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范畴论*

2016-10-26 02:46俞建梁
外语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表现型模因范畴

俞建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 210016)

模因范畴论*

俞建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 210016)

文章以模因论为依据研究范畴化的认知过程,认为概念范畴中的不同语义成员是范畴的模因、语境以及主体意向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文章的主要观点是:(1)意象图式是概念范畴传播中真正潜在的模因,作为心智产物的意象图式凝结和反映认知对象的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是范畴成员稳定与变异的核心和依据;(2)不同的范畴语义成员则是范畴模因通过遗传和变异而产生的表现型,因此范畴成员之间表现出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3)以概念范畴模因及其表现型为特征的模因范畴论为研究经典范畴理论与现代范畴理论提供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

模因;意象图式;心智;概念范畴;属性二元论

1 引言

范畴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是人类认知的基础。人类对范畴和范畴化认知研究的分歧体现在两大范畴化理论体系:经典范畴理论和现代范畴理论。经典论把范畴理解为对事物本质的揭示;现代范畴理论则以经验主义为基础,把范畴理解为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对主观心理意愿的满足。由于这两种范畴理论各有优劣和侧重,所以它们之间龃龉不断,针锋相对。(俞建梁 2008) 虽然学界也不乏调和者,认为现代范畴论是对经典范畴论的完善和发展,两者具有共同性和互补性。但由于他们并没有提出可供研究这两大范畴理论融通的统一理论框架,所以这些研究并未真正消弭这两种范畴理论之间的罅隙和张力。同时,自模因论提出后,人们通过运用模因的特性、传播机理、成功模因的特点对语言的模仿和传播展开介绍和探讨。然而,至今对在语言传播的过程中概念范畴的模因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却语焉不详。

为此,本文拟基于语言模因论、认知科学和心智哲学,尝试回答以下3个问题:(1)在概念范畴的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其背后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模因到底是什么?(2)概念范畴模因是如何演化成范畴成员的不同表现形式并体现出家族相似性的?(3)可供经典范畴理论和现代范畴理论研究的共同框架是什么?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尝试揭示模因及其表现形式与概念范畴及其成员之间的相关性,为经典和现代两种范畴理论相互之间的契合构建一个统一的研究框架。

2 概念范畴与模因

模因概念的提出得益于20世纪50年代基因结构的发现。受遗传学的启发Dawkins(1976)、Heylighen(1992)和Blackmore(1999)等学者发现文化的传承与生物的遗传过程有相似之处,类似于生物遗传的变异遗传现象,这使得语言学、生物学和人类学等领域展开关于语言科学和生命科学的跨学科对话。模因作为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个复制因子,而在现实世界里模因的表现型可能千变万化,但传递的却是一种来自社会文化的信息构念(construct),一种在大脑中的信息表征系统。以语言作为传播媒介的模因被称之为语言模因(何自然 2014)。语言模因的遗传现象涉及从词素到篇章的各个层面,因此表达概念范畴的词语无疑是模因的众多表现形式之一。Blackmore曾说,模因“包括你所掌握的词汇中的所有单词……模因是促进智慧发展的因素,即所谓‘心灵的工具’,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词语”(Blackmore 1999:7, 118)。词语表征概念, 是概念的象征,即语言中的概念范畴模因常常通过词语来表征。因而作为语义研究的核心——概念范畴无疑是语言模因研究的一个重点。

3 概念范畴的模因及其表现型

模因论认为,思维先于语言,所以思维模式的模因先于语言表达(张旭红 2008)。概念范畴的语义演化如同生物学中的物种进化过程一样,是受各种因素影响而诱发的遗传信息变异复制导致的进化过程。本源的思维范畴内容就如同生物体中携带遗传信息的基因,用词语表达的概念范畴就如基因通过变异遗传而出现的表现形式。因此,为了清楚地表明概念范畴模因的内在特性和外在表现,我们把它们称为概念范畴模因和模因表现型。与生物学中基因、环境及表现型之间的相关性相类似,我们把概念范畴的模因及其表现型之间的关系表述为:概念范畴模因+语境+主体意向性的选择模因表现型。

这个表达式尝试说明:(1)范畴模因在语义变化中起着核心基础作用,是维护范畴稳定的因子;(2)语境和主体意向性促使模因的遗传和变异;(3)范畴模因的表现型就是概念范畴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把潜在的范畴模因变为现实的结果。因此,上述表达式把一个概念范畴分解为模因和模因表现型两个层面:一个层面,范畴的模因是人们在认知域内对客观或可能世界某一方面认识的抽象而形成的概念结构;另一个层面,概念范畴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会被赋予不同语义而得到扩散和传播,从而潜在的模因在语境的作用下外化出用文字或话语等表达各种具体意义或用法,这是概念范畴的表现型。

