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铸式反馈研究述评

2016-07-26 05:40裴学梅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不足争议影响因素

郭 燕,裴学梅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重铸式反馈研究述评

郭 燕,裴学梅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重铸是二语习得领域尤其是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反馈形式。本文回顾分析了2005年至2014年近10年来发表于国内学报与核心期刊上有关重铸式反馈的研究成果。分析结果发现,目前国内学界在重铸问题上仍存在很大争议。争议主要包括:重铸的定义;影响重铸的有效性因素;重铸是隐性反馈还是显性反馈三大类。本文在此基础上指出10年来有关重铸的实证性研究的不足,旨在为今后有关重铸方面的研究提出建议。

关键词:重铸式反馈;影响因素;争议;不足

重铸(recast)又可称为重述,是语言交互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反馈方式,是二语学习者与其交流者针对交流失败所做的语言调整。国外关于重铸式反馈的研究相对较早,国内则以2005年孙燕青[1]116-121的研究为起点,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研究重铸式反馈,重铸式反馈逐渐成为国内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做一分析总结。笔者在分析了2005年至2014年近10年发表于国内学报与核心期刊上的相关研究成果之后发现:目前国内关于重铸式反馈的研究总体上已取得了良好成果,重铸式反馈更被证明为二语教学环境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纠错性反馈方式[2]40。然而,关于重铸式反馈,国内目前仍存在着许多争议。比如:重铸的定义问题,影响重铸有效性的因素涵盖哪些方面,重铸到底是隐性反馈还是显性反馈。笔者将围绕这三大类具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述评,旨在对国内重铸式反馈研究的动态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

一、重铸的定义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重铸的定义看法不一,主要看法如表1。

表1国内学者关于重铸定义的不同看法

林琼认为,正是二语研究者们对于重铸的定义达不到统一导致了相关研究难以有所进展[12]135。面对重铸定义难以统一的复杂局面,有学者建议在研究重铸时,需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对重铸的概念作细致的界定。当研究的重点是保持交际的顺畅时,可将重铸作为一个整体来定义;当研究的重点是通过重形式(focus on form)的交互活动来促进语言习得时,应将重铸适当地分类界定,增强研究的可操作性,同时也可增强不同研究之间的可比性[5]55。

笔者在分析了国内学者们有关重铸式反馈的不同定义之后,得出了这些不同定义背后的两大共同点:即大多数相关研究的学者如赵晨、曹贤文和牟蕾、顾姗姗和王同顺、韩亚文、刘学惠和朱青、郑跃平等都同意重铸是发生在保留或是不改变学习者原本话语意义的基础之上的;重铸是一种含蓄的、间接的纠正改述。针对这一争议,笔者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求同存异,找出不同定义中最关键的相似点,强调重铸的核心内容即上述的两大共同点。笔者在结合两大共同点的基础上将重铸定义为:在保留学习者原本话语意义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含蓄的间接的纠正改述。

二、影响重铸有效性的因素

国内学者对影响重铸有效性的因素的不同看法如表2。

表2国内学者关于影响重铸有效性因素的不同看法

从表2可以看出影响重铸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三类。

(一)重铸本身存在的特征

重铸本身的一些特征如重铸的显性程度、复杂程度会影响到重铸的有效性[12]135-136。陈晓湘和张薇认为,当重铸区域集中时(正对相同目标语)且当目标语以某种方式得以加强时(通过强调)更为有效[4]104。对此,有学者特地采取实证研究的方式来验证重铸有效性是否会受到不同种类、长度的重铸制约[14]383。重铸本身存在的不同特征往往会影响到重铸的显性程度,这又决定了学习者对重铸的感知程度,进而直接影响重铸的有效性。

(二)学习者自身的因素

学者认为学习者自身的因素诸如学习者的个性、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焦虑程度、性别以及年龄等都会对重铸的有效性产生影响。除了这些因素之外,陈晓湘和张薇认为,学习者对于重铸的接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要想让重铸的作用发挥出来,让学习者做到对先前的语言错误进行修正的话,就必须让学习者注意并接纳这种重铸[4]103。而林琼认为最重要的是学习者的语言发展准备阶段,即个体语言发展阶段能否使其将所针对的目标语与中介语相融合[12]135。在二语习得领域中,学习者作为最重要的一环,会对任何一种习得方式的效果产生影响,对重铸也不另外。

