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模式下提高教师素质的路径探索*

2016-04-03 23:49陆宇莺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教育方式移动学习教学改革

陆宇莺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工商管理教学部, 陕西 西安 710119)

【远程教育】

移动学习模式下提高教师素质的路径探索*

陆宇莺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工商管理教学部, 陕西西安710119)

[摘要]在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的支持下,学习者可以在非固定的时间、地点进行移动学习。由于移动学习具有便捷性、交互性、学习方式的灵活性等特征,必将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学习方式而存在,而全新的学习方式的出现,对于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移动学习的要求,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在知识体系构建、信息检索梳理、实施移动教学、转变自身角色等方面来适应这一变化,确保新旧教育模式的有效对接与融合,是教师面临的全新课题。

[关键词]移动学习;教育方式;教学改革

一、移动学习的生态环境与分析

著名的远程教育学者德斯蒙德·基更于2000 年首次将移动学习的概念引入中国,认为移动学习是继远程教育、数字化教育后的第三个发展阶段。移动学习是指学习者在非固定和非预先设定的位置下发生的学习,学习者可以在自己需要学习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移动设备(如手机、具有无线通信模块的PAD等)和无线通信网络获取学习资源,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协作,实现个人与社会知识建构。

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该《报告》同时显示,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手机端集中,手机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

该《报告》还显示,随着政府和企业大力开展“智慧城市” 与“无线城市”建设,公共区域无线网络迅速普及。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带动家庭无线网络使用,网民通过Wi-Fi无线网络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 91.8%,使得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需求不断被激发,在2015年,1.10亿网民通过互联网实现在线教育。由此可见技术提升对于移动学习的助推力度之大。

21世纪的学习者们不乏随身的电子产品,网络、手机等对学习者极具诱惑,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在线教育的发展步入“黄金期”,截至2014年11月,我国教育 App总数量已超过 7万个,约占全国APP市场份额的10%。教师应因势利导,完全可以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其能够服务于学习者的学习,使移动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

总之,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移动学习通过有效结合移动计算技术,带给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全新感受,被认为是一种未来的学习模式,或者说是未来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模式。

二、移动学习的自身优势分析

1.不限时间、空间的学习。

由于学习设备方便携带,网络随时随地接入,学习者能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学习任何内容,是其他学习方式所不可比拟的,极大地满足了“随时学、任意学”的学习需求,这也奠定了移动学习在未来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学习者可以实现个性化学习,使得学习所受到的限制达到最小。

2.利用短暂空闲的学习。

“随时学、任意学”还体现在学习者可在公共汽车上、地铁里、商场中,借助现代通讯手段实现学习,如微课程(时间5—10 分钟),符合学习者利用短暂空闲学习的需求。移动学习以其独有的学习单元,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的便利,使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短暂空闲,掌握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组块,随着学习的积累,最终形成一个完成的知识架构。

3.个性化的互动学习。

移动学习的学习单元在设计之初就注重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包括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互,可以实现信息及时的双向流通,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交流沟通能力,激发其的学习热情,发展其个性,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和信心。

4.舒心且轻松的学习。

从心理学角度看,对于一些性格内向、害羞的学习者来说,移动学习能够弥补传统课堂和面对面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尴尬的场面。借助移动学习单元的个性化学习,有助于他们驱除交流的胆怯心理,从而增强自信,轻松地进行学习和交流。

三、移动学习对于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移动学习突破了传统意义的教育理念和学校与课堂的界限,是大教育观念背景下的新型学习模式,引发了教与学诸方面的变革和反思。在移动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在满足学习者复杂的个性化要求的同时,教学和教学组织的难度在不断升级;同时增加了教育培养过程的难度,对教师在教学设计、学习者心理研究和现代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

1.移动学习模式下教师必须具有全面通盘的驾驭意识。

移动学习模式下,课程体系的个性化、综合化、模块化和多样性必然要求教师在课程设置方面,具有全面通盘的驾驭意识,既要有一般的基础性原则,又要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特点。而且这种性质的课程体系常常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因此教师在设计课程体系时,一定是在预先调研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最大程度地体现移动学习模式下课程体系的个性化特点。

2.移动学习模式下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设计必须是灵活的和开放的。

移动学习模式下,学习内容以课程为中心,学习者根据自身知识结构等实际情况去选择课程,意味着课程体系的重构,课程内容要具备模块化、小型化和开放性等特点。课程内容针对性强,而且还在学习进程中发生变化。学习者的阅历和经验对教师将形成一定压力,老师面对如此灵活、开放的课程体系,必须在自身的知识储备、课程设计能力等方面做好全面准备。

3.移动学习模式下教师必须面对个性化的学习者。

由于移动学习者的背景不同,知识水平起点差异大,学习能力不同,其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和专业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个性化要求较多。教师须针对学习者差异因材施教,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不可能仅用一套教材,一套教学方案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因此,教师要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备选方案,这无疑要求教师在时间上、精力上和智力上有更多的投入,以适应不同程度的学习者,并给予其个性化的指导。

