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意愿及动力机制研究
——以福建农林大学农科专业大学生为案例

2016-09-03 03:27陈碧芬吴宗燚张文昌张小龙刘飞翔
台湾农业探索 2016年1期
关键词:农科意愿大学生

陈碧芬,吴宗燚,张文昌,张小龙,刘飞翔



农科专业大学生创业意愿及动力机制研究
——以福建农林大学农科专业大学生为案例

陈碧芬,吴宗燚,张文昌,张小龙,刘飞翔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以福建农林大学农科专业大学生为案例,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Logistic模型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实证分析了影响农科大学生创业意愿强弱的主要因素,总结了农科大学生创业的制约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引导端正创业理念,提高风险意识;培养创业意识,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健全创业培训体系,加强创业教育及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改善创业环境等对策建议。

农科大学生;创业意愿;动力机制;Logistic模型

当前,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如何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成为党和国家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2014年,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针对大学生创业问题提出“要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在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他更是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这就为缓解就业难现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现阶段创业教育薄弱、创业知识不足、创业经验缺乏及创业启动资金来源渠道狭窄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创业意愿虽逐渐增强,但能够成功赚取“第一桶金”的人却很少,尤其是农科类毕业生更是如此。虽然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但是长期以来,社会、家庭、学生对农业院校、农科专业的认同度相对较低,因此出现了农业人才短缺和农科类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矛盾局面。本文以福建农林大学农科专业大学生为案例,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文献调查等方法,利用Logistic模型对农科大学生创业意愿及动力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1 调查基本情况

1.1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15年4—5月对福建农林大学22个专业300名学生在“创业意愿”方面的问卷调查,其中农学、植物保护、林学、园艺、茶学等14个农科专业有200名学生(农科大学生),金融、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8个非农科专业有100名学生作(对照组)。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定调查对象,在掌握了较为确切的资料和数据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取部分农科专业学生进行访谈。利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科学生创业意愿的相关变量进行显著性分析,并运用分组交叉列联表对相关问题的显著性进行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问卷323份,有效问卷300份,问卷有效率为85.71%。

1.2样本分布及描述

本次调查的农科大学生的基本情况见表1。(1)男女比例相当。男生人数占调查总数的50.5%,女生占49.5%。(2)专业认同感弱。有一半以上(62.5%)的学生不喜欢自己所学专业,对专业的认识存在着偏差。(3)学生的代表性较强。调研对象分布在各年级且主要集中于本科阶段(90.5%),其中本科二、三年级占67.5%。(4)对学校的创业环境认同感强。有81.5%的农科学生对所在学校的创业环境表示认同。

表1 调查样本的基本特征

2 农科大学生创业意愿实证分析

2.1数据分析

2.1.1创业意愿通过对300份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表2),可以发现被调查对象的创业热情很高,有58%的被调查对象表示愿意创业。而且,相比农科专业而言,非农科专业学生的创业热情更为浓烈。农科专业学生中,有53%(106/ 200)表示想创业,而非农科专业学生中想创业的占68%(68/100),这可能与农科学生的思想相对比较保守、创业资源相对缺乏有一定的联系,这也是当前制约农科学生创业的重要因素。但是,相比非农科学生,农科学生的毕业去向选择更具有多样性,这就体现出农科学生的适应性相对较强。因此,通过进行正确引导和提供适当的条件,农科专业学生很可能会积极投入到创业大军之中,以创业的方式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

表2 不同专业学生选择创业意愿情况

2.1.2创业原因影响农科专业学生创业的原因是多样的。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农科学生选择创业的最重要原因是个人理想(占调查总数的42.5%),这和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越来越多人参与创业活动有密切关系。同样,有好的创业项目(占调查总数的22%)也会提高农科学生的创业热情。此外,受所学专业影响、他人的邀请及找工作困难等3个原因也对农科学生的创业意愿产生较大影响(各占调研总数的15%左右)。

2.1.3创业行业选择在“假设你愿意创业,那么你最希望从事哪个行业?”问题的调查中(表3),最青睐的创业行业是旅游休闲文化业,选择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55.67%;受到创业、创新浪潮的影响,选择创意行业、物联网的人数也很多,分别占28.46%和25.38%。此外,餐饮行业作为传统行业中市场广、收入增长快的行业,也受到了有意愿创业的农科学生的喜爱。而IT行业只有19.23%的学生选择,这可能是被调查的学生受所学知识限制,认为该行业技术要求比较高,不敢贸然涉足。

