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民航专业留学生培养模式研究

2016-05-14 11:38张帆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张帆

摘要:在我国国产飞机不断取得突破的背景下,为外国客户培养高端的民航专业人才成为民航院校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本文在总结分析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已经实施的数批外籍留学生的培养模式后,针对留学生的不同学历层次,培养目标和其语言文化背景建立了相应的培养模式,为国家民航战略服务。

关键词:民航专业;外籍留学生;培养模式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6.07.035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7—0131—03

一、背景

2015年11月,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C919在上海正式下线,这标志着我国在世界民航制造业的舞台上逐渐取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在此之前,由西安飞机制造公司生产的新舟系列支线涡轮螺旋桨飞机已经行销亚洲和非洲多个国家,运行多年,取得了较好的商业效益,其安全可靠的特性为我国的民航制造业创立了极佳的口碑。民航制造业有其行业特殊性,飞机制造商除了在硬件上为客户生产制造飞机以外,往往还需要为客户配套培养符合国际民航法规和其本国民航管理规定的相关人才,才能真正保障飞机交付后的安全高效运行。所以,民航制造业需要本国民航院校的大力支持。民航院校在总结本国的民航运输行业在运行、安全和市场方面成果的基础上,设计规划课程,实施对来华留学生的具体培养工作,从而保障国产飞机的顺利交付和运行,达到输出我国先进民航文化和安全文化的目的,最终为我国民航强国的国家战略做出贡献。我国民航运输业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在安全方面,我国在世界范围内长期保持良好的安全记录,使我国成为世界民航安全文化的高地。同时,我国民航运输企业在长期市场化竞争的环境下,也占领了民航服务行业的高端,海南航空公司获得了国际民航顾问公司SKYTRAX的五星级航空公司的称号。这些基础都为大量的外籍民航专业留学生来华学习铺平了道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以下简称中飞院)作为中国民航人才的摇篮,从2008年起至今,通过与西安飞机制造公司民用飞机中心搭建的合作平台,配套外销的新舟(MA)系列飞机,开展了面向两批老挝籍飞行专业留学生、一批老挝籍机务专业留学生和分别来自于厄立特里亚和吉布提的两批空中乘务专业留学生的培养工作,在多个民航专业上积累了大量对外培养经验。针对留学生的学历层次,培养目标和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中飞院对外培养团队制定了多套培养方案,全面融合弹性嵌入式设计理念,即培训模式可转换,课程时数可调节,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互相嵌入,互相支撑的模式,最大程度地适应留学生的具体情况。同时,着力与飞机制造厂商合作建设实训设备,为今后国家战略实施带来的培养大批量高质量民航专业的留学生的要求在软硬件上做好了全方位的准备。

培养民航专业的留学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教学体系上包含预科性质的语言培养、专业理论教学、实作训练和改装训练等多个环节。从培养主体上涉及学校和民航企业的合作以及校内多部门的合作等多种合作模式。又由于培养的地点随着教学阶段的不同而进行转换,牵动各省市的外事部门和培养单位的外事管理部门。同时,需要接受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外事部门的监管和指导。此外,根据送培国的国情和具体要求还需要得到送培国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协作。

二、培养模式

民航专业来华留学生培养时间长,教学环节多,培训模式复杂,参与方众多,针对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还是空白,但一旦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建立起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巨大。本文通过建立民航专业留学生培养的“专业体系”的纵向维度和“培养阶段”的横向维度来探索科学合理的留学生培养模式,为国家教育和民航主管部门提供参考,也尝试为民航院校、民航制造企业和民航运输企业对外输出培养服务标准制定起到借鉴作用。

(一)民航专业留学生的专业体系建设

民航高等教育中的四个核心专业是飞行技术专业、空中交通管理专业、民航机务专业和空中乘务专业。其中,飞行技术专业、空中交通管理专业、民航机务专业在国内的培养计划中为本科层次,空中乘务专业为专科层次。由于空中交通专业涉及一个国家的空域主权,通常与该国的空军关联,在目前购买我国国产飞机的国家中均直接由其空军实施操作,所以现阶段中飞院已经实施的民航专业留学生培养中,没有空中交通管理专业的留学生。

1.飞行技术专业

飞行技术专业留学生由送培国招收选送,但是要通过中国民航管理规定(CCAR)的相关体检。目前来华的飞行技术专业留学生都是送培国选拔的本国的高中毕业的男生,具备基础的英语语言能力。他们来华学习的时间约为2年,以获得符合中国民航管理规定CCAR-61部中相关机型的商业驾驶员执照为培养目标。在其成功完成规定的培训项目后,由其本国的军方高等院校授予学士学位和等同于大学本科的毕业证,整个培养周期因个人的训练情况而不同,约为4~5年。

2.民航机务专业

民航机务专业的留学生由送培国选送。同样,他们都是高中层次的男生,具备基础的英语语言能力,来华学习时间约为2年,以获得符合中国民航管理规定CCAR-66部《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管理规定》基础机务执照为培养目标。在其成功完成规定的培训项目后,由其本国的军方高等院校授予学士学位和等同于大学本科的毕业证,整个培养周期约3.5年。

