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潜助困,让地理课堂更精彩

2016-05-30 15:55朱吉
新校园(下) 2016年10期
关键词:适性学困生探究

朱吉

摘 要:教师教学要认真思考,并积极探索植根于学科特点之上的教学策略,做到适性而教,激发学困生潜能,使其树立自信,在学习上取得长足的进步,获得全面发展。

关键词:适性教育;地理教学;策略

在潜能生转化方面,适性教育的实施要注意个体发展的适宜性,即教育措施要与每个学生的特点相适应。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技巧,最大限度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将来都能在社会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一、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一个班级里要想实施有效教学,激发学困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深入研究教材,依据课程标准,注重基础性和适用性,制订适合潜能生学习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实,这样他才会树立学习的信心。努力创设严谨而又活泼的教学环境,“严谨”是指教师教学收放自如,指导有方,不能使课堂杂乱无章;“活泼”是指学生学习中愿意发言、敢于发言。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的激励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及时表扬和鼓励,让智慧的火花跳跃起来,使更多的学生学会表达,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讲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时,由于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师需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可以列举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能采光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提供活动展示的舞台,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

实施适性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教师拥有教育智慧和教育策略。学生身上“沉睡”的力量,那些來自个体内部的积极力量,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一次市教研室进行的视导中,笔者所带班的地理课被抽听。这个班中绝大多数学生属于学困生,要让他们在外人面前主动展示,笔者还是很担心。考虑再三,笔者选择了试卷讲评课。在前期准备中,笔者对试题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又将学生的答题情况做细致梳理,布置学生走上讲台做试题演练,学生的反应出乎笔者的意料,他们没有推脱,没有逃避,而是兴奋、激动。在当天的课堂上,学生准备充分,展示精彩纷呈,讲台上的学生除了讲解演练的题目以外,还举例为证,并不时地与台下的同学互动,直到下课所有的学生还意犹未尽,悄悄问:“老师,明天是不是继续?”作为教师,有义务给学生创造一个快乐的课堂,让他们在其中发现真我,挖掘潜能,展现本真的快乐。

三、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动力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能主动提出问题,自由地展开讨论和交流,敢于尝试并学会倾听建议等行为,能为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如果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不去关注他们,学生就会放弃自己。而小組合作学习能改变这一现状,在小组内学生既可以独立思考,又可以积极表现自己,小组合作满足他们表达的需要。如果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有突出的表现,还能得到教师和其他组员的认可,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激发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复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时,4个学习小组分别开展合作探究,从梳理知识结构开始,学生很快就将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昼夜交替、产生时差、使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这4个重要知识点整理得井井有条。在小组展示的时候,各小组代表侃侃而谈,阐述本组合作思考后得出的精彩结论。小组学习给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有助于帮助学困生走出封闭的自我,在小组中找到表现和发展的机会,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在教学层面上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参与程度,缩短了探究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适性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课堂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阵地,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摇篮。适性教育使学生禁锢的思想日趋活跃而且富有个性,单调的学习内容变得丰富。

参考文献:

[1]金延清.适性的教育[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3.

[2]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适性学困生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适性教育 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适性教育 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