韩国可以将如此敏感的政治话题拍成全民电影,海外营销也很成功,得益于韩国政府对电影事业的支持和电影人对电影事业的热爱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对我国电影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着重探究韩国新世纪政治题材电影崛起的原因及对中国电影的启示。

关键词:政治题材;崛起原因;借鉴启示

20世纪90年代末,特别是1996年之后,韩国电影保持了非常强劲的增长势头,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韩国电影市场的占有率从1996年的23.1%增长到了1998年的35.8%,2001年更是超过了50%。纵观15年的韩国影坛,政治题材电影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也始终占据着影坛高票房的位置,《共同警戒区JSA》《朋友》《实尾岛》《太极旗飘扬》这四部电影涉及敏感的韩朝关系,反思朝鲜半岛分裂局势给人们带来身体和心里的创伤,引起了共鸣,《汉江怪物》中又涉及了复杂的韩美关系,在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中传递隐晦的政治理念,《熔炉》《素媛》等电影以真实事件为原型改编,抨击了韩国黑暗的社会福利制度和互相勾结的法律体系,将韩国社会的政治腐败赤裸裸地曝光在世人面前。2013年上映的《辩护人》则直接以已故前韩国总统卢武铉年轻时期的事迹为原型,将人们的视线拉回了20世纪80年代轰动一时的“釜读联”事件中。

《崛起的力量——韩国电影研究》一书中给20世纪90年代后期韩国电影的分类时专门划出了一类——政治题材电影,文中这样写道:政治题材电影是韩国独立电影中的主要题材,影片集中抨击韩国的独裁政治,而20世纪末出现的《生死蝶变》《共同警戒区JSA》则根据朝鲜半岛政治现实,将意识形态巧妙地包装进商业大片,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1]。新世纪以来的韩国也拍摄了很多涉及韩朝关系、韩美关系、“光州运动”等以韩国历史上重大事件为背景的政治题材电影,同时也有要求推翻军事独裁统治,要求民主,司法公正的表达当代韩国人政治诉求的政治题材电影。《朋友》《实尾岛》《太极旗飘扬》《辩护人》等电影属于前者,《熔炉》《素媛》《恐怖直播》等电影属于后者。

至此,我们不难发现一种现象,政治题材电影是韩国新世纪以来独有的电影题材,导演和编剧非常娴熟地将这类题材的敏感性隐喻在生动的故事当中,把国家间、民族间的仇恨和创伤成功转化成感人的故事,韩国日渐宽松的政治环境对这一类题材电影的拍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扶植促进了电影的繁荣,本土电影人的努力和坚持提升了电影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日渐完善的发行和制作体系客观上加速了电影的发展。

一、日渐民主的政治环境

历史上的韩国也曾长期处于专制独裁的政治统治下,彼时韩国电影界几乎一片黑暗。1980年,韩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光州运动”,韩国开始了艰难而曲折的民主主义运动,电影同样经历着缓慢的发展。1993年,金泳三就任韩国总统成立文人政府,开始对电影产业进行扶持。1998年,韩国经过长期的斗争废除了电影审查制度,代之以与国际接轨的电影分级制度。这一举措给予韩国电影更大的发展空间,使韩国电影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正是由于韩国日渐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分级制度的施行,许多涉及政治敏感性和历史争议的、有暴力血腥镜头的电影才能顺利上映,导演的才华才能被最大化地挖掘。

二、政府对本土电影的扶持

1997年,当时的总统竞选人金大中参加了釜

除此以外,韩国政府积极支持本土影片走出国门去参加世界三大影展,同时也积极举办本国各类影展,以各种方式扩大韩国电影在世界影坛的影响,如今的釜山国际电影节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韩国乃至亚洲最重要的电影节之一,目前,韩国政府正在努力将釜山国际电影节打造成东方的戛纳电影节,提升韩国电影的国际知名度,韩国政府做到了。

