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科学报“特色-综合”“学科-专题”复合式栏目设置及建构

2016-06-02 09:06
关键词:学报建构设置

王 燕

(浙江海洋学院,浙江舟山316022)



高校社科学报“特色-综合”“学科-专题”复合式栏目设置及建构

王燕

(浙江海洋学院,浙江舟山316022)

摘要:栏目建设是学报提高学术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栏目品质是学报核心竞争力。但目前大部分学报仍以学科、特色和专题研究三类传统栏目设置为主,导致雷同化、表面化和偶然化现状普遍存在。“特色-综合”“学科-专题”复合式栏目设置则以构建多元立体学术格局为目标,打破传统栏目拼盘化设置,对单一栏目开展有效整合与提炼,多角度建立关联,拓展栏目内涵,使特色栏目与专题栏目呈现持久生命力。

关键词:学报;传统栏目;复合式栏目;设置;建构

栏目设置是体现编辑智慧和意图、显示学报内容范围和优势特色、把握历史沿革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现今高校学报发展在体制上面临传统与现实等诸多阻力而难有实质性突破,栏目建设成为重要出路与发展方向之一[1-2]。栏目品质成为学报核心竞争力,是教育部和各级名刊名栏评选的重要指标。然而,栏目设置极易成为编辑的流水线操作,普遍存在同质化、拼盘化现象,缺少风格与内在系统性,即使有凸显学报自身优势和编辑眼光的特色栏目与专题栏目,也存在内涵浅薄、学术格局弱小、难以为继等弊病。近10年,学界对特色栏目建设的内涵[3-6]、必要性[7-8]、发展路径[9-12]以及发展困境[13-14]等展开大量研究,奠定了特色栏目在高校学报的重要地位,为特色栏目建设指明发展方向。但在众多研究中,特色研究甚多,广度不足,对于如何构建多元立体的格局,突破特色栏目自身小格局,呈现大气象,仍缺乏深入研究。同时,相对于井喷式特色栏目研究,专题栏目研究则甚少,且定位与建设方法多混同特色栏目[15-17],这与专题栏目属非常设栏目且具有频繁更替性有关。如果说特色栏目具有资源优势,专题栏目则突破资源限制,以意见领袖的姿态使社会资源为我所用,二者有本质区别。综上,如何使学报特色栏目可持续发展并具有话题吸引力,如何使专题栏目确立自身地位并具有集束效应,是本研究关注的问题。

一、传统栏目设置类别及困境

(一)学科栏目

学科栏目是高校社科学报普遍设置栏目类别,这与学报作为多学科综合性学术期刊的传统定位有关。学科栏目以学科门类为划分依据,依次以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为内容设置。如“经济学研究”(学科门类)、“应用经济学研究”(一级),“金融学研究”(二级)。栏目越接近学科大类,所刊文章研究对象越广,主题越散,关联性越小;栏目设置越细致,文章主题越集中,关联性越强。纵观各高校学报,学科栏目设置占大部分,而且以学科门类与一级学科设置居多,栏目同质化严重,这是“千刊一面”的根源所在。同时,各栏目之间缺乏联系与整体性,无法形成应有学术格局,编辑局限在传统栏目下对文章分门别类,缺少整体策划与建构。

(二)特色栏目

特色栏目相对于学科栏目,无论在命名、内容选取和组稿方式上均具有独特标准与策划意识,是对学科栏目的突破,是学报试图拥有话语权与存在感的重要表达方式。特色栏目常设置为两种类型。一是依托高校办学特色与优势学科,在该领域拥有一定学术资源与影响力,特色栏目即名牌栏目,如《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的“物流研究”、《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明清近代诗文研究”;二是以地域文化为支撑,利用特有文化资源,凸显自身文化特色与个性,如《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土家族研究”、《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毛泽东思想研究”等。

从目前高校学报特色栏目设置情况看,第一类较少,多集中于科研实力较强的重点大学学报。第二类居多,被普通地方高校与民族院校学报广泛采用。就第二类而言,学报对特色的理解局限于选题的地域特色[13],强调“人无我有”的优势,此优势虽明显却在学术含量与发展能力上存在不足,缺乏宏观性、理论性、跨学科的研究,栏目可持续发展与优质稿源缺乏之间存在矛盾,稿件多来自本校或本地区高校作者,且获得省部级重大项目支撑有限。以五种“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为例,统计文章来源和项目级别,见表1。