4.移动学习模式下教师的绝对权威受到挑战。

课堂已不再是学习者获取学习资源的唯一来源,个性化学习表现出 “自我定制”的特征,为学习者提供了不同于传统专业设置的课程体系和学习方式,网上的学习课件一般是由名师或者一流的教学团队组合来开发的,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很便捷获得,所以,在某个知识点上学习者掌握的信息也可能超越教师。教师要保持自己的学术形象和地位,首先要成为好的学习者,然后才能成为好的教育者。教师不仅自己要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有效途径,还要教会学习者如何在信息海洋中快速获取所需资源,引导学习者快速找到相关的学习资源。

四、移动学习模式下教师素质提升的途径

在现代教育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知识成为载体,技术成为手段,信息传播成为目的,教师原有的教育论、专业知识已无法满足当今教育改革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移动学习模式下,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应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升教师的素质。

1.知识获取方式的更新。

移动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无处、无时不在,学习者获取知识的时间、地点更加灵活,获取知识的内容更加立体,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中心。在工作、生活、社交等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地点接受新知识的学习形式称为非正式学习,它逐渐成为与正式学习优势互补的知识获取方式。学习者在利用移动设备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比教师要高得多,目前,手机学习 App 层出不穷,运营商流量套餐价格一再触底,学习者能更方便快捷地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获取学习信息。一个能够对其学习过程做到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者,完全可以独自获取知识。教师必须适应数字时代的学习规律和知识获取法则,综合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知识,真正成为学习者的领路人。

2.鼓励教师不断进行自我素质提升。

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要求教师率先垂范,不断学习新知识,勇于接受新事物,注重跨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构建,注重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行为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世界教育改革发展动态,了解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与发展动向,自觉参与教育改革和实验。此外,领导力能力,策略设计,反思性研究和行动研究等,也都是提升教师素质的应有之义。

3.鼓励教师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学习。

早在2000 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制定了 “全体教师的教育技术基本标准”,规定了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基本能力,而这个标准需要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教育技术培训。英国、法国、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也十分重视对教师技术培训的工作。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对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是需要教育部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问题。

4.要鼓励教师在移动学习模式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后现代主义教师观认为,现代教师已经从与学习者的 “二元对立中的主体身份,转换为共生关系中的对话者”。也就是说教师与学习者的关系已经逐渐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转变为创造性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 从真理的掌握者、知识的权威和学习者的改造者,转变为知识的解读者、平等的对话者。所以,移动学习模式下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是新型的、更为平等的“对话”的关系。这种关系将更有利于师生的有效沟通,促进学习过程的平等化。

过去,我们将某一领域有突出成就,德高望重之人称之为专家。未来,专家的角色定义将更加平民化,只要你在某一特定领域比其他人有更深刻的理解和独到见解,都可以被称之为专家,未来的组织学习环境中,人人为师的学习机制将与学习形式创新同放异彩,因为在多交互时代里,人人为师比高高在上的专家更有代入感,更能点燃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五、结语

得益于因特网的覆盖,形成了人们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在这里,人们可以利用现代通信等信息技术,通过音频、视频等以实时或非实时的形式传输教育内容,有效实现了学习的信息化、可视化和远程化,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移动学习带来的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现实性的,其中教师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提高是关键,也是核心。在教师个体提升自己的过程中,还需要与相关人员形成团队合作,从而为学习者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The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 Flexible Learning[EB/OL].2013-5-20。http: / /www. heacademy. ac. uk /flexible-learning.

[2]邱萍.刘丹.李予军.弹性学习模式下的教师素质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4 (6 ).

[3]李佳.移动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和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4 (23).

[4]卢瑞玲.构建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EB/OL].2012-12-09。http://blog.sina.com.cn/s/blog_982e5dbd01015cpb.html.

[5] 吴维宁.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 MOOC) —Coursera 评析 [J].黑龙江教育,2013 ( 2 ).

[6]王德炎.信息化社会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转型[J].教育评论,2010 (1).

[7]移动学习引领未来企业培训十大关键应用--搜狐教育[EB/OL]. 2014-5-28.http://learning.sohu.com/20140528/n400163054.shtml.

[责任编辑张君宽]

Mobile learning mode exploration path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Lu Yuying

(Shaanxi Radio and TV University,Xian 710068 )

Abstract:With the support of wireless network and mobile terminals, learners can be moving in a fixed time and place of study. Because the mobile learning ha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convenience and flexibility of interactivity, ways of learning, will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approach to learning, and the emergence of entirely new approach to learning,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own quality. How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 of mobile learning,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knowledge system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retrieval combing ability enhancement, mobile teaching, transform their roles to adapt to this change, ensure the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docking and fusion of old and new education mode, it is a new subject of teachers face.

Key words:Mobile learning; Education way; The teaching reform

[收稿日期]2016-04-04

[作者简介]陆宇莺(1966—),女,上海市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工商管理教学部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2013年校级科研课题:移动学习的课程教学模式研究(13DJ-B17)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49(2016)02-0012-04

猜你喜欢
教育方式移动学习教学改革
农业院校环艺课程教育方式与考核改革的构建
高中英语的高效作文教学法之我见
基于应用语言的英语文化导入教育方式
浅析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用户信息素质教育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
基于移动学习的自动问答系统设计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移动学习方式下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