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关系中的“他者”论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他者”思想

2016-04-11 14:09邓义昌
实事求是 2016年5期
关键词:对象性存在物他者

邓义昌

(中共商丘市委党校 河南 商丘 476000)

社会性关系中的“他者”论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他者”思想

邓义昌

(中共商丘市委党校河南 商丘 476000)

“他者”向度的转换是“主体性”哲学反思的后果,在现代哲学发展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马克思是在社会性关系这一基础语境中来阐明“他者”思想的,也就避免了形而上学式的空洞的“他者”观,为促进人与“他者”的和谐相处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社会性关系“他者”马克思哲学视域

在以“主体性”张扬的近代西方哲学中,“他者”始终处于一种隐而未显的边缘状态。主客二分或者同一性哲学都把主体自身看做理性的、独立自存的。正如杨大春教授所言:“与其他早期现代哲学家一样,其哲学的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是以普遍理性主体否定他人,以同一——自身否定差异——他性”。[1](P18)

作为现象学创始人的胡塞尔正是由于看到了西方哲学中的“主体性强势”以及由之所带来的对“他者”的视而不见,所以,他提出了主体间性学说,就是要弥合“主体”与“他者”之间的沟壑,把“他者”问题摆上哲学真正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去扭转传统哲学追求同一和自我的主体性思维,重新定义“他者”概念。在马塞尔、萨特之后,列维纳斯在现象学领域对“他者”思想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发挥,在他看来需要在反对传统哲学中自我中心的主流观念的同时,对我和他者的关系进行重新建构。很明显,“他者”思想的突起是与整个后现代思想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关注他者正是在于解构自我主体、强调差异化的反应。然而,虽然说“他者”在近代西方哲学中还隐而未显,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还没有明确地被提出来予以完全的关注,但是它已经在近现代一些哲学家那里显露出来。作为近现代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者——马克思无疑是这样的一位思想家。在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哲学中,处处贯穿着“他者”意识,把“他者”列入社会性关系中来予以考察,对“他者”给与了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所以,列维纳斯把马克思看作自己的同道人,并给予了马克思“他者”思想极高的评价,认为他是唯一“认真对待他人”的哲学家。

一、马克思哲学中的“他者”思想

他者意识始终贯穿着马克思思想的整个过程,在其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批判了德谟克利特的机械决定论,利用伊壁鸠鲁的原子偏离学说说明了原子间相互碰撞的可能性,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指明了自我绝不是孤立的存在,自我与他人绝不是相互隔绝的状态,而是处在相互的交往之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著作中,更是处处透露着他者思想。马克思把“现实的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前提,从而批判和否定了那种抽象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既不是以上帝为中介的关系,也不是个人自我想象中的虚幻的关系,只有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之上的现实的人际关系才能成为自我与他人实现真正交往的前提基础。

1.自然区分中的“他者”思想。马克思把自然分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自在自然就是未经人类实践活动接触过的自然,这并不是说自在自然是不存在的,而是说自在自然还没有和人类发生关系。人化自然指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关联的、由人的本质力量所创造并为社会的人所占有的对象世界。这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象性活动”的论述所表述的一个思想。人把自然界作为劳动对象,劳动的根本内容是对象化,即劳动者把自己的本质力量通过劳动(实践)凝聚在自然对象上,使自然界打上人的活动的印记。随着人类实践能力的不断增强,自在自然会不断地转化为人化自然,但由于自在自然还没有纳入到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因此,自在自然还不成为人的对象性存在。从这种意义上说,自在自然对于人类来说就是“无”,自在自然就不是作为“他者”出现在人类面前。而只有人化自然才能作为“他者”出现。这一观点,也体现了马克思哲学在社会性关系中对事物的考察。在人化自然中,事实上,他者与人类主体已经合二为一,人化自然确证了人的本质力量。虽然,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人学突出强调了人本身,但它从另一个角度要求人类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P45)显然,马克思把人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的用意何在,人化自然作为他者并不是与人相对立的,这种自然的他者观力图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和谐。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把“他者”这一概念限制在人身上,同时要运用到自然物之上,我们不仅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同时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我们不仅把他人看作和我们息息相关的他者,同时把自然看作和我们息息相关的他者,那么,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在生态环境遭受巨大破坏,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加剧的现代化日益强化的社会中,对这种包含自然在内的“他者”的关注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异化论中的“他者”思想。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重要概念。马克思一方面在理论上对国民经济学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私有制、地租、分工、工资和利润的研究,得出了工人的劳动成为资本家榨取利润的工具。另一方面,在现实性上,马克思看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朝不保夕,流离失所的艰难险恶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现实。正是基于理论考察和现实处境的双重分析,马克思得出了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工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2](P41)很显然,工人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是作为与工人相对立的他者呈现出来的。马克思在对异化劳动的考察中,总结出了四种异化现象:劳动者作为劳动的主体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同自己的劳动活动过程相异化,并进而引起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以及人同人相异化。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同他人相对立。很显然,人与人相异化是前面三种异化的必然的逻辑结果。

马克思以劳动异化为理论基石和起点最终想要揭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异化关系。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不但是作为劳动产品、劳动过程以及人的类本质的他者与自我相异化、相对立,而且他人与自我也处在一种异化的对立关系之中,并且劳动产品、劳动过程以及人的类本质与自我相异化最终也要通过他人与自我的对立而表现出来。人与人之间不是和谐相处,而是互相争夺、互相压迫。自我与他人在敌对中共存。不但人与他人相对立,而且,人与自身也相对立。在异化状态下,自我与他者,甚至自我自身都处在一种不和谐的对立之中。“人的异化,一般的说,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3](P59)这里,马克思同时强调了他人的重要性,人对自身的认识,人与自身的关系总是要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来确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样具有“对象性”关系,人自身的存在和力量,一旦离开了他者的存在,没有他者的出现,也就无法得以证明。人对自我的认识也无从谈起。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他者却是作为对立的因素与自我相结合。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克服异化、达到自我与他者的和谐相处,最根本的是要消除资本主义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制度,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这种“大他者”,建立共产主义制度。因为,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中,自我与他者才可能真正地实现和解。