3.1 概念范畴的模因:意象图式

模因通过复制的方式来保存其基本形式或核心内容,那么在概念范畴复制传播过程中,背后那个说不清道不明、不可捉摸的内在模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这潜在的模因就是意象图式。这是因为在语言表达式之前,实际的思维过程中应有一个被称为“心理语言”的内部语言过程,即“任何意义的表达都以人的身体的活动图式、心理意象……来呈现”(徐盛桓 2011)。语言单位的意义就是与该语言单位有约定俗成相关关系的概念结构,这一结构主要是意象式的,这正是所谓大脑神经元的‘语言’,其概念和命题不用词语来表征。(Pulvemuller 2002) Tyler和Evans(2001)也认为范畴的语义结构来自并且反映概念结构,而概念结构就是由人的感官和神经结构决定的意象图式。由于一个范畴在其形成之时就是多义的,至少是具有数个潜势义项的多义范畴,所以许多认知语言学家都从多义词的角度论述意象图式和范畴的关系。Tyler和Evans(2001)认为每个多义词范畴必定有一个原初核心意义,它源于被抽象了的意象图式。Lakoff(1987:460)也认为一个多义词的不同意义,必须运用意象图式和隐喻模型才能得以解释。Taylor(2003:59)指出意象图式就是概念范畴核心的表征,是多义词语义范畴的 “共有意义核心”。Ungerer 和Schmid(1996:39)也把抽象出来的概括性图式表征视为心智表征,它是我们认识事物、理解世界、获得意义和建构知识的基本出发点。

意象图式成为概念范畴的模因除了因具备上述特质外,还满足模因作为复制因子保留、变异和选择的主要条件。(1)主体意向性。意象图式是人们心智基于特定文化通过具有相似关系的多个个例反复感知体验、不断进行概括和认知加工而图式化为一个结构性抽象的信息单位或知识单元,是许多具有一些共同特点活动的共享值、“骨架”和格式塔。意象图式作为语言模因在复制和传播中由于宿主的主体意向性而发挥其不同程度的适调性,形成不同的变体。因此,作为媒介意象图式把经验知识和超验知识连接起来。(2)映射能产性。客观世界是通过人类心智加工才与语言符号发生联系,例如在判定某物属于“树”的范畴时,我们并非“看到”树,而是把其“看作”树,因为我们的心智中已预存树的格式塔,并把它投射到外界事物上。 (Lakoff 1987:126) 因此,人类可以把意象图式映射到语言中去,形成该意象图式的语义框架或结构。(陆俭明 2009) 当意象图式从一个认知域扩展到另一个认知域时,就实现语义的衍生。正如Johnson(1987)所言,由于意象图式是由一些组成部分和关系构成,所以通过它们,意象图式可以无限地构建出许多感知、意象以及事件等。(3)兼容性及延伸性。意象图式不是详细复杂的概念本身,而是一种抽象特征的描写,可完全与范畴定义的所有成员兼容,它是人们通过不很精确的描写和不很强调同一性,去除差异点,从不同结构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因而意象图式具有语义的兼容性和延伸性(Langacker 1987:371)。因此,意象图式给我们提供一个大概框架,在这个具有兼容性和延伸性的大框架中,可以构建我们能遇到或想象到的许多情景,从而产生新的意义或范畴义项。意象图式以抽象的意象概念化形式将其再现于记忆中,又同一组严格限制的认知原则相互作用,产生一组相互区别的附加意义,从而围绕主要意义成分形成一个有理据的语义网络。(章宜华 2005) 因此,人脑心智中潜藏的概念范畴模因元表征信息就是意象图式。它是头脑中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信息表征和思维模因,是留驻在头脑中、内在而不直接体现出来的隐形信息单位,也是概念范畴在人的认知心理、语境以及意向性等因素推动下通过模仿传播的重要依据。

