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型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与管理研究

2016-05-30 19:52王永祥熊春梅
新校园(下) 2016年10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培养

王永祥 熊春梅

摘 要:随着我国各高校青年教师的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大,如何有效培养和管理青年教师也越来越引起关注。本文以教学研究型高校为例来阐述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培养和管理方法,为促进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多的参考。

关键词:教学研究型;青年教师;培养

一、引言

国内学者根据不同的角度,如科研成果、学术声望、生源规模等从“型”上将我国高校界定为三类: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其中教学研究型高校类似于各行业中的“大中型企业”,所占比例最多,这类高校肩负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教学上,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兼顾一定数量的研究生教育,除了“教学型” 的知识传授外,更偏重于“研究型”教学,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科研方面看,以日常教学和服务于社会的角度做科研,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

教学研究型高校介于教学型和研究型高校之间,既不能偏重教学,也不能偏重科研,二者如何平衡,值得每位高校教师思考,尤其是对在高校教师中占比越来越大的青年教师来讲,这更是一大难题。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界定是: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在高校内专门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40周岁以下的专任教师。《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高校专任教师149.69万人,2014年专任教师153.45万人,比上年增加3.76万人,而新增人员以青年教师居多。笔者通过对江西几所教学研究型高校进行调研,以南昌航空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为例,专任教师共78人,其中青年教师40人,占51.28%。在一些非传统专业院系,青年教师占比更大,如江西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专任教师共37人,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30人,占81.08%,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学研究型高校的主力军。

青年教师多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知识扎实,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他们更接近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教学中更容易进行师生互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是高校科研整体水平提高的有力保障。高校青年教师作为新生力量,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所培养人才的水平的高低,也是学校未来事业发展的基础。有效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不仅能为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至关重要。

二、教学研究型高校青年教师面对的困难

笔者对江西省几所高校共50位青年教师的调查情况显示,现阶段高校青年教师无不面临着三座“大山”:教学、科研和经济,即教学任务重,科研能力不足,科研项目难申请,经济压力大。

1.教学任务重

首先,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致使学生人数成倍增长,学生层次多样化,师生配比严重失调。其次,现阶段高校大学生都是95后,绝大多数都是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下成长的一代,他们思想活跃,个性突出。要给他们传授知识,教师自己先要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参与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加强和学生的互动,而这些繁重的任务往往落在青年教师身上。

教学能力上,青年教师大多数人是非师范类院校毕业,在教学上缺乏系统的培训,他们虽然专业知识强,但是在教学方法、经验、教学实践能力上还有欠缺,教学组织上还有待提高。

图1 教学能力情况调查结果

从图1可以看出,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还很薄弱,15.79%的教师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15.79%的教师获得省部级教学奖,68.42%的教师没有任何奖项。

2.科研压力大

科研指标在教学研究型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与日常考核中占比较大,有些甚至超过了教學任务的占比,一些高校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一定量的科研任务。而青年教师多数教学任务重,除去教学外能用在科研上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科研能力也存在不足。自己能申请到的项目极少,又难以参与专家教授级的科研项目,青年教师对科研心有余而力不足。

如图2,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青年教师在科研上的精力投入有限,投入10%的占31.58%,投入20%的占31.58%,投入30%的占15.79%,投入40%的占21.05%,他们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完成教学工作上。

图2 教学与科研情况调查结果

图3 青年教师科研情况调查结果

由图3看出,青年教师发表论文数量不足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科研能力还不够强(57.89%),其次是教学任务多,没精力写高质量的论文(15.79%)。

3.缺乏合理系统的培训

目前国内外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采用了入职培培训、导师制度、“传帮带”制度、继续深造等途径,这些方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大多都是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培训内容也过于单一、固化。另外,青年教师对培训认识也不够深入,再加上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据青年教师导师制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7.37%的青年教师都有指定的指导教师,而52.63%的青年教师没有指导教师。青年教师传帮带效果也不理想,如图4显示,5.26%的青年教师认为指导教师作用很大,36.84%的青年教师认为指导教师作用较大,21.05%认为作用不大,36.84%认为形同虚设。

