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两汉边郡政策对陕北汉画像石的影响

2016-11-09 08:20张静王欢罗潇潇
山西档案 2016年5期
关键词:两汉画像石陕北

文/张静 王欢 罗潇潇

略论两汉边郡政策对陕北汉画像石的影响

文/张静 王欢 罗潇潇

汉代陕北地区地处北部边郡,与北方游牧民族战事频发,为了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经济,两汉政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先后采取了设置郡县、移民实边、军事屯垦、省郡徙民等一系列边郡政策,使社会政治稳定,经济、文化都得到大力发展,为陕北汉画像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和土壤,并形成其南密北疏的分布格局,从陕北汉画像石极富地域特征的题材内容也可见一斑。

两汉时期;边郡政策;陕北汉画像石

陕北地区自古便是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兵戎相见之地,到了汉代,成为汉廷抵御北方匈奴南侵的边郡要地。这一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经济发展一直是两汉政府基本国策,也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内容。两汉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了相应的边郡政策治理这一地区,使陕北在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迎来了一个高峰时期,为陕北汉画像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和土壤。

一、两汉陕北地区的边郡政策及背景分析

汉代陕北地区隶属上郡和西河郡的辖区,北接大漠,南抵关中,这一交通要塞自古便是汉廷与匈奴、羌、胡等北方游牧民族争夺的战略重地,战事频发。“上郡”为秦初所设三十六郡之一,两汉时沿置,在今天陕北榆林至绥德一带,毗邻内蒙,是汉代北方的门户之地。“西河郡”为西汉时所设,其时辖地北起今内蒙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一带,并包括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域在内。

据榆林文史第八辑由杜相唐编撰的“榆林大事记”夏商至元末部分的文史资料分析可知,两汉政府根据时势在上郡、西河郡采取的边郡政策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西汉初年至汉武帝时期:西汉建国初期,国力衰弱,经济凋敝,而北方匈奴势力强大,为了换取地区和平,西汉政府不得不采取妥协退让政策。

汉武帝至西汉末期:汉廷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复苏,至汉武帝时期,国力已空前强盛,军事力量日益强大,开始以武力征服匈奴,先后收复了上郡失地,又置西河郡,恢复了对这一辖区的统治,并采取了设置郡县、徙民实边、军事屯垦一系列政策。

东汉初年至东汉中期:东汉建立政权后,由于经历了王莽之乱和中原地区的连年战乱,国力不济,为了保境安民,以防守为主、收缩边防。随着政局的稳定,以及匈奴内部的分裂,再次恢复了对上郡、西河郡的统治,并采取郡县南迁,吏民内徙的政策。

二、陕北汉画像石产生和发展

汉画像石的产生与汉代盛行的厚葬之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汉代墓葬形制出现以砖砌券顶的墓穴结构,内部常按照常人生活的宅第形式,厅堂、寝室、庖厨等一应俱全,墓砖、墓石的内壁上则以阴刻或阳刻的方式雕绘各种图案。从这些画像图案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日常习俗、神话传说、名士轶典都在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中有所反映,而大环境下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汉画像石的发展。

西汉中期,汉武帝采取大规模徙民实边、军事屯垦的边郡政策,地区人口大幅增长,大量中原居民迁入此地,与匈奴、羌、胡人等游牧民族杂居融合,加之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成为中原与塞外物资货物的集散地,商业贸易频繁,军政达官、商贾、学者、名士云集,同时,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盛行的孝悌之举、厚葬之风也随之传入。据司马迁《史记·货殖》记载:“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1],此足以表明当时陕北地区社会生活、经济、文化景象的繁荣。相对安稳的社会生活、民众财富的积累为画像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时至东汉,政府采取了郡县省并、吏民内徙的边郡政策,减少了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摩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陕北部分区域的和平,文化艺术方面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是陕北画像石产生和发展的繁荣时期。陕北地区有明确纪年铭文的15座画像石墓中,年代最早的是东汉和帝永元二年(90),最晚的是顺帝永和四年(139),所出土的画像石有着丰富的题材内容、精美成熟的雕刻技艺,显示出这段时期陕北地区社会环境稳定、百姓生活富足、经济文化旺盛。

三、陕北画像石分布状况

陕北画像石主要分布于今陕北榆林市绥德、米脂、榆阳、神木、清涧、横山、吴堡、靖边、子洲等县(区),这些地区在汉代隶属于上郡、西河郡辖区。分布总体呈南密北疏的格局,并主要集中在以绥德、米脂为中心的无定河流域(见图1)。

自汉武帝收复上郡失地,又置西河郡以后,采取了大规模徙民实边、军事屯垦、设置郡县等一系列政策,使地区人口大幅增长,经济迅速发展。《汉书·武帝纪》中记载,从元朔二年(前127)至元鼎六年(前111)17年间,先后六次大规模迁徙居民充实边防,最盛时一次竟达“七十余万口”。又《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期,仅上郡辖区就有户约10.4万,人口约60.7万,陕北地区郡县制城镇总数达27座以上[2]。流经上郡、西河郡的无定河流域及沿岸大小城池林立,有数量众多的汉画像石墓群。随着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事又起,为保境安民,东汉政府不断收缩边防,将北方郡县省并南迁,吏民内徙,大量人口南迁,定居于靠近中原地区的无定河中下游流域的绥德县和米脂县一带,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因此,这里汉画像石墓群分布密度最大,发现的汉画像石数量最多,如绥德县黄家塔村、四十里铺、延家岔,米脂县官庄等地,都相继发现了汉画像石墓群,出土了大量画像石,仅绥德县一地就出土和发现画像石达540石,米脂县220石。

