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汉语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2016-05-30 21:49看加汗·马哈斯汗
新校园(下) 2016年10期
关键词:汉语教学中华传统文化弘扬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塑造学生中华魂的优秀载体,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汉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还包括思想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本文对汉语教学中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加以阐释。

关键词:汉语教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一、汉语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语言教学讲究层次性,传统文化教学也一样。教学的重点、方式、方法也要求有所侧重,要与学生的学习水平、认知能力和交际需求相适应,呈螺旋式上升趋势,体现一定的层级性。

2.实用性原则

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就是为了日常的交际。当学生真正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才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同时,也会引起他们进一步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要在教学中避免进入华而不实的误区。

3.适度性原则

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学一定要适应语言教学的需要。对于初级水平的学生,教学的目的在于让他们能够学好汉语并且能够尽快熟练地运用。所以,在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传授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否则过犹不及。

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前教育相结合

在传统汉语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穿插传统文化的讲授。教师要在保持常规汉语教学的基础上,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深入理解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涵,切身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震撼。在初级阶段的汉语课本中有许多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婚礼习俗等,其中不乏有妇孺皆知的名言佳句,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感受这些名言佳句中凝聚的传统文化的内涵。

1.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

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时候,首先要舍去重理轻文以及片面追求考试成绩的教学理念,把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一重要内容融入课程中。教师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好地体会其中的人文精髓,深刻理解传統文化中蕴含的人文思想。

2.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

中华传统美德包括孝敬父母、宽以待人、有同情心、救危济困等。对学生进行仁爱教育、礼貌教育、善心教育是刻不容缓的工作。在汉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善于体察他人的情感和需要,避免做出有损他人的事。学生从小接受体贴他人、关怀他人、理解他人的教育,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友情等的意义。

三、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1.通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增加学生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使青少年学生克服盲目崇拜西方文明、民族意识淡薄、思想脆弱、妄自菲薄等不良的思想倾向。

2.通过网络平台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汉语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获取有关传统文化的资料。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利用网络实现随时随地的交流,分享彼此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需要。

3.通过社会实践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学校可举办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开展书画比赛、诗歌诵读比赛、传统美德故事演讲等活动,锻炼与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也可以结合传统节日组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例如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中,结合踏青、郊游等活动宣扬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传统文化熏陶。这些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4.通过主题班会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主题班会,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以及正义感、是非心等的培养教育融入其中,使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凝聚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使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不断积淀。

总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中汉语教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广大汉语教师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理论水平,更好地给学生传授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看加汗·马哈斯汗,女,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人,伊犁职业中专师范学校助理讲师。

猜你喜欢
汉语教学中华传统文化弘扬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委婉语教学研究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否定副词“不”和“没”的认知分析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弘扬雷锋精神 坚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