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慧婷
摘 要:“微”时代到来,掀起了教育界一场“微课旋风”。新课程标准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本文将从微课的概念、特征与应用方面进行研究,旨在彰显微课在教学中产生的高效能。
关键词:微课;特征;应用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俨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微时代”。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微型文化形式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为教师,我们既要关注各种微现象,又要聚焦微课堂,让教育教学彰显出更高的效能。
一、 微课的概念
“微课”是指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就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微课”除了教学视频外,还包括教师设计的教案、配套的课件、相关练习、教师点评及教学后的个人反思。这些相互关联的内容,形成了新型的主题式的教学资源。
二、微课的特征
1.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是微课的典型特征。微课视频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往往控制在5~8分钟。教师将复杂的教学内容进行划分,分成若干个小知识点,再选择其中一项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有针对性的教学视频和40分钟的常规课相比,教学内容更精巧,知识点更突出,既降低了教师教学的难度,又能满足更多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
2.资源容量小,使用方便也是微课的重要特征。微课视频只有几十兆,容量非常小,大多是流媒体格式,能支持网络在线播放。教师将录制好的视频资源上传后,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课例,在线观看或下载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十分方便。这样的微课,对于教师教学观摩来说也是极其便捷的。 教师可以利用无课时间,通过看微课视频进行课堂教學观摩、反思和研究,从而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
三、微课的应用
1.预习型微课——让课前预习更轻松。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和学生提前做好各项积极准备,尤其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必须在课前主动介入学习内容,调整好自己的学习状态,在教师教之前,进行先期预习。预习型微课可以成为学生接触新知识、自主预习的好帮手。当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疑问或难以抓住文本的重、难点时,课前使用微课能够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生学习新知、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扫清障碍,也能够为学生答疑解惑。例如,在预习三年级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时,学生不了解唐代诗人王维,对他的生平所知甚少,无法体会作者写诗时的心情。教师课前制作一个介绍作者的微课视频,让学生从作者的境遇、写作环境等入手理解文本,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了預习型微课,学生课前预习会变得更轻松。
2.导学型微课——让课堂学习更高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让学生产生学习主动性,教学才会有效。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因此,导学型微课须避免一味讲、满堂灌的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通过营造轻松和谐的、积极互动的语言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学,借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让学生产生迫切的求知欲、强烈的表达欲,学以致用,努力产生浸润性的效果。如录制《荷花》一课的导学视频时,我把目标定位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悟语言文字,激发学生喜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等几方面。我先布置学生自主学习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荷叶、荷花的语句并说出它们的特点。再紧扣“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关键语句,引导学生体会。教师借助直观形象的动画,将这个情境展现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当学生亲眼目睹荷花不经意间钻出水面,亭亭玉立、生机盎然的一幕时,对荷花的喜爱之情便油然而生了。
3.巩固型微课——让学习向课外延伸。生活中有丰富的语文知识,仅靠短短的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引领学生向课外延伸、向深处漫溯呢?这就离不开巩固型微课。这种供学生课后使用的微课,将重要知识点汇集起来,形成更加系统化、深刻化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通过完成相关的拓展性练习,提高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笔者在执教二年级《水乡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诗歌形式有更深的感悟,在学生学完课文后,给学生出示一个关于水乡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水乡除了水多、船多、歌多,还有什么多。有了直观感受,再根据微课中提供的诗歌形式进行填空编写。这样,学生不但内化了书本语言,还掌握了一种新的语言表达形式,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
微课,融入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渗透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了常规教学的模式。聚焦微课堂,既能使教学效能最大化,又能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打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