(三)重铸所针对的目标语言结构

重铸所针对的目标语言结构对重铸有效性的发挥确实存在影响。这类目标语言结构包括不同的语种如重铸对日语学习者与西班牙学习者的影响就是不同的,同时目标语言结构与学习者当前的发展阶段是否吻合也决定了学习者能否习得该语言结构。然而对于这一影响重铸有效性的因素,国内学者几乎没有自己的实证研究,而是直接接受了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

三、重铸是隐性反馈还是显性反馈

隐性反馈是指不用明显的信号来提示语言错误而仅仅提供一种符合目标语规范的示范来暗示学生。显性反馈是指直接指出学习者语言中的错误并提供正确示范。关于重铸到底是隐性反馈还是显性反馈,国内大多数二语习得研究者们都认为重铸是隐性的反馈形式。从重铸的定义中也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们认为重铸中没有用明确的信号来提示错误,教师几乎不会明确表明他所给出的话语是重铸还是简单的重复。刘学惠、朱青认为重铸是一种不明确的反馈方式,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不易被学习者察觉[7]57-58。

有些学者却持有不同的看法。蒲显伟与王凤英认为教学环境中的重铸式反馈是一种显性反馈,在以语言形式为中心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者对于语言形式的关注使他们习惯于比较自己的中介语和教师语言之间的差异,因此更能意识到重铸式反馈的纠错功能[15]7。顾姗姗和王同顺则认为重铸式反馈具有内隐性的同时又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外显性。因此他们认为应当在动态的互动过程中研究重铸[5]58。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重铸是隐性反馈还是显性反馈是难以区分的。林琼认为这一问题取决于学习者对这一问题的解读,而学习者如何解读属于心理加工的范畴,很难有准确的论断[12]135。韩亚文赞同这种观点。他认为在实际研究中,研究者难以确定反馈方式的隐性程度和教师反馈时的关注对象,因而无法根据定义中的隐性标准对重铸进行甄别[6]64。这样的一种现状就导致了重铸的性质不定:到底是隐性反馈、显性反馈还是隐性到显性的连续体?这种不确定的性质一方面导致了重铸研究结果的扑朔迷离,另一方面却又拓展了重铸的多样性。

四、研究不足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的不足

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国内有关重铸的研究虽证明了学习者的个体因素会对重铸的有效性产生影响,但是关于这种影响到底有多大的研究却几乎为零。有限的研究成果也相对较为零散,很多问题如影响重铸有效性的目标语言结构这一因素,国内很少有研究,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并对不同的目标语结构所产生的不同影响进行归类。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国内有关重铸的研究多为描述性研究,实证研究不多,许多研究结果都是直接接受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而在这些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中仍存在不足,相关研究仅仅通过实验来调查是不够的,还需要采用自然观察法来收集更加有说服力的数据。至今,在国内相关学者所进行的重铸研究中,以自然观察的方式进行的研究寥寥无几,许多学者甚至只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和推理来研究重铸。

(二)实证研究的不足

有关重铸有效性的测量,国内大多数学者采取了前测-后测-延时后测的办法,如表3。

表3国内有关重铸的实证研究

这些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了重铸式反馈的效果是明显的,尤其是显性重铸的作用最大。然而这种实验测量方法是有问题的,问题包括:

1)实验后测只能证明重铸的的短期效果,其长期效果还需要通过延时后测来验证。然而,实验中的延时后测通常是在后测开始后的两周左右时间里进行,两周的时间间隔很难真正反映重铸的长期效果。

2)大多数有关重铸的实证研究都是发生在实验室中,这与自然课堂中发生的重铸是不同的。实验中的重铸大多数是教师与学生一对一进行的,这样的重铸更容易被学生注意进而接纳,因此那种在实验中得到的结论即重铸是有效的是否同样适应于实际的课堂教学还不得而知。

3)实证研究的实验对象主要集中为已成年的大学生,对其他年龄阶段如小学生、初高中学生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因此实验结果缺乏普遍接受性,信度较低。

