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工科女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探究

2016-05-14 11:14谢莉莉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理工科女大学生领导力

谢莉莉

摘要:我国高校近年开始关注学生领导力的培养,理工科女大学生所肩负的时代重任和其追求卓越的能力之间出现偏差。本文从理工科女大学生领导力现状及原因方面考察加强女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必要性,并探索相应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理工科;女大学生;领导力;培养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6.07.0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7—0050—03

科技与社会的飞速发展逐渐使女大学生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理工科女大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及专业的科学技术素养对国家的科技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社会风俗习惯及无性别教育等环境交织下,理工科女大学生在领导力培养方面往往显得差强人意。如何做好理工科女大学生的领导力培养不仅关系到个人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

一、理工科女大学生领导力现状及原因

理工科女大学生作为高知识女性群体,面临繁重的学业压力,应对与男大学生在专业领域的激烈竞争,遭遇就业时的恼人歧视,使得她们更多关注个人学习成绩,力求在学业上通过自身勤奋刻苦获得肯定。但相较与男大学生,女生在价值理念、个人愿景、实践成长等多方面可以一窥领导力的领域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一)自我意识不足导致社会视野狭窄。受传统文化“男尊女卑”思想及有形和无形现实困境的影响,理工科女大学生往往埋头苦读于各种专业书籍中,较少接受具有人文主义情怀和生命价值的书籍。传统男尊女卑价值观的影响使女大学生忽视对自身发展的要求,对自身人身价值实现的要求。女性意识的丧失导致个体以他者的眼光不断改造自身成为男性的附庸品。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又或多或少或隐或藏的“存在着性别歧视的内容,而这些内容一经大众传媒的传播,也就无疑强化了人们心理的角色定型和社会上的性别分类。”女大学生受此影响囿于个人领域的天地之中,而不愿踏入公众领域,更不可能对公众领域中充满权利象征的领导地位进行挑战,从而忽视自身对价值关系的追求。

(二)榜样力量缺乏导致个体发展乏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典型事迹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在榜样事迹的宣传中,女性榜样尤其是女性领导力方面突出的榜样人物是不多的。领导者更多被定义为男性、智慧、高度和自信等特质,而女性具有的交互性或共享权利的方式是鲜有的。女性拥有更鼓励参与或更民主的管理风格,而较少独断或发号施令。但现今高校对学生骨干的选拔更多是以男性领导特质为由的选拔方式。缺少女性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个体在学业、与人交往、求职就业等人生发展过程中往往陷入迷茫和不知所措中,其个人及共同价值观者的愿景及实现更是无从谈起。

(三)实践平台匮乏导致能力锻炼有限。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并不比男生差。但是成绩的优势并没有给她们带来一定的自信。在理工科院校或专业中,女大学生在学生组织中担任学生干部的人数少于男生,顶层的领导岗位更是如此。笔者对南京某理工类高校社团联合会、校级、院级学生会等学生组织中的150名成员的调查中发现,部门的成员数目方面,女生与男生的比例为4:6,部门骨干及部门领导者数目方面,女生与男生的比例则拉至2:8。选拔制度及高层领导位置的匮乏使得女性领导力培养的实践平台少之又少。这样的生活状态使理工科女大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社会生活所抛弃,无法通过校内外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生活,开发自己的领导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理工科女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浪潮的席卷下,国家和社会都面临着应对各个层面变革的巨大挑战。女大学生作为社会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从引导社会革新的角度出发,领导力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其具有真正有教养公民的价值取向,有利于社会民主的完善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中国梦需要的是一个卓越的梦,一个以愿景为展望重塑个体信仰的梦。理工科女大学生掌握先进的科学理论及技术知识,对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产业现代化的进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个人、所处团体中的一员及社会公众领域中的成员,女大学生有责任积极主动承担起榜样的角色,为所在组织、本地社区、民族以及整个世界做出贡献。其次,激烈国际竞争的关键是各国人才的竞争。青年人是未来引领社会健康发展的后备力量,理工科女大学生领导力对于青年社会行为的发展至关重要,她们可以用冷静的头脑、务实的行动、积极的态度与合适的方式,联结不同阶级、文化、民族、性别的人们,向着共同目标有效前进。大学生有领导力则国家的未来才更有领导力。