3.空中乘务专业

目前中飞院已经为厄立特里亚和吉布提分别培养了两批空中乘务专业的留学生。他们选送的都是有一定民航工作经验的男生,从事过机务工作或民航市场销售工作,其目的是为未来的乘务队伍培养经理级的管理人才。他们来华一般学习4个月左右,获得由中飞院颁发的民航空中乘务基础结业证和飞机制造厂商的乘务技能结业证。

(二)民航专业留学生的培养阶段划分与实施

来华的民航专业留学生的培养涉及多个环节,通常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即理论学习阶段和实作训练阶段。但对于飞行技术专业的学生,由于英语技能也是飞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选送的学生的英语能力又只在基础水平,缺乏专业语言能力,所以,中飞院为飞行技术专业的留学生专门前置了英语语言预科项目,以提升其专业英语语言能力。下面从三个主要阶段来分别分析说明。

1.理论学习阶段

在这一阶段来华留学生转移到各个二级学院进行学习,其教学管理也相应转移到各个学院。

飞机技术专业和民航机务专业的留学生理论学习时间较长,科目较多,包含一些基础的飞机原理、飞行原理、民航气象、航空仪表基础等等专业课程。中飞院是中国民航飞行员的培养基地,办学沉淀较为深厚,所以在实施上述课程时,教师大量利用校园里的实物和模型,并组织观摩飞行和空管运行来加深学生对飞行的感性认识,达到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大纲要求内容的教学任务,同时也将厚重的民航文化和安全共识传递给了留学生。

对于空中乘务专业的留学生,这一阶段通常就直接在实作教室或者模拟客舱内进行授课,利用大量实际的设备设施对学生进行浸入式教学。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涵盖客舱安全管理、客舱服务礼仪、客舱播音技巧等等理论课程。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理论教学阶段,中飞院教学团队有意识地淡化学生对某种特定机型的认识,强化其安全意识和服务意识,而不是仅仅训练其某项特定的技能,目的是使他们成为具备民航通识和先进安全服务意识的乘务管理人才。

2.实作训练阶段

飞行技术专业留学生的实作训练就是飞行训练。留学生在中飞院的飞行训练一般是初教机的训练和模拟机训练。因为目前留学生未来的运行机型就是中飞院装备的高教机新舟系列,所以学生在飞行训练中可以大量接触到今后的运行机型,而且中飞院也装备有新舟系列的模拟机,为飞行实际训练带来极大的方便。在目前的实际操作中,由于送培国自己的空军也装备同样的机型,所以出于成本和管理方面的考虑,飞行技术专业的留学生在完成163小时的初教机飞行和32小时的初教机特殊情况模拟飞行训练结束后,学生会转移到飞机制造公司或者回国进行高教机的飞行训练。

民航机务专业的留学生会转移到航空工程学院的实训基地进行实作训练。同样,因为他们的运行机型就是中飞院装备的高教机新舟系列,所以在实作训练中留学生就直接以新舟系列飞机作为训练对象,为送培国节约大量的时间与金钱。

而对于空中乘务专业的留学生,实作训练包含在模拟客舱中进行客舱服务与设施,应急设施与程序舱门的相关训练。中飞院装备的模拟灭火舱和舱门练习器也保障了实作训练达到了中国民航管理规定CCAR.141部的要求。

留学生的培养标准有双重性,一方面来自于其送培国民航管理规定,另一方面也来自于我国民航制造单位的行业标准。培养源头的“双重输入”导致了整个培养过程的二元制。教学管理业必须以上述双重输入作为指导来设计课程,并使各项课程相互关联融合。而培养过程中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管理质量的监控也应当以双重标准来实施。为控制好“双重标准”下的教学质量,培养单位将课程的考试改革为考试和考查相结合,部分实操课程直接采用送培国相关民航管理规定作为考查标准。培养单位还引入了中期座谈会的形式,邀请送培国代表和国内民航制造企业代表参加教学座谈会,在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的同时后续课程进行必要的修订,得到了送培国和送培单位的高度评价。

另外,在外籍民航专业留学生在华学习期间,中飞院特别注意对其生活保障和人性化关怀,尝试为其开设《现代中国》的国情课程,组织其参观博物馆、动物园,同时注意扩大他们与本校学生的接触面,向其灌输中国的民航文化,建立与我国民航行业一致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从而为未来的进一步合作打下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在老挝籍机务学生来华学习期间,发生了汶川大地震,厄立特里亚乘务学生来华学习期间发生了雅安大地震,中飞院教学管理团队特别对留学生进行了生活和心理关怀,培养其避灾意识和措施,也让他们看到了中国民航在灾难中的强大作用,使他们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而亲切的印象。

三、结语

目前对民航专业的外籍留学生的培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送培国的计划时有变动,飞机制造厂和民航院校的合作协调不够,经费和设施设备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都有待于研究者和教学管理实施者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研究。

培养外籍民航专业留学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断探索其培养模式和方法是中飞院这样的民航院校的本职工作。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对我国民航、教育和对外交流都有积极正面的意义。

[责任编辑:韩璐]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会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重构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科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