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中的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2016-04-11 08:24何祥林吴长锦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体

何祥林,吴长锦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武汉 430079)



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中的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何祥林,吴长锦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武汉 430079)

马克思交往理论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从人的本质存在和主体间关系出发,把交往实践视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交往理论提供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全新视界,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方式、理论范式、教育角色与工作模式的创新。构建高校青年教师交往性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我们要树立教育性交往工作理念,搭建交往性工作平台,采用对话沟通法、民主参与法、团体学习法以及社会实践法等交往性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在现实的交往实践中推动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转型与创新发展。

马克思;交往理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全球化时代的新潮流、信息社会的新发展以及交往形态的新变化,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社会实践结构,构成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当代视野。交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范畴,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发展的全过程,形成了意蕴丰富的交往理论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一大瑰宝。重视与加强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思想内核与精神实质研究,确立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应有地位,是推动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蕴

马克思交往理论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从人的本质存在和主体间关系出发,把交往视为人与动物相揖别、人与人之间彼此关联的一种实践范畴,其价值旨归在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交往理论体系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这里仅探讨其中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核心要点。

(一)交往的首要主体是“现实的人”

马克思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使用交往范畴的,在不同的论述领域中交往的主体也不尽相同,主要包括一定的个人以及氏族、阶级、民族、组织、国家等共同体。但是,“人、‘现实的人’、从事物质生产的人是交往的最主要主体,也是其交往理论的起点和归宿。”[1]“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出发点和理论前提。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抽象的个人”,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这种“有生命的个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3],而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4]交往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发展着人的社会化属性,使人自身成为现实的社会的人。这就启发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应回归现实生活中的青年教师群体,关注他们的现实生活世界。

(二)交往规定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交往实践进行科学考察,第一次真正揭示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存在。就人与动物相揖别而言,他认为“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5],从而确认了交往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存在方式、活动方式与发展方式。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7]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克思认为交往是人的社会关系生成发展的现实途径,离开了人的普遍交往,一切社会关系都变得不可能了,人的本质性存在也无从谈起。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必须更多地关注青年教师这一交往主体。

(三)交往体现为一种主体间的新型关系

交往实践活动以承认主体间的人格平等、独立自由为前提。马克思认为,交往在本质上体现为不同实践主体经由一定客体中介所进行的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过程,在形式上则体现为“主体—客体—主体”的框架模式,普遍发生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马克思认为,交往行为对于主体间的相互建构至关重要。“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作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罗的人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因此,对彼得说来,这整个保罗以他保罗的肉体成为人这个物种的表现形式。”[8]在交往中,一个主体从另一个主体身上发现并认识自己的内在规定,彼此之间在物质上、精神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创造。在这种主体间的交互作用中,交往主体即高校青年教师,彼此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在互动交往中实现共同发展。

(四)交往构成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

“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旨归。马克思认为交往既是人之为人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事业进步的重要途径。“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9],“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10],强调人的全面性只有在普遍交往中才能获得。与此同时,马克思认为交往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项基本活动,人要获得全面发展还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交往眼光,从单子式的原始封闭状态转向开放式的多元共生存在。否则,如果个人“被隔绝在整个的世界交往系统之外”[11],就会“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12]由此,马克思强调了交往的广度与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能够达到的高度。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式转换

马克思交往理论是一个系统科学、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其中蕴含着全新的教育思想与工作模式,是对传统的对象性思想政治工作的扬弃与超越。以马克思交往理论关照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将极大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创新与科学发展。

(一)思维方式革新:对象性思维—关系性思维

思维方式是基于一定分析模式、价值参照的较为稳定的大脑活动程式,它潜藏着巨大的能动性。“思维着的精神”被恩格斯赞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对象性思维受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影响颇深,是一种简单机械、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方式往往将青年教师视为改造的对象、利用的工具,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出现饱受诟病的解题低效与“人学空场”。关系性思维是在马克思交往理论指导下的思维方式,强调教育主体间的关联互动和价值生成,非对象化是其显著特征。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中,交往是一种关系范畴,强调多级异质主体间基于一定需要,借助一定的中介客体而进行的关联与互动。在关系性思维下,青年教师就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单子”,而是具有强烈交往需求的关系性存在。被誉为“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的英国牛津大学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教授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也将思维变革置于首位,认为“相关关系”是大数据时代处理事务的三大理念之一,这一点与马克思交往理论所倡导的关系性思维方式不谋而合。

(二)理论范式转换:施加论—交往性

“范式”范畴源于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于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用以表征科学共同体在某段时间内所认可的研究方法、问题领域和解题标准。“范式一改变,这世界本身也随之改变了。”[13]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无论是作为教育引导的实践活动,还是青年教师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其涉及的对象是鲜活的有个性的人,都指向个体人格的完满和个性品质的培养。实践证明,这种复杂的教育引导活动并非“灌输”“授”“受”的单向施加范式所能奏效,而必须置于“关系”“互动”“共建”的交往范式中才能起到良好成效。马克思交往理论无疑给这种范式转换提供了新的启迪与视界,从而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引向交往范式,倡导人格平等、自由独立的教育主体间在交往实践活动中实现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与道德情操的提升。