(三)刺激回忆的不足

为了测量学习者们是否注意到了重铸的存在,国内的研究者们大多采取刺激回忆的办法。刺激回忆是一种内省的方法,是在任务完成后要求学习者说出他们当时的想法。刺激回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研究者进一步了解学习者在实验过程中的想法,但是刺激回忆法的可信度还值得进一步探究。由于刺激回忆是在实验结束后进行的,从重铸发生到进行刺激回忆之间有着一段时间距离,学习者们关于重铸的刺激回忆有可能只是一种认知上的重构而并不是对当时想法的直接提取。此外,刺激回忆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你那时是怎么想的”“你当时的看法是怎样的”之类,所引发的回答往往是一种总结性的评论而并不是学习者对当时重铸式反馈的真正想法。同时,这种刺激回忆法不适合运用于大规模的研究中,不仅耗时费力,还没有一个可把握的标准。

五、结语

大量研究已经表明,重铸式反馈有助于学习者领会自己的语言错误并即时做出修正,有助于学习者对自己目标语言结构的进一步了解。但在这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中,大多数实验是发生在实验室中的,且大多数为描述性或是短期实验性的研究,真正发生在自然课堂中的观察性研究少之又少。而这些描述性或是短期实验性的研究又主要集中考察重铸式反馈的定义问题,影响重铸式反馈有效性的因素以及重铸式反馈到底是隐性反馈还是显性反馈的问题,对于重铸式反馈与语言习得关系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因此,今后研究的主要方法应更多采取外语教学环境下的自然观察法;研究对象的范围需发生改变,应更多地集中于目前研究相对较少的小学生与初高中学生;主要研究内容与方向应是重铸式反馈与语言习得的关系以及重铸式反馈如何具体的影响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方面。

参考文献:

[1]孙燕青.重述:第二语言学习中的重要反馈方式[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4).

[2]林生淑.A Review of Recast in SL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L2 Teaching[J].CELEA Journal(Bimonthly),2009,32(2).

[3]曹贤文,牟蕾.重铸和诱导反馈条件下语言修正与形式学习的关系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3,27(1).

[4]陈晓湘,张薇.重铸: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中的有效反馈[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1).

[5]顾姗姗,王同顺.语言交互活动中的重铸反馈研究[J].中国外语,2009,6(4).

[6]韩亚文.L2研究中重述定义质疑:从“隐性负面反馈”谈起[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4).

[7]刘学惠,朱青.重铸式纠错与EFL学习者口语准确性发展:一项针对时态一致性的实验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5).

[8]姚佩芝.再论二语研究中的“重铸”定义[J].外语学刊,2012(6).

[9]赵晨.Recasts as Corrective Feedback in China's English Classroom Interaction[J].CELEA Journal(Bimonthly),2008,31(3).

[10]张曲,张薇.修正性反馈与中国大学生英语虚拟语气学习效果的研究[J].外语界,2010(6).

[11]郑跃平.重述和澄清要求与儿童外语发展[J].外国语文,2011,27(5).

[12]林琼.重铸有效性研究述评[J].外国语文(双月刊),2013,29(3).

[13]郭双全.重铸在外语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以课堂中学生对过去式的使用为例[J].教育观察,2014,3(10).

[14]张珊珊.一项关于学习者感知重铸和修正的实证研究[J].现代外语(季刊),2011,34(4).

[15]蒲显伟,王凤英.二语交互活动中重铸式反馈的有效性:国外十年研究回顾、思考与展望[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FLLTP),2010(3).

[16]杨颖莉.反馈对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目标语发展作用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2013,34(3).

[17]杨颖莉,林正军.重述与提示反馈对英语过去式习得作用的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2).

[18]张珊珊,李果红.感知重铸与语言学习的关联:一项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3).

(责任编辑:陈丽娟)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28(2016)03-0107-04

收稿日期:2015-09-23

作者简介:郭燕(1992-),女,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外语)。

An Overview of Recast

GUO Yan,PEI Xuemei
(Foreign Language School,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Abstract:Recast is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forms of feedback in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especially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It reviews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recast that were published in domestic academic journals and some other core journals from 2005 to 2014.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it can be found easily that recast is still controversial on the current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The controversies mainly include three following categories:the definition of recast,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recast,recast is implicit feedback or explicit feedback.It points out the limits of those empirical researches of recast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some proposals and indicate a new research direction about the future research of recast.

Key words:recast;influencing factors;controversies;limits

猜你喜欢
不足争议影响因素
争议多晶硅扩产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关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争议光伏扶贫
争议一路相伴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