表3 被调查学生的创业意愿行业选择情况

将“专业”和“创业意愿行业”进行交叉列联表分析,结果(表4)显示:农科学生有101人选择了旅游休闲文化业,23人选择了创意行业,25人选择了餐饮行业,22人选择了IT行业,29人选择了物联网业;非农科学生中有66人选择了旅游休闲文化业,而其他行业则鲜有人选择。经卡方检验(表5),可得显著性概率P=0.000<0.05或0.01,这说明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多数农科学生与非农科学生在创业行业的选择上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结合访谈可知,农科学生由于所学专业涉及范围广、社会从业面宽、知识量大等特点,在就业和创业过程中更具有选择空间,更倾向于从事自己比较喜欢的或者是比较热门的行业。

2.1.4资金承受力从对创业的资金承受能力的调查结果看,超过一半(67.5%)的农科学生的资金承受能力在5万元以下,且主要集中于2万~5万(占调查总数的39.5%);有14.5%的资金承受能力在1万元以下。据访谈可知,农科专业的很多学生来自农村或者其家庭条件不是非常好,因此在创业之时家庭所能给予的帮助有限;或者是虽然一些学生的家庭能够给予其创业支持,但是他们希望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成功和认可,所以表现出的资金承受力也相对较低。

表4 农科与非农科专业学生创业意愿行业行情情况

表5 卡方检验结果

2.2农科大学生创业意愿强弱的影响因素分析

2.2.1研究假设通过文献分析和抽样访谈,选择了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及政府因素等4个方面作为影响农科学生创业意愿的制约因素,并细分为8个指标(表6、表7)。

(1)个人因素。着重调查专业技能、个人经验及创业方向对农科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程度。当前正处于知识时代,专业技能在创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断增大,但是,仅有技能,缺乏经验也不利于创业;而创业方向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创业的结果。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农科学生的创业意愿。因此,假设愿意创业的农科学生一般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个人经验和较为正确的创业方向。

(2)家庭因素。创业不仅是创业者的个人行为,而且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家庭因素就是其中之一。很多创业者能够坚定创业选择是因为获得了家人的赞同,且创业之初的初始资金大多来源于家庭的支持或是由家庭资产所获得的抵押贷款,创业后的发展也受到了家庭社会关系的影响。通过分析创业成功案例和当前社会环境,笔者认为家人的支持、家庭经济情况及所拥有的社会关系,都会极大地影响农科学生的创业意愿,即如果家人不支持或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或家庭社会关系较弱,那么农科学生很可能不会选择创业。

(3)学校因素。大学时代是人一生中的重要时光,在这过程中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大学创业文化氛围、创业环境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兴趣和创业精神等都具有深刻的影响。根据对所得的抽样访谈结果的分析,假设如果学校创业环境不好,那么农科学生创业意愿就相对较弱。

(4)政府因素。当前,国家对创业、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各种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得到发布,各地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笔者认为,政府的政策支持对农科学生的创业具有重要影响,即大多数学生愿意创业是因为政府出台了较为优惠的鼓励创业的政策。

2.2.2模型选择为使结果更直观地反映各因素对农科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模型的自变量设置为:(1)个人因素:专业技能(X1)、个人经验(X2)和创业方向(X3)3个指标;(2)家庭因素:家人态度(X4)、经济条件(X5)和社会关系(X6)3个指标;(3)学校因素:创业环境(X7)指标;(4)政府因素:政策支持(X8)指标。因变量设置为:创业意愿(Y)。变量赋值见表6、表7。因此,理论模型为:农科学生创业意愿=F(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政府因素)= F(专业技能,个人经验,创业方向,家人态度,经济条件,社会关系,创业环境,政策支持)。结合Logistic模型则有:

表6 因变量赋值情况

表7 自变量赋值情况

2.3计量结果

在确定了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基础上,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8。

