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偶在语体中的反映
——以人教版语文必修阅读鉴赏1—5册中国文学作品为例

2016-07-18 01:03周香君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语体对偶

周香君

(新疆师范大学 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浅析对偶在语体中的反映
——以人教版语文必修阅读鉴赏1—5册中国文学作品为例

周香君

(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摘要:探讨对偶与语体之间的联系,从人教版语文必修阅读鉴赏的中国文学作品中找出对偶,分析其语体分布以及原因,最后得出我国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的对偶多与我国古代书面语体中的文艺语体联系紧密。

关键词:对偶;语体;人教版语文

对偶与语体存在一定联系,为了探讨二者的联系,笔者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搜索,大多是关于单方面的研究,同时涉及二者研究的只找到王艳娟的《对偶与各种语体》[1]。因此,笔者以人教版语文必修阅读鉴赏五册中国作品为例,分析对偶在语体中的反映情况,充实对偶与语体方面的研究。

语体,张弓认为是“说话人、作者根据这些因素(指表达内容、交际目的、听众读者的特点、交际场合等—引者),结合实际,选择运用民族语言材料(词句),自然就产生一些特点。这种特点综合而形成的类型就是语体”[2],张弓把语体看作语言特点体系,认为语体是一种综合的反映,接着把语体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类。书面语体下又区分为“文艺语体、科学语体、政论语体、公文语体”四个变体,把口头语体主要分为谈话和演讲等。

对偶也叫骈偶、丽辞、对仗,俗称对子,研究者们关于对偶有不同理解。陈汝东认为“汉语运用中经常出现字数或音节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或相似、语义相关、两两相对的言语格式,通常称为对偶或对仗。如果用在节庆中又称为对联、对子,如果出现在楼台亭阁的楹柱(框),则被称为楹联。”[3]而吴礼权则认为“对偶,是语言活动中表达者有意以字数相等,句法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语言单位成双作对的排列在一起,通过齐整和谐的视听觉美感形式实现表情达意的最佳效果的修辞文本模式。”[4]吴礼权不仅对对偶进行解释,还提到修辞效果,内容更加充实。笔者赞同吴礼权的对偶定义。

以上关于语体与对偶的定义,有助于我们了解并在课文中找寻对偶。在了解对偶概念的基础上,对其分类,便于把教材中找到的对偶归类。

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册阅读鉴赏中国文学作品对偶在语体中的反映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册阅读鉴赏共79篇课文,其中,中国文学作品共65篇,剩余14篇国外文学作品。因教材中的国外文学作品都是翻译成中文的,不能完全体现原著的语言面貌和特点,故本文仅分析我国文学作品对偶在语体中的反映,不代表对偶在整个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情况(如表1)。

如表1,65篇中国文学作品有64篇书面语体,所占比例为98.46%。64篇书面语体包含62篇文艺类篇目、1篇科学类篇目(《动物游戏之谜》)和1篇政论类篇目(《拿来主义》);只有1篇口头语体,属于演讲,即《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可见,五册中国文学作品绝大多数属于书面语体中的文艺语体。

表1 五册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语体分布

表2 五册中国文学作品中对偶所在的语体分布

如表2:(1)五册65篇中国文学作品54篇有对偶,所占比例为83.08%。这54篇中只有1篇属于口头语体中的演讲,即《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其余53篇都是书面语体中的文艺语体。可以看到对偶在文艺语体使用频繁;(2)54篇出现对偶的中国文学作品共有对偶394个,绝大多数来自其中的42篇古代文学作品,可见对偶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更多;(3)出现对偶的有12篇现当代文学作品,所占比例为22.22%。其中《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咬文嚼字》、《说木叶》和《谈中国诗》这6篇,对偶多来自引用古代诗文,而《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和《中国建筑的特征》,行文表现为古文的形式,以上这8篇与我国古代文学存在紧密联系,而剩下4篇分别是《沁园春·长沙》、《再别康桥》、《雨巷》和《大堰河——我的保姆》,依然继承了我国古代文学样式——诗歌;(4)65篇中国文学作品有11篇没有出现对偶,分别是《飞向太空的航程》、《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别了“不列颠尼亚”》、《包身工》、《囚绿记》、《祝福》、《动物游戏之谜》、《雷雨》、《拿来主义》和《边城》,体裁有报告文学、新闻、科普文、政论文、杂文、话剧、小说和写景状物散文,前五种体裁的共性是准确,不片面追求语言的优美。话剧的语言强调自然,接近生活。小说和散文的语言特色多样,教材中的小说和散文中没有对偶,不能说明其他作品也没有。

由表可见,我国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的对偶多与我国古代书面语体中的文艺语体联系紧密。

二、透过教材分析我国古代文艺语体多对偶的原因

通过上文对五册课文语体的分布、对偶的分布统计以及对偶在语体中的分布统计中,可以看到对偶与我国古代文学的文艺语体联系密切。究其原因,笔者总结了以下方面:

首先,相对于英语来说,汉语的双音节词占大多数,汉语又是有声调的语言,再加上汉语构词上多对称,便于构成对偶这类修辞格。比如教材中《沁园春·长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对“鱼”,动物相对,“击”对“翔”,动作相对。“长”对“浅”,状态相对,“空”对“底”,事物相对。

其次,对偶首先是从结构形式来看的,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然后才讲求意思相近、相反等。结构上的对称使文章具有对称美、和谐美,古往今来被文艺语体广泛采用。如古代文艺语体中的大量对偶句,由于句法、词性、声律两两相对,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和谐的美感。像是《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对“少长咸集”,属于主谓结构相对。还有“仰观宇宙之大”对“俯察品类之盛”,属于动宾结构相对。以及“取舍万殊”对“静躁不同”,属于中补结构相对等等。

再者,文艺语体分为散文体、韵文体和戏剧体三种,这三类文艺语体自古代开始,文人们就讲求押韵或对仗等,而对偶的运用有利于形成押韵或对仗。直到现在,对偶在文艺语体中依然广泛存在。孔祥馥先生认为“做为一种语言艺术,对偶本质上不单纯是一种语境的修辞技巧,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通过对偶辞格可以看到蕴含其中的深层文化因素。”[5]可以看到,对偶不仅是一种表达技巧,更是中国人普遍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反映,笔者认为孔祥馥先生指出的“文化现象”是对偶与我国古代文学的文艺语体联系密切的根本原因。

三、结语

笔者通过对现行语文必修阅读鉴赏五册中国文学作品中对偶与语体的搜寻,发现教材中的对偶多来源于文艺语体。当然,对偶仅仅是众多汉语修辞格中的一种,本文是以研究对偶为切入点,目的是从课文中找到它与语体的联系,并以此培养学生对我国文化的兴趣和爱好,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关注我国自己的宝贵文化财产;同时,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最终,希望在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中,不断发扬光大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王艳娟.对偶与各种语体[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7,9(1):42~43.

[2]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27.

[3]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5.

[4]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05.

[5]孔祥馥.对偶的文化意蕴琐谈[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1,27(2).

文章编号:2095-4654(2016)04-0108-03

收稿日期:2016-02-11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语体对偶
对偶τ-Rickart模
Hilbert空间中广义框架的Q-(近似)对偶
R2上对偶Minkowski问题的可解性
对偶延迟更新风险模型的占位时
配之以对偶 赋之以精魂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对偶平行体与对偶Steiner点
阐述新词语在新闻语体中的运用
语体风格学研究的新进展——“第十一届汉语语体与风格学学术研讨会”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