(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在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其人才素质培养的内涵也必然要与时俱进。当代社会需要更多有高素质的优秀公民和社会中坚力量。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重任需要千千万万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青年人投身建设祖国的洪流中。大学生领导力的开发是素质论、能力论、实践论的全面系统工程,并最终以个人实践能力展现出来。可以说,大学生领导力的开发是一部个人实践的成长史。大学不仅是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发源地,同时也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及人民生活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大学为社会领导人才的培养就极大丰富了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理工科女大学生作为大学知识的传播者、践行者,应具备追求卓越的意识和行为。大学领导力培养可以使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在道德、人格、心理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升华。这将对社会风气的改变、道德水准的提升、主流文化的繁荣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是高校实现自身教育目标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三)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理工科女大学生由于所学的知识相对偏重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同时又要求有较高的动手能力,似乎与传统文化对女性的要求偏差较大,无形中给予女大学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就业市场对理工科女大学生的种种限制又加大这种心理的暗示。是重塑女性自我,发掘自身潜能,还是默认现状,退避三舍,对女大学生来说是一次真正的选择和考验。领导力的培养将促使女性努力拓展自己,学习和探索新的知识,运用已掌握的技能和价值观去适应新的状况。同时促进个人对自我发展的认知,明确自身工作所具有的非凡意义,以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支撑自我度过艰难的时刻。其次,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日俱增。大学毕业生除了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在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管理能力等方面也有较高要求。国内很多知名高校也开始反思学生成长中的种种关系,如上海交通大学就提出“能力建设+知识探究+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学生领导力的培养作为一个切入点无疑对个体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理工科女大学生领导力培养途径

(一)拓宽知识教育内容。首先将女性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充分培养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教师需有意识地帮助女大学生树立自尊自强的品格,可以结合专业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和科研活动,充分挖掘女大学生参与和管理的能力,在不违背原则条件下,适当给予女大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使她们对自身的能动心性和创造性有进一步的认识,看到自身的社会价值,建立起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将领导力培养融入到通识教育中。进入21世纪,美国通识教育掀起热潮,国内一些高校在关注通识教育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大学生领导力的教育。如浙江大学开设了“领导艺术”、“领导行为学”等领导力开发的基础教育课程,还通过举办“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系列讲座”推动领导力教育,有效满足了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需要。

(二)提升教育实践平台。实践平台是推进理工科女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高校女大学生领导力的实践平台资源非常有限。一些主要的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的领导岗位大都由男性担任。女大学生在加入学生组织或社团后也往往存在“看不见的天花板”的现象。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理工科女大学生自我领导力的培养,提倡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理工科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感情、学业、经济等形形色色的压力,这就需要自身拥有成熟与平和的态度,积极健康的心理认知,较强的自我评价、自我督促的能力,使其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提升领导力以及感染、号召他人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要在“男女平等”发展的前提下,优化现有校内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领导人选的培养,并通过党政机关、社区服务、企事业单位等的合作,建立大学生领导力实践培养基地,推荐优秀的女大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挂职锻炼,不断增强自身的领导能力。如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拉文大学就非常重视社区资源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在两个学期的领导教育课程中,专门有一个学期用于实践,培养学生领导力。

(三)积极营造良好氛围。高校、社会应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领理工科女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同,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校应主动发现和积极宣传女大学生身边的典型人物和事迹,让她们身边的正能量不断激励她们刻苦磨砺,自强不息。学校可以针对理工科女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就业、心理等困难,邀请各行各业成功的女科学家、女企业家等到学校做相关讲座,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以此激发她们深潜在内的领导能力。社会则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依靠大众传媒的力量积极宣传做出杰出贡献的女性典范,呼吁社会正确面对“男女平等”的问题,为女性在就业、教育、收入分配等方面营造公平、公正的氛围,使理工科女大学生拥有良好的成长氛围。

(四)完善激励反馈机制。推进理工科女大学生的领导力培养需要完善领导力培养的激励及反馈机制。运用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等手段进行正面引导,规范女大学生的领导行为,使她们每时每刻都能呈现出积极向上的一面,从而强化她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自我实现的精神。同时,建立一整套具可操作性的领导力教育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利用信息化时代的网络平台,高校以相关课程教育融入理工科女大学生日常教育为基础,建立建设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网络平台。通过专业教师及校外教育人士,依托网络教学、网络互动、网络跟踪等信息措施,实现对理工科女大学生可持续性的领导力培养。在评价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性和有效性,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等方面相统一,在评价工作中促进理工科女大学生领导力的发展。

[责任编辑:韩璐]

猜你喜欢
理工科女大学生领导力
不理
《领导力21法则》
《领导力21法则》
理工科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研究
领导力的名与实
六字诀健身气功锻炼对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实验研究
有氧健身操结合瑜伽练习对女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师范类院校理工科科研发展问题探析
有关理工科线性代数教学改革必要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