3.人的本质中“他者”思想。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重要论断,这一论断表明:人的本质是在与他人所建构起来的社会关系中获得的,人的现实性,人的真正存在必定是在与他人共同构建起来的各种社会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是由各种社会关系决定的,交往实践是人类实践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是人的交往实践才使人真正成为社会性的人。人与“他者”之间的交往实践是自我存在的前提。离开了他人,离开了与他人的交往实践,离开了他人创造的社会——历史条件,个人的存在和发展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者的存在为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人是现实的人,而绝不是抽象的存在物。马克思认为“人的活动”不可能是某个人的单向活动,人的存在也不可能是某个人的单独存在,而是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之中的互向活动和共同存在。因此,马克思所说的“现实的个人”也就是指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与他者发生各种交往关系的个人。“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2](P49)由此可见,现实中的任何人绝不是某种观念之中的人,更不是某种与世隔绝的人,“社会关系”是现实的个人存在的条件,而这种社会关系是个人与他人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出来的。马克思在对交往关系的论述中,已有一个他者之维凸显出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规定,并没有扼杀人的独立的个性,为了说明人的现实性和实体性,摒除那种抽象的人的本质的学说,必然要把人放在整个社会中来考察,放在他人的视野中去考察。人的本质是辩证的,人的独特性是在社会中形成的,人的社会性注定了人不可能离开他人而独立存在,自我必须与他人在一定的生产力基础上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

4.对象化中的“他者”。“对象化”这一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是马克思进行哲学运思的境遇。所谓对象化,就是指劳动的实现、劳动物化在对象之中并由此确证劳动者的存在和力量。“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3](P52)可见,马克思最初是在劳动的实现上来运用“对象化”这一概念的。这里,对象化的概念就内涵了自我或主体与对象或他者的关系,既包含了人与物的关系,又包含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可以看作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面已经论述过。马克思强调了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个人的存在和本质力量的确是以作为“他者”的对象物为前提的,没有对象的存在,没有他人的现身,人只能是虚无缥缈的,人的自我存在与本质力量就无法得以确证。“确证”一词本身就暗含了他者的存在,确证不可能是自我对自我的确证,而必然是他者对自我的确证。自我与他者辩证统一于社会关系中,两者互为对象,相互确证:相对于自我,他者是对象;相对于他者,自我是对象。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本身又不是其他存在物的对象,只是一个思辨的抽象存在,只能是“非存在”。“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一个存在物如果本身不是第三存在物的对象,就没有任何存在物作为自己的对象。”[3](P106)他者的存在,绝不像萨特所言的“他人就是地狱”,他者的存在是积极意义的存在,正是由于他者的存在,自我才能得以展现,眼界才能得以开阔,思想才能得以共享,发展才能得以全面。马克思通过对象性关系的强调,力图消解西方哲学长期以来的主客二元模式下主体对客体的主宰和统治,使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者平等相待,和谐共处。同时,对象之间的互为对象性也就是后现代哲学中所关注的互为主体性或者间性。

二、“他者”思想的基础语境——社会性关系

马克思对“他者”的重视,是在社会性的考察中作出的。我们在阐明马克思他者思想的过程中,总是隐藏了一个基础语境,这就是社会性关系。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时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56)毫无疑问,社会性,在马克思那里是不言自明的,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是社会性的存在物,人必然是处在社会性关系之中才能成其为现实的人,自我与他者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互动而成为一种关系。实践,在马克思那里可以等同于社会性这个词,因为实践的展开必然是对象性的,实践必然是人对于自然或者他人的实践,是在共同体之中进行的。马克思正是立足于实践的展开、现实的社会关系,现实的人来实现哲学变革的。无论是把他者看作客观的自然他者,还是把他者看作主观的人类他者,他者始终是不可孤立的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与人发生直接关系的“为我之物”。把“他者”纳入到社会性考察之中是解决自我与他者分离问题的最终依据。这样就克服了胡塞尔式的“他者”哲学向先验主义的唯我论的回复,从而避免了形而上学式的空洞的“他者”观。对他者的关注,对他者问题的真正解决必须回归到生活世界,即社会性关系之中。这也是马克思哲学所给予我们的启示。

现代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试图建立起理想的交往理论,强调主体间的沟通、交流的重要性。认为“交往行动是在一种生活世界之内进行反映的。”[4](P442)交往理论的建立必须以生活世界为基础,生活世界作为先验性的原型决不能是抽象的先验设定,而只能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这样的生活世界也就是马克思思想理论所运作的场所,也即是作为以现实的人为基础的人与人发生现实关系的社会性的交往世界。哈贝马斯提出通过“交往”来“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对话来解决实际问题,事实上也就内涵了对马克思“他者”思想的认同和继承。

[1]杨大春.语言,身体,他者——当代法国哲学的三大主题[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M].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李月明

A715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6.05.02

猜你喜欢
对象性存在物他者
最有思想的句子
论马克思的对象性意识
回到给予性与现象本身——论马里翁对对象性和成已的回应与批评
“他者”眼中的“她者”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他者视域下曹保平作品的文化反思
为“他者”负责: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探析
“对象性存在”的三重规定性及其意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然观之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