表8 逻辑回归模型估计结果

针对研究假设,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验证,可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逻辑回归模型可以观察到,个人因素中,个人经验和创业方向均在5%水平下显著,且两者回归系数的符号均为正,说明对农科学生选择创业具有正向影响。当今社会创业的成功与否与个人经验密切相关,经验越丰富,越有利于取得成功。创业方向同样重要,有好的创业方向,更能够获得支持,创业更能成功,与研究假设相一致。而专业技能影响则不显著,但是从计量结果上看,资金的投入对农科学生创业选择还是有一定的影响。(2)从家庭因素上看,家人的态度、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都在1%水平下显著,可见这3个因素对农科学生创业具有显著影响。如假设所提,家人的态度会对农科学生的创业意愿产生很大影响,家人的支持是学生创业的坚强后盾;而且经济条件好,学生才有创业的物质基础,才能有前进的动力;社会条件越好,创业更有可能取得成功。(3)学校的创业环境对学生的创业具有很显著的影响,就如假设所提,大学的创业文化氛围越浓、扶持措施越多,学生的创业意识越强、兴趣越浓。因此,学校需要建立和完善鼓励学生创业的体制机制,促进学生积极融入创业浪潮之中。(4)政府的政策支持对学生创业的影响在1%水平下显著,政府对学生创业支持力度越大,则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就会相对较少,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就可以更快地得到解决,所需的服务和需求也能更好地得到满足。

3 农科大学生创业的制约原因分析

3.1创业价值观存在偏差,风险意识不强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的农科大学生愿意投身创业。但是,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背景下,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创业只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属于生存性创业,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短期效应[1]。而且,调查发现,很多学生都机械性地认为创业只需要所谓的创业实践,而忽略了创业教育在创业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学习相关创业课程时并没有很认真。有些学生虽创业热情很高,但易冲动,在缺乏对决策进行理性分析之时就急于创业,将导致创业因缺少整体规划和创新意识而失败。还有一些学生是理想化的创业,缺乏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他们没有意识到创业过程中会遇到的种种风险和意外,也没有考虑自身所能承受风险的能力和范围,空有激情而缺乏对现实的考量。

3.2创业准备不充分,融资渠道较窄

调查发现,部分农科学生选择创业是因为他们认为创业是很简单的事情,他们对就业力的培养和提高缺乏足够的认识,未能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目标比较模糊和理想化[2],因此在就业碰壁之后毅然选择创业。然而,创业也需要相关知识的储备和清晰的创业思路和规划。此外,农科学生创业面临资金问题。虽然从国家到地方都制定了很多鼓励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很少能够满足学生的资金需求。较多的政策集中于减免登记费、管理费、工本费等行政管理费用的优惠上,很少能减免税费,而且提供的贷款金额较小。而且,一些风投公司并不愿意投资给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民间资本也很少参与其中。因此,大学生的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支持和合作伙伴的融资。

3.3创业培训体系不健全,创业教育薄弱

大学生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晚,现在仍处于初级阶段。虽然有些大学在学生创业培训和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业培训体系,但仍有相当多的学校的创业培训体系不健全,创业教育薄弱。现在的创业教育主要是通过选修课或课外辅导的方式进行,且受教育人群范围狭窄,与相关专业学科联系不密切;学校对学生创业意识引导不够,认为大学阶段最重要的是专业教育,创业教育可以在萌生创业想法并投身创业之后的社会实践中完成,没有认清创业教育对激发创造潜能和提升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此外,负责创业课程授课的教师更多是由某个专业的老师来兼任,教学经验受限于该专业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创业心理和创业意识等方面缺乏研究,这就导致其对创业教育缺乏全面的掌握。

3.4创业扶持政策不充分,创业环境较差

为解决大学生创业之初存在的资金难题,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小额贷款和创业基金两方面的政策。小额贷款在全国各地得到较好推行,但在创业基金政策的制定方面,只有上海市政府做得较好[3],其他地方政府的基金政策或是缺乏,或是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现阶段的创业扶持政策主要集中于资金扶持上,对于大学生亟需的创业知识、管理经验等,政府部门则很少提供相应服务。虽然现在创业的硬环境——基础设施、场地、社会保障等正日渐改善,但是创业的软环境仍比较差,包括创业的文化氛围、国民对创业的态度等都需要进一步营造和加强,这将是政府今后所需努力改善的一个方向。

4 构建农科大学生创业动力机制的对策建议

促进农科大学生创业,特别是大学生理性创业,需要国家、政府、学校等多方面的积极努力。要实现创业的体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机制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大力加强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机制建设中的主体作用[4]。构建和完善推动农科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机制势在必行。

4.1引导端正创业理念,提高风险意识

面对大学生创业理念存在偏差的现状,政府和学校需要发挥重要作用,注意营造积极的创业氛围。一是政府要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原动力问题,让更多的大学生选择机会型创业,即在发现或创造新的市场机会下所进行的创业活动,并使机会型创业成为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类型[4]。二是学校则要注意引导学生端正创业理念,使愿意创业的学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注重谋求个人更高层次的发展,积极为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在创业教学过程中,应该向学生介绍其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挑战,并告知其从容应对的方法和策略。另外,在课程设置中分配一些时间用于让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企业、由成功企业家或创业达人等讲授其在创业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和体会、解读一些成功企业的经典案例,从而达到知识性、趣味性和真实性的协调统一,以便真正提升大家的市场竞争意识和抗风险能力,有效促进创业的成功。