(三)教育角色转变:权威者—对话者

角色本质上是一定经济社会结构的产物,角色转换是社会发展变革对一定群体提出的客观要求。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始终是教育思想史上争论、探讨的焦点问题。在一些传统教育思想流派——如社会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者以及我国儒家教育思想看来,教育者以道德、知识的权威地位与姿态示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起绝对的支配作用,教育过程讲究“师道尊严”,如此才能“化性起伪”,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压抑和忽视。在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中,对话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青年教师)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展开的自由交流与互动研讨,是主体间最基本的交往形式。高校青年教师一般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具有较强的民主平等意识,教育工作者只有从高高在上、以己为尊的权威者向民主平等的对话者转换,持之以恒地强化平等对话意识,自觉弱化权威意识,在对话中实现与青年教师推心置腹的交往,才能起到较好的教育成效。

(四)工作模式转变:客体性—主体性—主体间性

模式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的、具有较为稳定特征的事物或活动的模型与范式。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是连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态与实践发展的纽带与桥梁,它遵循既有的教育范式,并随着教育范式的转换而发生相应的变革。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采用对象性的客体性模式,以单向灌输、理论说教为显著标志,教育主体以自身的尺度作用于客体,客体以自身的属性适应主体。主体性模式相比于传统的客体性教育模式而言,在个人主体地位的彰显、能动性的发扬与教育理性的释放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进步意义,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又因过分关注“人本价值”而陷入新的困境。随着马克思交往理论以及交往哲学的当代凸显,主体间性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越来越进入教育工作者的视野。主体间性模式将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看作是同为主体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它注重主体间在知识、能力、价值等方面的生成与共享,诉诸对话、活动、实践等教育性交往方式,是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在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入交往范畴,实现从传统的客体性、主体性工作模式到“主—客—主”的主体间性工作模式转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马克思交往理论推动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展开

马克思交往理论既是考察思想政治工作的崭新视界,更是指导实际工作的行动指南。用马克思交往理论指导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我们务必转变既往的对象性思维方式,坚持交往性教育理念,采用交往式工作方法,广泛搭建交往性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在多方面合力与多渠道协同中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一)树立高校青年教师交往性思想政治工作理念

高校青年教师交往性思想政治工作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要将马克思交往理论化为实实在在的实际工作,必须要以彰显交往性特征的一系列理念作保障。

1.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秉承“人学”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尊重青年教师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关注他们的利益诉求和交往需求,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促进青年教师的自由、发展、幸福、尊严等联系起来,了解掌握青年教师的实际困难和心理健康状况,于细微处体现高校的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增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引导他们在日常的教学科研与管理服务中承担起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与光荣职责。

2.彰显“交往理性”理念。“交往理性”是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交往理论的重要范畴,指人们在交往行为中必须遵循的有效性规范。受现实交往实践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复杂影响,实然的交往行为与应然的交往状态间难免会有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交往主体要学会理性交往,遵循一定的交往理性。为此,在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要科学理性的定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青年教师)主体间的关系,遵循共同的交往规范,把握一定的交往限度,克服线性思维方式、工具价值取向、不良行为习惯等交往障碍,努力在交往实践中实现理性回归。

3.回归“生活世界”理念。“生活世界”这一范畴是现象学大师胡塞尔(Edmund Husserl)于上世纪30年代论述欧洲科学危机时最先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为理性科学鸣锣开道,批判科学主义盛行所带来的社会异化现象。回归生活世界,就是“由抽象的人走向生成的人,从分裂的人走向完整的人,从人与世界的分裂走向人与世界的统一。”[14]在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就是要关心关注青年教师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日常生活以及闲暇娱乐生活,使思想政治工作回归生活、适应生活并改造生活,重塑青年教师的生活世界。要在多交往、多调研、多走访、多倾听、多疏导中了解掌握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工作状况、生活状态和发展愿景,将生活化思想政治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二)采用高校青年教师交往性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教育方法革新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最活跃的因素。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政治工作的根本的任务、根本的内容没有变,我们的优良传统也还是那一些。但是,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15]秉承交往性工作理念,服务交往性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探索采用能够有效凸显交往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1.对话沟通法。对话沟通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重要范畴。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16],“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17]。我国的孔子与古希腊先贤苏格拉底尤其重视对话在教育引导过程中的重要价值。以对话沟通为交往形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探索通过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落实领导干部联系青年教师制度,定期与青年教师谈心谈话等渠道开展有效地对话沟通,以了解掌握青年教师的所思所想所需所困,努力实现教育主体间的话语交流与思想沟通,在对话沟通中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创造新的生活世界。

