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伟 王 立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创新实践研究
——以黑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为例
张宏伟王立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摘要:中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粗放向集约转变的重要时期。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但目前我国农民素质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要求尚存一定差距,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文章分析国内外职业农民培训实践,结合黑龙江省农业职业培训现状和需求,以“阳光工程”职业培训项目为例,研究适合黑龙江省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法、内容及平台,为深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创新模式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正式提出,此后三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均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出更高、更具体要求。重点指出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形式规模经营,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与农村实用人才。由此可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已成为我国经济长久发展基本战略[1]。目前国内学者研究主要围绕新型职业农民界定、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区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职业培育关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现代农业关系等方面,并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建立职业农民注册制度,实行农业资格准入制度,政府应加大职业农民培养投入力度,将优惠政策向职业农民培育倾斜,对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立法。从现有研究成果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根据不同层次需求,开展分类培训,建立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适合新型职业农民需求的培育模式。王守聪指出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必须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手段,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以及富民政策以多媒体形式传播;周应恒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目标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唐园结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关键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与生产经营技能,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的主体作用[2]。
综上,深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要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目标,借鉴国内外职业农民培训经验并因地制宜。文章以黑龙江省职业农民培训为研究对象,分析黑龙江省职业农民培训主客观需求,提出构建适合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机制和培育体系,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模式创新提供参考。
农民、职业农民及新型职业农民是相对动态概念,定义具有较大差别。根据沃尔夫的经典定义,传统农民主追求维持生计,身份有别于市民,而职业农民进入市场,将农业作为产业,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极大化。传统农民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强调等级秩序,而职业农民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人,是农业产业从业者。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指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养、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已涵盖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流通、服务等环节。就农业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而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向主要分为4类: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及新生代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育主要面向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及家庭农场主,此类主体掌握一定资源,具有较强创业意识与管理能力,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培育主要面向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农业工人等,此类主体掌握一定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经验丰富,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能够开展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育主要面向农机服务人员、动物防疫员及农业经理人等,此类主体掌握一定农业服务技能,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决策能力,掌握一定市场营销技能,从事农村社会化服务,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培育主要面向农业院校毕业生、返乡青年农民工及复转军人等,此类主体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对新技术、理念接受较快,能够从事技术推广、农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工作[3]。
(一)国外职业农民培育实践
了解国外职业农民培养体系的特点及相关政策对我国职业农民培养体系完善有一定借鉴意义[4]。
国外职业农民培育多采取院校定向委托培养、政府免费开办农业职业学校等形式组织农业技术培训,培养农村管理人才、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手及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等,依靠职业化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西方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养教育起步较早,经过多年发展,职业农民培训体系较完善,形成初、中、高互为补充的有机系统,普遍建立职业农民准入制度。美国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是建立“农工学院”,负责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工作,使农民能够参加各层次培训,掌握最新科研成果与农业技术[5];英国职业农民培育可追溯至1601年,英国政府将职业农民认证分为农业职业培训认证和农业教育认证[6];德国农民(即使曾接受高等教育)必须接受不少于3年的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合格后获得合格证书、农场师傅证书;加拿大政府实行“绿色证书”制度,职业农民必须获得绿色证书,否则不能经营或继承农场[7]。在培训形式上,农民必须参加一定课时的理论学习,还应在农场实践中获得一定学分,实践教学成为培育重要环节。德国政府通过“实践式教学”和“学徒式培训”模式开展职业农民培训,随着培训层次提高,教学中理论教学比重逐渐下降,农场实践和操作教学课程比重逐渐增加。