表1 2013—2014年5种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发文情况

(三)专题栏目

相对于学科栏目与特色栏目,专题栏目因研究问题的共同性与集中性,文章之间内在联系紧密,易形成集束效应与学术争鸣,进而掌控话语权。专题栏目常设置为以下几种:一是时事性专题。主要对社会热点与焦点问题展开系统研究。如“十八大专题”“土地问题”“渔民安全问题”。二是文化专题。主要为人物思想、历史遗产、文化传承等研究,如“朱子学研究专辑”“两岸学者论比较文学与汉学”“丝绸之路研究”等。三是理论阐释专题。一般对新概念或具有争议性与重大价值的问题展开探讨,引起深入研究。如“‘包容性增长’与‘包容性发展’”专题研究、“风险社会”专题研究。

专题栏目能体现编辑对社会问题、学术前沿的思考与关注。但各类别高校学报在专题栏目设置上均存在选题多变性与临时性,普通刊物因学术资源较单一,多分布在学科栏目与特色栏目,专题栏目极少,且难以为继;而核心刊物学术资源丰富,话题虽多却杂乱,专题栏目的开设期数与出现频率较其他栏目弱。以5种核心期刊为例,以5年为跨度,统计期刊不同专栏的开设期数,见表2。

客观而言,近来年,核心刊物专题栏目设置比例较高,涉及话题新颖,占栏目比例较大,但对专题栏目缺乏挖掘与拓展仍是共性问题。由表2可知,5年来,核心期刊开设专题栏目中,1~2期专栏最多,占比高达70%以上;6期以上专栏仅占4.4%~14.2%。绝大多数选题昙花一现,一些有价值选题未能得到深入挖掘。另外,在开设6期以上栏目中,体现栏目活跃度的论文数量分布极不均衡,部分栏目1年1期或空缺;部分栏目甚至呈萎缩或停滞状态;而部分栏目如“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专题”,2014年开设,正处上升期,见表3。

表2 2011—2015年5种高校核心期刊专题栏目设置情况

表3 2011—2015年4种高校核心期刊专题栏目开栏6期以上论文篇数分布统计 (单位:篇)

表3揭示出专题栏目研究在存在生命周期,这与学界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关,与选题冷热程度有关,同时也与编辑的经营理念和策略有关。在众多专题中,如何发现并维持有研究潜力的选题,需要编辑提升策划与拓展能力。

二、“特色-综合”“学科-专题”复合式栏目设置类型

基于传统栏目普遍存在的同质化、表面化和偶然化现状,栏目设置需打破单一性与程式化,构建多元立体的学术格局,策划复合式栏目,使选题呈丰富性与持久性。复合式栏目是对相关单一栏目展开立体建构,取长补短。

(一)“特色-综合”复合设置

“特色-综合”复合设置是对特色栏目内涵的拓展与深化,打破特色栏目狭隘格局,形成整体认识,既可是具体研究方向的融合,也可是观点或方法的综合。

1.基于特色的系统性综合。这种设置具有极强预设性。一方面,研究对象应有特色性;另一方面,研究对象各部分应具有整体性与关联性。此类设置适合较重大与复杂的现实问题,可从多方面探讨。如《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特色栏目“农村·农民·农业研究”,虽然三者均可独立成栏,但学科趋向过重,无法突出三者紧密复杂的关系,因此以三位一体的方式使其呈现结构性,从而增加探讨力度。

2.基于特色的跨学科综合。围绕中心问题,突破单一学科,使人文、社会乃至自然学科有机融合,以实现对问题的深度探讨。该栏目创设应对学科交叉有明确定位与期待。如《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科学文化”栏目,依托本校优势学科科学技术史专业,旨在探讨文化视野中的科学史,跨越政治、历史、伦理、哲学等学科,对科学历史、科学观念、科学思维展开深入反思与广泛探讨,汇集大量研究成果。再如《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栏目整体策划上堪称大手笔,以“重点研究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哲学、社会科学问题”为定位,确立了“森林文化”“森林与环境法律问题”等特色栏目,跨越自然、人文和社会科学,成为研究林业生态文化的重镇[18]。

3.基于特色的链接。即在特色基础上建立逻辑关联,拓展研究范围,拓宽学术格局。如《湖南大学学报》的“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岳麓书院作为湖南文化重要代表,具有极厚重历史地位,但如果仅为岳麓书院研究,有特色,但内涵窄小单一,难成格局,因此借岳麓书院这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载体,与传统文化相衔接,拓宽研究范围,从而形成“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湖湘文化研究专辑”“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简帛学专辑”“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中国哲学专辑”等内容丰厚的特色栏目系列。