三、本土电影人的努力

(一)死守银幕配额

新世纪以来韩国本土政治题材电影取得高票房离不开韩国电影人对银幕配额的死守,台湾资深电影人吴思远曾说道“韩国的电影制作人、导演、包括观众,都对自己的电影很有信心。”[2]所以他们不允许任何政治上对好莱坞的妥协,用剃光头的极端行为强烈要求本国电影放映时间不得减少为92天。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韩国电影至今仍沿用银幕配额制度,在面对《南方都市报》记者“如果没有Screen Quota韩国电影会怎么样呢”的提问时,林权泽导演的回答也很明确和干脆“肯定不会有今天的繁荣。”[3]所以,韩国的银幕配额制度不仅很好地抵御了好莱坞电影的入侵,为韩国电影的发展撑起了一顶安全网,也直接促进了韩国电影的繁荣。

(二)新导演的崛起

如果没有锐意创新的电影制作者,自然无法创造出堪称经典的电影作品,再好的政策法规也只能是一纸空文[4]。当代的韩国影坛导演群英荟萃、新人辈出,被誉为“韩国的斯皮尔伯格”的姜帝奎带着自己的商业政治题材电影一次次刷新了韩国的票房,金基德致力于书写边缘人的悲惨生活,深刻挖掘人性的悲凉,奉俊昊借用好莱坞的先进技术打造属于自己的“雪国列车”,《我的野蛮女友》的导演郭在容专注于浪漫的青春爱情故事,《七号房的礼物》《辩护人》以及《恐怖直播》等优秀电影的导演还是新人。韩国影坛老一辈导演林权泽仍在坚持创作,他至今已经拍摄电影100多部,源源不断的创作激情激励着后辈力量蓄势待发,崭露锋芒。这些导演大多属于“386世代”,20世纪90年代步入30岁,身上带有强烈的使命感,对国家和历史充满了自信和责任感,心中怀着崇高的理想,用自己的电影书写着韩国的当代历史。

四、日益完善的发行和制作体系

1990年之后,韩国建立了全国规模的发行公司,形成了综合性“投资—制作—发行—上映”的模式。发行和制作体系的日渐完善得益于政府对电影事业的支持,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之时,韩国政府意识到利用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复苏,政府先后通过减免税收和利息等手段鼓励三星和大宇等大企业重新进入电影业,同一时期,韩国政府正式宣布电影业属于风险投资产业,于是,一些新兴的公司例如韩国希杰娱乐公司,Showbox和乐天电影抓住机遇,以连锁综合性多厅影院为基础发行电影,完善了“投资—发行—上映”体系。

新世纪韩国政治题材电影的崛起给中国电影带来了许多可以借鉴的启示。首先,尊重观众,尊重电影艺术。韩国是一个民族感颇强的国家,由于韩国这个民族历史上饱受分裂和凌辱,所以他们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民族自尊心,新世纪以来政治题材电影的上映让韩国公众重新燃起对本土电影的信心,观影人数的不断增加无疑是对电影导演和电影人最好的鼓励。导演在影片中传递的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等情怀会不自觉地感染观众,在尊重电影的同时也尊重了观众。其次,发展民族电影。韩国政治题材电影之所以受到本国和世界各国的推崇,最重要的特点是选择了本国特有的一段历史,挖掘了属于本土电影中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元素。最后,加大政府对电影产业的扶持。韩国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尽可能地给予韩国影坛自由度,深度挖掘导演的才华,将各种类型电影都拍成具有韩国特色的电影,并且举办釜山国际电影节,让本土电影走出去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张会军,黄欣.崛起的力量:韩国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91-92.

[2]张漪.上海电影节“韩流”引话题:韩国电影将称霸亚洲?[N].扬子晚报,2002-06-13.

[3]尔东.林权泽:为了保卫韩国电影,我们甚至可以去死[N].南方都市报,2003-11-12.

[4]李冀.“新兴影人”与韩国电影的迅猛崛起[J].创作与谋篇,2014,197(9):79.

(责任编辑:刘怀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28(2016)03-0099-02

收稿日期:2016-03-20

作者简介:秦雪(1989-),女,河南安阳人,安阳工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山国际电影节,公开承诺在“给予支援,不干涉”的原则下废除电影审查和积极展开电影振兴政策,电影被选定为政府重点扶持对象。为扶持民族电影产业,韩国政府每年拨出相当于人民币4500万元的巨额经费,重点支持20部民族电影的拍摄,在韩国政府的积极干预下,韩国的电影事业有了充沛的资金支持,才开启了政治性题材电影的大片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