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启发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6-10-21 07:08许伟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等高线教学学生

许伟

摘 要: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的学习有这样的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无论是自然地理的地球运动、大气、水、地表形态,还是人文地理了中的人口、城市及城市化、工农业的发展等,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地理教学的重点。本文结合我在高中课堂中教学实践,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就问题的启发在高中地理教学环节中的应用加以浅析。

关键词:问题启发 地理教学 灵动课堂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句名言,在对启发作用加以肯定的前提下,并且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景的重要性。高考四大考核目标明确提出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巧妙设置“情景启发”类探究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探究式讨论积极性和对地理知识的兴趣。[1]

一、利用时政信息引出问题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当今社会,学生通过手机等方式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方便,信息的更新速度也日新月异,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信息的追求,如何将时政信息有效引入到课堂教学成为了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如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5号计划于11月初择机首飞。它是我国目前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通过视频,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对航空航天等相关知识的思考:我国有哪几个航天发射基地?各个航天发射基地有何特点?航天基地的区位条件如何?发射时间、方向和回收场地应如何选择?这样就将学生感兴趣的时政视频与地理知识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

二、利用优美诗歌引出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中国古代经典诗歌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诗歌不仅能反映我国传统文明,而且与地理知识息息相关。在地理教学中巧妙添加这些”佐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人文地理素养,生动形象的诗歌、谚语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若我们讲到必修一“常见天气系统”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下面这些诗歌反映的什么地理现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以学生的切身经历为切入点分析问题,引起学生共鸣

在教学中以学生切身经历的实践活动作为问题的起点,这样能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共鸣。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重要条件”。课件切身经历的活动设置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学习地理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等高线一节教学比较抽象,在进行新课之前,我们可这样设计:最近近郊旅游升温,某同学准备随家人一起去淮北相山去游玩。因為要爬山,所以前期要收集以下资料:比例尺图、相山位置图、等高线图、行进线路图等。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这两种最基础也是最常见的地形图。对于怎么阅读和使用这两种地形图,我们可以提出学习目标:第一会读地图上的高度,第二绘制等高线,第三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坡度,第四判读山地各部位等高线,第五判读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陆地地形等,从而使学生能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

四、通过角色扮演进行问题切入,切实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是以教师的演讲为重点,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和做笔记。而角色扮演教学法学习者在真实或在虚拟的环境中活动,获得一些经验和感受并与大家进行交流和分享。活动后,体验者进行总结,并将经验运用于实践。完全投入角色扮演,能激发学生分析、想象、判断和创造等高级思维活动,并能够将新知识进行转换和运用。

如讲解到“农业区位因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地区的农民。如在华北地区,农民主要种植哪些农作物?在东北地区农民可以种植哪些农作物?在海南农民可以有什么样的农业选择?这些选择与当地的位置和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让学生思考不同地区的农业,位置不同,自然区位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和社会经济区位条件(交通、科技、劳动力等)就可能不同,从而得出农业区位的选择必须因地制宜。

五、利用地图信息启发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中包含了大量的显性和隐性地理知识,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而地图教学具有直观性,能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直接感知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进而激发学生的洞察力、想象力及思维能力,有利于将地理教材屮抽象的、分散的、模糊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系统的、清晰的知识,开拓思路,启发思维,发展智力,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解到“山地的形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上褶曲示意图和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然后提问山地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世界上有些地区经常会有火山地震?通过对上述两幅图的分析,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和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单莉.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王玉珍.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提问的优化[J].延边教育学报,2015(3).

猜你喜欢
等高线教学学生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应用
地形图的阅读
赶不走的学生
“五招”破解等高线难点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写话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专题测试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