4.创建综合性特色研究。如“徽学研究”“藏学研究”“北京学研究”“蒙古学研究”等,把某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区域甚至国家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从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宗教学等领域展开全方位研究[19]。此类栏目旨在推动对具有深厚影响力与特殊标识对象的系统研究。

(二)“学科-专题”复合式组合

采用“学科-专题”复合式设置,一方面使学科研究更加紧凑深入,富有针对性,避免雷同与平庸,另一方面使专题探讨富有学科依据,避免内涵过窄,角度过小,保证可持续发展。两者有机组合扬长避短,相得益彰。

1.“学科:专题”式组合。在某学科统领下对某一专题展开多角度探讨,对专题高度凝炼,往往代表或引领这一学科的研究方向,贴近社会热点和前沿,充分体现编辑洞察与概括能力。由于涵盖在学科(一级、二级均可)范畴下,专题可不同,但栏目却可持久。如《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的“哲学研究”栏目,即由一系列专题研究组成,包括“哲学研究:公民道德与人格专题”“哲学研究:生态哲学专题”等。专题灵活多变,极具话题性与探索性,以此切入某一学科研究,避免传统栏目的泛化,使研究更持久、深入。

2.“学科专题化”限定。以地域、性质、时间等限制词作为学科探讨的专题方向,使研究对象趋向集中、系统,同时在研究方法与角度上具有开放性。如《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地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性质)等。专题设置关键是把握具体方向的研究趋势,找准研究热点,提取具有标识性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限定词。

3.跨学科专题设置。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跨学科专业研究,是学术发展新趋势[20]。随着社会发展及研究对象的日趋错综与多元,一个问题往往涉及多个层面、领域、关系及手段,若要深入研究势必涉及跨学科。跨学科专题设置以一个主题统领多个学科,从各个角度对热点焦点问题展开探究,实现对问题的整合研究。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的“青少年研究”,内容涉及青少年法律、道德、教育、心理等诸多学科,多角度探讨此社会敏感群体,栏目富有延伸性与深入性。

三、复合式栏目的建构策略

高校学报栏目建设,既不是形式主义的求新求特,也不是为吸引眼球浅尝辄止的应急之作,而应具有更深刻、更持久的文化承载,有更执着、更自觉的学术追求。为此,在复合式栏目建设过程中,应展开栏目格局论证及特点建构,培育栏目生长点并建立学术资源保障机制,使栏目保持生命力。

(一)栏目格局的论证

“学科-专题”“特色-综合”复合式栏目,不是栏目形式的简单包装,而是对研究内涵的深掘与整合,通过建立研究对象之间内在逻辑,建立多角度研究体系,将问题导向更深厚广博的探索领域。为此,在栏目策划时,编辑应首先会同专家与编委对栏目格局作出论证与布局。栏目格局是对栏目学术容量、学术底蕴、学科背景和研究态势的总体考量,包括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研究群体的策划,既应考虑到研究内容是否立体多面,也要考虑研究群体是否众多。第一,“学科-专题”复合式栏目应加强整合,化零为整。如《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推出的专题栏目:“微博在中国专题研究”“数字媒介时代的文艺生产专题笔谈”“微时代的大文化专题研究”及“粉丝研究的跨语境观照专题研究”均仅有1期,显得零散单薄,实际上这几个专题均涉及一个共同问题,即“互联网传播”,完全可以以“互联网传播文化专题”对分散专题加以整合,使栏目呈现丰厚底蕴。第二,“特色-综合”复合式栏目应建立多维度解释空间。以将地域文化研究作为重心的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为例,有无研究潜力,是思考重心。若只追求人无我有、一时之特色,而不考虑长远文化建构与传播,是特色栏目设置一大误区,最终这个特色也只能是“内向”繁殖、“形式主义”的又一代名词。因此,编辑应立足地域并超越地域限制,以地域文化辐射整体文化,在点与面、特殊与一般、实践与理论、历史与现实、地方政策与国家战略,以及学科涉及面之间寻找结合点,建立多维度解释空间,促使特色栏目持续发展。

(二)栏目标识的建立

对于特色栏目而言,自我标识是应有之义,即意味着在该研究领域具有独特的学科印记。高校学报尤其是地方高校学报具有共同趋向,愿将自已所处地域文化泛“文化”化或“学科”化,这是一个误区。因此,必须对地方文化研究栏目展开论证,考查其在中国历史坐标中是否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位置,避免泛文化化,同时避免与其他学报栏目雷同,并提炼形成独一无二的栏目标识。第一,考查地域的特殊文化地位,结合高校自身学科优势,向内向外形成辐射。如江苏是中国官费女生留学西洋始发地,《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栏目,依托学校的“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汇聚了相关研究成果;第二,找到地方文化独特的研究切入点,形成独特的研究方向。如《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当代辽宁作家研究”,每期推出对一位作家的综合评论,取得较密集成果,提升当地作家影响力;《嘉兴学院学报》的“嘉兴名人与嘉兴文化”,从嘉兴名人角度对地方文化资源展开挖掘,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结合,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成功入选教育部“名栏工程”。