(二)国内职业农民培育实践
国内部分省份已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实践,天津市颁布实施《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条例》,甘肃省颁布实施《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条例》,四川省制定《四川省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办法(暂行)》,台湾“行政院农委会”启动新型农业运动“漂鸟计划”,提出先体验、后训练、再创业培育模式[8]。目前已在全国100个试点县初步构建教育培训、认定管理与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制度体系。其中,88个县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73个县制定认定管理办法,61个县明确扶持政策[9]。
黑龙江省作为国家“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及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具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良好基础。“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关键是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创新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经营体系。
(一)黑龙江省农民培训现状
黑龙江省在国家正式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前就陆续实施新型农民、农村科技明白人、跨世纪青年农民、基层农技人员及科技示范户等培训工程,通过多途径组织农民培训,见表1。2012年以来,黑龙江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根据农业从业人员需求,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农业管理培训等项目:2013年认定3047人为新型职业农民;2015年与教育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期内预计完成十个重点项目,认定培育7000名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专学历新型职业农民1万人。
表1 1999—2012年黑龙江省职业农民培训项目
随着《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实施,为适应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以及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黑龙江省计划针对不同培训对象开展农业种养殖、农机装备操作、农产品精深加工、营销,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以及包括餐饮、家政、电子信息、物流等工种在内的就业创业培训。黑龙江省总工会计划在2014—2020年,为50万合作社带头人、专业大户、农业产业职工等提供技能培训,推动传统农业体力型劳动者向现代智能型、科技型劳动者转变,为全省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二)黑龙江省职业农民培训需求分析
1.培养农业从业后备力量。根据《2015黑龙江统计年鉴》,2014年黑龙江省乡村户数达到520.5万户,乡村从业人员982.8万人,其中男性548.9万人,女性433.9万人;农业从业人员647.9万人,占全部乡村从业人员的67.2%;乡村从业人员较2010年减少6.6万人,农业从业人员较2010年减少29.6万人。农业从业人员逐年减少,农业从业人员占乡村从业人口比例逐年降低[10]。此外,黑龙江省存在人均耕地有限,务农收入不高,农民务农积极性较低等问题。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外出务工,农村留守人员年龄较大,主要由妇女和老人完成日常农活。此类人员学习新技能难度较大,主动参与培训意识不强。目前黑龙江省急需在农业职业学校中培养能够扎根农村,年富力强的后备力量[11]。
2.提升农业从业人员自身素质。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公告显示,黑龙江省农业从业人员具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者417.63万人,占全部农业从业人员的42.1%;具有初中文化程度者540.64万人,占54.5%;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仅占0.2%。黑龙江省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开展农业培训任务艰巨。根据调查发现,目前农民生产技术落后,遇到生产技术问题时,只能依靠自身或与邻居及经销商沟通解决。因文化程度限制,大部分农民对科技、新事物的接收理解能力差,形成恶性循环,成为制约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因素。
3.需要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培训。为了解农业从业人员培训情况,选取100名参加培训的基层农业从业人员开展问卷调查,根据反馈数据,农业从业人员主要是36~45周岁男性,比例为45%;25~35周岁者占25%,是农业生产的后备力量。培训需求调查中,第一需求选择学历教育培训的占14%,表明目前基层农业从业人员接受教育需求较高;选择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者占比最高,近50%,表明基层农业从业人员希望通过培训提高技能;调查数据亦表明基层农业从业人员希望参与种子、农药、化肥等相关培训项目,期望通过培训开阔思路,提高致富能力。
4.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基层农业从业人员期望培训形式调查中,35%调查对象选择网上学习形式,表明互联网技术已走入农村,基层农业从业人员信息化素养提高,通过互联网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时机成熟;11%调查对象选择手机学习形式,表明未来通过移动互联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咨询及项目跟踪服务成为可能;40%调查对象选择课堂授课和现场培训,表明基层农业从业人员希望能够与专业技术人员直接交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应整合现代化学习方式和传统培训形式,形成融合的培育模式。但目前黑龙江省开展农业培训方式较单一,无法解决农业从业人员“工学矛盾”,农业技术培训时效性较差,无法快速解决新技术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制约农业新技术推广及农业职业培训开展。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核心是教育培训,必须完善现有培训课程、方式,根据职业农民和生产特点,采用先进培训模式、理念,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培育模式。在“阳光工程”职业培训项目实践过程中,黑龙江省结合本地农业产业结构特点,构建了多方参与、多元融合的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搭建职业培训平台、农业专家咨询平台及农业项目跟踪服务平台,采用课堂面授辅导、远程线上培训、参观考察实践培育形式,整合农林牧渔学习资源,为职业农民提供服务。
(一)构建多方参与、多元融合的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黑龙江省结合本地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利用现有农民教育培训资源,构建由农业高等学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职业学院、农技推广站、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多方参与的新兴职业农民培育体系[12]。“阳光工程”职业培训项目实践中,黑龙江省根据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确定培育方向,学历教育培训与实用技术培训结合、课堂讲授与示范基地培训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结合、集中培训与分类指导结合、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结合、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结合,构建多元融合的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二)实现“技能培训+技术指导+项目跟踪”一体化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须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建立教育平台,提高互联网时代职业农民培育效果。
