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把语文课堂的高效成果落到实处

2016-10-21 10:48金娜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静思书声琅琅珍珠鸟

金娜

话说中国太极拳: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它最讲究动静结合,静中求动,动中求静,两者相互转化,互不分离。其实,万事万物皆为相通。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讲究动静相宜。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课堂学习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一要求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呼应: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做游戏……但教育不能只顾创造课堂热闹的场面,也要给学生“沉思默想”,静静品读文本的机会。没有安静的氛围,学生不能静思默想,语文学习就会在这琅琅读书声中失去很多东西。 关于这种语文课堂上“动”与“静”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如“国粹”太极动、静结合,让课堂张弛有度,才能奏响语文课堂的和谐乐章。

一、“课堂之动”与“课堂之静”相得益彰

什么是语文课堂的“动”?什么是语文课堂的“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静,也没有绝对的动。教学亦是如此。语文课堂上的“动”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应是基于“听说读写”之上的语言能力的积累、感悟、品位和运用。而“静”亦不是表面所呈现的安安静静、端端正正,它是思维、观察、注意、倾听等能力的根须在活跃地汲养、生发。

1.语文教学,要静中求动

“动”是小学生典型的个性特征。小学生的天性爱“动”:爱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动身,什么都爱动一动。小学生的成长需要“动”:需要主动、自动、能动,需要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参与不仅仅是参加,而是全身心地投入。调动参与的关键是一个“动”字。首先要引导学生“身动”:如动脑、动口、动眼、动耳、动手、动脚、动身,遵循学生的天性,突出语言训练的实践性特点。其次要引导学生“心动”:如鼓励学生质疑,给学生商量和选择的权利,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突出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发展、生动活泼之中。

2.语文教学,要动中求静

静,应该是语文教学洗尽铅华、回归本真的前提。在有效的课堂静态环境中,师生平等、和谐对话,安安静静的课堂绝不是教学行为的静止。那恰巧是学生的智慧在萌芽,思维在发展,能力在提高。沉心学语文,真正学会倾听、阅读、思考、写作,“静”是有力的保障。南宋教育家朱熹说:“静者,养动之根也。”课堂需要活力,而静下心来思考是探讨研究的基础。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思维是一个过程,它需要时间,在接触所学知识前,在学习探究知识中,以及结束知识学习后,都应该留足安静的时间,有意识地创造“静堂”,让学生沉思品悟。尤其要给那些思维速度稍慢的学生充分的空间,使他们避免浅尝辄止、囫囵吞枣。

二、“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有机结合

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朗读,于是现在的语文课堂,读书的时间和量都非常充足,默读却被冷落在一旁。《课标》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和默读能力是各年段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一部分老师却在不经意间,将阅读教学带入了“读”的误区:用“书声琅琅”代替“静思默想”。而一切问题在琅琅读书声中都能解决吗?未必!所以说静思和内化相对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这实际上也是提倡学生要做个读书的有心人。

当然一般老师组织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会要求思考问题。可学生怎么能在读课文时,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呢?那么,默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与其让学生有口无心地朗读,不如在课堂上“静悟”,培养其一边静心默读,一边拿笔圈画,以帮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时刻。”语文课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默默讀书的“场”,一个细细品位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

笔者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让学生自主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哪些内容最有趣,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一边默读,一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在文中标记下来。大部分学生说珍珠鸟与我亲近的部分最有趣,于是笔者请学生再次默读这一节,并且想象珍珠鸟活动时的心理活动。学生汇报后,笔者进行小结:“是啊,珍珠鸟一步步与我亲近,心理在不断变化着呢,让我们把这情景读出来。”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把珍珠鸟的活泼可爱读得惟妙惟肖。

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采用了默读和朗读相结合的方法,以默读为主线。让“书声琅琅”的课堂与“静思默想”和谐搭配。

三、“静心倾听”与“踊跃发言”融为一体

课改之后的语文课堂,学生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在学生竞相展示自己的热闹背后,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不少学生只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很难静下心来听别人说,缺乏倾听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低年龄段的孩子听的习惯很差,表达完自己的意思后,好像大功告成,不去理会其他同学的想法。其实,在一节真正活跃的语文课堂中,光有精彩的个人表达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做到静心倾听,才能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才能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

四、“有效调控”与“自主感悟” 相辅相成

陶老云:“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因此在课堂上,如果老师学生能积极的互动,这样的“动”,是可取的,在围绕有效教学为宗旨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重视的应该是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如果一味的只求“静”,那么,何来学生的能动性?教学中,动和静的转化是相对的,必须遵循自然和有效的原则,否则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动”多“静”少,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思维很少参与学习;“静”多“动”少,则学生容易疲劳。因此,作为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特点,进行合理有效的“动静”搭配,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中要随时有效调控教学环节促进学生自主感悟。

语文课堂是生动、深刻而有温度的。我们追求有效的动静结合。我们追求充满灵动、诗意的课堂,在动静的相得益彰中抽枝、开花,谱写课堂的和谐乐章,共享华实并茂的硕果,那是多美的境界啊!

猜你喜欢
静思书声琅琅珍珠鸟
珍珠鸟
《静思》 《泪》
背后
静思 萧声意无言 赏游
说谎的珍珠鸟
关于“想”的成语
再谈“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
好词聚焦
静思疗法风行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