(三)栏目生长节点的培育

复合式栏目建设并非一成不变,一蹴而就。栏目犹如一棵树,新观点的涌现,新方法的产生,新方向的开辟,新人的发现,均属于栏目的生长点,可延长栏目的生命周期。同时,这些生长点也是栏目取得话语权的重要保证,能吸引更多有价值成果。为此,编辑应对栏目研究现状与发展全面考查和把握,及时关注研究前沿和重大进展,关注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以敏锐的眼光捕捉研究领域的新动向、新问题,及时形成策划,制定富有延伸性的约稿方向和高标准的选稿条件。同时,通过建立平台与作者、读者形成良性互动,将栏目的建设思想第一时间反馈给相关作者,征求意见和建议,并获得支持。

(四)学术资源保障机制的建立

复合式栏目建设的落脚点在于学术资源保障。如何以栏目为平台,汇集多方学术资源,保证充足稿源,需要编辑有宏观、交叉、立体、发展的学术思维。第一,建立一支理念新颖、思维活跃、富有创作力的作者队伍。复合式栏目建设应打破“一校一地”的办刊格局,避免作者在方法和观念上的研究惯性,需要编辑挖掘富有创见的研究成果与作者,促进学术争鸣与交流;注意跟踪其研究动向,及时做好外联工作,将其发展成核心作者群,为栏目提供高质量的稳定稿源。第二,策划并举办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为拓宽栏目格局,提高栏目影响力,开辟优质稿源渠道,精心策划并定期组织各种类型、不同规格、内容各异的高水平学术研讨会,对办好栏目具有重要意义[6]。以此契机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与学术新秀参与,是多方获得学术资源的有效方式。丰富的议题,多元的视角和观点,可为复合式栏目的策划和发展提供灵感与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敬尧.学报特色栏目存在的空间与条件[J].中国出版, 2010(2).

[2]朱剑.特色: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无奈选择[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8-12-29(6).

[3]赵强.高校社科学报“特色论”的多重维度[J].编辑之友, 2013(8).

[4]杨丽君.论高校学报特色的实现[J].编辑学报, 2003(2).

[5]李艳.地方特色文化与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的契合[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1(6).

[6]李东辉,陈艳芬,赵佳荣.特性与规律:学报特色栏目的辩证把握[J].出版发行研究, 2014(2).

[7]康敬奎.高校社科学报的特色化之路——兼评朱剑及尹玉吉先生的相关观点[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6).

[8]谢安邦.特色化:高校学报发展之道[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0(4).

[9]姚申.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改革与特色栏目建设[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5).

[10]刘岩.基于学科建设的高校学报特色化发展途径与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2(3).

[11]王敬尧.学报特色栏目存在的空间与条件[J].中国出版, 2010(2).

[12]周欣.差异化战略: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品牌化构建[J].中国出版, 2012(4).

[13]朱剑.枘凿之惑:特色化与高校学报的发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5).

[14]唐秋凤.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中的困境及反思——基于《广西财经学院学报》的自我剖析[J].科技与出版, 2014(1).

[15]郑琰燚,李燕文,王国栋,等.高校学报特设专栏的实践与成效[J].编辑学报, 2011(1).

[16]孟繁冶.论地方高校学报专栏建设中的八种关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5).

[17]何从新.关于专题化制作对促进学报编辑专业发展的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3).

[18]王燕.高校学报内容的市场化建设[J].嘉兴学院学报, 2011(5).

[19]张宝秀.地方学的设立标准和学科内涵[EB/OL].(2014-05-09)[2014-07-25]. http://www.bjstudy.com.cn/news.php?id=740.

[20]刘孝廷.分转突进还位学术[N].光明日报, 2011-04-02(6).

栏目名称另外,从“第五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名录”中可见,地域相近的高校学报存在特色雷同现象,造成学术资源分散与浪费,一定程度上淡化特色。

作者简介:王燕(1980-),女,浙江海洋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研究方向为期刊编辑与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805(2016)02-0082-06

收稿日期:2016-03-01

猜你喜欢
学报建构设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致敬学报40年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