4.2培养创业意识,拓宽融资渠道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侧重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学生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略显不足。因此,当代教育需要改革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5]。教师在为学生教授创业技能的同时,还应教育和引导其明确自身定位,在审慎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明确今后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在确定创业目标之后,学生应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创业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并积极利用假期到企业去实习、锻炼,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增加市场化运作经验。对于创业中面临的资金问题,各地方政府应该根据本地实际,结合创业大学生的真正需求,合理改革信贷政策,特别要注意完善创业基金政策;各大高校应设立创业风险基金、科研创新基金等资助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支持[6],使其积累创业经验;积极引导风投公司和民间资本在合理评估大学生创业前景基础上,给予学生适当的资金支持。

4.3建立健全创业培训体系,加强创业教育

随着近年来大学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和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张,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创业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要使教学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等方面的融合与综合,从而达到最佳效果[7]。分年级有针对性地开设不同内容的创业教育课程,对于大一、大二学生主要是培养创业意识和精神,大三学生则侧重于进行创业知识的教授和创业心理素质的提升,大四学生则应该增强创业综合能力。此外,还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差异和个性差异,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以专业型创业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专业、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创业教育内容应注意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创新实践活动,诸如开设研究型、创新型实验[8],企业实习,创新创业项目培育与实践等,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创业技能和经验。

4.4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改善创业环境

良好的创业环境对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精神至关重要。对于大学生而言,创业环境包括校园创业环境和社会创业环境。只有高校和政府协同合作,从观念培育和制度完善两方面入手,才能营造出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学校应建立和完善鼓励学生创业的体制机制,积极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广泛开展诸如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等各类竞赛活动,并运用主流传播媒介宣传、培育创业文化,调动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注意强化基地建设,着力孵化创业平台,开设大学生创业园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条件。政府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要扮演好角色,即“创业政策制定者”角色要补位、“创业协调监督者”角色要正位、“创业服务者”角色要实位,通过政策环境的改善使创业活动活跃起来,提高创业活动的成功率[9];建立对创业辅导等企业服务体系的财政支持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各类社会中介组织为创业者提供公共服务[10];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专门机构和创业专业辅导队伍,实时为创业者提供所需服务。

[1]王晓红.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长效机制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60-62.

[2]何军峰,黄红球.论农科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与提高[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3):33-35.

[3]陈成文,孙淇庭.大学生创业政策:评价与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2009(7):24-30.

[4]顾建国.大学生创业机制建构:高校与政府的作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3):74-77.

[5]曾晓玲,吴绯.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培养[J].船山学刊,2007(2):193-196.

[6]吕延勤,杨培强.制约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9(4):86-87.

[7]于玲.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D].东北大学,2009.

[8]曲继方.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教学研究,2005(1):1-7.

[9]黄美蓉,丁三青,王希鹏.大学生创业中地方政府角色定位缺失与对策[J].企业经济,2012(5):130-133.

[10]童有文.大学生创业政策探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3-4.

[11]方明智.论“四位一体”在构建多元化的大学生创业机制中的作用[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3):175-180.

Research on th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College Students——A Case of Agricultural College Students in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CHEN Bi-fen,WU Zong-yi,ZHANG Wen-chang,ZHANG Xiao-long,LIU Fei-xiang
(College of Economics,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02,China)

By taking the agricultural college students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as a case,and using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interview method and Logistic model to collect and analyze relevant data,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of agricultural college students were empirically analyzed.Then,the constraints in entrepreneurship of agricultural college students were summarized.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pointedly put forward including leading students to rectify entrepreneurial ideas and strengthening risk awareness,cultivating entrepreneurial awareness and expanding financing channels,establishing a sou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perfecting support policies for entrepreneurship and improving the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agricultural college student;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dynamic mechanism;Logistic model

G647.38

A

1637-5617(2016)01-0067-07

10.16006/j.cnki.twnt.2016.01.014

2015-10-14

陈碧芬(1993-),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农业、农村与区域发展研究.E-mail:FJ123cbf@163.com

刘飞翔 (1976-),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现代农业与生态管理、农业推广与多功能性研究.E-mail:lfx-xfl@163.com

2014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114S1202);2015年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农村区域发展本科科研训练基地项目(2015b003)

猜你喜欢
农科意愿大学生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