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途径研究

2016-10-09 07:29洪海钰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6年8期
关键词:居民收入红利贡献率

■洪海钰

天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途径研究

■洪海钰

本文通过对1984-2010年天津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主要动力的研究和测算,发现过去的近30年天津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价格改革、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支农惠农政策等农村改革开放政策及其红利的持续释放。但原有的改革红利随时间的推移在不断衰减,为了实现2020年比2010年农村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标,必须实施新的改革举措,创造新的改革红利。

农村居民收入收入倍增目标收入增长途径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关键是要解决好农民问题,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当前,天津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实现农村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标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其动力在哪里,途径有哪些,值得研究和探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天津农村居民增收的主要动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天津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到2010年,天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801元,比1983年的412元,增长27.6倍。过去近30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动力主要源于五大改革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村居民增收提供了制度基础

上世纪80年代初到1983年,天津全面推行和完成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长期被桎梏的农村生产力得到彻底解放,农业生产率得到迅猛提升。1990年全市粮食、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产量分别比1983年增长70.2%、 109.4%、104.9%、66.0%和163.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制度红利,对1984-1990年、1991-2000年和2001-2010年3个阶段的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17.4%、6.5%和4.1%,见表1。

(二)农产品价格改革是农村居民增收的有力推手

1984年开始,我国启动农产品收购价格改革,逐步取消了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对主要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多次上调了定购价格。与1984年相比,1990年全市农产品综合平均价格累计上涨了82.5%,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31.0%。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价格改革继续迈出了新步伐。到90年代末期,绝大多数农产品价格实现了由市场定价,对主要农产品实行了保护价格收购政策。1991-2000年农产品价格提升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17.9%。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农产品价格市场机制形成。2000-2010年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仅达到10.3%。

(三)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居民增收的重大引擎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天津进入工业化起步阶段,农村工业取得突破性发展,从根本上转变了改革开放前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格局,农村非农产业迅速发展,农民增收渠道迅速拓宽。到1990年,非农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81.1%;农民人均从本地企业得到了劳动报酬收入比1983年增长了3倍,人均家庭经营第二、三产业纯收入增长了1.5倍,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了9倍。1984-1990年,农村工业化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46.1%。90年代,天津顺利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乡镇企业异军突起。2000年,全市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1596.3亿元,占当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2.4%;农村居民人均从本地企业得到劳动报酬收入比1990年增长5.1倍,人均家庭经营第二三产业纯收入增长4.1倍。1991-2000年,农村工业化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5.9%。新世纪头10年,天津进入后工业化阶段。2010年,全市农村工业产值达到1357.7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4.1%,农村居民人均从本地企业得到劳动报酬收入比2000年增长1.3倍,工业化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仍达30.1%。

表1 1984-2010年各项动力源对天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 (%)

(四)农村城镇化为农村居民增收打造新空间

进入新世纪以来,天津市示范小城镇建设领先全国,数十万农民搬进新市镇,农村居民收入在新的空间里增长、提升、拓展。2010年,城镇化拉动农村居民人均获得土地征用补偿金收入、养老金收入、社会保障金收入、房屋租金收入等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比2000年增长了4.5倍;城镇化带动人均家庭经营服务业收入增长了2.7倍,人均外出从业获得工资性收入增长了7.2倍。2001-2010年,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7%,超过了同期工业化的贡献水平。

(五)支农惠农政策为农村居民增收提供新支持

新世纪以来,天津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政策,使广大农民受益。2010年,市财政共向农民直接发放各种农业补贴4.8亿元。2001-2010年,支农惠农政策体系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2.4%。

从表1可见,各阶段各项改革动力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合计贡献率均在90%左右。这表明,过去的近30年天津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农村改革开放政策及其红利的持续释放。

对实现天津农村居民收入倍增目标的测算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收入倍增计划。按照收入倍增的要求,我们对天津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进行了测算。如果不考虑物价因素,要实现名义上的收入倍增目标,2011-2020年农村居民年均收入增长要在7.2%以上;如果要消除物价增长对收入的影响,实现居民实际收入的翻番,我们在2001-2010年天津市消费价格指数年均增长1.9%的基础上,假定2011-2020年的物价年均增长2.3%,通过价格缩减倒推可得2011-2020年天津农村居民年均收入增长需达到9.7%以上。