1.建立职业培训平台。职业培训平台专门为职业农民培训建设,为学员提供学习注册、课程选修、资源下载、在线学习、交流研讨、作业提交、师生互动、活动记录等一站式服务,全程记录学员课堂学习、在线学习、参观实践,实现“教、学”互动。培训教师与农民学员间、农民学员与农民学员间,可通过职业培训平台互动交流,还可通过网络视频系统实时沟通,增强培训参与度,提升培训效果。
2.建立农业专家咨询平台。农业专家咨询平台与东北农业大学农业专家在线系统对接,聘请地方农技推广站专家现场指导。农业专家咨询平台为学员开设账号,学员在生产中遇到问题可随时登陆专家咨询系统寻求帮助。农业专家咨询平台以在线与非在线答疑方式提供咨询服务。“阳光工程”职业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平台完善了专家结构库建设,目前覆盖种植、养殖、病虫害防治等领域。根据黑龙江省农业结构特点开设农业经营咨询、宠物疾病防治、新农村发展规划设计、农机维修服务等业务,实现远程指导。专家咨询平台亦成为职业农民与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平台,农业专家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促进教学与科研发展,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成为农业科技推广重要载体。
3.建立农业项目跟踪服务平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同于传统农民培训,需要采取更灵活的培育形式。传统农民培训是技术传授,是职业农民培育的一个环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贯穿职业农民成长全过程。“阳光工程”职业培训项目开通农业项目跟踪服务平台,根据职业农民特点和生产需求,为农民建立个人档案。根据地域、基础、特点等在平台上建立多个学习圈子。培训过程中向农民推送匹配的农业项目,开展分阶段、分类别项目指导,培训结束后,按照项目类别评测学员。
(三)以“远程+面授+实践”培育方式提高农民素质
新型职业农民在文化素质、专业技能上具有较大提高,传统培训方式难以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阳光工程”职业培训项目建立“远程+面授+实践”培训方式,取得良好效果。
1.远程培训,化解“工学矛盾”。职业农民培训过程中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60%课程采用远程培训方式。根据农民特点和需求分组,将信息录入农民教育培训平台。培训教师上传培训资料与学习任务至培训平台,学员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完成学习任务。远程培训方式可提高学员学习效率,避免集中培训与农忙季节发生冲突,解决“工学矛盾”。
2.课堂面授,深化培训效果。课堂面授是远程培训的补充,课堂面授课时占总课时的20%,学员可与教师面对面沟通,解决远程学习的问题。“阳光工程”职业培训项目的课堂面授聘请专家,开展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北大荒精神、新农村建设、生物技术等专题讲座。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使学员了解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掌握现代农业基本知识,提高学员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
3.现场实践,凸显实际效果。现场实践教学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环节,可开阔学员思路和眼界。现场实践课时占全部课时的20%,组织学员参观考察现代农业企业、国有大型农场等。培训后,安排学员到定点农场、基地实习,学习与实践结合,提高生产、管理、经营水平。
(四)建设以需求为导向的实用性学习资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学习资源建设应根据不同培育目标,围绕国家政策和本地农业产业结构,突出新型职业农民特点。创新学习内容,突出“以人为本”主旨,建设种子、农药、化肥等方面的学习资源。“阳光工程”职业培训项目建设了新型职业农民课程资源库,使学员结合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提高学习针对性。课程资源库按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向分类建设,生产经营类面向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适用于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职业农民;专业技能类围绕农业生产能力建设,适用于农业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职业农民;社会服务类围绕发展农村服务业,适用于农村经纪人、农产品加工人员等。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须采取适应农民学习特点和农业生产规律的方式。培育过程中应利用现有培训机构、服务渠道,创新培育手段,将生产经营过程与跟踪服务结合,提高培育效果。坚持传统“手把手、面对面”培训指导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在线技术信息咨询,在培育前、培育中和培育后,为农民提供“零距离”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汇编(1982—2014)》[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4.
[2]新华网.着眼未来,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EB/OL].[2012-04-09].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4/09/c_122950248.htm
[3]刘阳,胡晶.新型城镇化中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4(5).
[4]倪慧,万宝方,龚春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国际经验及中国实践研究[J].世界农业, 2013(3).
[5]史洁.美国职业农民的培训教育体系研究[J].世界农业, 2014 (12).
[6]张亮,周瑾,赵帮宏.国外职业农民培育比较分析与启示[J].世界农业, 2015(9).
[7]经济参考报.发达国家是怎样培养职业农民的[EB/OL]. [2013-08-06].http://jjckb.xinhuanet.com/2013-08/06/content_4597 62.htm
[8]程伟,张红.国内有关职业农民研究的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 2012(22).
[9]李小红.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9).
[10]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编. 2015黑龙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5.
[11]韩占兵.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危机:概念界定与研究述评[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6).
[12]张宏伟,刘宇航,王立.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1(2).
作者简介:张宏伟(1983-),男,东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中心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现代远程教育。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大课题“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GJA1215001);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研究”(GBC1214024)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805(2016)02-0074-05
收稿日期:2015-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