图4 青年教师传帮带情况调查结果

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虽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一方面是青年教师和指导教师的责任,但是没有一定的制度支撑和约束是主要原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青年教师和指导教师采用一定的奖励和约束制度,效果会更好。

高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定位和特点为青年教师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间和平台,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管理都要与学校发展、教师职业发展相适应。用事业留人,稳定师资,才是长久之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研究型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建议

综合各项调查和研究,笔者认为对青年教师应循序渐进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与管理:

1.注重人文关怀

高校青年教师基本都是遵循“从学校到学校”的发展路线,毕业时大多接近30岁,工作不稳定的情况下又面临婚姻、家庭等实际问题,这无疑让他们心理和思想上承受巨大压力。如果学校能给予工作和生活上的帮助和关怀,比如在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做好后勤工作,讓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则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学校要尊重教师个人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需求,为他们制订合适的培养计划,搭建符合学校发展和自身需求的平台,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2.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潜移默化的。优秀的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和知识储备都会成为学生的榜样。学校应该结合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通过讲授、座谈、树立榜样、长期有效的监督考核等形式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做事先做人,立业先立德”,使广大青年教师认识并认同教师就是一项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伟大职业,认清时代的发展趋势,认清新时期教师的光荣使命和应该具备的个人素质,为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还要帮助青年教师完成身份的转換,可以让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辅导员等工作。

3.做好人才培养规划

(1)进行职前培训

每位青年教师在入职前必须接受职前培训。学校可以指定一对一的帮扶教师,在日常教学及科研上对青年教师给予指导及帮扶,并且要对青年教师和指导教师提出任务和要求,如学生评教、督导评教、教学比赛等。用制度来支撑青年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提升教学水平

教学上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除日常指导外,定期安排青年教师外出学习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同时引进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校交流。鼓励青年教师提升学历,参加学术研讨会等,使青年教师始终保持领先的学科知识。

(3)提供更多的科研平台

学校可以让青年教师拥有自己的科研团队,明确自己所从事的科研方向与学科专业建设之间的关系,个人与团队的关系。指导教师应对青年教师的科研困难给予帮助和指导,让他们快速地融入自己的团队,全心全意地做科研,而不是迫于考核评职称等而不得不做科研。其次,在时间安排上,相应减轻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科研项目倾向于青年教师,为他们提供更多参与机会,鼓励青年教师主持校级课题,省级课题,参与国家级课题等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再次,对青年教师在科研上进行定期的培训,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在学校层面信息共享,及时公布本校的科研信息,促进各院系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加大与政府教育科研部门、研究院所、企业的交流,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科研方向和信息。

(4)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

首先,从国家政策层面上,应该依据高校不同的性质制订不同的考核标准。如在职称评定上不再是科研压倒一切,对教学研究型高校来讲,科研与教学应该得到同等重视,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与提高,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其次,高校应根据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来制订考核标准,对青年教师的考评不应该一刀切,应该考虑到青年教师自身的特点,按照他们的学术能力安排相应的任务。让青年教师能依据自己的兴趣、特点来选择教学和科研工作,如有些青年教师很愿意和学生沟通,乐于做学生工作,学校可以考虑减少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有些教师更愿意钻研科研,学校可以相应减少他的其他工作。再次,在完成基本工作量的基础上对超额完成工作的青年教师给予奖励,并加大奖励力度,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从学校层面努力提高青年教师待遇。

四、结论

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学校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对他们成长的每一步给予重视。同时青年教师在学校提供的平台上,应该端正思想态度,扎实肯学,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快速成长为符合学校发展需求的人才,为学校和社会贡献力量。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成长需要教师、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徐玲,刘俊渤.教学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培养模式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25(4):61-62.

[2]闫晓霞.教学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培养策略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15):158.

[3]张焱.教学与科研:高校青年教师何去何从[J].江苏高教,2013(3):95-97.

[4]吴坚.职业生涯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14(3):11-14.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培养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