从表1可以看出,在前三个阶段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产品价格改革红利、农村工业化等改革红利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已经大幅衰减。按照这样的衰减速度测算,2011-202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红利将基本消失,农产品价格改革红利将衰减至4%以下,农村工业化的红利也将衰减至15%左右,城镇化改革红利也将衰减至30%左右。这几项改革红利的合计贡献率将衰减为49%,加上10%左右的自然增长贡献率,2011-2020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仅能维持在2001-2010的年均增速(10.4%)的59%左右,即年均增长6.1%左右。今后如果没有新的改革措施出台,到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能达到21334元,比2010年的11801元增加9533元,比名义收入倍增目标少2268元,比实际收入倍增目标少8450元。要继续保持农村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必须通过实施新的改革举措创造新的改革红利。

加快改革进程促进天津农村居民增收

在新的形势和挑战面前,实现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就必须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和社会经济结构转型调整,向改革要增收动力,向经济结构升级要助力,向社会转型要潜力。

(一)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向耕地流转要收入

2015年,天津市土地流转比例仅为40%,与66.1%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例不相适应。调查显示,土地流转率偏低主要原因之一是担心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受损。因此,要加快制定和完善农村耕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法规和实施办法,确保耕地流转工作有章可循;加紧推动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等农村土地的确权登记和发证工作,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提高农民的土地流转收益;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平台建设,建立区县、乡镇、村三级一体的统一管理与服务平台,及时为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提供价格指导、转让信息等服务;加大政策宣传和法律援助力度,建立土地流转的仲裁机构,及时解决农户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纠纷。

(二)加快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规模化经营要收入

以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对增强农业经济发展活力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经过问卷及走访调查显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不足,以及人工成本过高、技术人才缺乏及农产品价格不稳。因此,必须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一是要加快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财政补贴,简化信贷手续,支持经营主体以相关农产品或宅基地使用权、农住房等资产为抵押进行贷款,加快农民合作金融的试点和推广步伐,健全农业农村保险,丰富保险品种,增加保险额度,扩大覆盖范围;二是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参股投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经营主体建设,发挥集体经济组织独特优势,引领村民农户发展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实现集体增收;三是加快人才引进,鼓励愿意投资农业的企业家、具有农业专业知识的大学生等发展现代农业,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三)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向小城镇建设要收入

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有效转移,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也是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前提。调查显示,天津市90%以上的农村外出劳动力选择在本市地域内的城镇和园区从业。可见,提高小城镇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小城镇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力是促进农村居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在推进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应做到:一是准确定位,根据产业优势和资源特点打造各具特色的小城镇,避免千篇一律,形成“名镇效应”,提升小城镇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坚持把小城镇建设和园区经济的发展、产业发展与结构升级结合起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三是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的服务体系,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就业中介机构的发展,为用工单位和农村劳动力提供方便快捷的市场信息;四是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竞争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就业。

(四)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同城同待遇,向社会转型要收入

长期以来,公共财政支出的重心是城市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农村投入不足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因此,一是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加农村教育投资,加快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的进程,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二是努力扩大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使农村从业人员能享受城镇从业人员同等的医疗、养老、公积金等社会保障制度;三是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取消农业户口后,应尽快统一城乡低保、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标准,提高保障水平,使更多的低收入农村居民纳入到社会救助体系中来。

(五)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向经济转型升级要收入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如何在稳增长的同时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是当前工业化的发展方向。提升农村工业实力要做到:一是充分利用区位和比较优势,培育和壮大区县特色产业,构建配套产业链,形成一批龙头企业,扩大品牌影响力;二是大力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制造业质量,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出一批竞争力强、高效率、低耗能的企业;三是充分利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机遇,加强政府间协作,破除市场壁垒,通过基于产业链的新布局来实现跨区域的协同发展;四是减轻企业负担,加大金融支持,促进民营及小微企业发展装大,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新兴产业,提升民营经济活力。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

责任编辑:刘桂素

猜你喜欢
居民收入红利贡献率
中国整体与区域居民收入周期的协同效应分析
新疆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实证分析
一种通用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数说陕西70年”之居民收入
富硒红利一触即发
2018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关于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的几点思考
健康红利
让民营医院共享政策红利
В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е 2016 года вклад потребления в рост китайск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достиг 73,4 процент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