3.2 意象图式作为范畴模因的心智哲学理据

意象图式作为概念范畴的模因还有其哲学理据。人们对事物属性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在心理上就会形成意象,在认知域内意象进一步抽象形成意象图式。因此,意象图式既是人认识自身的产物,也是人与外界对象属性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类自然属性的产物。(陆俭明 2009) Langacker和Taylor也认为意象图式既可指代一个范畴的物体属性,也可指代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范畴的心理表征。(王寅 2013) 这些对意象图式的表述体现出心智哲学中属性二元论的思想。属性二元论认为,世界并没有两种实体,只有一种实体,即物理实体,但是任一物理实体都有两种属性组成: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即一个实体、两种属性。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都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前者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质;后者为事物的质在人们心智中的感受,体现为认知主体对物理生化属性的“感受性”或“感受质”。(Lewis 1929:121) 因此,心理属性既有对物理属性随附性的一面,即以物理属性的存在而存在,也有主体独特性的一面,感受质就是对象属性和认知主体的心理独特感受的交集。这种交集也体现在意象图式中。在范畴化过程中事物的属性只有通过认知主体的感知才能被认识,这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分类时必然经历的心理过程。因此,作为感知对象的事物本身在感知主体的心理(亦即心智)中会呈现出一定的属性,这样的心理属性是物理属性在感知主体引起的心理感受。它是一种普遍的、可重复的且因人而异的内在感觉,是我们不同经验中存在的某种所谓不可言喻或难以确定表征的主观经验内容,但在具体的场合中可以标明出来,比如“看上去像是”。(江怡 2009) 如同感受质一样,意象图式就是事物具有的某种质或属性在人们心智中的心理现象,反映为主体在感受过程中对意识对象“像什么”的主观感受和心理属性,至于“像”的程度则是在对事物感受质的范围内因人而异。因此,意象图式随附于或植根于范畴化对象的物理生化等属性,同时也有其意向性的特征。意象图式是事物物理生化等属性在心理上的抽象反映,是人们的感受质在心理上图式化的表征,包含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心理属性。属性二元论为意象图式作为范畴模因奠定哲学基础。

3.3 概念范畴模因的表现型:概念范畴的不同义项及其相似性

Dawkins(1976:278)认为,任何一个模因都具备遗传、变异和选择3个特征。那么,作为概念范畴模因的意象图式是如何通过遗传、变异和选择进行复制传播而体现为不同表现型的呢?由于意象图式其本身的意向性、能产性和兼容性能够应付各种各样的新语境,所以它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往往可以与不同的语境相结合,产生各异的话语含义,形成不同的模因表现型,有的话语含义则经过沉淀进而成为新的范畴义项。概念范畴模因的表现型就是意象图式这种复制因子通过遗传、变异和选择而产生的范畴成员。

3.31 概念范畴模因与语境的相互作用:遗传性和变异性

(1)范畴模因的遗传性。物质普遍具有记忆性,事物总是力图按照自己记忆中存在的模式来复制新事物。(钱冠连 2001) 生物界复制的目的是保持种群的同一性。范畴模因的遗传传播过程就是其复制使用过程,复制目的是要保证特定范畴成员拥有该范畴的属性特征,以保持一个范畴之所以为该范畴的特性,保证范畴语义的相对稳定性和本源性。范畴模因的遗传性分两种情况:1)完整遗传。当实时语境或发话人想要表达的思想与头脑中某一固定表达式正好吻合,并将其激活使用,这就是完整遗传。例如:我们要表达“犯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然自由自在”这样的意向内容时,就会使用“逍遥法外”这一表达式对该意向内容实现准确的表达,此时“逍遥法外”这一模因被照搬复制,其语义得到完整遗传并没有发生变化。完整遗传有利于新的语义内容沉淀并固化为范畴成员,但另一种可能性就是如果长期固步自封,就会由于没有变化而使得语言违背经济原则。2)局部遗传。实际上我们常常遇到的情况是,复制的结果或多或少异于原来的模因。当在一定的语境中没有现成的表达式可以运用时,语言使用者就会在原来模因的基础上通过隐喻或转喻凸显该模因的某一侧面,创造性地去构建新的语义表达,与当下的语境整合,组成新的范畴模因复合体,导致一个概念范畴语义的衍生变异,这样就产生局部遗传,这时遗传与变异相伴发生。例如,网络语言中一批与“裸”有关的词语就是这样的模因复合体,像裸聊、裸售、裸妆、裸考、裸捐、裸博、裸官、裸退和裸婚等。我们可从中察觉到“裸”字含义的不断演变,但我们也会发现“裸”范畴的源始义“没有遮盖的”这个核心语义信息却始终被遗传保留。(任开兴 2010) 该源始义构成的意象图式是“裸”范畴的祖先模因和母体,是这些词语中“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一个片断,是决定这些词语具有源始义最基本的因子。它是复制后亲代出现相似性状的基本制约要素。范畴模因的遗传性体现范畴演变使用过程中范畴模因的基础、主导和控制作用,是范畴语义成员之间具有相似性的保证。