图1 陕北画像石分布状况

四、陕北画像石的狩猎及农牧题材

陕北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丰富,其中反映现实生活的狩猎、农耕、放牧内容是陕北汉画像石最具有地域特征的题材,这些内容真实再现了汉代陕北地区的地理风貌、生活场景、风土人情,以及中原汉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也体现了与汉代边郡政策的紧密联系。

陕北画像石表现狩猎场面的画像石数量众多,是富有地域特色和极为广泛的一种题材。如绥德县延家岔汉墓出土的前室西壁的横楣石和白家山汉墓前室西壁横楣石(见图2、3)[3],米脂县官庄出土的“牛君”画像石,这些画像石所描绘狩猎图场面恢宏壮丽,猎人多是策马弯弓,善骑射,列队整齐,表现得骁勇剽悍,更好像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军队正驰骋于疆场之上。

图2 车马出行、狩猎图·绥德延家岔汉墓前室西壁横楣画像石(局部)拓片

图3 狩猎、战争、放牧图·绥德白家山汉墓前室西壁横楣画像石拓片

陕北画像石中狩猎题材突出的主要原因:一是汉武帝时期开始的大规模移民实边的边郡政策,使这一地区形成为羌、胡、匈奴与汉族长期杂居的局面,自然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喜狩猎生活习俗的影响。二是汉代因地制宜采取的边郡军事管理政策的影响。《后汉书·陆康传》载:“县在边陲,旧制,令户一人具弓弩以备不虞,不得行来。”又《汉书·地理志》载:“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猎为先。”[1]陕北边郡之地,人们受到少数民族影响进行的狩猎活动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方式和休闲娱乐,也作为以“具弓弩”、“修习战备”为目的的军事训练和检验军事战备活动而开展,因此,狩猎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活习俗就成为陕北汉画像石表现世俗生活中内容最常见的部分。

陕北画像石在表现世俗生活方面,农耕、畜牧也是最为常见且具有显著地域特征的题材内容。例如绥德王德元墓前室东壁的大型放牧图、牛耕图、丰收图画像石,贺家湾出土拾粪图门柱画像石(见图4、5)[3],米脂县官庄牛文明墓出土的“二牛抬杠农耕图”门柱画像石(见图6)[4],这些画像石真实反映出汉代陕北地区水草丰茂、牲畜成群、禾谷丰收的景象,不仅畜牧业发达,而且具备先进的农耕技术和丰富的农业知识。

汉武帝时期,因地制宜大力推行移民实边与军事屯垦政策。移民实边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农耕文化传入,促进了地区农牧业经济发展。军事屯垦主要目的是为保卫边郡和供给军用,即在西北边郡要地,以驻军和移民开垦荒地,种植粮食等作物,发展农牧业生产供应军需给养,屯田士卒亦兵亦农,亦耕亦战,农耕时耕作,农暇时进行军事训练,有战事发生即联合抵御匈奴的侵扰,不仅为陕北地区的边郡驻军提供了粮食保障,而且加强了军事战备力量,减轻了当地人民的经济负担。

图4 仙人神树、神兽、农耕、禾谷丰收图·绥德王德元墓前室东壁左右门柱画像石拓片

图5 卷云纹、人物嘉禾、执彗吏、拾粪图·绥德县贺家湾出土门柱画像石拓片

图6 西王母、羽人执灵芝、禾谷丰收、牛耕图·米脂县官庄牛文明墓门柱画像石拓片

五、结语

两汉时期的的陕北地处北部边郡,自然条件相对较贫瘠,居住人口复杂,为了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经济,两汉政府先后采取了设置郡县、移民实边、军事屯垦、省郡徙民等一系列边郡政策。使一时段内,陕北地区社会政治稳定,人民生活富足安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也成就了辉煌灿烂的陕北汉画像石艺术,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汉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边郡政策,在维护边郡地区的和平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今天,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现代化建设仍是很好的借鉴。

[1]中华书局编辑部.二十四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吕卓民.陕北地区城镇历史发展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2).

[3]李贵龙,王建勤.绥德汉代画像石[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4]李林,康兰英,赵立光.陕北汉代画像石[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K879.4; K234

A

1005-9652(2016)05-0177-03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项目“西安唐代特色旅游文化产品设计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JK0496。

(责任编辑:魏登云)

张静(1975-),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造型艺术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学、艺术设计学。

王欢(1980-),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造型艺术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艺术学、产品设计。

罗潇潇(1989-),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造型艺术系,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学、美术史论。

猜你喜欢
两汉画像石陕北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刘文西陕北过大年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鼎盛期|两汉
两汉名碑注译——鲜于璜碑(一)
党建地图·陕北
高句丽与两汉关系研究
汉画像石墓出土仿木结构石立柱初步研究——兼谈白杨店画像石墓出土立柱位置
汉画像石中的“天神”