2.民主参与法。民主参与是交往性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主体间交往互动、生成与共享的必然要求,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鼓励优秀青年教师兼任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引导青年教师主动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教育管理;注重从优秀青年教师中选拔培养教师党支部书记,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畅通青年教师参与学校事业发展渠道,让更多青年教师有机会为学校治理建言献策,等等。

3.团体学习法。团体学习是由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来的。在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团体学习是指教育主体间就共同关心的教育问题或特定的教育内容展开研讨学习,通过集体攻关和协同学习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一种教育方式。例如,教研室青年教师集体备课,青年基金项目组织申报与协同攻关,跨校、跨学科组建的各类协同创新中心,青年教师学术论坛,高校青年教师协会小组活动等都是团体学习的有效载体。

4.社会实践法。马克思交往理论认为,人的思想认识、社会关系、本质属性、主体地位都要在交往实践中才能得到生成与确证,个人的能力提升、全面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要积极搭建社会实践平台。要坚持与青年教师的研究专长、职业发展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兄弟院校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搭建实践活动平台。另一方面,要有效整合社会实践资源。可以通过岗位培训、挂职锻炼、出国研修、参观考察、实地调研、志愿服务等途径,不断丰富青年教师的实践活动形式,帮助青年教师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三)搭建高校青年教师交往性思想政治工作平台

平台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以及交往性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搭建思想政治工作交往平台,扩展多方位交往实践场域,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交往活动与各种资源要素的良性互动,有助于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1.营造理想的成长发展环境。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通过统筹各方面力量同向发力,促进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营造理想的成长发展环境,就是要优化与青年教师联系较为密切的社会、学校、家庭、工作场所、生活社区等日常交往环境。首先,在物质环境建设方面,要建设良好的交往硬件设施,创造宁静的公共交往空间,提供良好的绿化及卫生环境,建设文明校园、美丽家园,潜移默化地陶冶青年教师的修养情操。其次,在精神环境建设方面,要优化大众传媒环境,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社区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的交往精神环境,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素质和育人能力。最后,在制度环境建设方面,要深化高校办学体制改革,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平台;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依法治校、依章程治校,从根本上保证青年教师的主体地位与交往实践。

2.创新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在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中,管理注重主体间的人格平等与相互理解。其一,开展刚柔并济型管理。刚性管理强调处于组织结构中的青年教师要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服从组织必要的教育管理。柔性管理以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难,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发展平台为主要着力点,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新型分权化管理模式。当然,柔性管理不是对刚性管理的简单否定,二者在管理实践中互为补充、相辅相成,要努力在刚柔相济的管理环境中推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其二,推进民主制度型管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民主制度化,意味着教育管理过程的确定性、规范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注重青年教师利用制度权威进行的自我教育。民主制度型管理要求坚持党的正确领导,确立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完善管理工作机制,调动青年教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等。其三,实施全面素质型管理。全面素质型管理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以及交往行为的理论,也是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开展全面素质型管理,一方面既要求管理工作应立足于提高青年教师的多方面素质,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对教育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

3.拓展网络新媒体空间。在大数据时代与信息社会里,以电脑、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成为重要的交往实践场域,搭建高校青年教师交往性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必须主动向新媒体领域拓展延伸。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创新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建立健全相关新媒体法律法规,开展新媒体交往行为方式与伦理道德教育;要根据青年教师的思想特点与接受规律精心设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主动占领网络新媒体舆论空间;要通过“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客户端)、QQ、BBS论坛等新媒体平台与青年教师进行在线互动交流,适时开展教育引导,在优化新媒体交往环境中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1]闫艳.交往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6.

[2][3][4][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6;153;151;161;13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4.

[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

[10][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5;468.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2.

[13][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第四版)[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94.

[14]陈飞.回归生活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67.

[1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9.

[16][17]【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2-3;11.

(责任编辑:孙书平)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Young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Communicative Theory

HE Xiang-lin,WU Chang-jin

( School of Marxism,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

Marx's communicative theory is based on the people in real life, from the essence of human existenc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in body, put the communicative practice as a practical basis for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Marx's communicative theory provides a new vi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young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motes the innovation of the mode of think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heoretical model, educational role and work mode. To construct the communica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young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work idea of educational exchanges, build communicative platform, use the communica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method, such as dialogue and communication,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group learning and social practice. Promoting the theoretical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the young teachers in the practical communication practice.

Marx; Communicative Theory; Young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2016-05-1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的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16JDSZ1008);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方法研究”(13ZD004);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党的建设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十八大以来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方法创新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计划资助项目“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2016YBZZ062)

何祥林(1953-),湖北十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党史党建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吴长锦(1987-),福建尤溪人,在读博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5

A

1008-7605(2016)05-0075-05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体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