(2)范畴模因的变异性。生物基因复制允许通过提供冗余信息而多样化,进而影响生物体的表现型,产生母体与子体以及子体间的不同性状差异。模因具有与基因相似的基本特征。范畴模因意象图式的主体意向性、能产性以及兼容性和延伸性为模因的变异提供可能性。例如,“裸”范畴的意象图式“没有遮盖的”在传播过程中会由于语境和社会心理等不同因素提供冗余信息而表现出多样化。它通过把自身的框架与宿主的不同体验等主体意向性因素结合起来,使得子体并非按照母体的全部语义内容复制模仿,形成不同的模因变体,使得语义产生变异,由“没有遮盖的”不断演变到“未经包装的”、“没有其他附加成分的”、“彻底的”再到“简朴的”等含义变化,逐渐剔除其原有情色的色彩,趋向中性或褒义。其结果就是产生模因的不同表现型,进而构成“裸”范畴不同的语义成员。可以从这些“裸”词语当中看到,由于“裸”这一模因与其他模因的整合而导致范畴模因在传播使用中的灵活性、动态性、变异性和语境即时性。变异复制最终使得概念范畴表现型即范畴成员的相似性和多样性。因此,只要有复制就会有变异,复制产生变异,而变异是为了更好地复制,是复制的本质,但无论如何变异,范畴模因的精髓及其基本特征和性质却始终保留不变。

3.32 概念范畴模因表现型的选择:主体意向性

生物基因的遗传和变异依靠自然选择,而语言模因的变异和传播则依赖于基于语境的人的主体意向性。Dawkins(1976)认为,选择取决于模因本身,取决于人的心理和让模因得以表征出来的环境。在使用语言时,使用者会选择性地接受并理解和自身认知体系相一致的模因,正是宿主意向性与语境的相互作用才产生传播力度不同的范畴模因的表现型。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而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模因的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的生命周期的4个阶段都有发生。概念范畴模因的生命力取决于在使用过程中能否得到宿主的认同并被选择,从而获得广泛的复制和传播,因此,选择是概念范畴模因及其表现型能够存续下来并构建范畴语义网络的一个重要决定性因素。没有宿主的注意、重构、主动选取使用就不可能传播,也就不可能进入规约化状态。Croft(2000)也认为语言变化是语言交际者之间互相影响的结果,这种影响成为选择语言规约的压力,选择的结果会导致创新形式。当然范畴模因的选择性是基于同一性对差异性的选择,或者说是基于模因对表现型的选择。例如,在具体的语境下人们会根据“裸”这一意象图式(同一性,基因型)把“裸婚”中的“裸”字引申为“简朴的”(差异性,表现型),并经过选择得到传播,进而被保留下来。范畴模因的选择性体现语义范畴的顺应性和主体意向性。

4 经典范畴理论与现代范畴理论契合的统一研究框架

经典范畴理论强调范畴本质属性的客观绝对性,却忽视人的心智和事物属性之间的相关性;而现代范畴理论突出范畴成员的家族相似性、语义模糊性和地位等级性等主观现象性,但忽视事物的特征属性在范畴化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而,从上述分析和论证可以看出,概念范畴的模因及其表现型为经典范畴理论与现代范畴理论的契合提供一个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客观世界与人的心智相互作用产生意象图式,它是概念范畴传播过程中的模因和复制因子,是建立范畴的核心;意象图式在语境和主体意向性的影响下,经过复制、变异和选择体现出不同的表现型,形成不同范畴的成员,这样就构成概念范畴基本的模因框架(虚线框所示)。类似于生物遗传学,范畴模因及其表现型之间的关系是母体与子体的亲缘关系,那么意象图式与其衍生的范畴成员之间的关系自然也具有家族亲缘关系,它们组成一个具有亲代关系的模因范畴论框架。作为范畴模因的意象图式包含事物范畴的物理、生化等特征和人的心理属性,它反映一个范畴不同语义成员所具有的共同本质属性,这是经典范畴理论所涉猎的内容,是概念范畴形成不同语义成员相似性的内因。同时,意象图式在传播自己的核心或精髓的同时产生演化,形成范畴不同的表现型,构成不同等级且相对稳定的范畴成员,从而使得范畴成员具有一定相似性和差异性,这又是现代范畴理论所研究的领地。这样我们就把涉及事物本质属性及其外在表现的范畴化理论研究纳入到一个具有家族相似性的大框架里。在这个框架里,经典范畴理论和现代范畴理论只是各自研究决定范畴两面性中的一个方面,即一面是模因,另一面是表现型。而模因范畴论框架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范畴是本质和现象、稳定性和动态性以及共同性和多样性的统一。范畴模因是范畴稳定和变化的始源根本,模因的遗传信息和语言实践经验的共同作用,再加上一些其他的一般性规律的制约,共同现实人类复杂迷离的语言表现形式。范畴模因、语言环境以及宿主的主体意向性共同决定概念范畴语义的衍生。

