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师与留守儿童建构良好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6-05-31 07:52陈祖耀
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3期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师生关系

陈祖耀

[摘 要]师生关系影响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关键因素是教师。由于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农村小学教师与留守儿童师生关系的建构,需要面对多方面的问题,有必要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探讨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农村小学教师;师生关系;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在农村小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他们的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打工,自己常常跟着祖父母一起生活,或者寄养在亲戚家。学习上,缺乏父母的监督和辅导;心理上,缺乏父母的陪伴,比较孤独。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比非留守儿童差,与同学、老师的交往并不理想。“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亲子依恋、师生关系较差,主观幸福感较低。”[1]我们知道,教师是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他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积极地融入学校生活,与同学建立和谐互助的关系,乐于参与班级各项活动,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养成。“师生关系的亲密性与儿童的分离焦虑、社交恐怖、广泛焦虑及焦虑总分是显著负相关。”[2]由此可见,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对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起着积极的作用,也是社会现实的迫切需要。

教师是儿童心中权威和理性的代表,教师是否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与教师关系的亲疏。下面笔者从分析良好师生关系建构的重要性开始,直面农村教师与留守儿童建构良好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教师在建构良好师生关系中的重要意义

1.补偿家教缺失,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

严父慈母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亲子关系,父教缺失影响留守儿童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与主观幸福感。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较差,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养成。孩子的成长,同样也离不开母亲。母亲是家庭生活中陪伴孩子最多的角色,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师生关系在留守儿童的亲子依恋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着中介作用。教师是儿童心中成人世界的代表,受到儿童的尊敬和信任,能够成为留守儿童情感世界的依赖者。面对离开父母而感到孤独失落的儿童,教师在长期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时,能够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充当父亲或母亲的角色,给予安慰和指导,帮助他们从孤独、失落中走出来。

2.成为良师益友,有利于学业成绩的提高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没有精力监督孩子学习,更无法辅导他们写作业。留守儿童的家庭作业,需要自觉完成,这就对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不畏惧教师,能把教师当做朋友,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与教师探讨问题的热情。教师对学生和蔼可亲,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工作。学生做作业时,遇到问题会主动向教师求助。教师,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不断给予鼓励,就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成为精神导师,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留守儿童所在的乡村,一般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没有相关的文化设施,人们的娱乐活动较为单一。比如在一些农村,打麻将、玩纸牌等娱乐活动盛行,赌博活动也时有发生。当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参与其中时,不难在一旁发现这些孩子的身影。此外,缺乏父母的监管,留守儿童会不加选择地收看各种电视节目,这也是失当的。不难看出,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在缺少父母在身旁的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留守儿童处于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在学校生活中,教师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导学生辨别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防止他们受到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做学生思想的引路人,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地打工,能更深刻地体会生活的艰难,这样就可以减少家长把负面情绪传递给学生。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感知未来的压力明显大于非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单亲外出务工的农村儿童则有更高的抑郁水平,感知到更高的未来压力。”[3]学生正处于无忧无虑的童年,这种悲观的态度与他们的年龄特征是不相称的。因此,需要教师发挥“精神导师”的作用,用先进的人物故事、同龄伙伴的影响,使学生融入班级文化,不断获得生活和学习的乐趣,增强对未来的信心。

二、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面对的几个问题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之间以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4]由于教师和学生所处的地位不同,所以可以把师生关系看作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由于师生的交往是情感的互动交流,可能亲密无间,也可能冲突对抗,所以师生关系又是心理关系。教师是儿童接触最多的成年人,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儿童情感上的依赖者。因此,在师生关系的建构上,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然而,师生关系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处于家校关系、教师群体、社会环境之中。家长对教师的态度、教师的群体文化、乡村社会风气、学校的管理方式等都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需要面对的几个问题。

1.监护人陈旧的教育观念与教师的教育观存在冲突

一是在教育观念上,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老年人,他们仍持有传统的私塾教育思想,赞同鞭笞不听话的学生。这种思想,将孩子作为管教的对象,把学生的俯首帖耳作为教师有能力的标志,简单地把师生关系理解为“打”与“被打”的关系。这种情况下,往往使得学生对教师产生畏惧情绪,不敢向教师吐露心声,更别说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了。二是在教育方法上,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懂教育规律,盲目要求教师布置大量家庭作业给学生。在他们眼中,布置大量的书面作业,成了教师认真负责的象征。有时候,留守儿童的祖父母或者亲戚,要忙农活,无暇顾及孩子。希望通过家庭作业,将孩子“拴”在书桌上,防止他们出去玩耍。姑且不说大量的书面家庭作业不符合教育部关于布置小学生家庭作业的要求,只说家长干预教师布置作业的行为,无疑会使一些学生对作业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也容易使学生和教师忙于作业的书写和讲评,而忽视了情感的交流和沟通。

2.威严型教学传统与民主平等的教学方式存在冲突

农村小学教师群体,中老年教师占有很大的比例,他们往往固守自己的教育经验,刻意与学生保持距离,以树立个人权威形象,很少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妨碍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学校生活中,威严型教师不苟言笑,让学生产生畏惧之心,其实质是管制学生思想的表现,疏远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容易使学生对教师群体产生刻板印象,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