5 结束语

一个概念范畴是由该范畴的模因及其在具体语境中体现的表现型两个方面组成。由于意象图式反映一个事物范畴的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因此意象图式是范畴复制的模因,而范畴模因的表现型则组成一个范畴的不同成员。以概念范畴模因及其表现型为特征的模因范畴论把经典范畴理论和现代范畴理论纳入统一的理论框架中。

何自然. 流行语流行的模因论解读[J]. 山东外语教学, 2014(2).

江 怡. 感受质与知识的表达[J]. 社会科学战线, 2009(9).

李 捷 何自然. 语言模因的主体性与语境化[J]. 外语学刊, 2014(2).

陆俭明. 构式与意象图式[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3).

钱冠连. 有理据的范畴化过程[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10).

任开兴. 语言模因论观照下词语的变异与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 2010(3).

王 寅. 范畴三论: 经典范畴、原型范畴、图式范畴[J]. 外文研究, 2013(1).

徐盛桓. 语言研究的心智哲学视角——“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之五[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

俞建梁. 原型范畴理论的缺陷与不足[J].外语学刊, 2008(2).

张旭红. 语言“内在论”的模因新解[J]. 外语学刊, 2008(2).

章宜华. 多义性形成的认知机制与词典义项的处理[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5(3).

Blackmore, S.TheMemeMachin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Croft, W.ExplainingLanguageChange:AnEvolutionApproach[M]. London:Longman, 2000.

Dawkins, R.TheSelfishGene[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Heylighten, F. Selfish Memes and the Evolution of Coorperation[J].JournalofIdeas, 1992(4).

Johnson, M.TheBodyintheMind:TheBodilyBasisofMeaning,ImaginationandReason[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Lakoff, G.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WhatCa-tegoriesRevealabouttheMind[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Langacker, R.W.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TheoreticalPrerequisites[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Lewis, C. I.MindandtheWorldOrder,OutlineofaTheoryofKnowledge[M].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 1929.

Pulvemuller, F.TheNeuroscienceofLanguage:OnBrainCircuitsofWordsandSerialOrder[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Taylor, J.R.LinguisticCategorization:PrototypesinLinguisticTheory[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2003.

Tyler, A., Evans, V. Reconsidering Prepositional PolysemyNetworks: The Case of Over[J].Language, 2001(77).

Ungerer, F., Schmid, H.J.AnIntroductiontoCognitiveLinguistics[M]. London: Longman, 1996.

【责任编辑陈庆斌】

AMemeticStudyonCategoryTheory

Yu Jian-lia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210016,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emetics, this paper, which studies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the categorization, argues that different family members of a category are the coefficient effect of meme, context and sbujective intentionality. The main ideas of the paper are as follows: (1) image scheme is the meme of conceptual category, which garantee the stablity and variabilty of family members in a category. As the product of mind, image scheme generalizes and reflects the physical property and mental property of a category; (2) different family members of a category are the phenotypes of the inheritance and variation of a category meme, which leads to the resemblance and difference in meaning among family members of a category; (3) meme and its phenotype of a category provide a common study frame for the conjunction of the classic category theory and the modern category theory.

meme;image scheme;mind;conceptual category;property dualism

H030

A

1000-0100(2016)02-0023-5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英句法与语义界面的认知对比研究”(12BYY003)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概念范畴的生物性研究”(NR2014016)的阶段性成果。

10.16263/j.cnki.23-1071/h.2016.02.005

定稿日期:2015-09-23

猜你喜欢
表现型模因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用数学思维分析遗传的基本规律
自由组合定律中9∶3∶3∶1相关变式题型解析
浅谈生物遗传学解题技巧
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变形归类例析
试论翻译中的模因*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