3.乡村打工文化求财逐利,存在看轻教师劳动的现象

留守儿童的父母或者其他长辈,长期在外打工,改善了家庭的经济状况。有些家长将赚的钱财用于盖建别墅,对于孩子的教育投资则比较少;有些家长带着刚读完九年级的孩子外出打工、做小生意。不可否认,由于就业形势不乐观,教师的工资水平不高、生活并不宽裕,“读书无用论”得到一些家长的认同。这些留守儿童的家长,忙于财富的追逐,给孩子种下打工挣钱的思想,很少向教师询问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更是无暇顾及教师关于教育孩子的劝告。家长不重视学校教育,忽视教师的现象,会使一部分留守儿童对待学习三心二意,被动完成教师的作业。因此,这些学生常常受到教师的批评,久而久之,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4.“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流于形式

“留守儿童之家”是农村小学关爱孩子的一种方式,为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提供文化生活和情感交流的场所。实际上,由于缺乏教师的参与,“留守儿童之家”常常空有其名。留守儿童渴望阅读课外书籍,希望倾听教师的教诲,他们的监护人也欢迎教师在课余时间给孩子辅导功课。农村教师,大都来自于学校周边的乡村,放学之后,有自己的农活或者家务要做,没有时间在课后承担“留守儿童之家”的工作。对于留校的教师,由于缺乏制度要求,也没有充分利用“留守儿童之家”开展教育活动。

三、应对策略

监护人陈旧的教育观念,干扰教师与学生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农村学校威严型的教学传统,使教师个人与学生亲密关系的建构成为独角戏;乡村打工文化看轻读书的现象,影响学生对教师工作的认同和尊重;“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流于形式,没有发挥促进师生建构良好关系的作用。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作为教师,处于建构师生关系的主导地位,要转变观念,学习李镇西老师教育“差生”的经验。李老师主动担任这些“差生”的班主任,以他们为研究对象开展教育科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5]须知,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主动沟通,赢得家长对教师教育方法的认同

(1)落实家访,增加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教师的家访,受到家长的欢迎。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情况,倾听留守儿童监护人对儿童教育的看法,增进家校间的相互了解。学生是联结教师和家长心灵的纽带。教师在家访的过程中,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尊重家长的意见,寻求他们的配合,学生本人也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由此,教师、学生、监护人三者的关系将变得更加和谐。

(2)提高成绩,赢得家长对教师教育行为的尊重。注重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定期向监护人汇报孩子的学习情况。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使其通过学习成绩的提高,获得家长的认可。对于家庭作业,则坚持精简高效原则,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用于阅读,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2.增加教师群体间的交流,推动中老年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1)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利用班级活动增进科任教师与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通过定期邀请老教师讲授革命英雄故事、班级作文比赛请教师当评委等活动,增进学生对教师的了解,有利于缩小留守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利用教师节,鼓励学生向自己最害怕的教师送去节日问候。班主任可以事前和相关教师说明情况,为学生创造与教师沟通的机会。组织丰富多彩的师生交流活动,如校园运动会、清明扫墓、踏青等,让教师放下紧绷的面孔,与学生打成一片,以增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

(2)利用学校常务会议,把“师生关系”作为讨论的议题。通过教师间的讨论交流,引起教师们关注留守儿童,认识到自己与学生关系的疏远,俯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对于学校教师而言,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群体文化,将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

3.培养充满活力的班级文化,抵制乡村不良文化的侵袭

坚守教育理想,用班级文化感染学生。“拜金主义”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是暂时的。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要认识到教育劳动的价值,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教师可以通过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将留守儿童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其感受到文化之美。关注学生的课外生活,利用集体活动开展教育,比如集体阅读一本书、“我的理想”演讲比赛、编辑班级刊物等活动,形成充满活力的班级文化,能够有效地抵制周围不良文化的侵袭。

4.加强“留守儿童之家”制度建设,寻找专家引领

(1)形成制度,选择负责任的教师管理“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之家”长期沦为摆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专人负责。让那些关注留守儿童或者有志于开展教学研究的教师,担任“留守儿童之家”的管理者,使“留守儿童之家”真正成为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的乐园。一是为留守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书籍,拓宽他们的视野;二是组织课外活动,如手工制作等,培养留守儿童的兴趣;三是辅导家庭作业,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他们的成绩;四是走进留守儿童的情感世界,及时发现他们焦虑、孤僻、冷漠等不良情绪,注意倾听,成为他们可以信赖的好朋友。

(2)寻求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邀请心理专家指导工作。上级主管部门为“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提供物质支持,是“留守儿童之家”能够正常开展的前提。教师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邀请心理专家加盟“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一是为教师提供理论指导,指导教师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二是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通过专家的引领,教师能够更充分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更好地与留守儿童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李晓巍,刘艳.父教缺失下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依恋、师生关系与主观幸福感[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3):495.

[2][4]刘彩霞.小学儿童师生关系与其焦虑状况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侯珂,刘艳,屈智勇,蒋索.留守对农村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倾向值匹配的比较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6):651.

[5]李镇西.用心灵赢得心灵——李镇西教育讲演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2.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如何关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